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讓心好好的安住一下(徹底放下)。這個時候,當然不能說引出正式的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等持,這當然是很困難,不過類似相隨順的一些樂明總是可以得到的。這個時候,會得到一個非常好的休息,這個就容易做到了吧!不能說是太困難了吧!

  所以一般講樂明無分別的産生,當然不需要了悟空性。如果像我們前面這樣子,很簡單的來攝持一下自己的內心,不要去追逐外在的對境,在好好的攝心之下,必能引發身心的喜樂,能夠使勞累去除掉。這個部分更不需要了悟空性了,大多數人不了解這一點,反而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還要增加更多的憂慮和煩惱,讓這已經俱疲的身心還更加勞累,這個真是笨蛋,這方法是完全錯誤的,這點要好好了解的。

  我們要講到第341頁倒數第5行。如《修次中篇》雲:「唯觀離止如風中燭,瑜珈師心于境散亂不能堅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當雙修。」

  《大般涅槃經》也這樣談到。至尊仁波切前面談到“止”跟“觀”二者都需要,原因何在呢?解釋之後支持的論證何在?先引用《修次中篇》,再引用一個支持的經文就是《大般涅槃經》。

  這裏談到「唯觀離止如風中燭」,若只有修勝觀,沒有修安止,就如風中的燭。這時,瑜珈行者的內心對于對境是散亂的,不能夠堅穩的安住,所以,「不生明了智慧光明」用這個作比喻來解釋。只有修勝觀,沒有修安止這樣的一個項目的話,那麼他智慧光明的力量,不能夠很穩定的去照亮對境。好像風中的蠟燭一樣,在風的吹動之下,搖擺不定,對境當然不會明晰出現的。所以止跟觀都需要,只有止一個項目也不行,只有觀一個項目也不行,兩者力量均等同時的來運作。

  大家也許有聽過,有了解;也許有人沒有聽過,不了解,如果不了解的話,現在就做一個解釋。如果以前聽過、了解的,就等于大家再回憶一下,能夠加強自己的認識。

  一般來講,我們是在欲界裏面。欲界上面是色界,色界有四禅天。之後,無色界有四空天,這是輪回的叁界。安住在輪回叁界裏面的有情衆生,他們內心想法,各種各類,無量無邊,太多了。在叁界九地中,欲界算一個地;色界算四個地;無色界算四個地,一共有九個地,所以我們說叁界九地是這樣子來算的。

  如果有叁界九地的話,那麼在叁界九地之中,用什麼樣子的心,去修道路是最好的呢?什麼是最理想的情況呢?我們來好好的想一想。叁界九地最好的心、實修道路的心是什麼呢?一般來講,用欲界的心來做道路上的實修,其實不好;用無色界有頂天最微細的心去禅修道路呢,也不好,沒有什麼用處,原因何在呢?在禅修道路上面比較適當的心,讓內心的證悟能夠産生,應該用什麼的心去做呢?

  那就是用,從初靜慮天開始到有頂天之前,這樣子的一個心是比較好的,爲什麼呢?我們首先給它做一個分析看看。以欲界的心而言,就勝觀來講,當然不是正式的勝觀,但算是相隨順的勝觀,它雖然分析觀察力量很強,可是,內心的安止其實根本就沒有,這是一個毛病。

  從欲界的心開始往上面、往上面,就越來越微細,最後到有頂天時,心太微細了。因此在有頂天的時候,心專一不動,安住在對境之上,這個安止的力量,太過強大了,所以它沒有辦法進行分析,因此勝觀的力量幾乎沒有、分析的力量幾乎沒有,這是一個嚴重的毛病。所以,前面跟後面不適合來做道路上的禅修。中間比較適合做禅修道路的心。從初靜慮天、二靜慮天、叁靜慮天到四靜慮天,這是色界;再往上面無色界的第一個就是空無邊處的心、識無邊處的心跟無所有處的心,這七個是禅修的道路上要運用的心,最好的心。

  可見,只有修一個止也不行,因爲止的力量太強;只有修一個觀,這個也不行,因爲觀的力量太強,一定要二者同時並進,二種都有來作爲觀修。

  《大般涅槃經》雲:「聲聞不見如來種性」,以(因爲)定力強故,慧力劣故。」「菩薩雖見而不明顯(菩薩雖然見到如來種性,但不是很明晰),」,因爲「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定力薄弱之故)。」,「唯有如來遍見一切,」因爲「止觀等故。」「由止力故如無風燭,諸分別風不動心故;由觀力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爲他破。」

  前面我們先引用了《修次中篇》的經文來做解釋。《修次中篇》所根據的經文來源是什麼呢?是《大般涅槃經》。所以再把《大般涅槃經》做一個解釋。《大般涅槃經》裏面的內容是說,聲聞、菩薩跟佛做一個比較的話。就佛而言,當然祂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沒有任何的毛病,在比較之下,就會發現聲聞跟菩薩都還有毛病,無論如何他們都還不是佛。凡不是佛,當然總是有一點毛病存在,這是一定會有的。

