..续本文上一页只要谈到烦恼的种子,它一定是烦恼的习气,所以它的范围比较小一点点。
首先简单的解释,烦恼的随眠跟烦恼的种子是同义词。虽然不同的字,但意思是一样的。烦恼的随眠,指的就是烦恼的种子,它是一个同义词,这一点要了解。其次,烦恼的习气跟烦恼的随眠不一样。从这里推论得知,烦恼的习气跟烦恼的种子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凡是烦恼的种子,必定是烦恼的习气,但是,烦恼的习气,不一定是烦恼的种子,为什么呢?因为非烦恼的种子,也可以算是烦恼的习气。非烦恼的种子,譬如说,阿罗汉已经把烦恼的种子灭掉了,但烦恼的习气还在,所以说,凡是烦恼的种子,必定是烦恼的习气,但是烦恼的习气部分,不一定是烦恼的种子,习气跟种子两个不一样。
从这里就知道,随眠的部分也是一样,是相同的意思。随眠跟种子的意思一样。之后,去了解习气跟他们两个不相同,不相同的原因就是烦恼的种子也是习气,就算不是烦恼的种子,它也算是烦恼的习气,为什么?因为阿罗把烦恼断掉了,烦恼的种子也断掉了,他烦恼的习气还在,这个部分,我们说他有烦恼的习气,但不能说他有烦恼的种子,因为已经把烦恼灭掉了,这一点要了解,这是它的差别了。
后面的《三摩地王经》也是这样谈到的。此之后,一定要修观,为什么?先讲外道的情况,再讲内道的情况。外道的情况是:「虽善修正定」。他修安止、修等持,「不能破我想」,可是还不能够运用安止来破除、灭掉我执。「后为烦恼乱」后来,烦恼又引发了,堕入恶道,这种也有,这是「如外道修定」。好像外道修禅定、修安止一样。外道修安止、修禅定,烦恼暂时不会产生。可是,将来烦恼还是会产生,烦恼以后再度产生会扰乱他的内心,就堕入恶道,这种情况都有的。
反过来,「若观法无我」内道观法无我是指胜观,已经有安止,之后,又来观万法无我、观空性。「观已善修习」观诸法无我之后,善修习,好好的修胜观。「是证涅槃因」这个时候,所修的禅定、安止,就成涅槃的原因了。意思指,如果只有修到安止,后面不修,这样子的安止不能够得到涅槃,也不能当做是涅槃的原因。
安止修了之后又修胜观,由胜观会得到涅槃,那时候的安止,就会成为得到涅槃的原因,「非余能寂灭。」除此之外,胜观的实修不做,仅仅靠着安止,或其他的实修,都不能够得到涅槃的。「若观法无我」,指安止已经修了之后,再进一步去修胜观,就能够得到寂灭涅槃,若不这样去做,是不能得到涅槃。
再引经据典说明。《菩萨藏经》亦云:「若未闻此菩萨法门,亦未听闻圣调伏法。」圣调伏法,是戒律教法的内容。「唯三摩地而得喜足」,某一个人,他仅仅修安止,得到了等持之后,把自己的等持当为最殊胜,因此之故,没有去听闻其他广大无量无边的菩萨法门,还有一些调伏内心戒律的法,都没有去学习,广大无边的大乘法门也不去学习,都不作闻思,只有「唯三摩地而得喜足」,因此把自己安止的实修当作是最好、最快乐的。「而得喜足」,就是最好的,完全知足,其他都不去学习,这样,会有什么毛病吗?底下讲了它的毛病。
「为憍慢转堕增上慢」这个时候,他会产生傲慢之心,为什么?这种情况称为井底之蛙,没有看过海水,就以为自己的井,已经是一切了,是最大的了,所以产生傲慢之心。转增憍慢之心时,对于无量无边的大乘法门,没有去学习,因此不知道,自以为有一点证悟的功德,有一点殊胜的等持,禅定的力量已经产生了,觉得这已经最殊胜了,证悟的功德是最高,最了不起,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才会产生傲慢之心。当傲慢心转变成增上慢之心时,这个增上慢心,最后会破坏他等持的威力。那么,他有没有产生等持?有啊!他有产生等持啊!可是,因为慢慢产生憍慢之心、傲慢之心,后面会把他等持的威力衰损掉。因此,由这个增上的憍慢之心,将来还要引发烦恼的。
因此之故,后面就讲了,「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苦忧及诸衰恼。」烦恼若再度产生,将来的成效,后面会怎么样呢?后面就要堕入三恶道之中了!所以,等持虽然是产生了,但由于等持所引发的傲慢,而这个傲慢,是一切痛苦的开始。一打开一切痛苦之门,接下来,就不能够解脱生老病死,还有其他各种痛苦,甚至不能解脱六道轮回。不要讲六道轮回,根本不可能解脱,就连诸大苦蕴也不能脱离。因此之故,「如来于此密意说云」,如来针对这一点,就谈到说,「从他听闻」,他,是指善知识。
从善知识那里要广大的做听闻,这样子才能「解脱老死」,这是根据《菩萨藏经》所谈到的内容,如来也曾经这样子的开示过,从听闻到解脱老死,这个是如来所开示的内容。中文部分标点符号好像有一点错误,「从他听闻解脱老死………而修妙慧」,引号改到老死之后,「从他听闻解脱老死」。在343页(倒数第5行),《菩萨藏经》亦云,一直到倒数第二行,「从他听闻解脱老死」为止,全部都是《菩萨藏经》的内容。
