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07》
讲授: 雪歌仁波切 2007-05-18
闻法意乐
我们是对广论来进行闻思修。对我们而言,最为主要的是我们的一生,或是我们的寿命,可以说是一生来学道次第的,如果以道次第来当做我们的命脉,那是非常好的。
总而言之,对于道次第或广论的意义,我们先听闻、思惟,仔细的做一个抉择,最后来进行实修。实修时,还要能集中关键要点,这样它的威力就能够发挥出来了,所以闻思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闻思修而言,后面胜观的学习也非常重要。因此之故,尊者仁波切(法王)在开示《入菩萨行论》时,有时,不是从头开始讲,因为后面的「胜慧品」非常的重要,所以,有时从「胜慧品」开始讲。今年特别这样子做,讲《入菩萨行论》时,就从后面先讲。因为「胜慧品」非常重要,所以从后面先讲。
因为「胜慧品」很困难又非常重要,在听闻思惟的时候,后面空性的意义就显得很重要了。尊者仁波切(法王)也这样做,他谈过广论的学习,若从后面学习是非常好的,他曾经开示过好几次,基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就排了礼拜五下午要学习广论的后面,也就是胜观的段落。可是要讲解胜观的段落,大家又谈到,前面的安止没有学过,因此我们就先从安止来做一个讲解,所以,闻思修的方式也可以这样子来进行的。
总之,我们如果能够学习《道次第广论》一辈子,那么,《道次第广论》就是我们的命脉,以这样子来过一生的,那就非常好了。此外,其它的法都不需要。在《道次第摄义》里面谈到,将教言论典的意义全部归纳集摄所成,《广论》这个道次第,即使仅仅修了一座,也等于闻思修一切法。把《广论》当做听闻思惟,等于闻思八万四千法门,做实修的话,等于禅修了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说是这个样子的,除此之外,其他的实修都不必要。心里面应当有这样的了解,也希望能够如此达成,如此做到,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正讲
上一次所讲到的段落,就大纲而言分:1、修安止跟胜观有什么功德和利益。2、安止跟胜观,可以包括一切的定。3、止跟观的本质。4、止观二者都应当要做实修。5、如果要实修的话,就应当要先做一个了解,了解之后,先讲解它们的顺序是什么样子?二者的次序是决定的。已经了解之后呢,正式做实修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又有第五项,个别怎么做实修,这些都只能算前行法。
现在进行到了第四项的段落,二者都应当要实修,止跟观二者都应当要实修,原因何在?这里要讲的内容是止跟观。因为它们是互相帮助的、相辅相成的。如果我只有学安止,不学胜观,表示这个止没有什么必要性存在,学这个止,没有达到它的必要性,没有什么功效。假设我不学安止,只有学胜观的话,胜观也很难达成,就表示止跟观是相辅相成,两个都有必要的。上次主要是谈到这个内容,关于这个部份,上次谈到了,后面这个段落,是至尊仁波切所做的一个告诫。在342页的第一行,上次我们讲到这个段落。因为前面引据《入菩萨行论》经典,这个解释完毕了。讲完了之后,至尊仁波切就要做一些解释说明了。
342页最后那一行:「如是成就无分别定」如是,指前面所谈到的安止已经达成了,这样子的话,就必须再进一步去达成安止的目标,目标是胜观。不仅像前面所谈到的,「如是成就无分别定」,安止达到了。「心于所缘不余散者」,安止如果已经达到了的话,接下来还有很多的目标要去达成。
应用安止来观修,不是只有停留在安止的达成,还要进一步的运用安止去观修无常、业力因果、轮回的过患、慈心、悲心、菩提心等等,任何的实修。如果安止已经达成,再去进行这些实修,就有一个好处,这里谈到,「心于所缘不余散者」,心只会专注于所缘的对象上面,不会散到其它的所缘,以这样子做实修,这个实修的威力就会发挥出来。因此会变成具有威力的实修,这就是安止的一个必要性,有这么一个必要性存在的。
因此之故,「义为令心于善所缘,成就堪能如欲而住。」这是为了要让心能够缘取善的所缘,就必须先成就它可以如欲而住,所以专一安住的时候,还有很多其它的实修即令心于善所缘。安止达成之后,还有一些目标要去达成。除此之外,有些状况是安止达成了之后,忽略了它的目标,没有好好利用安止来达到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如果是这样子,那就太可惜了。就外道而言,安止有没有得到了呢?已经得到了,但是,却利用安止去禅修世间的道路,因此,只会得到静虑的正行,除此之外,不会运用到另外一个更高的目标了。业力、无常、因果、轮回过患、慈心、悲心、菩提心、空性的产生等等,不会用安止来做这些实修,那就太可惜了,安止是达到了,可是,不知道把安止运用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那就太可惜了。