  可是當我們去看的時候,會發現聲聞是多麼的好,當然是沒有毛病的嘛,菩薩更不要講了,更是沒有任何毛病,這是從我們的角度去看。現在並不是從我們的角度去看,現在是把叁者並在一起來做討論,將聲聞、菩薩跟佛叁者並在一起來做討論。如果把佛、菩薩和聲聞叁者並在一起來做討論、分析時,發現聲聞和獨覺是有毛病,菩薩也是有,到佛就沒有毛病了。原因何在呢?我們是從這個地方去了解,原來,止跟觀要均等,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止跟觀沒有均等,會有這樣子的毛病存在,這個可以從經文上了解。

  我們在了解經文之前,整體的概念我們先要有一個了解。如果不知道這個背景,就這樣去討論的話,我們會想,哇,聲聞多麼的好,菩薩就更不用講了,得到菩薩的果位,多麼的好,那樣根本就沒有毛病存在呀!這是我們的想法,我們現在不是要討論這個問題。現在要討論的是止觀雙運是多麼重要的一個問題,因此是把叁者並在一起來做討論。不是我們去看聲聞、菩薩怎麼樣,而是把佛、菩薩和聲聞並在一起去討論,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止觀二者的力量均等多麼的重要,是要做這個討論。

  就勝觀與等持二者而言,在聲聞的階段,等持的力量非常強大,相對的,勝慧的力量就很薄弱,這是因爲在聲聞的階段,眼睛所看到的目標都是自己個人的利益,而且以可以完全達到這個目標爲目的,這目標是個人脫離輪回得到解脫。爲了追求並達成這目標,它需要有非常強烈的安止力量。除此之外,爲了其他衆生的利益,也要産生悲心,要將救度衆生當成是自己的責任。衆生是無量無邊的,要透過無量無邊的方式去思惟,去利益衆生,這一方面若沒有做到,那麼勝慧的力量會是薄弱的。聲聞的勝慧力量是薄弱的,但等持的力量比較大,會有這個毛病,這是止觀不平均的毛病。

  這裏並不討論聲聞有沒有止觀,這不是討論的重點。重點是我們從聲聞的情況去了解止與觀兩者的力量要均等。聲聞了悟空性時,沒有用無量正理門去了悟空性,不是用無量無邊的邏輯推理去了悟的,所以看不到自己也可以成佛的這一點,這是因爲等持的力量強,勝觀的力量較弱之故。所以說「聲聞不見如來種性」。

  聲聞只一味追求自己脫離輪回,並沒有追求利益衆生的佛果位,因爲這兩個原因當然不會看到自己能夠成就佛果。因此,我們前面先解釋意義,後面解釋詞句。

  「以定力強,故慧力劣故」等持的力量非常強大,爲什麼呢?如我們前面的分析,因爲聲聞完全以自己脫離輪回的痛苦當作目標,且一味追求這目標,並沒有思惟其他衆生的事情,僅僅只趣入自利的目標去修等持,當然等持的力量是很大的。但是他沒有透過無量無邊的邏輯推理做思惟,因爲悲心的力量薄弱,雖然了悟空性,但勝慧的力量是薄弱的。有了這兩個原因,所以導致「聲聞不見如來種性」,沒有看見自己可以成佛,不了解自己內心存有佛的種性(成佛的力量存在)。

  這裏要說明的是,聲聞僅僅追求自己利益,對利益其他衆生而言,如利他的色身及自利的法身二者(法色二身雙運),根本就沒有用心去思惟,是否存在如來種性?因爲等持的力量太強大了,根本就沒想過,也沒有以無量無邊的邏輯推理了悟空性,因而沒能力見到如來種性。

  或者大家有這麼一個疑問存在?見到自己能夠成就佛果,跟無邊理門了悟空性二者有什麼關系呢?可能有這個想法,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的根本頌裏面,解釋到大乘利根種性趣入道路實修的方式是什麼?

  《入中論》的自釋裏,談到鈍根的大乘種性,入道實修的方式是什麼?討論他們的次第如何?在《入中論》根本頌文裏面談到,利根大乘種性先産生悲心,之後以無量理門了悟空性,之後産生菩提心。

  《入中論》自釋裏面談到的是鈍根大乘種性的話,先觀修悲心産生菩提心,之後以無量理門來了悟空性。如果是大乘利根種性的話,在菩提心産生的前面,就已經透過無量理門去了悟空性,這是月稱菩薩在《入中論》根本頌文中如此開示的。

  爲什麼是這樣的次第呢?這是就利根大乘種性來講,如果說沒有看到自己能成就佛果菩提,這一點還沒看到,不明白的話,他不會趣入道路之中,因此不會允諾我要發起菩提心,我要進入道路來做實修,這種允諾,這種誓言他不會做的。就利根的大乘種性而言,他都是進行詳細的分析,先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之後,發現自己能夠成佛,能夠得到菩提,這一點已經完全明白了解了,才會立下一個誓言,我要成佛,我要趣入道路來做實修,他才會做這樣一個允諾。

  對一個利根行者而言,發起菩提心的前面,他就已經了悟空性了,而且不是只有了悟空性,還是透過無邊理門去了悟空性的。假設不經過這個方式,他不會看到自己能夠成就圓滿的菩提,沒有看到自己能得到圓滿菩提,當然不可能發誓說我要追求圓滿菩提嘛!因爲根本就沒有看到,所以不可能産生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