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講▪P3

  ..續本文上一頁

  因此之故,利根的大乘種性,在菩提心産生的前面,他已經透過無量無邊的理門去了悟空性,原因何在?因爲菩提心産生的前面,他先看到原來我自己可以成佛,我要成就佛果菩提,已經了解了。了解之後,他會立下一個誓言,我要成就佛果菩提。之後,才會去進入成佛的道路作實修,因爲他要事先作一個分析,利根行者是這個樣子。如果要看到自己可以成就佛果菩提,要了解這一點的話,前面他要透過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這是他在前面要先做的。所以就利根大乘種性而言,菩提心的産生,他的前面已經了悟空性了。這是月稱菩薩在《入中論》根本頌裏面所談到的。

  見到自己能夠得到圓滿菩提前面,先要用無邊理門了悟空性,爲什麼?原因何在?這是因爲我能得到圓滿菩提,怎麼去得到圓滿菩提呢?這不是靠身體。首先,我能夠得到圓滿菩提不是靠外面,不是靠外面某某人得到圓滿菩提,某某人把圓滿菩提給我,不是靠別人來的。而是說:「我得到圓滿菩提」。可見是由我去得到它,我可以得到圓滿菩提。

  那就要先來分析我自己。我怎麼去得到圓滿菩提?進一步來分析我自己,不是分析外面,而是分析我自己。「我」就是身心二者,是不是靠身體去得到圓滿菩提呢?也不是。所以身材的魁梧、大小、強弱如何,跟得到圓滿菩提有沒有關系?沒有關系。我們再分析,想一想就發現,喔!原來是靠內心,跟身體沒什麼關系。可是再分析一下內心之後,內心的想法各種各類,這裏面煩惱的心能不能得到圓滿菩提呢?不可能,這一點也非常明白確定。所以能夠得到圓滿菩提的是靠內心,而在這麼多種內心裏面,我們仔細去分析,什麼內心可以得到圓滿菩提呢?了空慧--了悟空性、證悟空性的這一個心,這個心可以去得到圓滿菩提。

  我們再分析一下,證悟空性這樣一個心。聲聞、獨覺了空慧的那個心是很小的,這個心也不能夠看到自己可以得到圓滿的菩提,那麼自己可以得到圓滿菩提是靠什麼心去看到?就是要靠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這種了空慧的心能夠得到圓滿菩提,爲什麼呢?我們仔細去分析一下,透過無量無邊的邏輯推理之門去了悟空性。

  這個了空慧能不能得到圓滿菩提呢?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它的威力非常強大,爲什麼呢?因爲這樣一個透過無邊理門了悟空性的內心,它能夠成爲煩惱的對治,把煩惱障滅掉。它能夠成爲所知障的對治,把所知障滅掉。喔!這個時候我們知道,原來它的能力非常的大。

  由無邊理門證悟空性的這個了空慧而言,靠著它可以得到圓滿的菩提,這個時候就會知道、就會明白,了解經由了空慧可以得到圓滿菩提。可見要看到自己可以得到圓滿菩提,這個了知的前面應當是要透過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之後才可以看到我可以得到圓滿菩提。

  把聲聞、獨覺內心的了空慧,我們拿來做一個仔細的分析,能不能用它來得到圓滿菩提呢?沒有辦法,爲什麼呢?可以這麼講,聲聞、獨覺內心所得到的了空慧有一點奇怪,它看的方向只有看一個,而不是無量無邊全部都看的。所以了空慧是得到了,可是不是透過無量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的方式,所以就算是了空慧,但,聲聞獨覺內心的了空慧可以說很呆板,有點呆滯,等于只有看一個方向,其他都不會看。我們可以這樣來講,這個了空慧,不具備威力來斷掉所知障,可是卻是具有斷掉煩惱障的威力,他也明白自己有這個力量。

  分析一下自己的了空慧,也發現這個了空慧有威力可以斷掉煩惱,但是不知道要去斷掉所知障。而且,這個了空慧本身,也沒有威力可以去斷掉所知障,也不知道要去斷掉所知障哪!因此對于遮蓋所知、遮蓋萬法的這個部分要把它去除掉,這個部分根本不知道,他沒有這種威力,也根本不知道。這是聲聞、獨覺內心的了空慧的情況。

