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出现。因为身心的喜乐之故,受相(接受对境、缘取对境)的时候,对境的行相,「明了力」都会非常明晰的出现,令心明了,所以明就出现了。在感受对境时,对境很明晰的出现了,这是最后的步骤。
「故说一切明了安乐无分别定,皆证真性(空性)全无确证。」前面谈到乐、明、无分别定,整个产生的过程,详细作一个解释。我们从头到尾仔细看看,说它是了悟空性,其实跟了悟空性一点关系都没有。从一开始的无分别等持、摄心、气堪能、到身心自然产生喜乐、到最后引发明分,哪一个段落跟空性有关系?从头到尾哪一个段落证悟空性?都没办法讲的,根本就没有关系,全无确证,没有一个段落可以解释空性的。
「诸证空性妙三摩地(了空等持),虽有明乐无所分别,诸未趋向空性之定,亦有极多明了安乐及无分别,故应善辨二定(等持)差别」。
首先就了空的等持当然也会产生乐、明和无分别。「了空的等持」里的无分别,不是指对于对境不知道、不去思惟或根本不去管它就称为无分别,不是这个意思。
了空等持的无分别,应该是就对境所引发的烦恼,仔细做分析考察,之后了解它的情况,运用对治把它灭掉,让它不会产生,让这些思惟不再出现,因为已经用对治的方式把它遮破掉了,这是无分别。
前面谈到的心思散乱到对境的部份,是把它收摄回来,仅仅不去思惟对境,没有详细透过分析,把分别心灭掉,不是这个样子。所谓不做分析思惟,仅仅只是不要散乱到对境去,只是这样罢了,就把它称为无分别。但是,了空等持的无分别不是这个样子,它是详细分析,了知烦恼如何产生,之后运用对治的力量把它灭掉,让它不会产生,这也是无分别。所以了空等持当然也会产生乐、明、无分别。
了空等持会产生乐、明,前面解释过了。因为缘取空性,之后来修等持,首先做到摄心,摄心的时候,心能够自己控制自己,故心能得到堪能,逐渐心就达到无分别,心不会散乱到其它的地方去,被烦恼所控制,没有胡思乱想这些现象发生,故到达无分别,这是无分别的情况。不会散乱到其它的对境,逐渐的引发气的堪能,慢慢产生乐和明,所以了空的等持,也会产生乐、明和无分别。
前面讲的是没有了悟空性,仅仅只是系心,慢慢得到气堪能,然后乐、明也产生,所以不了悟空性,乐、明、无分别也会产生,故应善辨二定的差别。至尊仁波切指出,这种人的主张把这二种混淆在一起了。一样都是乐、明、无分别,但是「了空乐明无分别」和「不了空乐明无分别」混在一起了,这二种是有差别的。就像前面谈到,根本不要去思惟我;它是怎样的也不去分析思惟,像这样就是思惟无我,就是了悟无我,把它混在一起了。
了空的无分别,是对于对境已经做详细分析之后,运用对治把它破除掉,因此达到没有分别。不了空的无分别,是指根本不去想它,也不去运用对境,好像逃避,根本不去思惟,称这个也是无分别,这样的一个人,就是把这二种混在一起了。
前面所说的止跟观的本质,现在已讲解完毕,这是第三项。对于前面所解释过的止观两项,缺一不可,二者都有必要做观修,第四段落再做说明。
第四理须双修。修止观一种何非完足必双修耶?在道理上二个都必须实修,这要做一个说明,此为第四项。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只修止和观其中任何一种,都不够圆满完美,一定要两者都修习呢?
