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取無我的意義,就是再叁去分析對境,這是勝觀,這個時候,不管你怎麼去分析對境,義總也不會明晰出現。後面的勝觀,真正已經成就的時候,義總就會明晰的出現,所以義總明晰出現,是勝觀得到成就的時候。

  勝觀成就之前(還在修安止,安止還沒得到),就算你對無我的意義怎麼去分析它,對境不會明晰出現(義總也不會明晰出現的)。意思就是指,我們一開始去修無我的話,緣取無我的義總,之後你再叁分析,分析很久之後,這個義總會不會明白出現呢?根本不可能。爲什麼呢?因爲沒有得到安止,就表示順序錯誤了。因爲沒有安止的力量,盡管你對無我的義總再叁分析,它也不可能明白出現的,爲什麼呢?因爲心不斷搖動之故,因此義總不會明晰的出現。

  在成就勝觀之前,也要靠安止,如果安止的力量不夠,當然你也可以去分析無我的義總,但是不管你怎麼分析,它都不會明晰出現的。所以分成兩個段落,一個是勝觀成就之前;一個是勝觀成就之後。

  勝觀成就之後,這個義總很明晰的出現,勝觀成就之前,義總是不會明晰出現的,這時候安止的力量不夠,可是到了勝觀成就之後,義總會明晰的出現。當義總明晰出現時,包括兩個部分,首先對境本身絲毫不動搖,其次是對境的義總明晰的出現,就分成這兩個部分。

  其中所緣取的對境、無我的義總,這個部分沒有絲毫的動搖、不會亂動、不會動搖。不散亂、動搖這個部分,是什麼的效果呢?是前面修安止的效果,這是一個部分。因爲靠著前面安止的力量之故,能夠使緣取對境的時候,達到不動搖這個效果之故,因此義總才會明晰的顯現出來。

  就義總明晰的這個部分而言,義總明晰的出現,就表示對這個對境很明白的了解,這個了知的部分是勝觀的成效。所以要把它分成二種,這是勝觀成就之後,緣取無我的義總,産生了勝觀。

  無我義總明晰的出現,這個明晰的出現裏面就要包括不動搖的部分,因爲不動搖之故,義總才能明晰的出現。這個不動搖的能力從何而來呢?因爲修安止的成效,之後,義總又明晰的出現,就表示對它的了知,對義總有一個了知,這個了知是什麼力量呢?就是修勝觀的力量,所以把它分成這二種。

  當然,我們可以這樣子講,止觀二者互相依靠、互相依賴的。就是,要使義總明晰的顯現出來,前面首先要達到不動搖,靠著不動搖,就能夠幫助這個義總,讓它能夠明晰的顯現出來。不過,義總之所以能夠明晰,這部分是不是由安止而産生的?那就不是了。所以當義總明晰出現的時候,要把它分成兩個區域(或兩個成份),就是緣取無我的意義和義總,但是義總有明晰的出現。所以在它明晰出現的當時,其實要分成兩個成份的,就是一個是安止的成效,一個不是安止的成效。

  譬如,用燈去照亮牆上的圖畫,圖畫可明晰出現。圖畫明晰的出現這是一項;其次,風沒有去吹動(蠟燭)燈,燈(蠟燭)本身都完全不動搖,是不是分成這兩部分。所以,要圖畫非常的明晰出現,這個部分當然要靠燈(蠟燭)不動搖才能達成。但燈不動搖是一個範圍,之後對境明晰的出現是另外一個範圍。這裏談到:「譬如燈能照色,是從前念燈火而生,」圖畫非常的明晰,是靠燈的力量,「非從遮風帳幔等起」,可是「燈固不動則從幔生」燈本身固定都不動搖,這個是靠遮風帳幔等所産生。

  緣取無我意義,對境還能夠明晰出現的部分,這個明晰的出現是勝觀的力量。緣取對境時,讓內心完全不動搖,內心不動搖這個部分,是修安止的成效。這兩個部分要個別區分開來做一個了解。

  總而言之,止跟觀一定要二者結合在一起來做實修。譬如我能不能只修勝觀這個項目,卻不修安止,就可讓對境很明晰的出現呢?絕對不可能,因爲心沒有達到不動搖。

  後面講的,都是前面講的這些解釋的來源和依據。「若心無掉沈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這是安止的的等持。「次以慧觀能證真實。」然後,再以慧觀、勝觀證真實的義總和無我的義總。這裏談到證真實義,都是指義總明晰的出現。所以無我義、真實義的了知,這些了知的部分,當然靠勝觀。