  就大乘種性而言,他的了空慧是由無量理門而證悟空性的,這個了空慧,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一下,發現它有威力可以斷掉煩惱障,也有威力可以斷掉所知障。分析一下,就知道這個了空慧有這樣的威力,爲什麼呢?因爲它是由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的,所以這時會知道一切衆生內心的想法是無量無邊,以悲心做爲支持的力量,去思惟衆生內心的想法是無量無邊。

  透由無量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之後,也能夠同時去了知一切的所知。譬如說一個法不了知或是被遮蓋起來,這個蓋障也都能夠把它去除掉的。所以由無邊的理門去了悟空性的時候,這個了空慧具有這樣的威力。

  大乘種性由無量理門了悟空性的時候,分析一下這個了空慧,它有什麼樣的威力呢?它有威力可以斷掉煩惱障,有威力可以斷掉所知障的,這個時候就可以了解,原來這種了空慧具有這樣的威力。那就很明白了,我運用這個了空慧,我可以得到圓滿菩提,就會明白到這一點。

  聲聞、獨覺不會看到,了空慧不能得到圓滿的菩提,因爲他不是由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所以他的了空慧好像只能看一個方向,不能看其他的方向。這個了空慧沒有威力去斷掉所知障,也不知道要去斷掉所知障。所以這裏才會說“聲聞不見如來種性”,爲什麼呢?就是我們前面所解釋到的內容。

  菩薩的情況是什麼樣子呢?菩薩雖見而不明顯,慧力強故,定力劣故。菩薩看到自己可以得到圓滿菩提,爲什麼?因爲有無量理門了悟空性。他內心已經由無量無邊的邏輯推理去了悟空性。因此之故,這種了空慧分析一下,可知道,我可以得到圓滿菩提,所以菩薩可以看到自己有可以成佛的如來種性存在,但是不明晰。不明晰的原因是什麼呢?

  就菩薩而言,他會熱切的渴求成就佛果,可是他的毛病在什麼地方呢?毛病就是底下講的,雖然看到,可是不明晰,不明晰的原因毛病在什麼地方呢?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就是勝慧的力量很強大,跟勝慧的力量比較起來,等持的力量很薄弱。這不是說菩薩的等持力量很差勁,不能這樣解釋。這句話看起來好像,菩薩的禅定力量很糟糕,不是的。跟菩薩勝慧的威力比較起來,菩薩他的等持力量比不上勝慧的威力。如果跟聲聞比較,菩薩等持的威力還強過他太多了呢!可是,就菩薩自己內心勝慧的力量跟等持的力量,這二者比較,等持力量遠遠比不上勝慧的力量。

  這兩個原因,一個是勝慧的威力很強大,等持的力量薄弱。等持的力量較薄弱,不是說跟別人比,他較差勁,而是跟菩薩自己內心的勝慧比較,這兩者是勝慧的威力很強大,等持的威力很薄弱,應該是這樣比較的。不是說他跟聲聞比較起來,他的定力還很薄弱,不是這個意思的。

  爲什麼菩薩內心勝慧的力量強大,等持力量薄弱呢?這是因爲他純粹都在思惟利益衆生,對這一點非常熱心的去追求,把救渡衆生當作自己的責任。一切衆生內心的想法是什麼?他的痛苦是什麼?他的快樂是什麼?仔細分析,仔細去了解,仔細的去利益他,要做這個,要做那個,分析的非常多,所以勝慧的力量較強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等持的力量就很薄弱。

  如果說把菩薩等持的威力跟聲聞比較看看,菩薩等持力量還強大得不得了呢!這是說,菩薩將自己內心的勝慧和等持比較,他等持的力量還是太薄弱了。如果這樣講的話,心續之中勝慧的力量非常強大,等持的威力也非常強大,此二者力量是完全均等的,那是誰呢?只有佛啊!所以如來遍見一切,爲什麼?因爲止觀均等之故,這個等,是均等、完全平等,只有佛是等(至)後(得)一味。

  等至位跟後得位完全一味合和,毫無差別,只有佛才能夠做到這個樣子。「等跟後」的等,是等至位根本定;後是後得位,等後一味雙運,只有佛才能夠達得到。所以,等持是指等至的階段;勝慧是指後得位的階段;止觀均等的止,是指等至位;觀是指後得位;止觀等故,是指在等至的階段跟後得的階段二者已經混在一起了,本質上毫無差別,所以叫「等後一味雙運」。這只有佛才做得到,這是佛的特色,這是菩薩做不到的,這一點,你要了解彼此之間之差別。

