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做任何思惟当做缘取空性。当我缘取一个对境时,对境这个法(对境、所知)它是有吗?不知道!它是无吗?也不知道!而这样子,就把它界定为这个就是空性,所以,对境有?不能够承认,对境无?也不能够承认,因为都不了知啊!在这种了解之下,来进行观修,把这种情况称之为观修空性,这样子就称之为无分别,这是对方的主张了。

  无分别就是缘取空性,把它当作无分别,这样的一个无分别。假设它是伴随明乐缘取空性的无分别,这是缘空的胜观;如果它不伴随明乐缘取空性的无分别,这是缘空的安止。以明乐的有无,来作为它的区隔,这里讲「而为判别」以这样子来解释,把无分别当作就是缘取空性,有没有明跟乐,为一个区分点,有的话就是胜观;没有的就是安止,有人这样子来做解释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非就其心住与不住,明了安乐无分别相,而为判别」不能以这样子,来作为一个判定的标准。为「以心未趋向无我真实者」就是内心没有了解二种无我的人,「亦有无量明乐无分别三摩地地故。」这些也都有无分别的等持,这些都有。这里所谈的无分别,是将它界定为了悟空性,那么空性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了。

  怙主龙树的《回诤论》谈到,应成派的主张是这个样子的。应成派不主张唯有,也不主张唯无。这句话有人给它做了解释,后代很多人去解释这句话。讲到应成派究竟的见地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于一切万法是有呢?不知道!一切万法说是无呢?也不知道。怎么说它呢?不知该说它是有;也不知道该说它是无,这个就是应成派究竟的见地。

  为什么呢?因为怙主在「回诤论」里面讲的,应成派不主张有,也不主张无,就从这个词句,来做一个界定,就说应成派的究竟见地,说万法是有,他也不知道;说万法是无,他也不知道,所以,不知道是有,也不知道是无,像这样子就是了悟空性,就是了知空性了,如果是这样子,就等于不能思惟,所以不能够思惟,就称之了悟了空性,思惟了空性,那意思是说,对有不能肯定,对无也不能做肯定,不能够去思惟它,这样子,把它当做是应成派究竟的见地。如果把这个部分拿来观修,就是心安住在无分别里面,意思是说,这个时候的心不进行任何的分析,所以心就安住在无分别之中,这个情况称之了悟(证悟)了空性,有人这样子界定的。

  至尊仁波切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因为不能将这称为了悟空性。了悟空性的意思,就是一定要了悟二种无我的任何一种来作为它的对境,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了悟空性,所以,对二种无我的不了解和知道二种无我,其差别就非常大了!

  不知道二种无我是什么?也就不能够思惟无我,那跟能够思惟无我的差别很大。前面主张,把不能够思惟无我,当作是了悟空性。至尊仁波切说,若不能够思惟无我,就是不能够了悟空性。了悟空性的意思是,他一定要思惟到无是什么意思?就是二种无我,当中的这个无是什么?他一定思惟到其中意义,了解它的意义,才能称之为了悟空性。

  而且把不能够思惟我,当成思惟无我,不能够思惟我就是没有办法分析我,像这样就称已经分析无我、思惟无我、了悟无我,这个就差别非常大了。不能把不能思惟我,将它解释成已经思惟了无我。譬如说,没有看到瓶子,与看到没有瓶子,这是两回事的。把没有看到瓶子,说成我看到没有瓶子,此差别非常大。所以没有办法思惟我,说我已经思惟了无我、我已经了悟无我,差别是很大的。

  所以至尊仁波切主张,就「亦有无量明乐无分别三摩地」,只有明乐无分别,不能说了悟空性。因为了悟空性,一定要非常肯定决断,对无我一定要非常决断,非常了知,才称之为了悟空性。仅仅只是乐明无分别,不能把他说成了悟空性,因为对空性不能决断、对无我的意义不了解、不认识无我及不了解无我意义的这种人,有乐明无分别的等持能力,有这种情况的人很多,所以「故虽未获得实性见解」,还没有证悟空性。

  但若执心令无分别,现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无分别定无少相违。因此之故,一个人虽然没有证悟空性,可是他的心还是可以达到无分别。一个路边人,若没有学过任何的佛法义理,四部宗义也完全没学过,这些佛法道理全部都没有学过,我们告诉他:「你现在不必做任何的思惟,脑袋放空,全部都不要想。」就这样让他慢慢练习,他也可以达到无分别,但他了悟空性了吗?没有嘛!一个心完全不做思惟也不容易,但是慢慢串习,久摄其心后,这个等持一样可以产生。这个人他根本不必了解义理,也不必读过佛经,更不必懂得四部宗义,这样一个路边的人,告诉他不要思惟,但是不做思惟当然也没有那么容易。

  虽然这个心不做任何思惟,但也不能散掉,还要能够安住在没有任何思惟的这个地方,这就是我们要敎他的。敎他不要做任何思惟,还可以持续在这种的状态中。久而久之串习后,他也能收摄其心,在不做任何思惟上继续持续下去,这样不也是产生等持吗?他不需要了悟空性,不必了解佛法的义理,也不必了解宗义的内容。

