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講

  

《廣論奢摩他 05》

  

講授: 雪歌仁波切 2007-03-30

  聞法意樂

  在動機方面,我們應當有菩提心的攝持來進行,這是極爲重要的。不過,就菩提心的攝持這個方面而言,應當是正行時,如何進行修持的這個善根,應當要産生跟它相關的菩提心。譬如,我們的正行是要學習布施,那麼跟這個正行布施相關的前行(動機)應該要産生什麼呢?如何是菩提心的動機呢?

  此時,思惟一切衆生悭吝的煩惱以及它的因(習氣),都能夠遠離消滅之故,因此我自己要得到布施波羅蜜的果位。布施到彼岸波羅蜜的果位,只有佛果才有,佛的內心所擁有的布施,就是布施到彼岸,爲了要得到布施到彼岸之故,因此産生這個想法。

  首先要利益衆生,使衆生脫離悭吝的煩惱以及它的因(習氣),爲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先要達到布施波羅蜜,得到之後,未來,我也能夠安置一切衆生得到佛果,産生這種想法,當然是菩提心。不過跟其它的菩提心就不一樣了,菩提心有各種各類,這是一個特別的菩提心,在這個菩提心攝持之下,來進行正行的修持(布施波羅蜜的修持)。

  相同的道理,我們現在每星期五下午所進行的課程(臺北四谛),是後面二種波羅蜜。首先是靜慮波羅蜜的部份,正行就是這個教法的學習。一樣的道理,在學習的前面,前行的部份就要思惟,希望一切衆生能夠遠離內心散亂的煩惱,同時也把它的因(習氣)去除掉。因此之故,我先要學習靜慮波羅蜜。首先對于它的禅修方式和內容,我先要了解。要了解的話,首先應當要聽聞,依于這種動機的攝持之下,來進行正行,就是靜慮波羅蜜的學習。所以,我們要先産生這個動機來學習教法。

  或許有人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平常談到世俗菩提心時,菩提心的性相,如果按照《現觀莊嚴論》所談,「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應當是求證圓滿的菩提,才稱之爲菩提心,這是現觀莊嚴論所談到的。這些條件我們前面談的都齊備了,因爲前面說爲了使衆生遠離內心的散亂,這個煩惱以及它的習氣之故,因此我要先得到靜慮波羅蜜,有這樣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是不是爲利他,要得到圓滿菩提的想法呢?有啊!圓滿菩提就是靜慮波羅蜜。

  利他如何解釋說明呢?使衆生都脫離心思散亂以及它的因(習氣),這個想法是利他,所以,也可以說是爲了利益衆生之故,因此我要得到圓滿菩提的想法,這仍然包括在裏面。所以就菩提心的性相,利他的想法各種各類,很多形態,所謂圓滿菩提當然也是各種各類,非常多的,所以爲了利他而得到圓滿菩提,這句話所包括的類型沒有邊際,太多了。所以前面談到,爲了使衆生遠離散亂的內心以及它的(因)習氣,要得到靜慮波羅蜜,這種想法是一種菩提心的想法。這個完全符合我們平常談到菩提心的性相,它的意義都完全符合。

  前面所談到加行的動機,菩提心産生的話,和正行所進行的善行,關系就非常密切了。因爲關系非常密切之故,所以所做的善根正行的部分,前面這個動機,才能夠稱之爲加行。加行,是前面的准備工作,因爲是這種動機之故,對後面所做的正行非常有幫助,利益非常的大,所以才稱之爲加行。

  如果跟正行的善行不太有關系,只是一般的想法,那麼加行和正行的關系就不是很大了,會形成沒有直接密切的關系的這個毛病,前面所談到的就不是這種情況了,大家應當要了解的。

  正如前面所談到的,前面的加行和後面正行善根的實修要有密切的相關,所以應當順著自己正行的部份,所要進行的善行是什麼什麼類型,就順著那個類型,前面的加行應當要産生如何的動機。如果能夠順著這樣去做,就是在一個菩提心強烈的攝持下,這個菩提心攝持的力量就會非常的強大。

  因此之故,在《般若經》談到菩提心的類型、項目是無量無邊。如安置悭吝習氣很嚴重的衆生,到達布施波羅蜜之中;安置破損戒律的衆生,到清淨戒律的波羅蜜之中;安置憤怒嚴重的衆生,到安忍波羅蜜之中;安置懶惰的衆生,讓他到達精進波羅蜜之中;安置心思散亂的衆生,讓他到達靜慮波羅蜜之中;安置劣慧的衆生,讓他得到勝慧波羅蜜。像這些項目無量無邊,非常多,這些都把它列入菩提心的項目之中,在《般若經》裏就詳細說明了。因此之故,平常當我們在所要進行正行的善行時,是什麼的類型,順著那個方式來産生前面的加行,那種類型的菩提心就非常有必要了。

  正講

  我們上次進行的段落到第四項:理須雙修,止觀二者應當二項都須要觀修,能成立的原因,用比喻來說明。比喻也要配合意義來做說明,這些都講解完畢了。前面大綱談到止和觀它的本質,如何來進行一個界定,那個地方談到樂明無分別。

