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讲▪P3

  ..续本文上一页

  因此之故,利根的大乘种性,在菩提心产生的前面,他已经透过无量无边的理门去了悟空性,原因何在?因为菩提心产生的前面,他先看到原来我自己可以成佛,我要成就佛果菩提,已经了解了。了解之后,他会立下一个誓言,我要成就佛果菩提。之后,才会去进入成佛的道路作实修,因为他要事先作一个分析,利根行者是这个样子。如果要看到自己可以成就佛果菩提,要了解这一点的话,前面他要透过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这是他在前面要先做的。所以就利根大乘种性而言,菩提心的产生,他的前面已经了悟空性了。这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根本颂里面所谈到的。

  见到自己能够得到圆满菩提前面,先要用无边理门了悟空性,为什么?原因何在?这是因为我能得到圆满菩提,怎么去得到圆满菩提呢?这不是靠身体。首先,我能够得到圆满菩提不是靠外面,不是靠外面某某人得到圆满菩提,某某人把圆满菩提给我,不是靠别人来的。而是说:「我得到圆满菩提」。可见是由我去得到它,我可以得到圆满菩提。

  那就要先来分析我自己。我怎么去得到圆满菩提?进一步来分析我自己,不是分析外面,而是分析我自己。「我」就是身心二者,是不是靠身体去得到圆满菩提呢?也不是。所以身材的魁梧、大小、强弱如何,跟得到圆满菩提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我们再分析,想一想就发现,喔!原来是靠内心,跟身体没什么关系。可是再分析一下内心之后,内心的想法各种各类,这里面烦恼的心能不能得到圆满菩提呢?不可能,这一点也非常明白确定。所以能够得到圆满菩提的是靠内心,而在这么多种内心里面,我们仔细去分析,什么内心可以得到圆满菩提呢?了空慧--了悟空性、证悟空性的这一个心,这个心可以去得到圆满菩提。

  我们再分析一下,证悟空性这样一个心。声闻、独觉了空慧的那个心是很小的,这个心也不能够看到自己可以得到圆满的菩提,那么自己可以得到圆满菩提是靠什么心去看到?就是要靠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这种了空慧的心能够得到圆满菩提,为什么呢?我们仔细去分析一下,透过无量无边的逻辑推理之门去了悟空性。

  这个了空慧能不能得到圆满菩提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它的威力非常强大,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一个透过无边理门了悟空性的内心,它能够成为烦恼的对治,把烦恼障灭掉。它能够成为所知障的对治,把所知障灭掉。喔!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原来它的能力非常的大。

  由无边理门证悟空性的这个了空慧而言,靠着它可以得到圆满的菩提,这个时候就会知道、就会明白,了解经由了空慧可以得到圆满菩提。可见要看到自己可以得到圆满菩提,这个了知的前面应当是要透过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之后才可以看到我可以得到圆满菩提。

  把声闻、独觉内心的了空慧,我们拿来做一个仔细的分析,能不能用它来得到圆满菩提呢?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可以这么讲,声闻、独觉内心所得到的了空慧有一点奇怪,它看的方向只有看一个,而不是无量无边全部都看的。所以了空慧是得到了,可是不是透过无量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的方式,所以就算是了空慧,但,声闻独觉内心的了空慧可以说很呆板,有点呆滞,等于只有看一个方向,其他都不会看。我们可以这样来讲,这个了空慧,不具备威力来断掉所知障,可是却是具有断掉烦恼障的威力,他也明白自己有这个力量。

  分析一下自己的了空慧,也发现这个了空慧有威力可以断掉烦恼,但是不知道要去断掉所知障。而且,这个了空慧本身,也没有威力可以去断掉所知障,也不知道要去断掉所知障哪!因此对于遮盖所知、遮盖万法的这个部分要把它去除掉,这个部分根本不知道,他没有这种威力,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声闻、独觉内心的了空慧的情况。

