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出現。因爲身心的喜樂之故,受相(接受對境、緣取對境)的時候,對境的行相,「明了力」都會非常明晰的出現,令心明了,所以明就出現了。在感受對境時,對境很明晰的出現了,這是最後的步驟。
「故說一切明了安樂無分別定,皆證真性(空性)全無確證。」前面談到樂、明、無分別定,整個産生的過程,詳細作一個解釋。我們從頭到尾仔細看看,說它是了悟空性,其實跟了悟空性一點關系都沒有。從一開始的無分別等持、攝心、氣堪能、到身心自然産生喜樂、到最後引發明分,哪一個段落跟空性有關系?從頭到尾哪一個段落證悟空性?都沒辦法講的,根本就沒有關系,全無確證,沒有一個段落可以解釋空性的。
「諸證空性妙叁摩地(了空等持),雖有明樂無所分別,諸未趨向空性之定,亦有極多明了安樂及無分別,故應善辨二定(等持)差別」。
首先就了空的等持當然也會産生樂、明和無分別。「了空的等持」裏的無分別,不是指對于對境不知道、不去思惟或根本不去管它就稱爲無分別,不是這個意思。
了空等持的無分別,應該是就對境所引發的煩惱,仔細做分析考察,之後了解它的情況,運用對治把它滅掉,讓它不會産生,讓這些思惟不再出現,因爲已經用對治的方式把它遮破掉了,這是無分別。
前面談到的心思散亂到對境的部份,是把它收攝回來,僅僅不去思惟對境,沒有詳細透過分析,把分別心滅掉,不是這個樣子。所謂不做分析思惟,僅僅只是不要散亂到對境去,只是這樣罷了,就把它稱爲無分別。但是,了空等持的無分別不是這個樣子,它是詳細分析,了知煩惱如何産生,之後運用對治的力量把它滅掉,讓它不會産生,這也是無分別。所以了空等持當然也會産生樂、明、無分別。
了空等持會産生樂、明,前面解釋過了。因爲緣取空性,之後來修等持,首先做到攝心,攝心的時候,心能夠自己控製自己,故心能得到堪能,逐漸心就達到無分別,心不會散亂到其它的地方去,被煩惱所控製,沒有胡思亂想這些現象發生,故到達無分別,這是無分別的情況。不會散亂到其它的對境,逐漸的引發氣的堪能,慢慢産生樂和明,所以了空的等持,也會産生樂、明和無分別。
前面講的是沒有了悟空性,僅僅只是系心,慢慢得到氣堪能,然後樂、明也産生,所以不了悟空性,樂、明、無分別也會産生,故應善辨二定的差別。至尊仁波切指出,這種人的主張把這二種混淆在一起了。一樣都是樂、明、無分別,但是「了空樂明無分別」和「不了空樂明無分別」混在一起了,這二種是有差別的。就像前面談到,根本不要去思惟我;它是怎樣的也不去分析思惟,像這樣就是思惟無我,就是了悟無我,把它混在一起了。
了空的無分別,是對于對境已經做詳細分析之後,運用對治把它破除掉,因此達到沒有分別。不了空的無分別,是指根本不去想它,也不去運用對境,好像逃避,根本不去思惟,稱這個也是無分別,這樣的一個人,就是把這二種混在一起了。
前面所說的止跟觀的本質,現在已講解完畢,這是第叁項。對于前面所解釋過的止觀兩項,缺一不可,二者都有必要做觀修,第四段落再做說明。
第四理須雙修。修止觀一種何非完足必雙修耶?在道理上二個都必須實修,這要做一個說明,此爲第四項。有這麼一個問題:爲什麼只修止和觀其中任何一種,都不夠圓滿完美,一定要兩者都修習呢?