以比喻回答说明。(广论341页第4行)
「譬如夜间,为观壁画而然灯烛,若灯明亮而无风扰动,乃能明见诸像,若灯不明,或灯虽明而有风动,是则不能明见诸色(此是比喻)。(后段是意义)如是为观甚深义故,亦须定解真义无倒妙慧,及心于所缘,如欲安住而无扰动,乃能明见真实。若仅具有心不散乱无分别定,然无通达实性妙慧,是离能见实性之眼,于三摩地任何熏修,然终不能证真实性。若虽有见能悟无我真实性义,然无正定,令心专一坚固安住,则无自在,为分别风之所动摇,亦定不能明见实义,是故双须止观二品。」
此句的意义就是,为了观甚深空性意义之故,一定要具有定解真实义,要非常正确,殊胜的妙慧以及让心安住于所缘境且无扰动,具有此二者才能明见真实相。如果仅仅具有心不散乱无分别的定,但不具有通达真实性妙慧,就是远离了能具真实相之眼,即使于三摩地熏修,然而终究不能证诸相之真实性。如果仅仅具有能悟无我真实性义,却无正定,未令心专一、坚固、安住,就没有自在,所以仍为分别妄念之风所动摇,也一定不能明见真实义,所以必须止观双运。到此其意义已讲解完毕。
「然终不能证真实性」、「亦一定不能明见(现证)实义(空性)」,是指不能现证空性。如果没有止跟观二者合在一起,就不能现证空性。就算是没有止和观,也可以了悟空性,但不是现证空性。所以要得到现证空性,止和观二者都一定要具备。
大小二乘任一乘均谈到五道。小乘的声闻、独觉,都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大乘一样有这五道。其中,见道位是指现证空性,意即很确实、真实的见到了空性,这是见道位。
见道位之前的加行道,指对现证空性这件事情先作一个准备,为了现证空性而作加行(准备的意思),那么此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需具备缘取空性来修的止和观,这两者一定要具足。如果没有缘取空性的止和观,怎么会是为了现证空性的准备呢?这就不能当作是现证空性的准备了。所以为现证空性先作准备,亦即能成为现证空性的许可证,指的就是,缘取空性来修止和观此两者,才算是为现证空性而作准备。
缘取空性止观双运的证悟在内心生起时,就进入加行道,直到现证空性时就进见道位。大小乘都一样,都是这样界定的,所以课文的「亦定不能明见实义」的明见实义,应解释为现证空性。
见道位的见我们平常说看到,即是用眼睛看到了的意思,为什么说眼睛看到了呢?因为眼睛所见是没有分别心的。所谓眼识无分别,只有在眼识上我们才会说看到,现证也像这种情况一样,所以不需要任何分别妄念。若有分别心,就不能说见到对境,为什么不用见这个字?因分别心不会直接见到对境,而眼识不需要透过分别心,直接就可接触到对境,所以眼识对到了对境,我们才会说见到。见的意思是亲证、直接看到,「不能明见实义」就是不能现证空性。
「现证」与「证悟」有何不同呢?现证一定是证悟,但证悟不一定是现证。就证悟而言,在闻所生慧的阶段时,将空性的意义增广听闻、多聆听开示、读佛经,仔细思惟、了解和学习,这样对空性会有所了解,有所证悟,这是从许多原因证悟空性、了悟空性,也就是内心经过多种原因思惟,会决定空性就是这个样子,这时对空性有一种确定,这就是对空性的证悟。这时候,这一种内心所确定的空性证悟是一种耽着,此耽着本身还是属于听闻的阶段,当然还是一种分别心。
之后再进入思惟的阶段,在思惟的阶段中,将空性的意义再三的反复思惟,透过逻辑推理,对它的定解愈来愈强烈(耽着更加明确),这时候还是一个分别心不是现证的,之后就进入了修慧,由思慧进入了修慧,修慧的时候,就是止跟观。在止跟观之中不断串习、不断的串习。当然在修慧的时候,止观的部分还是一个分别心,不过慢慢串习之后,把分别心的毛病逐渐削弱减少,因此对于空性的意义就一步一步慢慢的靠近。