  其次,這裏要說明、要了解的是,因爲成就佛果時,有一個特色存在,就是等後一味雙運。等至階段跟後得階段完全同一味的,毫無差別,雙運結合在一起。

  所以我們現在禅修的時候,止觀應該二者同時進行,二者力量要均等。成就佛果的時候止觀的力量就均等了,這是佛果位的特色。也就是將來要達到的目標--佛果的目標,佛果、祂是等後一味之故。所以我現在在禅修的時候,等至階段修安止;後得階段修勝觀、慧觀的時候,這二者的力量我要同時進行,也要把二者的力量弄成均等,這樣子去做禅修。因爲將來所要得到的果位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要了解現在實修的時候,二者的力量要均等。

  《大般湼盤經》的經文講解了前面那一段,後面還有一段。前面這個段落,只有談止跟觀的差別。止就像沒有風吹動的蠟燭,沒有風去動搖它,這個部分就像安止一樣。可是燈(蠟燭)本身要非常的明亮,這個部分是觀。可見二者的性質不同,威力也不一樣。就勝觀而言,這個燈(蠟燭)要非常明亮,造成它不明亮的原因是什麼呢?造成它不明亮的,就是這些見地啦!煩惱啦!這些都應該要斷掉,這個部分是什麼?前面階段沒有說明,接下來就要說明了。

  前面只有講到止跟觀的不同。一個像燈沒有風去搖動它,這是止。一個是燈本身非常明亮,這是觀。但是爲什麼造成它不明亮呢?造成它不明亮就是一些煩惱嘛!煩惱這一部分要滅掉,燈才會非常明亮。後面就講了:「由止力故,如無風燭,諸分別風不動心故。由觀力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爲他破這裏談到造成燈不明亮,勝觀不明亮的部分是煩惱,這個煩惱要滅掉。

  由勝觀的威力可以徹底斷掉一切惡見,這個是指能夠斷掉煩惱。一般煩惱分爲,見地煩惱跟非見地煩惱。要斷掉這二者比較困難,也就是要很勞累,才能夠把它斷掉,是見地煩惱這個部分。

  斷掉見地煩惱當然屬于勝慧。屬于勝慧的原因是,它是透過原因的思惟,所産生出來的了解。在煩惱中我們可以這樣講,見地的煩惱是非常聰明的煩惱;非見地的煩惱就不是啦,因爲非見地的煩惱,它不是透過原因的思惟而産生的煩惱,所以說它是沒有靠山的煩惱,既然沒有靠山,要把它滅掉就比較容易,可以作這樣說明的。

  依于見地的煩惱之後,才會産生非見地的煩惱,假設把把見地的煩惱滅掉,當然非見地的煩惱就滅掉了。所以我們這裏只有談到,「由勝觀的力量之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就是指,透過勝觀的力量,把見地的煩惱滅掉。這裏其實要講的是,如果把見地煩惱滅掉的話,靠著見地煩惱所産生的非見地煩惱,當然也就滅掉了。

  支持的論證何在呢?引用一部佛經《月燈經》來作證明。《月燈經》裏談到:「由止力無動,由觀故如山。心無散亂,安住所緣,是修止迹。」這個心是無散亂的,安住在所緣的對象上,是修止迹。迹,就是成效、效果,這是修安止的效果。修安止的效果是心沒有散亂,可以安住在所緣的對境。

  「證無我義,斷我見等一切惡見,敵不能動猶如山王」,像須彌山王一樣,「是修觀迹」,這個是修勝觀的成效,這個迹是成效,一件事情做完之後的效果。「故于此二應知差別。」這裏要說明的是二者的效果。修安止有什麼效果?修勝觀有什麼效果?效果各自不同,把個別的效果作一個說明。

  在安止的時候煩惱好像沒有了,只是暫時把它壓住,煩惱都沒有出現,但不是徹底滅掉,所以還不是很堅固,這是因爲煩惱産生的泉源,也就是色(身)的來源(根本之處)還沒滅掉。用什麼方式把煩惱滅掉?要靠勝觀。勝觀把煩惱的泉源、來源之處,無明徹底滅掉,這個時候,煩惱當然都不會出現了,因爲根本(無明)都滅掉了,這個時候,才說堅固穩定如山王一樣。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