  未解空性,生无分别定无少相违。」不了悟空性仍然可以产生无分别等持,这两者并不是互相违背的。如果仅仅只要做到不思惟就可产生无分别的等持,这是大家都可以做到的,这不困难,是很容易的。

  有时可以这样讲,心不做思惟时当然也是一种思惟。因为要思惟不要去思惟它。所以这等于说,要去好好的去掌握自己的心,把心抓住,让心不要涣散到别的地方,或追逐其他的对境。但这种思惟不是说去思惟空性。像思惟瓶子的空性,不是这样子的思惟。

  不做思惟的意思是,心要思惟住不要做思惟,专注在这一点上,不要把心放到别的对境,用自己的心好好得抓住自己的心,让他始终维持在没有跑到别的对境上去,都在不思惟的状态中,这就不是这么容易做到的了。

  抓住心且控制住,让他不做任何思惟,持续久而久之,心安住了,于是气就安住。气安住的时候,气就不会上下翻滚,当然身体就慢慢放轻松,身体放轻松之后,气在身体就很舒畅很放松,慢慢的,气就得到堪能,由气的堪能会引发安乐,安乐之后就会明晰,所以乐、明、无分别三者都可以产生了,确实是这样子的情况。

  譬如说,当身体很不舒服的时候,往往都是来自前面内心的很多焦虑。内心焦虑、混乱不安,因此产生气混乱不安,之后产生身体这里也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一个人的内心,若天南地北胡思乱想,弄的内心的气也非常错乱,身体里面的气也沉重、错乱、阻塞,所以气血不通,这时候当然容易生病。大家都有这样一个经验,现实生活里这种经验很多,让身体不要混乱,首先就是把心放轻松,就是这里谈到的不做任何思惟,心完全放轻松。

  我们前面是说,心要是没有放轻松,天南地北胡思乱想,心会混乱,气也混乱,血也都混乱了,我们现在不要这样做,应该把心完全放轻松,不做任何思惟,慢慢的,可以导致气顺畅,身体也顺畅,所以慢慢的气堪能,就能引发安乐,经由这一个安乐之后,心的明晰就会出现。此刻的心是非常锐利、明亮,好像很聪明、很清晰一样,所以乐、明、无分别这些也都会产生。

  有这种情况,就是有些人去闭关几天,或者是几天的八关斋戒,几天结束后,内心变得非常的明亮。譬如看花朵,看起来会更美丽很干净;看青草,会比以前更加翠绿,看到人,也会感到更纯净更加的好,这是他的内心明分更增长的一个征兆。因为几天闭关的观修,将心安住,因此气比较纯净、比较舒畅,身体会带来安乐,于是内心的明分就增长增广,这是几天闭关之后,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个时候是修无分别等持,内心没有任何的分别、作意和思惟,这个时候,逐渐由无分别等持引发身体得到安乐,又逐渐引发内心明分力量的加强,自然就会有这种现象。

  《广论》里,至尊仁波切谈到「虽未获得实性见解,但若执心令无分别,现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无分别定无少相违,若能由此久摄其心,以摄心力风()生勘能,身心法尔能生喜乐,故生喜乐亦不相违。喜乐生已,即由喜乐受相(接受对境、缘取对境)明了力令心明了」。法尔是自然之意,身心自然身生喜、心生乐。

  首先要产生无分别的等持,无分别的等持之后产生乐,乐之后产生明。无分别等持就是心不做任何思惟。在心完全不做任何思惟的情况下,首先要安住在不做任何思惟这种状态,心要能够安住在这里。当心安住在等持时,刚开始时间很短,一下子就胡思乱想,所以不做思惟,完全没有任何想法、念头,首先要先能够安住,安住的时间很短,慢慢延长、慢慢延长,等无分别等持越来越强。无分别的等持越来越强、安住久了,表示心比较能够自由自主,比较能够摄心,若摄心的力量强,就引发气,也就得到堪能。气堪能的原因是,心能够安住,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心能够控制自己的话,气就不会混乱了,当然气就得到堪能。由气得到堪能,自然就引发身心的喜乐,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所以说「法尔能生」,自然就产生了。

  因为气堪能的缘故,自然让身得到喜、让心得到乐,是有顺序存在。首先得到无分别等持(无分别等持就是心能够安住在不做任何思惟),这个首先要能够得到。再下一个步骤,就是安住,本来是很短的,可是我能让它延长,慢慢越来越久,就能引发气的堪能。这是因为摄心力量强大之故,心能够摄持自己不会胡思乱想,安住在无分别之中。是因为摄心之故,所引发气的堪能。所以由气的堪能,会带来身的安乐及内心的喜悦,这是第三个段落。

  身心的喜乐产生之后,此时来感受对境,就会让对境很明晰…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