在前面的段落中,对于空性意义都没有赤裸裸直接碰到,就说是证悟空性,证悟什么空性呢?证悟的空性是我透过原因和逻辑推理,之后于内心思惟出一个空性它是什么意思?那,我说:「哦!这就是空性」,这就是对空性的了知、和对空性的证悟,这时候是抓住一个好像空性的假相一样,称为义总。抓住了一个义总。
因为这个义总的意思是,我思惟空性和闻法,了解之后在我内心很明白的确定,并对它做一个决断,然后就抓住我所决断的空性,「哦!这就是空性」。但,这只是空性的义总,并没有直接接触到,也不像水溶于水,也不是我的手可以亲自抓住它,还没有到那种程度,只是我的内心透过思惟、透过原因和逻辑推理,之后认为空性就是这个样子,就把这个东西当做空性。其实,这只是一个义总而已,没有直接接触到对方,没有用手直接把它抓住,这个是内心的分别而已。
透过修所生慧之后,再慢慢串习,把分别心这个部分慢慢减少,到了有一天,有境跟对境直接接触,就像水溶入水一样,好像手亲自可抓到对方,亲自抓住对境了,这个时候才称为现证。可见,证悟跟现证这中间还是一条非常遥远的道路。什么时候叫做证悟?从闻慧开始了解空性就有证悟。闻慧之后进入思慧;思慧后进入修慧;修慧里面还有止跟观,止观产生的时候,还要串习很久,渐渐的分别心慢慢的减少,然后慢慢靠近空性的意义。
到了有一天到达空性的意义,有境跟对境融在一起,有境可以直接抓到对境,好像手可直接碰触它抓住它一样,这个时候,我们才说现证。可见这个现证不是证悟空性时立刻就可现证,从证悟到现证之间,还有一段很遥远的距离。
这里谈到「亦定不能明见实义」。明见应该解释成现证;实义就是空性,现证空性。现证空性方面,止跟观二者都需要。假设没有止观二者,就像我们前面谈到的例子,一盏明亮的油灯(观),和没有动摇的风(止),这两个条件都要齐备,才就能够清楚明白的看到佛像。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内心里,安止的住分齐备了,还有胜观的明分能够去分析对境,特别的一个胜慧去抉择分析对境,明白清楚的话,这两个一起运用,就能够现证空性,现证空性就有希望了。现证空性非常重要,一定要的。如果一定要现证空性的话,止观二者一定要做实修,所以它的必要性是这个样子。
现证空性,一定要正式的止跟观,如果没有正式的止跟观,是不能够现证空性。不过,现在不是讲现证空性。一般的证悟空性,就不必正式的止跟观,随顺的止跟观也就可以了。前面说的闻慧和思慧阶段,就已有证悟空性了。这个时候的证悟空性,不需要正式的止跟观,仍然可以了悟空性、证悟空性了。不过那个时候的了悟空性,就算没有齐备正式的止跟观,也要有相随顺的,心也要能够安止,能够做一些分析思惟的胜慧也要有。
相随顺的止和观都有必要具备。譬如,相随顺的安止,在一般情况之下,我们的心识都涣散在对境上面,这样的心不可能去证悟空性的,因为这样的人,他的心思非常散乱,心思散乱是不会了悟空性的。所谓了悟空性,必须先对自己内心的情形有所分析、有所了解,对自己内心的粗分烦恼和细分烦恼是什么要有所了解。
之后,还要了解像海底最底层、最深的石头一样的烦恼,就是无明。掌握无明之后,再好好地实修,并将它去除掉,像射箭要有一个靶一样。把内心抓回来,朝向一个目标,有一个目标让它去进行,而不是将心涣散到外面,心抓回来后,还要有一个靶让它安住,之后,这颗心再三思惟、再三观修把粗分、细分的烦恼好好作个了解,然后将最底层的石头—无明了解清楚、辨明清楚了之后,才作实修。
这整个过程,不是心散乱在外在的对境所能进行的,因为散乱的心是不能够了解内心粗细烦恼的理论,而且不会了解心里最底层的无明的部份,更不可能去斩断无明或了悟空性。若要了悟空性的话,就要能够分析无明、斩断无明,因此之故,就算是一般证悟空性(不要说现证)的心,也不应该是个散乱的心,随顺的安止也是有必要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