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04》
讲授: 雪歌仁波切 2007-03-23
我们上次讲到的段落是止跟观的本质,这是第三个项目。整个大纲里现在进行到第三个项目。
止跟观的本质怎么去区分?就止和观的本质而言,二者都不是心王,是属于心王眷属的心所。止是一种等持,是一种比较特别殊胜的等持;观是一种胜慧,胜慧是一种心所,是一种比较特别、比较殊胜胜慧的心所,所以二者都是心所。
止的对境有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观的对境也有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二者都齐备。除此之外,有人主张二谛之中,譬如说胜义谛的空性,只能当作观的对境,不能当作止的对境,这个说法就不对了。所以我们前面就有二个重点,第一个是止的本质跟观的本质,无论如何,止跟观二者都不是心王,都属于心所。第二个是就对境来讨论,止的对境也有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观的对境也有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因此二谛都是属于它的对境,不是只有其中的一个,这是第二个大纲。
第三个大纲,从有境方面来分类。有人说,就有境本身明晰的力量而言,止不具有明晰的力量,观才具有明晰的力量。至尊仁波提出这是不对的,这是第三个大纲。
(广论340页)「有说内心无分别住,无明了相。说名为止,有明了力说名为观,此不应理。」上次谈到的地方还有一个重点,讲到对境的部份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这是止跟观二者都缘取它,但彼此总是还有一点点差别。一样都是缘取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二谛。上次谈到,缘取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无分别影像,这是止。缘取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有分别影像,那就是观,这是二者的差别。这是上次所谈到的重点,这个要记住。
我们现在讲的是第三个段落:至尊仁波切怎么做一个说明呢?有人这样主张,若从明晰和力量来说明止跟观的差别,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佛经里面佛陀的开示,跟慈尊所写的《大乘经庄严论》,莲花戒所写的《修次第篇》等内容,都互相违背,而且这种主张有极大的错误。错误是在最后面那一段,「又无分别心有无明了之力者,是因三摩地有无沈没之差别,以此为止观之差别,极不应理。」这是很不合理的。
以一切奢摩他、一切的安止,皆须离沉没,凡离沉没的三摩地,心一定有明净分,一定有明晰的部份,所以前面的主张是一个大的错误。另外说,有没有明晰?有没有力量?把它当作是止跟观的差别。实际上,有没有明晰和有没有力量,这是在等持的时候,是有沉没、还是没有沉没的差别。
没有明晰、没有力量的意思就是沉没。若是沉没,就不能当作安止。如果是安止,应该是把沉没去除掉,把沉没去除掉,这样的安止就有明晰又有力量。这是安止本身在修观的时候,沉没到底有没有去除掉?这样的一个分类不能把它当作止跟观的分类。沈没有粗分沉没和细分的沉没,粗分沉没,差不多睡着了,讲的不是这个意思。
这里所讲的细分沉没,当然指的不是像心睡着一样,好像也是专一安住在对境上面的样子,对境也明晰的出现,可是补捉对境的力量不够,这种情况是细分的沉没。粗分的沉没,是对境不明晰,当心缘取对境时,对境没有明白出现,缘取的力量也不够,这是粗分的沉没。
细分的沉没是缘取对境时,明白出现很明晰,可是捉取的力量不够。明晰的有或没有,这是粗分跟细分的差别,明晰的部份消失没有了,当然这是粗分的沉没;明晰的部份已经存在,可是力量不够,这是细分的沉没。这些是跟安止的有没有,沉没有去掉的差别,而不是止与观的差别。因此之故,后面这个句子「故缘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内心证(有分别)与未证(无分别)二无我性随一而定。」这个不是证,是就内心有分别与无分别二无我性随一而定。
有分别、无分别要看前面339页,《般若波罗蜜教授论》谈到,「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无分别影像者,是止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别影像者,是观所缘。」证与未证要改成有分别与无分别。这可能是在刻板的时候有点错误之故。
故,缘如所有性。因此之故,缘取如所有性的安止跟胜慧怎么样做区分呢?就我们的内心,到底有分别还是无分别?对什么东西有分别或无分别呢?对二种无我性有分别或无分别,随意而定,不是说从心住跟不住来做分别或无分别的。这句话的解释是这个样子。这个不能当做证,证指的是内心的量去了知对境,证是了知的的意思,不能把这个解释成由量去了知对境。这应该是有分别或无分别,这是我们前面讲的,有分别影像和无分别影像的问题,最前面谈到定跟慧,就是指止跟观。