以比喻回答說明。(廣論341頁第4行)
「譬如夜間,爲觀壁畫而然燈燭,若燈明亮而無風擾動,乃能明見諸像,若燈不明,或燈雖明而有風動,是則不能明見諸色(此是比喻)。(後段是意義)如是爲觀甚深義故,亦須定解真義無倒妙慧,及心于所緣,如欲安住而無擾動,乃能明見真實。若僅具有心不散亂無分別定,然無通達實性妙慧,是離能見實性之眼,于叁摩地任何熏修,然終不能證真實性。若雖有見能悟無我真實性義,然無正定,令心專一堅固安住,則無自在,爲分別風之所動搖,亦定不能明見實義,是故雙須止觀二品。」
此句的意義就是,爲了觀甚深空性意義之故,一定要具有定解真實義,要非常正確,殊勝的妙慧以及讓心安住于所緣境且無擾動,具有此二者才能明見真實相。如果僅僅具有心不散亂無分別的定,但不具有通達真實性妙慧,就是遠離了能具真實相之眼,即使于叁摩地熏修,然而終究不能證諸相之真實性。如果僅僅具有能悟無我真實性義,卻無正定,未令心專一、堅固、安住,就沒有自在,所以仍爲分別妄念之風所動搖,也一定不能明見真實義,所以必須止觀雙運。到此其意義已講解完畢。
「然終不能證真實性」、「亦一定不能明見(現證)實義(空性)」,是指不能現證空性。如果沒有止跟觀二者合在一起,就不能現證空性。就算是沒有止和觀,也可以了悟空性,但不是現證空性。所以要得到現證空性,止和觀二者都一定要具備。
大小二乘任一乘均談到五道。小乘的聲聞、獨覺,都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學道;大乘一樣有這五道。其中,見道位是指現證空性,意即很確實、真實的見到了空性,這是見道位。
見道位之前的加行道,指對現證空性這件事情先作一個准備,爲了現證空性而作加行(准備的意思),那麼此時,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需具備緣取空性來修的止和觀,這兩者一定要具足。如果沒有緣取空性的止和觀,怎麼會是爲了現證空性的准備呢?這就不能當作是現證空性的准備了。所以爲現證空性先作准備,亦即能成爲現證空性的許可證,指的就是,緣取空性來修止和觀此兩者,才算是爲現證空性而作准備。
緣取空性止觀雙運的證悟在內心生起時,就進入加行道,直到現證空性時就進見道位。大小乘都一樣,都是這樣界定的,所以課文的「亦定不能明見實義」的明見實義,應解釋爲現證空性。
見道位的見我們平常說看到,即是用眼睛看到了的意思,爲什麼說眼睛看到了呢?因爲眼睛所見是沒有分別心的。所謂眼識無分別,只有在眼識上我們才會說看到,現證也像這種情況一樣,所以不需要任何分別妄念。若有分別心,就不能說見到對境,爲什麼不用見這個字?因分別心不會直接見到對境,而眼識不需要透過分別心,直接就可接觸到對境,所以眼識對到了對境,我們才會說見到。見的意思是親證、直接看到,「不能明見實義」就是不能現證空性。
「現證」與「證悟」有何不同呢?現證一定是證悟,但證悟不一定是現證。就證悟而言,在聞所生慧的階段時,將空性的意義增廣聽聞、多聆聽開示、讀佛經,仔細思惟、了解和學習,這樣對空性會有所了解,有所證悟,這是從許多原因證悟空性、了悟空性,也就是內心經過多種原因思惟,會決定空性就是這個樣子,這時對空性有一種確定,這就是對空性的證悟。這時候,這一種內心所確定的空性證悟是一種耽著,此耽著本身還是屬于聽聞的階段,當然還是一種分別心。
之後再進入思惟的階段,在思惟的階段中,將空性的意義再叁的反複思惟,透過邏輯推理,對它的定解愈來愈強烈(耽著更加明確),這時候還是一個分別心不是現證的,之後就進入了修慧,由思慧進入了修慧,修慧的時候,就是止跟觀。在止跟觀之中不斷串習、不斷的串習。當然在修慧的時候,止觀的部分還是一個分別心,不過慢慢串習之後,把分別心的毛病逐漸削弱減少,因此對于空性的意義就一步一步慢慢的靠近。