  我們所談的安止,不能說它有了知。談到能夠去了知無我真實義,當然講的就是勝觀,不能說安止有一個了知的能力,沒有!所以前面要靠安止的力量,其次才有勝觀能夠去了知無我的意義。「故正攝法經密義說雲:」至尊仁波切前面的解釋引用《正攝法經》裏面的密意。密意就是主張,「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裏面談到心能住于安止的禅定,才能如實了知無我真實的意義。

  不僅僅是《正攝法經》裏面談到,《修次第初篇》裏面還談到:「心動如水無止爲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實了知真義。故世尊說: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義。」心搖動像水一樣,就是沒有安止作爲它的依靠,「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也因爲這個時候心不能安住,心不能平穩的安住,這個時候就不是等引心(等引心就是等至心、根本定)。因爲它不是根本定的心,所以不能夠如實了知無我的真實意義,因此,世尊、佛陀就親口的講,首先,心要能夠安住在安止裏面,才能夠如實的了知無我的真實義。

  《修次第初篇》的「如實了知真義」句子,是《正攝法經》所談到的「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這是《修次第初篇》在解釋這句子時,解釋成「心動如水無止爲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實了知真義」。

  因爲世尊曾經講過《正攝法經》裏面的句子。而《修次第初篇》也引用過。我們要了解整個句子的脈絡,「心動如水無止爲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實了知真義,」這個解釋又詳細的說明,從第叁行開始,「又于未成奢摩他前,雖以觀慧觀無我義。」如何、如何,一直到第四行,「燈固不動則從幔生。」把經文的意義詳細做一個解釋,再做一個總結,簡略說明提綱挈領,「若心無掉沈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觀能證真實」這是總結,先詳解再略說

  至尊仁波切說,我先詳說之後再略說,是否是我自己想的?不是的,這是有根據的,根據什麼?引用了《正攝法經》「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無我真實」,這裏做了一次簡略的解釋。《正攝法經》爲何可以這樣的解釋呢?是我自己把它看錯,或把它解釋錯誤,有沒有這個可能呢?有。

  依據的是蓮花戒所寫《修次初編》。在《修次初編》也是解釋世尊講過的這一句話:「心動如水無止爲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實了知真實。」蓮花戒也是如此解釋。所以前面詳細說明之後簡略說明是有來源根據的。

  後面要談到什麼內容呢?如果安止已得到的話,這時候,緣取無我的意義來做觀修,所産生的幫助能夠達到不動搖,因爲不動搖之故,義總就能夠明晰的出現。因此,緣取無我的意義,若不能夠明晰出現的話,就表示有動搖這個毛病,我可以靠著安止力量把這個毛病去除掉。

  因爲內心搖動的毛病已去除掉之故,當然無我的義總就能夠明晰出現,我們從這裏來看,這就可了解成就安止,不僅能夠遮止觀修無我慧時,內心搖動的這個過失,也可由此推理得知,其它的觀修都是一樣。

  「即修無常、業果、生死過患、慈悲、菩提心等、凡此一切修觀慧時,」用思擇慧來進行觀修的時候,進行思擇修的時候,「于所緣境散亂過失,亦皆能遣」全部可以把他排除掉。「各于所緣無散亂故」緣取所緣的時候不會動搖,「所修衆善皆有大力」就像前面所談到的,勝慧本身沒有動搖,因爲有安止的力量。

  安止的力量幫助它不動搖,所以它緣取無我的時候,就會明白了知無我的力量,無我的意義,對無我義總有一個明白了知的力量,有這個效果,所以無我的義總當然就能明晰的出現。我們從這裏來推論其它的觀修都是這個樣子。

  例如,觀修無常,這個無常的義總在內心,不會明晰出現的,假設沒有安止的力量,可是我現在如果得到了安止的力量,心堅固而不動搖,安住在無常的意義之中,這時無常的義總也會很明晰的出現。同樣的道理,因爲內心不動搖之故,所以對業力、因果的理論、慈心、悲心、菩提心、輪回過患的部份,我去觀修時,因爲都已成就了安止,所以內心不動搖,內心不動搖就可安住在對境上面,進行思擇修的時候,內心都完全沒有散亂。因爲前面己經得到安止的成就了,這時候進行觀修這些善業,觀修時力量就非常大,因爲前面己經得到安止之故。

