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07》
講授: 雪歌仁波切 2007-05-18
聞法意樂
我們是對廣論來進行聞思修。對我們而言,最爲主要的是我們的一生,或是我們的壽命,可以說是一生來學道次第的,如果以道次第來當做我們的命脈,那是非常好的。
總而言之,對于道次第或廣論的意義,我們先聽聞、思惟,仔細的做一個抉擇,最後來進行實修。實修時,還要能集中關鍵要點,這樣它的威力就能夠發揮出來了,所以聞思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聞思修而言,後面勝觀的學習也非常重要。因此之故,尊者仁波切(法王)在開示《入菩薩行論》時,有時,不是從頭開始講,因爲後面的「勝慧品」非常的重要,所以,有時從「勝慧品」開始講。今年特別這樣子做,講《入菩薩行論》時,就從後面先講。因爲「勝慧品」非常重要,所以從後面先講。
因爲「勝慧品」很困難又非常重要,在聽聞思惟的時候,後面空性的意義就顯得很重要了。尊者仁波切(法王)也這樣做,他談過廣論的學習,若從後面學習是非常好的,他曾經開示過好幾次,基于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就排了禮拜五下午要學習廣論的後面,也就是勝觀的段落。可是要講解勝觀的段落,大家又談到,前面的安止沒有學過,因此我們就先從安止來做一個講解,所以,聞思修的方式也可以這樣子來進行的。
總之,我們如果能夠學習《道次第廣論》一輩子,那麼,《道次第廣論》就是我們的命脈,以這樣子來過一生的,那就非常好了。此外,其它的法都不需要。在《道次第攝義》裏面談到,將教言論典的意義全部歸納集攝所成,《廣論》這個道次第,即使僅僅修了一座,也等于聞思修一切法。把《廣論》當做聽聞思惟,等于聞思八萬四千法門,做實修的話,等于禅修了八萬四千法門,可以說是這個樣子的,除此之外,其他的實修都不必要。心裏面應當有這樣的了解,也希望能夠如此達成,如此做到,産生這個動機之後來學習教法。
正講
上一次所講到的段落,就大綱而言分:1、修安止跟勝觀有什麼功德和利益。2、安止跟勝觀,可以包括一切的定。3、止跟觀的本質。4、止觀二者都應當要做實修。5、如果要實修的話,就應當要先做一個了解,了解之後,先講解它們的順序是什麼樣子?二者的次序是決定的。已經了解之後呢,正式做實修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又有第五項,個別怎麼做實修,這些都只能算前行法。
現在進行到了第四項的段落,二者都應當要實修,止跟觀二者都應當要實修,原因何在?這裏要講的內容是止跟觀。因爲它們是互相幫助的、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只有學安止,不學勝觀,表示這個止沒有什麼必要性存在,學這個止,沒有達到它的必要性,沒有什麼功效。假設我不學安止,只有學勝觀的話,勝觀也很難達成,就表示止跟觀是相輔相成,兩個都有必要的。上次主要是談到這個內容,關于這個部份,上次談到了,後面這個段落,是至尊仁波切所做的一個告誡。在342頁的第一行,上次我們講到這個段落。因爲前面引據《入菩薩行論》經典,這個解釋完畢了。講完了之後,至尊仁波切就要做一些解釋說明了。
342頁最後那一行:「如是成就無分別定」如是,指前面所談到的安止已經達成了,這樣子的話,就必須再進一步去達成安止的目標,目標是勝觀。不僅像前面所談到的,「如是成就無分別定」,安止達到了。「心于所緣不余散者」,安止如果已經達到了的話,接下來還有很多的目標要去達成。
應用安止來觀修,不是只有停留在安止的達成,還要進一步的運用安止去觀修無常、業力因果、輪回的過患、慈心、悲心、菩提心等等,任何的實修。如果安止已經達成,再去進行這些實修,就有一個好處,這裏談到,「心于所緣不余散者」,心只會專注于所緣的對象上面,不會散到其它的所緣,以這樣子做實修,這個實修的威力就會發揮出來。因此會變成具有威力的實修,這就是安止的一個必要性,有這麼一個必要性存在的。
因此之故,「義爲令心于善所緣,成就堪能如欲而住。」這是爲了要讓心能夠緣取善的所緣,就必須先成就它可以如欲而住,所以專一安住的時候,還有很多其它的實修即令心于善所緣。安止達成之後,還有一些目標要去達成。除此之外,有些狀況是安止達成了之後,忽略了它的目標,沒有好好利用安止來達到另一個更高的目標,如果是這樣子,那就太可惜了。就外道而言,安止有沒有得到了呢?已經得到了,但是,卻利用安止去禅修世間的道路,因此,只會得到靜慮的正行,除此之外,不會運用到另外一個更高的目標了。業力、無常、因果、輪回過患、慈心、悲心、菩提心、空性的産生等等,不會用安止來做這些實修,那就太可惜了,安止是達到了,可是,不知道把安止運用到一個更重要的目標,那就太可惜了。