  就大乘种性而言,他的了空慧是由无量理门而证悟空性的,这个了空慧,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它有威力可以断掉烦恼障,也有威力可以断掉所知障。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个了空慧有这样的威力,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由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的,所以这时会知道一切众生内心的想法是无量无边,以悲心做为支持的力量,去思惟众生内心的想法是无量无边。

  透由无量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之后,也能够同时去了知一切的所知。譬如说一个法不了知或是被遮盖起来,这个盖障也都能够把它去除掉的。所以由无边的理门去了悟空性的时候,这个了空慧具有这样的威力。

  大乘种性由无量理门了悟空性的时候,分析一下这个了空慧,它有什么样的威力呢?它有威力可以断掉烦恼障,有威力可以断掉所知障的,这个时候就可以了解,原来这种了空慧具有这样的威力。那就很明白了,我运用这个了空慧,我可以得到圆满菩提,就会明白到这一点。

  声闻、独觉不会看到,了空慧不能得到圆满的菩提,因为他不是由无边理门去了悟空性,所以他的了空慧好像只能看一个方向,不能看其他的方向。这个了空慧没有威力去断掉所知障,也不知道要去断掉所知障。所以这里才会说“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为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所解释到的内容。

  菩萨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菩萨虽见而不明显,慧力强故,定力劣故。菩萨看到自己可以得到圆满菩提,为什么?因为有无量理门了悟空性。他内心已经由无量无边的逻辑推理去了悟空性。因此之故,这种了空慧分析一下,可知道,我可以得到圆满菩提,所以菩萨可以看到自己有可以成佛的如来种性存在,但是不明晰。不明晰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菩萨而言,他会热切的渴求成就佛果,可是他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呢?毛病就是底下讲的,虽然看到,可是不明晰,不明晰的原因毛病在什么地方呢?慧力强故,定力劣故,就是胜慧的力量很强大,跟胜慧的力量比较起来,等持的力量很薄弱。这不是说菩萨的等持力量很差劲,不能这样解释。这句话看起来好像,菩萨的禅定力量很糟糕,不是的。跟菩萨胜慧的威力比较起来,菩萨他的等持力量比不上胜慧的威力。如果跟声闻比较,菩萨等持的威力还强过他太多了呢!可是,就菩萨自己内心胜慧的力量跟等持的力量,这二者比较,等持力量远远比不上胜慧的力量。

  这两个原因,一个是胜慧的威力很强大,等持的力量薄弱。等持的力量较薄弱,不是说跟别人比,他较差劲,而是跟菩萨自己内心的胜慧比较,这两者是胜慧的威力很强大,等持的威力很薄弱,应该是这样比较的。不是说他跟声闻比较起来,他的定力还很薄弱,不是这个意思的。

  为什么菩萨内心胜慧的力量强大,等持力量薄弱呢?这是因为他纯粹都在思惟利益众生,对这一点非常热心的去追求,把救渡众生当作自己的责任。一切众生内心的想法是什么?他的痛苦是什么?他的快乐是什么?仔细分析,仔细去了解,仔细的去利益他,要做这个,要做那个,分析的非常多,所以胜慧的力量较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等持的力量就很薄弱。

  如果说把菩萨等持的威力跟声闻比较看看,菩萨等持力量还强大得不得了呢!这是说,菩萨将自己内心的胜慧和等持比较,他等持的力量还是太薄弱了。如果这样讲的话,心续之中胜慧的力量非常强大,等持的威力也非常强大,此二者力量是完全均等的,那是谁呢?只有佛啊!所以如来遍见一切,为什么?因为止观均等之故,这个等,是均等、完全平等,只有佛是等(至)后(得)一味。

  等至位跟后得位完全一味合和,毫无差别,只有佛才能够做到这个样子。「等跟后」的等,是等至位根本定;后是后得位,等后一味双运,只有佛才能够达得到。所以,等持是指等至的阶段;胜慧是指后得位的阶段;止观均等的止,是指等至位;观是指后得位;止观等故,是指在等至的阶段跟后得的阶段二者已经混在一起了,本质上毫无差别,所以叫「等后一味双运」。这只有佛才做得到,这是佛的特色,这是菩萨做不到的,这一点,你要了解彼此之间之差别。