《菩萨藏经》讲,如果没有听闻菩萨法门怎么样、怎么样…不能够解脱诸大苦蕴,所以如来针对这一点,也讨论到了。「从他听闻解脱老死」全部都是菩萨藏经里面的句子。然后「解脱老死」之后,底下「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者,应依奢摩他而修妙慧。」是宗大师广论的句子。这是至尊仁波切根据前面三部引经据典之后所做的结论。
至尊仁波切说,想要断除掉一切的盖障,引发清净的本智的话,这样的一个人,一定要依靠他所修的安止,之后,还要进一步的修胜慧,就是闻思修上面都要不断增长、增广,这些是有必要的,这是结论了。至尊仁波切在这一个结论之后,再用两段经文,来补充说明自己所讲的结论是有道理的。所引用的经典,一部是《宝积经》,一部是《修信大乘经》。
《宝积经》云:「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净智,智净戒圆满。」想要得到清净本智的话,前面要修慧,修慧之前要先成就安止。由安止、由胜观之后,才会得到清净的本智。这表示,安止跟胜观都要做实修的。
后面「戒圆满」跟前面的「住戒」不一样。住戒,指三学的段落。三学的段落,是先学戒学,之后学定学,最后学慧学,这是不断学习,学习之后得到了一个清净的本智,在清净的本智摄持之下,再去持戒,这个时候,就是持戒圆满,这是前后两个不同的段落。
其次,《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不住于慧,我不说彼能信大乘,能生大乘。」「彼能信大乘;彼能生大乘」,信大乘跟生大乘,指见地方面跟行持方面。任何方面,不管见地也好,行持也好,胜慧都非常重要的。或者这样子讲,信大乘跟生大乘,把它解释成意乐(内心的想法)的方面,以及加行(付诸行动)方面,这样子也可以的。
「善男子,若诸菩萨不住于慧」如果他没有胜慧的话,对大乘方面的信心也不会有,加行方面(去做的实修的这个部分)也不会有了。首先,「不信大乘」这个信,是信心的意思,对大乘不会有信心。信心,主要的是指意乐,内心的想法的这个部分。
通常谈到信心分三种,清净的信心;欲求的信心跟相信的信心。任何一种都算是的,能不能信大乘,就是这三种信心的任何一种会不会产生,是指这个意思的。三种信心,首先是清净的信心。譬如说,见到诸佛菩萨的功德之后,内心转变成为非常的清净,很纯净、很清净,这表示清净的信心。或者说,自己具有能力可以成就佛果,这个能力一定有的、一定存在的,等了解之后,内心因此产生了一个欲求、渴求之心--我要成就佛果,这种渴求之心,称之为欲求的信心。
相信的信心,是相信佛、菩萨广大的利益众生的这一点是一定有的、一定存在的,将来我也一定可以成就佛果,这是肯定的,不能说没有的。因此,我现在就发起菩提心,学习六度波罗蜜,将来一定有果,这个果的成效一定存在,而且成就佛果之后,可以广大利益无量众生,这个一定也有,这个情况一定有的,不可能说没有,对这一点完全的相信,这个称之为相信的信心。「信大乘」,是指这个部分,就是信心的部分。
「生大乘」指,如同自己的信心一样。进入行持的学习,如同前面意乐的相信,后面就如同这个相信。对大乘的行持的部分去进行学习,那个部分叫「能生大乘」。不管意乐也好,加行也好,假设没有胜慧的话,意乐的部分没有,加行的部分也没有。
阿阇黎陈那在他的《量论》总集里谈到:「能成为量广大利益众生」,「导师如来救者我顶礼」,这是对佛陀、如来的供赞文。供赞文里面讲四个圆满,一部分是意乐的圆满跟加行的圆满,这是原因阶段里面的圆满;果的部分,是自利的圆满跟利他的圆满,这是果的部分的两个圆满。意乐跟加行的部分:意乐的部分,指菩提心的学习;加行的部分,指六度波罗蜜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胜慧(了空慧)的学习这个部分。
其中意乐部分(菩提心部分)的产生,主要是靠思择修;加行部分的学习,主要是了空慧。了空慧的学习,主要还是要靠思择修。那表示,思择修是胜观,所以胜观部分的实修,实在是非常重要。
大乘主要是要追求佛果。要追求佛果,意乐的部分需要,加行的部分也需要。而意乐跟加行这两个部分,它的根本之处就在胜观。若欠缺胜观的话,就没有希望成就佛果了。成就佛果,它的原因就是意乐跟加行。意乐,指的是菩提心的部分。菩提心要实修,也要靠胜慧来进行实修;加行的部分是了空慧。了空慧的部分,也是靠胜慧来进行实修,那表示,不管在那个段落里面,意乐跟加行的部分,胜观的实修都非常的重要,不能够轻忽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