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7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了悟當然就會猛烈而且很持續,若要達到這個效果,前面是要靠這個安止。一般來講,我們緣取空性修勝觀,來了悟無我的意義,而這個無我意義的了悟,要非常的猛烈,且力量要持續很久,這種力量,就不一樣了。

  譬如說,“了悟無常”跟“無常了悟所産生的勝觀”,這兩者不太一樣。勝觀,表示一種定解,這個定解的力量很強烈而且持續很久。了悟無常,指對無常有了解,了解是了解,但這個了解的力量很強烈嗎?不是的。這了解是不是持續很久呢?也不是的。了悟無常,了悟歸了悟。但是,了悟之後所産的勝觀,那就不一樣了。表示力量很強大,又能夠持續很久,這個是了悟無常的勝觀,爲什麼這個勝觀的威力會很強?因爲了悟無常的勝觀,對無常的定解,威力很強又持續很久,在了悟無常的義意時,他了悟的非常深入。爲什麼了悟的非常深入?因爲前面有安止。

  前面的安止是心完全專一、專注,完全不渙散,放在無常的義意上面,這個了悟當然很深入、很久,而且還威力非常的強大,那就表示,這是了悟無常方面所得到的勝觀。這個勝觀之所以有那樣大的威力,是因爲前面有安止的力量之故。有了前面的安止所引發勝觀的力量,那麼,勝觀的勝慧,就會恒常,而且力量猛烈,主要的是靠前面的安止,因安止的成就之故。

  那又問了,爲什麼勝觀的威力又強大又猛烈?這不是在「恒常跟猛利」已談到了嗎?是的。因爲勝觀的部分,如果不是恒常、不是猛利的話,我執又要産生了。譬如說,我們了悟了無我,就算了悟了,我執不久又産生,就算你又了悟了,我執又産生,所以必須安住在無我勝慧之中,無我的勝觀裏面,而且,二十四小時都在其中。這樣子,無我了慧的勝觀,就表示會持續很久,力量非常猛烈,因爲它持續這麼久,力量猛烈之故,所以我執根本不會産生,不會讓我執引發出來。

  我執一直都不引發,當然由這個我執所引發的煩惱就可以滅掉了,因爲我執沒有了。這樣子,才能把煩惱根本滅掉,這種勝觀是非常重要的。故勝觀的前面,不能欠缺安止。

  這個段落講的是,假設安止已經達成之後,若不修勝觀的話,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正如前面所談到的,爲什麼要勝觀呢?因爲勝觀會引發無我了慧,這個無我的了慧,能持續很久,威力又非常強大。假設安止得到了,可是不修勝觀的話,就表示無我意義的了悟力量不夠強大,也不能夠持續很久,這樣子不能夠滅掉我執。凡是我執還存在的話,煩惱一定出現,煩惱出現一定落入輪回,所以勝觀的觀修是多麼的重要,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裏談到「唯久修習正奢摩他」,若只有修安止,這樣子「僅能壓伏現行煩惱」,煩惱的現行部份能夠壓住,「終不能斷煩惱種子」,沒有辦法把煩惱的種子斷掉,爲什麼呢?因爲沒有無我意義的了悟。因此,不能夠長久,威力不能夠強大之故,當然不能夠斷掉煩惱的種子。所以,安止之後一定還要修勝觀。

  後面要列出成立的教言,也就是前面的主張,它根據的教言在那裏?後面就要引經據典來做說明,共有叁部。第一部《修次第中篇》;第二部《叁摩地王經》;第叁部《菩薩藏經》。《修次第中篇》中又引用《解深密經》,雖然是四部,但因爲《解深密經》是被《修次第中篇》裏面引用,所以把它歸納在《修次第中篇》裏面所討論到的內容,這樣就等于是叁部教典。這些成立的根據都講完畢了。

  第343頁倒數第叁行:「如來于此密意說雲。」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作一個歸納。「如來于此密意說雲」,就是如來的主張、想法是這樣子的。「從他聽聞,解脫老死」,從他人聽聞之後,想要解脫輪回,想要斷掉一切的蓋障,引發本智,像這樣子的一個人,一定要依安止,之後,一定要修勝觀。意思就是指不能夠只學安止,要知道安止之後,還有一個目標存在,不能夠只停留在安止,安止之後還有勝觀要去學習,這一點一定要了解。

  《修次第中篇》是蓮花戒論師,當時破斥摩诃衍(大乘和尚)所談到的內容。因爲大乘和尚(摩诃衍)要排除思擇修的部分。但是,勝觀有很多思擇修的內容,所以講《修次第中篇》時,再把這個作一個解釋。

  《修次第中篇》雲:「諸瑜伽師若唯修止,唯能暫伏煩惱現行,不能斷障,以未發生智慧光明,則定不能壞隨眠故。」諸瑜伽師若唯修止,雖能、唯能暫伏煩惱的現行,但不能斷掉這些蓋障,爲什麼呢?因爲沒有産生勝慧的光明之故,就不能斷掉隨眠的部分。隨眠,就是沈沒下來,沈澱的部分。蓮花戒論師引用《解深密經》雲:「由靜慮故,降伏煩惱,由般若故,斷諸隨眠。」般若,是勝慧,由勝慧故,斷諸隨眠,這是《修次第中篇》引用到的。

  總之,這句話的內容是,如果修安止的話,暫時能夠把煩惱壓伏,暫時僅僅能夠把煩惱壓住。把煩惱壓住的意思,是指沒有去管它,就是沒有用直接對治的力量把它完全的滅掉,等于是這個煩惱,根本不會徹底的滅掉,沒有做到這個樣子,只不過暫時把它丟掉,(暫時不理它),僅僅只是這個樣子,那就表示,它還會再出現的。所以,不是把煩惱徹底的滅掉,只是把它暫時放在那裏,有一天還是會再出現,因爲它還留在那裏,還沒有滅掉。