  「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故所修善皆悉微劣。」這句話意思是,進行觀修時,心的大部份都散亂在別的事情上面,只有內心的一小部份,去思惟所要觀修的部份的對境。如慈心、悲心、無常等的意義,只用一小部份去觀修,內心大部份都在胡思亂想,所修善皆悉微劣,是因爲內心只用一小部份去修它之故,所修善業力量都很薄弱的

  前面是安止與無我的觀修兩者有何關系?做解釋說明。後面是除了無我的意義之外,輪回的過患、慈心、悲心、菩提心、業力因果跟安止都有關系,這些解釋,是我杜撰的嗎?不是的!是有根據的。寂天菩薩的《入行論》談過。

  《入行論》:「諸人心散亂,住煩惱齒中。」又雲「雖經長時修,念誦苦行等,心散亂所作,佛說無義利。」得到安止之前,我們所做的任何善行實修,當心要去緣取對境時,心大多數都散亂到其他的對境。我們只要好好分析觀察自己一下,這句話確實是如此。例如,念「瑪尼咒語」一串念珠的時間裏,心安住的時間有多長?散亂到其他的時間有多長?只要稍加分析即可了解。就算自己認爲巳經安住了,而安住的段落裏,其實,只有心的一小部份安住在對境上,心大部份都散亂到別的地方去了。

  平常自己沒有分析也許不知道,如果把它好好分析一下就會知道,念「瑪尼咒」這麼一段時間裏面,心是否專一在一個法上?而沒有散亂到其它者?假設心沒有散亂,專注在一個法上面,念一串「瑪尼咒」念珠,會覺得這個時間很長,可是,心若散亂,胡思亂想,念一串「瑪尼咒語」會覺得特別快,一下子就結束了。這說明了平常我們內心穩定、安住的時候非常少,只是平常我們沒有去分析,如果我們去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在念「瑪尼咒」的這段時間,其實心大多是散亂的。

  有時我們覺得內心巳經安住在對境上了,巳經緣取對境,安住在對境上了,其實在安住對境的狀況裏,也只有內心一小部份安住在對境上,內心大部份散亂到別的地方去。譬如,仁波切說:當他在講經開始的時候,大家在聽聞,認爲心己經安住在上面了,所以仁波切講的我都有聽到了,這是一個安住的段落,可是仔細分析後,沒錯,聽是聽到了,我內心也在思惟它的意義,不過在思惟意義時,內心卻有二百、叁百、成千上萬的很多念頭,也在妄念紛飛的情形。

  所以,至尊仁波切說,心完全沒有散亂到任何的對境,心能夠完全專一、專注到對境上面大概很少,很少沒有散亂的,大多來講都沒有安住在對境上,都是散亂的。就算有安住在對境上,內心也只有一個小部份安住在對境上面,大部份還有很多念頭胡思亂想,都散亂到別地方去。

  當我們緣取對境安住觀修的時候,其實只有用到心的一個小部份,這樣所作的善業力量就非常的薄弱。這裏面談到「故所修善業皆悉微劣」,微劣就是力量很薄弱。

  「如是成就無分別定」如是,怎麼做解釋?配合什麼段落來講的呢?如是,是如同前面所說樣子,所以就怎麼樣。

  前面談到,如果得到安止,這時進行觀修無我,幫助很大。另外,觀修無常、業力、因果、輪回過患、慈心、悲心、菩提心等等一切的善行實修,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是成就無分別定,心于所緣不余散者,義爲令心于善所緣。成就堪能如欲而住」。這是談它必要性何在?成就等持的必要性何在呢?就是選擇一個善的所緣。

  當我心緣取這個善所緣之後,我想要安止多久,就可以安止多久,要能夠達到這個程度的效果,因爲前面已得到安止之故,這是安止的必要性。不僅是緣取無我的意義,緣取無常、業力因果、輪回的過患、慈心、悲心、菩提心等,這都是善所緣,當我緣取這些善所緣做觀修時,因爲我前面成就了安止之故,因此我能夠隨心所欲,我的心要放在善所緣上面多久,就能夠多久。所以「成就堪能如欲而住」,順著我的內心,心放在善所緣對境上,想放多久就多久,可達到這個效果,這是成就安止之故。以上是爲什麼修安止、等持的必要性,在這裏做一個解釋說明。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