譬如说,缘取空性时,止也缘取空性、观也缘取空性,它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止缘的是无分别影像,观缘的是有分别影像。所以缘取空性的时候,所缘取空性是怎么缘取的呢?止所缘取的是它的无分别影像,如果缘取它的无分别影像来作观修的话,这是止。如果缘取空性时,以有分别影像来作观修,那就是观。
就空性而言,都是二者所缘。既是止的所缘,也是观的所缘,都是空性,它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差别处在前面已谈到,如果是止去缘取空性,所缘取的无分别影像进行观修,这叫止。如果是观,缘取空性时,就缘取它的有分别影像,缘取空性后,还要进行分析、观察,做各种的分析,这是缘取有分别影像做观修,这个时候就变成观。因此它的差别应该是缘取对境,缘取时,到底是有分别影像或是无分别影像。这是前面339页《般若波罗蜜教授论》讲述内容,所以应该要这样子来了解。
至于谈到,「故缘如所有性之定慧,缘如所有性止跟观」,如所有性又是什么意思呢?二种无我随一而定。如所有性举例子来说,要不是补特伽罗无我,就是法无我。缘取补特伽罗无我或缘取法无我,缘取任何一个来做观修的话,称之为观修空性。如果缘取它来观修空性时,不论是缘取补特伽罗无我或缘取法无我其中任何一个,所缘取的是无分别影像来观修的话,这就是缘空性的安止。
若是缘取补特伽罗无我或法无我任何一个,缘取它的有分别影像之后,进行观修,就成了缘空胜观,这二个有差别。
或者有人会说,「是就内心证与未证二无我性随一而定」,这个证与有分别、无分别有什么关系呢?从中文上看不出来,这个字差别不大。藏文中证悟的证,跟有分别、无分别只差一个字母,差在萨(藏音)的再后加字是有或是没有?藏文字刻板的时候要很小心、谨慎,往往只是一个字母,到底有或是没有,只要多一个字母,它的意义差别就很大,所以在许多《道次第广论》版本里面,写到这个萨(藏音)的再后加字就是证悟跟不证悟。应该是没有萨(藏音)的再后加字才正确,如果没有萨(藏音)的再后加字就变成有分别跟无分别,这样解释就可通。
如果是有证悟或未证悟的话,就是有萨(藏音)的再后加字,这样讲就无法解释了。因为,缘如所有性之止跟观,缘取空性后,止和观的差别是什么呢?就是有没有了知(证悟)空性的差别。
若止缘取空性可了知空性;观缘取空性也了知空性,不能说一个了知一个没了知,那完全不对了。因此,不能把它当作证,证就是了知,了知的意思就是量去缘取对境,这就完全不能够做解释,所以这个字应该不是证悟的证,应该是不加萨(藏音)的再后加字,是有分别跟无分别,这样才可以解释得通。前面的《般若波罗蜜教授论》或《解深密经》,都是这样解释的。都是解释止跟观的差别在什么地方?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的差别。至尊仁波切完全顺着这个脉络、完全继承这个主张来做一个说明,从这里来看应该是没有萨(藏音)的再后加字,应该解释成:内心有分别与无分别,二种无我性随一而定。
那么主要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呢?差别何在呢?首先,缘取的对境是二种无我的任何一个,就缘取空性而言,一定要二种无我的任何一个,如果不是人无我,也不是法无我,就不能说是缘取空性的止,或者说缘取空性的观,所以说缘取空性的止观,对境一定要是空性。对境空性指什么意思呢?空性就是无我的意义。无我的意义只有二个,要不然是人无我、要不然就是法无我,所以这里说「随一而定」。随一,任一皆可,任何一个都可以,二种无我里面的任何一个都可以。
随意缘取其中任何一个之后,心中以什么样子出现呢?如果是止的话,缘取二种无我里面的任何一个之后,以无分别的方式,在内心理面呈现出来,这是缘空安止。如果是观的话,是缘取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之后以有分别的方式,在内心理面呈现出来,就是缘空的胜观。应该这样子来作解释,所以缘空安止跟缘空胜观,应该这样子来作它的区分。
除此之外呢,「非就其心住与不住,明了安乐无分别相,而为判别」。非,就是不能这样子作解释。这是一个错误的主张,所以前面说,我的主张是这样子,如果不是这样子的一个主张,那么,你这样子的主张就不对了。底下就是指,前面有人这样子的主张。
首先,以无分别心住与不住,而且明了安乐,明跟乐都有;「无分别相而为判别」,这个以无分别相,已经作为一个基础了,在无分别相上面,有没有伴随明乐为主,有明乐的话,就是观;没有明乐的话,就是止。也有人这样子作解释的,把它当作止跟观的差别,这个解释就不对了。可见这里指出来的是对方的一个主张,有人主张有明乐伴随与不伴随,在伴随明乐情况之下的无分别,就是观;不伴随明乐之下的无分别,就是止。
无分别又是什么意思呢?这种主张,把无分别解释成缘取空性,缘取空性为什么叫做无分别呢?缘取空性无分别,就是不作任何思惟,把不…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