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06》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04-06
闻法意乐
我们想要得到的是佛果,因此热切追求佛果。现在我们去学习且得到它,但是,所要得到的佛果是等至和后得二个阶段,同一本质而反体各异。能够在同一个时间就安住在这二者上面,这个果有这个特色存在。因此,现在我们随顺着果的情况下,应当把止观二者双运做实修,就非常有必要了,这是在观修的道上面,应当如此配合。
因为果是等至和后得双运之故,所要观修的也应当是止观二者双运,以这样的道来做实修,那么将来得到的果也会等至和后得双运的本质。否则就不能说是同一本质,那这个果就得不到了。这是上次我们引用《大涅槃经》的句子所做的解释。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进入正式的道路之中,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个程度,去做止观双运的实修。可是我们现在也都有随顺的观修,随顺止的观修;随顺胜观的观修。
譬如我们好好的摄心,内心会有一个自主的力量,去控制自己的内心,这个我们也都在学习,这是随顺的安止,在能够控制内心自主摄受的情况之下,再去分析烦恼。了解烦恼是假的,而且去分析烦恼执取对境的方式是什么?它成立的道理何在?想一想它的对治法门,这都是属于随顺胜观的观修,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可以做的。
就这一点而言,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师,特别讲了后面二个波罗蜜,即六度之中,个别又讲了后面二个段落,就是当我们在《广论》进行闻思修的时候,即使在现在这个段落,我们也可做到随顺的安止和随顺的胜观。在这个段落,我们先学习,将来能够成就正式止观双运的实修,在究竟上,能够得到等至、后得双运的佛果,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正讲
我们所讲到的段落,是第四项「理须双修」。止观二者都要学习,这是有必要的。引用的经文是《修次中编》《大般涅槃经》《月灯经》来说明。经论里谈到止观的作用力何在?观者它能够让我们不会受到妄念的伤害。首先要令所缘能够达到不动摇,这是安止的作用。之后,从胜观去做分析这些妄念从何而来?从烦恼来,烦恼从恶见来,因此要把恶见断灭掉就必须双修,所以如何让安止坚固性、稳定性还要更强烈。
(341页倒数第二行)《大般涅槃经》谈到「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永断一切诸恶见网,做为推论的根据,之后会得到一个效果,不为他破。这是把恶见全部都灭掉,把一切颠倒的邪见、恶见都灭掉。后面很多妄念都是从很多烦恼来,烦恼又从何而来?基本的是恶见,所以假设能把恶见断掉的话,它的效果,就是不会被它牵着鼻子走。因此自己产生胜观,能够将颠倒恶见断掉,知道它是烦恼的根本,而根本断掉了当然不会产生烦恼。没有产生烦恼,分别风不动心故,因为烦恼就是分别妄念风的根本之故。这个部分用《大般涅槃经》说明,后面用《月灯经》的经文,做一个支持说明,这是上星期的段落。
在《月灯经》的前面谈到由安止力之故,令心不被妄念所动摇,所以胜观能够把他净化,把他灭掉,然后在再引用《月灯经》经文内容,来做一个补充说明。胜观里面谈到安止和胜观的禅修,有关这方面,我们简单做一个了解。
在《月灯经》里面同时有几种解释,就知道各自有各自的成效,引用《月灯经》做出一个支持的论据,虽然说理须双修,怎么修都要修对,他的效果不能混在一起,这一点我们要把他区分的清楚。
因为止和观,各自有各自的成效。胜观的成效,就是灭掉我见等见地的烦恼。但是,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只谈到「见地的烦恼」,而没有谈到什么叫「非见地的烦恼」呢?