  就樂明無分別和了空慧而言,就算一個沒有了悟空性的人(未證悟空性者),他也有樂明無分別。若是學習空性,了悟空性的人(有了空慧的人),在了空等持中,也會擁有樂明無分別,這二者都有樂明無分別,所以要做一個區分,否則不能明白清楚,這部份還要做一個說明。

  了悟空性到底有沒有得到,和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産生,彼此雙方之間沒有特別的關系存在。就外道而言,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産生也會有的,就佛教內道說分別部、經部宗、唯識宗、中觀自續派沒有了悟空性,可是內心樂明無分別還是會産生。所以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産生,和了悟空性、或沒有了悟空性,彼此之間並沒有特別的關系存在。

  是不是了悟空性以後,樂明無分別就産生了呢?那也不是。就學習《道次第廣論》的人來說,內心安止的産生,首先要産生造作的菩提心,造作菩提心得到後,接下來産生安止。不過根據《道次第廣論》來學習的人,什麼時候了悟空性呢?前面已經有了,在前面中間的段落(中士道)四聖谛,如果正確了悟四聖谛,當然有了悟空性。不僅如此,前面做皈依時,非常明確了知對境叁寶確實存在的話,他內心也了悟空性。

  前面實修皈依及中間學習四聖谛時,都有了悟空性存在,但是這樣一個道次第學習者,它的內心還沒有産生安止。假設內心還沒有産生安止,當然樂明無分別不會産生,但是在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等持,還沒有産生的前面,空性的了悟早就已經有了。所以了悟空性與否和樂明無分別的産生與否,雙方沒有特別的關系存在。

  (第341頁第二行)至尊仁波切談到:「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極多明了安樂及無分別,故應善辨二定差別」這個意思是指,沒有了悟空性,甚至可能谛實成立的執著都還有。例如自續派以下、唯識宗、經部宗、說分別部、甚至外道,也沒有了悟空性,也許還執著谛實成立。谛實不成立這樣的想法根本沒有想到過,這樣的一個人,他的內心都還有樂明無分別的等持,這種人還很多呢!所以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等持和空性並沒有相關,前面解釋過了。

  安止跟這個道理也是完全一樣的。安止和了空慧彼此間也沒有特別的關系存在,是不是安止的前面一定要了空慧,了空慧的前面一定要安止嗎?都不一定,這些都沒有什麼必定的關系存在。就外道而言,也有安止,而內道的說分別部、經部宗、唯識宗和自續派也都有安止,但是他們並沒有了空慧,如果要了悟空性,必須證悟應成派究竟的見地,這些他們都沒有證悟。

  了空慧産生之後就馬上産生安止嗎?也不會的。譬如以應成派而言(假設按照應成派的傳軌),了悟空性的這樣一個人,內心安止都還沒得到,這種情況也很多。

  一個按照應成派方式來學習的一個人,當他學習四聖谛的時候,所學的是應成派傳軌的四聖谛,這樣的人,在學習《道次第廣論》四聖谛時,按照應成派傳軌之下的四聖谛來做了解,學習到滅谛的時候,了悟了應成派所談到的滅谛時,當然就了悟空性。或者是按照應成派的傳軌所解釋的集谛,去學習的時候,把應成派傳軌所界定的無明,明白了解,知道它是顛倒的,這時候也是了悟空性。不過是不是按照應成派的方式學習道次第,實修道次第的這樣一個人,在中士道的時候就了悟空性,他內心的安止就産生了嗎?還沒有呢!

  這個段落所談到的是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等持。內容所要了解的,就是安止跟樂明無分別等持,彼此之間的關系。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等持跟安止大概也非常類似。

  首先是就無分別等持而言,無分別等持不一定就是安止。因爲在無分別的等持之下,他可能欠缺安樂,也欠缺明晰,這種情況有。可是如果說樂和明的等持已經齊備的話,差不多可以講就是一種安止了。所以,不需要了悟空性,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等持也可以産生的。

  首先,因爲樂明之故,都會引發身、心二者方面的喜樂。就算是我們內心樂、明、無分別的等持,這叁者都沒有産生,可是在前面我們的內心有時候會稍微穩定,停留一下下,如果能夠有一點點安住的話,不是身心喜樂也可以産生嗎

   這個喜樂當然比不上樂明無分別那個樣子,但是類似稍微有一點産生,那也有的,這是因爲內心稍微有一點點産生安住之故。

  在這種情況下産生,他也不需要了悟空性啊!因爲了悟空性很辛苦、很困難,沒有那麼容易。比如說,身心都非常勞累、疲乏、辛苦,在那個時候如果能讓內心自然的停留一下下,安住一下下,還不是一樣能夠引發出身心有一些些喜樂嗎

   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會感覺到好像有好好的休息了一下下。所以從至尊仁波切所說的這一段談到內容,我們就要了解,當內心稍微有一點點停留安住的時候,我們會産生身心的喜樂,這好像有好好的休息一下下呢!是可以這樣做到的。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了解這一點,所以在身心俱疲、勞累的時候,還要想更多,思慮更多,製造更多的麻煩,更多的痛苦。因此,應當像至尊仁波切前面所談到的,在身心俱疲、勞累情況之下,應當暫時放下,什麼都不要去想,…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