在前面的段落中,對于空性意義都沒有赤裸裸直接碰到,就說是證悟空性,證悟什麼空性呢?證悟的空性是我透過原因和邏輯推理,之後于內心思惟出一個空性它是什麼意思?那,我說:「哦!這就是空性」,這就是對空性的了知、和對空性的證悟,這時候是抓住一個好像空性的假相一樣,稱爲義總。抓住了一個義總。
因爲這個義總的意思是,我思惟空性和聞法,了解之後在我內心很明白的確定,並對它做一個決斷,然後就抓住我所決斷的空性,「哦!這就是空性」。但,這只是空性的義總,並沒有直接接觸到,也不像水溶于水,也不是我的手可以親自抓住它,還沒有到那種程度,只是我的內心透過思惟、透過原因和邏輯推理,之後認爲空性就是這個樣子,就把這個東西當做空性。其實,這只是一個義總而已,沒有直接接觸到對方,沒有用手直接把它抓住,這個是內心的分別而已。
透過修所生慧之後,再慢慢串習,把分別心這個部分慢慢減少,到了有一天,有境跟對境直接接觸,就像水溶入水一樣,好像手親自可抓到對方,親自抓住對境了,這個時候才稱爲現證。可見,證悟跟現證這中間還是一條非常遙遠的道路。什麼時候叫做證悟?從聞慧開始了解空性就有證悟。聞慧之後進入思慧;思慧後進入修慧;修慧裏面還有止跟觀,止觀産生的時候,還要串習很久,漸漸的分別心慢慢的減少,然後慢慢靠近空性的意義。
到了有一天到達空性的意義,有境跟對境融在一起,有境可以直接抓到對境,好像手可直接碰觸它抓住它一樣,這個時候,我們才說現證。可見這個現證不是證悟空性時立刻就可現證,從證悟到現證之間,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距離。
這裏談到「亦定不能明見實義」。明見應該解釋成現證;實義就是空性,現證空性。現證空性方面,止跟觀二者都需要。假設沒有止觀二者,就像我們前面談到的例子,一盞明亮的油燈(觀),和沒有動搖的風(止),這兩個條件都要齊備,才就能夠清楚明白的看到佛像。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內心裏,安止的住分齊備了,還有勝觀的明分能夠去分析對境,特別的一個勝慧去抉擇分析對境,明白清楚的話,這兩個一起運用,就能夠現證空性,現證空性就有希望了。現證空性非常重要,一定要的。如果一定要現證空性的話,止觀二者一定要做實修,所以它的必要性是這個樣子。
現證空性,一定要正式的止跟觀,如果沒有正式的止跟觀,是不能夠現證空性。不過,現在不是講現證空性。一般的證悟空性,就不必正式的止跟觀,隨順的止跟觀也就可以了。前面說的聞慧和思慧階段,就已有證悟空性了。這個時候的證悟空性,不需要正式的止跟觀,仍然可以了悟空性、證悟空性了。不過那個時候的了悟空性,就算沒有齊備正式的止跟觀,也要有相隨順的,心也要能夠安止,能夠做一些分析思惟的勝慧也要有。
相隨順的止和觀都有必要具備。譬如,相隨順的安止,在一般情況之下,我們的心識都渙散在對境上面,這樣的心不可能去證悟空性的,因爲這樣的人,他的心思非常散亂,心思散亂是不會了悟空性的。所謂了悟空性,必須先對自己內心的情形有所分析、有所了解,對自己內心的粗分煩惱和細分煩惱是什麼要有所了解。
之後,還要了解像海底最底層、最深的石頭一樣的煩惱,就是無明。掌握無明之後,再好好地實修,並將它去除掉,像射箭要有一個靶一樣。把內心抓回來,朝向一個目標,有一個目標讓它去進行,而不是將心渙散到外面,心抓回來後,還要有一個靶讓它安住,之後,這顆心再叁思惟、再叁觀修把粗分、細分的煩惱好好作個了解,然後將最底層的石頭—無明了解清楚、辨明清楚了之後,才作實修。
這整個過程,不是心散亂在外在的對境所能進行的,因爲散亂的心是不能夠了解內心粗細煩惱的理論,而且不會了解心裏最底層的無明的部份,更不可能去斬斷無明或了悟空性。若要了悟空性的話,就要能夠分析無明、斬斷無明,因此之故,就算是一般證悟空性(不要說現證)的心,也不應該是個散亂的心,隨順的安止也是有必要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