  其次,这里要说明、要了解的是,因为成就佛果时,有一个特色存在,就是等后一味双运。等至阶段跟后得阶段完全同一味的,毫无差别,双运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们现在禅修的时候,止观应该二者同时进行,二者力量要均等。成就佛果的时候止观的力量就均等了,这是佛果位的特色。也就是将来要达到的目标--佛果的目标,佛果、祂是等后一味之故。所以我现在在禅修的时候,等至阶段修安止;后得阶段修胜观、慧观的时候,这二者的力量我要同时进行,也要把二者的力量弄成均等,这样子去做禅修。因为将来所要得到的果位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了解现在实修的时候,二者的力量要均等。

  《大般湼盘经》的经文讲解了前面那一段,后面还有一段。前面这个段落,只有谈止跟观的差别。止就像没有风吹动的蜡烛,没有风去动摇它,这个部分就像安止一样。可是灯(蜡烛)本身要非常的明亮,这个部分是观。可见二者的性质不同,威力也不一样。就胜观而言,这个灯(蜡烛)要非常明亮,造成它不明亮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它不明亮的,就是这些见地啦!烦恼啦!这些都应该要断掉,这个部分是什么?前面阶段没有说明,接下来就要说明了。

  前面只有讲到止跟观的不同。一个像灯没有风去摇动它,这是止。一个是灯本身非常明亮,这是观。但是为什么造成它不明亮呢?造成它不明亮就是一些烦恼嘛!烦恼这一部分要灭掉,灯才会非常明亮。后面就讲了:「由止力故,如无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这里谈到造成灯不明亮,胜观不明亮的部分是烦恼,这个烦恼要灭掉。

  由胜观的威力可以彻底断掉一切恶见,这个是指能够断掉烦恼。一般烦恼分为,见地烦恼跟非见地烦恼。要断掉这二者比较困难,也就是要很劳累,才能够把它断掉,是见地烦恼这个部分。

  断掉见地烦恼当然属于胜慧。属于胜慧的原因是,它是透过原因的思惟,所产生出来的了解。在烦恼中我们可以这样讲,见地的烦恼是非常聪明的烦恼;非见地的烦恼就不是啦,因为非见地的烦恼,它不是透过原因的思惟而产生的烦恼,所以说它是没有靠山的烦恼,既然没有靠山,要把它灭掉就比较容易,可以作这样说明的。

  依于见地的烦恼之后,才会产生非见地的烦恼,假设把把见地的烦恼灭掉,当然非见地的烦恼就灭掉了。所以我们这里只有谈到,「由胜观的力量之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就是指,透过胜观的力量,把见地的烦恼灭掉。这里其实要讲的是,如果把见地烦恼灭掉的话,靠着见地烦恼所产生的非见地烦恼,当然也就灭掉了。

  支持的论证何在呢?引用一部佛经《月灯经》来作证明。《月灯经》里谈到:「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心无散乱,安住所缘,是修止迹。」这个心是无散乱的,安住在所缘的对象上,是修止迹。迹,就是成效、效果,这是修安止的效果。修安止的效果是心没有散乱,可以安住在所缘的对境。

  「证无我义,断我见等一切恶见,敌不能动犹如山王」,像须弥山王一样,「是修观迹」,这个是修胜观的成效,这个迹是成效,一件事情做完之后的效果。「故于此二应知差别。」这里要说明的是二者的效果。修安止有什么效果?修胜观有什么效果?效果各自不同,把个别的效果作一个说明。

  在安止的时候烦恼好像没有了,只是暂时把它压住,烦恼都没有出现,但不是彻底灭掉,所以还不是很坚固,这是因为烦恼产生的泉源,也就是色(身)的来源(根本之处)还没灭掉。用什么方式把烦恼灭掉?要靠胜观。胜观把烦恼的泉源、来源之处,无明彻底灭掉,这个时候,烦恼当然都不会出现了,因为根本(无明)都灭掉了,这个时候,才说坚固稳定如山王一样。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