  如果産生了勝慧,就不一樣了。因爲勝慧是煩惱的根本的反面。煩惱的根本是我執、無明。勝慧剛剛跟他針鋒相對,剛好是反面,所以勝慧能把我執、無明滅掉。煩惱的引發是靠我執、無明,如果我執無明滅掉的話呢?那煩惱的種子就滅掉了,煩惱的根本就不會再引發,勝慧才能把隨眠的部分斷掉。所以說「由般若故,斷諸隨眠」,這個隨眠,是指沒有現前跑出來,已經跑出來發揮活動的是現行的部分。如果沒有跑出來,好像睡覺一樣的藏在那裏沒有活動,叫做隨眠,這個部分要靠勝慧才能滅掉。

  轉變成習氣的本質而沈澱下來,稱之爲隨眠。它不屬于心識,是一種能量、一種能力。以一種能力的形式而保留下來。因此,隨眠的意思,是指轉變爲習氣,以習氣的方式而存在。習氣是以一種能量的方式存在,這時候就變成一個續流,這是煩惱的一個持續續流,這個才能稱之爲隨眠。等到這個續流産生作用,發揮功效的時候,就成爲煩惱了。如果,這個功效發揮力量了,這個活動能夠引發煩惱,這時就稱之爲種子。

  至尊仁波切要引用《修次第中篇》的內容時,前已面講過了。就是「唯久修習正奢摩他,僅能壓伏現行煩惱,終不能斷煩惱種子。」可是在《修次第中篇》裏面談到的,卻是「諸瑜伽師若唯修止唯能暫伏煩惱現行,不能斷障,以未發生智慧光明,則定不能壞隨眠故。」卻用隨眠這個名詞。總而言之,隨眠,是一種習氣的本質,持續而流動的。它是煩惱的一個續流,當它發揮活動時,會引發煩惱,就成爲種子。從這裏來看,又稱爲種子。

  譬如說,小麥的種子種下去,將來它會長出一棵小麥,爲什麼?因爲它能長出小麥。如果你種的是米的種子,當然將來長出的就是米。所以把它稱之爲種子。就是表示這個隨眠本身,它開始發揮活動、發揮作用的時候,它會長出煩惱。從長出煩惱這個角度來看,就把它稱之爲種子。所以前面有時候講種子,《修次第中篇》裏面又講隨眠,意思是一樣的。

  「故斷諸隨眠」,以習氣的本質而隨眠,跟習氣不一樣。這個可能要做一點點的區別,要稍微有一點點的了解,兩者是不同的,爲什麼呢?因爲煩惱本身以習氣的本質而隨眠。談到隨眠的部分,一定是指煩惱。煩惱是現前的部分,可是現在還沒有現前,因此,它轉變成爲習氣的本質而隨眠。隨眠就是沈澱不活動,好像睡著了一樣,這個部分,當然它也是煩惱,它也是轉變成煩惱的一個習氣的本質而隨眠。但是,假設是一個習氣的話,就不一定是煩惱。例如,已經把煩惱滅掉了的阿羅漢,煩惱的部分已滅掉了,但是習氣還存在,所存在的這個習氣,就不能夠稱之爲隨眠了。

  我們這裏談到的是說,煩惱本身以習氣的本質而隨眠,而安住在那裏,這個時候,煩惱還沒有斷掉。煩惱還沒有斷掉的原因是,雖然已經修了安止,但還沒有修勝觀,所以煩惱沒有滅掉。這個時候煩惱都還存在,只因爲安止的力量之故,所以把煩惱現前的部分降伏住了。因此煩惱本身,會轉變成爲一個比較細分的能量,變成一個習氣的本質,由這個習氣的本質而保存下來,這個時候稱之爲隨眠。因此它沒有現前,它沒有現前、也沒有活動,但是斷掉了嗎?沒有斷掉。

  如果它沒有活動、沒有現前,也沒有斷掉,那麼它是怎麼存下來的呢?它變成了習氣,變成一個習氣的本質而隨眠,而存放在那裏,這時候它是煩惱,因爲它是一個煩惱的習氣留存下來的。如果談到習氣,就不一定是煩惱了,譬如說,阿羅漢已經把煩惱斷掉了,煩惱已沒有了。前面講的是一個修安止的人,他的煩惱並不是斷掉,煩惱還在的,但是煩惱本身會轉變成爲一個習氣的本質而保存下來,成爲一個隨眠。

  就算一個阿羅漢,把煩惱滅掉了,可是煩惱的習氣還存在,這時候,所留存下來的這個煩惱習氣,不能稱之爲隨眠。那表示,講煩惱的習氣時,它的範圍比較大一點,講煩惱的隨眠,範圍比較小一點。就算一個阿羅漢,他的煩惱滅掉之後,還有習氣存在,這時候不能說隨眠。

  隨眠一定是屬于煩惱的習氣部分。談到煩惱習氣,它不一定是隨眠的部分,譬如阿羅漢,煩惱雖沒有了,還剩下煩惱的習氣,這個習氣不能說是隨眠。只要談到隨眠,一定是屬于煩惱的習氣的部分,兩者大小範圍可能不太一樣。

  這裏談到的隨眠跟種子,也是這樣子的一個道理的。談煩惱的時候,煩惱的種子範圍比較小一點點;談到習氣,它的範圍就比較大一點。已經滅掉煩惱的阿羅漢本身還有習氣,但他的習氣不能說是煩惱的種子。可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