「此复」,又怎么样?又要进一步的作一个解释:「系心于一所缘,即能安住。」得到安止时,心放在一个对境上面,心就能够如自己的目的,如自己的所求,而能够安住在上面。「欲令起时,须于无边善所缘境,如欲而转。如通利沟,引诸流水。」安止得到后,就能够这个样子,能够随心所欲的安住。随心所欲安住之后,还要对无边善所缘境,如欲而转,就是不断的安住在上面来做禅修,好像通利沟渠,引诸流水一样。
「故成止后」,因此之故,安止成就后,应当更进一步有必要的去禅修、积聚。积聚什么呢?「更须修集缘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妙慧」;「更须」,有必须修习、禅修来累积。累积什么呢?后面讲的都是要累积的内容,例如,缘取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因此产生胜慧,这是有必要做的。
如缘取「施心、戒心、忍辱、精进」作布施的实修、持戒的实修、安忍的实修和精进的实修。这里并没有讲静虑跟胜慧,因为现在讲的段落是静虑跟胜慧。之后,还有「净信」,对上师三宝的清净的信心。「及厌离等」,厌离,对轮回的厌恶、厌弃之心等。「无边众善,灭无边失」这些禅修的善根,都要累积,且应当运用安止去累积这些善根,还要灭无边的过失,这些是得到安止后应当要去做的。除了累积这么多的善根外,而且还把过失灭掉,就表示得到安止之后,还有很多目标要去进行的。
「若唯安住一所缘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义,不能增长广大善行。」若唯,是假设,假设这一点不了解;义,是目标的意思。现在这个部份不了解,以为修安止,就是终点站,以为得到安止后,心就能够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都不会动摇,这样就可以了,如果是这个样子做的话,这一个人是不了解修止之后,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要去做,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做,只知道心缘所缘境而不动摇,那就太可惜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运用安止,去修前面所说的这些修持的话,那么,要让广大善行突飞猛进的目标,就不能达成了。
简单来讲,安止之后还有一个必要性存在,就是胜观。胜观有必要做实修的。这个段落所讲的胜观里面的思择修,是指有了安止,则胜观的思择修会做的更好的。这里谈到「故成止后更须修集缘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一直到「灭无边失」为止,所讲的内容都是胜观里面的思择修。这表示,成就安止之前也要做这些思择修。即使成就安止之后,也须做这些思择修。但安止之后,所修这些思择修的威力非常强大,就表示安止有一个必要性存在,就是后面还要进行胜观的实修。这些所谈的,就是胜观的实修中,思择修的内容。
「若唯安住一所缘境者」假设安止达成了,能够引发身心轻安,伴随身心轻安之下,能够专一安住在对境之上,仅仅只是这个样子,而忽略了后面的必要性,那就太可惜了。因此之故,像前面所谈到的,「如是若舍行品观品妙观察慧」行品,是行持方面;观品,是见地方面。343页第二行,更须禅修积聚缘如所有性所产生的胜慧,以及缘尽所有性所产生的胜慧。缘如所有性所产生的胜慧,是指见地方面;缘尽所有性所产生的胜慧,是指行持方面。
缘尽所有性所产生的胜慧所指的是什么呢?是施心,是布施的实修;持戒之心的实修;忍辱的实修;精进的实修和净信跟厌离等等的实修,把这些列入在行持上面,这是缘「尽所有性」所作的实修,这个是行持方面。如果把行持方面的思择修和见地方面的思择修这部份丢掉(这个妙观察慧就是胜观里面思择修的实修),「唯修三摩地心一境性」,仅仅只是修心一境性的等持,这样一个等持,「其利极小。」那么这个利益实在是太小了。
「又于无我义,若无观慧引生恒常猛利定解」应当用安止的力量,进一步的修空性的了悟。因为要修无我的胜慧,还要进一步作实修。如果这个部分不作实修,那就没有无我胜慧,因此「引生恒常猛利定解,缘如所有性毗钵舎那,唯久修习正奢摩他,仅能压伏现行烦恼,终不能断烦恼种子。」
总之,如果不是由安止来修空性胜慧而产生胜观的话,这个时候所修的安止,只能够压伏烦恼的现前,而不能够断掉烦恼,那不是更加可惜了吗?如果没有观慧引生恒常的(持续很久)、猛利的(非常强烈)胜观的定解,只有长久修习安止的话,那没有什么大的功效,这里所谈到的是这个意思。这个是指应当使胜观猛烈的产生,而且要非常的持久,这个方法要好好的注意,努力的去学习。方法主要是靠安止,由安止之后来修胜观,产生了无我慧,要非常猛烈而且持久。
一般来讲,了空慧如果能够持续很久,对于无我…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