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让心好好的安住一下(彻底放下)。这个时候,当然不能说引出正式的内心乐明无分别的等持,这当然是很困难,不过类似相随顺的一些乐明总是可以得到的。这个时候,会得到一个非常好的休息,这个就容易做到了吧!不能说是太困难了吧!
所以一般讲乐明无分别的产生,当然不需要了悟空性。如果像我们前面这样子,很简单的来摄持一下自己的内心,不要去追逐外在的对境,在好好的摄心之下,必能引发身心的喜乐,能够使劳累去除掉。这个部分更不需要了悟空性了,大多数人不了解这一点,反而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还要增加更多的忧虑和烦恼,让这已经俱疲的身心还更加劳累,这个真是笨蛋,这方法是完全错误的,这点要好好了解的。
我们要讲到第341页倒数第5行。如《修次中篇》云:「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珈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当双修。」
《大般涅槃经》也这样谈到。至尊仁波切前面谈到“止”跟“观”二者都需要,原因何在呢?解释之后支持的论证何在?先引用《修次中篇》,再引用一个支持的经文就是《大般涅槃经》。
这里谈到「唯观离止如风中烛」,若只有修胜观,没有修安止,就如风中的烛。这时,瑜珈行者的内心对于对境是散乱的,不能够坚稳的安住,所以,「不生明了智慧光明」用这个作比喻来解释。只有修胜观,没有修安止这样的一个项目的话,那么他智慧光明的力量,不能够很稳定的去照亮对境。好像风中的蜡烛一样,在风的吹动之下,摇摆不定,对境当然不会明晰出现的。所以止跟观都需要,只有止一个项目也不行,只有观一个项目也不行,两者力量均等同时的来运作。
大家也许有听过,有了解;也许有人没有听过,不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话,现在就做一个解释。如果以前听过、了解的,就等于大家再回忆一下,能够加强自己的认识。
一般来讲,我们是在欲界里面。欲界上面是色界,色界有四禅天。之后,无色界有四空天,这是轮回的三界。安住在轮回三界里面的有情众生,他们内心想法,各种各类,无量无边,太多了。在三界九地中,欲界算一个地;色界算四个地;无色界算四个地,一共有九个地,所以我们说三界九地是这样子来算的。
如果有三界九地的话,那么在三界九地之中,用什么样子的心,去修道路是最好的呢?什么是最理想的情况呢?我们来好好的想一想。三界九地最好的心、实修道路的心是什么呢?一般来讲,用欲界的心来做道路上的实修,其实不好;用无色界有顶天最微细的心去禅修道路呢,也不好,没有什么用处,原因何在呢?在禅修道路上面比较适当的心,让内心的证悟能够产生,应该用什么的心去做呢?
那就是用,从初静虑天开始到有顶天之前,这样子的一个心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呢?我们首先给它做一个分析看看。以欲界的心而言,就胜观来讲,当然不是正式的胜观,但算是相随顺的胜观,它虽然分析观察力量很强,可是,内心的安止其实根本就没有,这是一个毛病。
从欲界的心开始往上面、往上面,就越来越微细,最后到有顶天时,心太微细了。因此在有顶天的时候,心专一不动,安住在对境之上,这个安止的力量,太过强大了,所以它没有办法进行分析,因此胜观的力量几乎没有、分析的力量几乎没有,这是一个严重的毛病。所以,前面跟后面不适合来做道路上的禅修。中间比较适合做禅修道路的心。从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到四静虑天,这是色界;再往上面无色界的第一个就是空无边处的心、识无边处的心跟无所有处的心,这七个是禅修的道路上要运用的心,最好的心。
可见,只有修一个止也不行,因为止的力量太强;只有修一个观,这个也不行,因为观的力量太强,一定要二者同时并进,二种都有来作为观修。
《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以(因为)定力强故,慧力劣故。」「菩萨虽见而不明显(菩萨虽然见到如来种性,但不是很明晰),」,因为「慧力强故,定力劣故(定力薄弱之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因为「止观等故。」「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
前面我们先引用了《修次中篇》的经文来做解释。《修次中篇》所根据的经文来源是什么呢?是《大般涅槃经》。所以再把《大般涅槃经》做一个解释。《大般涅槃经》里面的内容是说,声闻、菩萨跟佛做一个比较的话。就佛而言,当然祂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没有任何的毛病,在比较之下,就会发现声闻跟菩萨都还有毛病,无论如何他们都还不是佛。凡不是佛,当然总是有一点毛病存在,这是一定会有的。