因为胜观的成效,主要是要灭掉恶见、坏见、边见这方面的烦恼,而不是要灭掉贪爱和瞋恚等非见地方面的烦恼。见地的烦恼,是见地性质的烦恼,属于胜慧类型的烦恼,它对于对境有判定抉择的能力,而不是依着习气来感觉。但非见地的烦恼它不属于胜慧类型,它不需要依于对境来判别这是什么
这不是什么
它没有抉择能力,而只是依习气来感觉高兴、不高兴,或者喜欢、不喜欢,并不是对这个对境先判别之后才有的觉受,这是非见地的烦恼。但是见地的烦恼就比较坚固了,因此我们把烦恼分成见地的烦恼和非见地的烦恼。
一般来讲,见地的烦恼是由坏见而来,而坏见就是我们心里面想的:我啊!我啊!如果我们要把坏见做一个界定、定义的话,就是执着心里所认为的我和我所,是可以不必靠任何其他者就可以单独存在的想法,结果会分成我的…我的…,这样就可分成我执的坏见跟我所执的坏见,也就是执着我和我所可以成立的这种想法,分成这两种坏见。
对于未成安止(未成奢摩他)之前,所有的抉择慧、观察慧等,观察分析无我的意义在内心会动摇,就像风中的蜡烛一样,如此就无法达成胜观,也就是没有安止,就不能成就胜观。但这不是说,在没有安止之前,就不会了悟,只是在安止之前的了悟,就像风中蜡烛一样,没有固定明晰的无我影像。
无我义很明晰的出现是什么时候呢?见道位。不要说无我的意义要明晰出现,连义总都不能明晰,所以无我影像是不明晰(在得到胜观之前)。无我的意义明晰时,是见道位;无我的义总明晰时,是加行道的时候。所以要到加行道,缘取无我产生的胜观,这个时候义总才会明晰的出现。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因为欠缺安止的力量,使内心完全不动摇,因欠缺这个力量之故,所以胜观不可能达成。若是胜观达成,就是缘取无我义总会非常明晰的出现。但,现在缺少安止坚定不动摇的力量之故,胜观是不会达成的。
无我的义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观修无我的时候,对境当然就是无我,但义总的意思不是只有我们观修对境无我这个项目而已。在观想的时候,首先我们的内心,透过第六意识来做观修,因此它不是现量,是运用妄念分别心去观修无我的意义,而且这个观修并没有直接接触到对境无我,而是我们的内心(意识的分别心),首先去制造一个无我,内心先思惟无我的意义是什么?所以第六意识的分别妄念先造出了一个无我,等于它制造出来一个无我,之后缘取自己意识分别妄念所制造出来的无我,缘取这个无我当做观修的对境,来进行观修,这个所观修的对象,称之为义总。
这是不是正式无我这个对境呢?不是,这是在我们观修无我的时候,跟对境中间好像有一个媒介挡在那里,用我的内心第六意识,分别妄念先造出一个无我的意义,做为缘取这个无我意义来进行观修,仅仅只是这个样子而已。不是正式无我这个对境来进行观修的,好像一个代替品,一个阻挡者挡在那里一样。我们观修的对境,是我内心思惟把它制造出来之后,就说这个就是无我啊!然后缘取这个意义来做观修,这个称之为义总。
这时候这个义总还不明晰,所缘取的义总什么时候会明晰呢?必须得到胜观的时候,所以第六意识分别心先思惟无我的意义是什么?制造出来一个无我的意义,之后再缘取这个无我的意义来进行观修。
在观修时,因为内心还没有得到安止,内心不能够毫无动摇,内心一直在动摇的情况下,不能够好好去抓住无我的义总,因此这个无我的义总也不能明晰的出现,这个观修所缘取的对象,我们称之为义总。什么时候所缘取的义总能够很明晰的出现呢?必须要得到胜观的时候。当得到胜观时,缘取这个无我的义总,这个时候它才会非常明晰的出现。
义总最初不会明晰出现的。最初观修无我的时候,当然都是在我们内心妄念之中形成一个无我的义总,之后缘取这个义总来做观修,就算不能真正缘取无我,只能缘取内心的义总来做观修,这个义总还是不会明晰出现,原因何在?因为心不断在动,心动来动去,这个义总不会明晰出现的,这是因为没有成就安止之故,这里讲的就是这样子。这个段落因为没有成就安止,内心动来动去,所以义总也不会明晰的出现。
「若成止后而善观察」,如果成就安止之后,用别择慧来进行观察分析,「则已灭除极动过失」,这个时候,心动来动去的过失就灭掉了。「方能明了无我影像(义总)」,已经得到安止,义总才能够明晰的出现。
广论里面所谈到的,表示要使义总明晰的出现,这时候,安止如果已经得到的话,那么义总能够明晰出现的条件已经齐备了,这就是说明胜观一定要靠安止的力量。无我的义总要明白出现的时候,心必须不动摇,而且能够明白的去照亮无我的义总,还能够去缘取无我的义总,让它明晰出现,这里面又分成两项。
因此之故,毗钵舍那—胜观。胜观是不散动心,是从无分别安止而产生的,可是通达实义不是从安止而产生。譬如说,灯能照色,这个要把它区分清楚。这是缘取无我的义总,之后,义总明晰的出现,就这个明晰出现而言,内心不摇动,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说内心摇动,无我的义总当然不会明晰出现,所以内心不能够摇动。可是能明了无我的义总,是靠安止吗?不是的,这是靠毗钵舍那—胜观本身了知的力量。
什么是什么的成效应区分清楚。义总产生的时候,如缘取无我的义总,之后会有不动乱的胜观。胜观是不散动心,义总就能够明晰出现,这时候的胜观,它本身当然不动摇,就这个坚固不动摇能够安住而言,这是安止的效果。前面已经讲到安止,安止的效果。哪一个部分不是安止的效果呢?能够了知对境的部分,这个部分不是安止的成效,安止的成效就是不动摇;能够了知无我的意义这个部分,并不是安止的成效。
可见,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个段落来做说明的。就是成就胜观的时候、跟成就胜观之前修安止的段落。成就胜观之前当然也修安止,修安止的时候,也成就了安止,之后去缘取无我的意义。
修安止的时候,还是在修安止的段落,这个时候缘…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