「此複」,又怎麼樣?又要進一步的作一個解釋:「系心于一所緣,即能安住。」得到安止時,心放在一個對境上面,心就能夠如自己的目的,如自己的所求,而能夠安住在上面。「欲令起時,須于無邊善所緣境,如欲而轉。如通利溝,引諸流水。」安止得到後,就能夠這個樣子,能夠隨心所欲的安住。隨心所欲安住之後,還要對無邊善所緣境,如欲而轉,就是不斷的安住在上面來做禅修,好像通利溝渠,引諸流水一樣。
「故成止後」,因此之故,安止成就後,應當更進一步有必要的去禅修、積聚。積聚什麼呢?「更須修集緣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妙慧」;「更須」,有必須修習、禅修來累積。累積什麼呢?後面講的都是要累積的內容,例如,緣取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因此産生勝慧,這是有必要做的。
如緣取「施心、戒心、忍辱、精進」作布施的實修、持戒的實修、安忍的實修和精進的實修。這裏並沒有講靜慮跟勝慧,因爲現在講的段落是靜慮跟勝慧。之後,還有「淨信」,對上師叁寶的清淨的信心。「及厭離等」,厭離,對輪回的厭惡、厭棄之心等。「無邊衆善,滅無邊失」這些禅修的善根,都要累積,且應當運用安止去累積這些善根,還要滅無邊的過失,這些是得到安止後應當要去做的。除了累積這麼多的善根外,而且還把過失滅掉,就表示得到安止之後,還有很多目標要去進行的。
「若唯安住一所緣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義,不能增長廣大善行。」若唯,是假設,假設這一點不了解;義,是目標的意思。現在這個部份不了解,以爲修安止,就是終點站,以爲得到安止後,心就能夠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都不會動搖,這樣就可以了,如果是這個樣子做的話,這一個人是不了解修止之後,還有一個更高的目標要去做,因爲不知道,所以沒有做,只知道心緣所緣境而不動搖,那就太可惜了,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不運用安止,去修前面所說的這些修持的話,那麼,要讓廣大善行突飛猛進的目標,就不能達成了。
簡單來講,安止之後還有一個必要性存在,就是勝觀。勝觀有必要做實修的。這個段落所講的勝觀裏面的思擇修,是指有了安止,則勝觀的思擇修會做的更好的。這裏談到「故成止後更須修集緣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一直到「滅無邊失」爲止,所講的內容都是勝觀裏面的思擇修。這表示,成就安止之前也要做這些思擇修。即使成就安止之後,也須做這些思擇修。但安止之後,所修這些思擇修的威力非常強大,就表示安止有一個必要性存在,就是後面還要進行勝觀的實修。這些所談的,就是勝觀的實修中,思擇修的內容。
「若唯安住一所緣境者」假設安止達成了,能夠引發身心輕安,伴隨身心輕安之下,能夠專一安住在對境之上,僅僅只是這個樣子,而忽略了後面的必要性,那就太可惜了。因此之故,像前面所談到的,「如是若舍行品觀品妙觀察慧」行品,是行持方面;觀品,是見地方面。343頁第二行,更須禅修積聚緣如所有性所産生的勝慧,以及緣盡所有性所産生的勝慧。緣如所有性所産生的勝慧,是指見地方面;緣盡所有性所産生的勝慧,是指行持方面。
緣盡所有性所産生的勝慧所指的是什麼呢?是施心,是布施的實修;持戒之心的實修;忍辱的實修;精進的實修和淨信跟厭離等等的實修,把這些列入在行持上面,這是緣「盡所有性」所作的實修,這個是行持方面。如果把行持方面的思擇修和見地方面的思擇修這部份丟掉(這個妙觀察慧就是勝觀裏面思擇修的實修),「唯修叁摩地心一境性」,僅僅只是修心一境性的等持,這樣一個等持,「其利極小。」那麼這個利益實在是太小了。
「又于無我義,若無觀慧引生恒常猛利定解」應當用安止的力量,進一步的修空性的了悟。因爲要修無我的勝慧,還要進一步作實修。如果這個部分不作實修,那就沒有無我勝慧,因此「引生恒常猛利定解,緣如所有性毗缽舎那,唯久修習正奢摩他,僅能壓伏現行煩惱,終不能斷煩惱種子。」
總之,如果不是由安止來修空性勝慧而産生勝觀的話,這個時候所修的安止,只能夠壓伏煩惱的現前,而不能夠斷掉煩惱,那不是更加可惜了嗎?如果沒有觀慧引生恒常的(持續很久)、猛利的(非常強烈)勝觀的定解,只有長久修習安止的話,那沒有什麼大的功效,這裏所談到的是這個意思。這個是指應當使勝觀猛烈的産生,而且要非常的持久,這個方法要好好的注意,努力的去學習。方法主要是靠安止,由安止之後來修勝觀,産生了無我慧,要非常猛烈而且持久。
一般來講,了空慧如果能夠持續很久,對于無我…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