可是当我们去看的时候,会发现声闻是多么的好,当然是没有毛病的嘛,菩萨更不要讲了,更是没有任何毛病,这是从我们的角度去看。现在并不是从我们的角度去看,现在是把三者并在一起来做讨论,将声闻、菩萨跟佛三者并在一起来做讨论。如果把佛、菩萨和声闻三者并在一起来做讨论、分析时,发现声闻和独觉是有毛病,菩萨也是有,到佛就没有毛病了。原因何在呢?我们是从这个地方去了解,原来,止跟观要均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止跟观没有均等,会有这样子的毛病存在,这个可以从经文上了解。
我们在了解经文之前,整体的概念我们先要有一个了解。如果不知道这个背景,就这样去讨论的话,我们会想,哇,声闻多么的好,菩萨就更不用讲了,得到菩萨的果位,多么的好,那样根本就没有毛病存在呀!这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现在不是要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要讨论的是止观双运是多么重要的一个问题,因此是把三者并在一起来做讨论。不是我们去看声闻、菩萨怎么样,而是把佛、菩萨和声闻并在一起去讨论,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止观二者的力量均等多么的重要,是要做这个讨论。
就胜观与等持二者而言,在声闻的阶段,等持的力量非常强大,相对的,胜慧的力量就很薄弱,这是因为在声闻的阶段,眼睛所看到的目标都是自己个人的利益,而且以可以完全达到这个目标为目的,这目标是个人脱离轮回得到解脱。为了追求并达成这目标,它需要有非常强烈的安止力量。除此之外,为了其他众生的利益,也要产生悲心,要将救度众生当成是自己的责任。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要透过无量无边的方式去思惟,去利益众生,这一方面若没有做到,那么胜慧的力量会是薄弱的。声闻的胜慧力量是薄弱的,但等持的力量比较大,会有这个毛病,这是止观不平均的毛病。
这里并不讨论声闻有没有止观,这不是讨论的重点。重点是我们从声闻的情况去了解止与观两者的力量要均等。声闻了悟空性时,没有用无量正理门去了悟空性,不是用无量无边的逻辑推理去了悟的,所以看不到自己也可以成佛的这一点,这是因为等持的力量强,胜观的力量较弱之故。所以说「声闻不见如来种性」。
声闻只一味追求自己脱离轮回,并没有追求利益众生的佛果位,因为这两个原因当然不会看到自己能够成就佛果。因此,我们前面先解释意义,后面解释词句。
「以定力强,故慧力劣故」等持的力量非常强大,为什么呢?如我们前面的分析,因为声闻完全以自己脱离轮回的痛苦当作目标,且一味追求这目标,并没有思惟其他众生的事情,仅仅只趣入自利的目标去修等持,当然等持的力量是很大的。但是他没有透过无量无边的逻辑推理做思惟,因为悲心的力量薄弱,虽然了悟空性,但胜慧的力量是薄弱的。有了这两个原因,所以导致「声闻不见如来种性」,没有看见自己可以成佛,不了解自己内心存有佛的种性(成佛的力量存在)。
这里要说明的是,声闻仅仅追求自己利益,对利益其他众生而言,如利他的色身及自利的法身二者(法色二身双运),根本就没有用心去思惟,是否存在如来种性?因为等持的力量太强大了,根本就没想过,也没有以无量无边的逻辑推理了悟空性,因而没能力见到如来种性。
或者大家有这么一个疑问存在?见到自己能够成就佛果,跟无边理门了悟空性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可能有这个想法,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的根本颂里面,解释到大乘利根种性趣入道路实修的方式是什么?
《入中论》的自释里,谈到钝根的大乘种性,入道实修的方式是什么?讨论他们的次第如何?在《入中论》根本颂文里面谈到,利根大乘种性先产生悲心,之后以无量理门了悟空性,之后产生菩提心。
《入中论》自释里面谈到的是钝根大乘种性的话,先观修悲心产生菩提心,之后以无量理门来了悟空性。如果是大乘利根种性的话,在菩提心产生的前面,就已经透过无量理门去了悟空性,这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根本颂文中如此开示的。
为什么是这样的次第呢?这是就利根大乘种性来讲,如果说没有看到自己能成就佛果菩提,这一点还没看到,不明白的话,他不会趣入道路之中,因此不会允诺我要发起菩提心,我要进入道路来做实修,这种允诺,这种誓言他不会做的。就利根的大乘种性而言,他都是进行详细的分析,先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之后,发现自己能够成佛,能够得到菩提,这一点已经完全明白了解了,才会立下一个誓言,我要成佛,我要趣入道路来做实修,他才会做这样一个允诺。
对一个利根行者而言,发起菩提心的前面,他就已经了悟空性了,而且不是只有了悟空性,还是透过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的。假设不经过这个方式,他不会看到自己能够成就圆满的菩提,没有看到自己能得到圆满菩提,当然不可能发誓说我要追求圆满菩提嘛!因为根本就没有看到,所以不可能产生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