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講

  

《廣論奢摩他04》

  

講授: 雪歌仁波切 2007-03-23

  我們上次講到的段落是止跟觀的本質,這是第叁個項目。整個大綱裏現在進行到第叁個項目。

  止跟觀的本質怎麼去區分?就止和觀的本質而言,二者都不是心王,是屬于心王眷屬的心所。止是一種等持,是一種比較特別殊勝的等持;觀是一種勝慧,勝慧是一種心所,是一種比較特別、比較殊勝勝慧的心所,所以二者都是心所。

  止的對境有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觀的對境也有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二者都齊備。除此之外,有人主張二谛之中,譬如說勝義谛的空性,只能當作觀的對境,不能當作止的對境,這個說法就不對了。所以我們前面就有二個重點,第一個是止的本質跟觀的本質,無論如何,止跟觀二者都不是心王,都屬于心所。第二個是就對境來討論,止的對境也有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觀的對境也有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因此二谛都是屬于它的對境,不是只有其中的一個,這是第二個大綱。

  第叁個大綱,從有境方面來分類。有人說,就有境本身明晰的力量而言,止不具有明晰的力量,觀才具有明晰的力量。至尊仁波提出這是不對的,這是第叁個大綱。

  (廣論340頁)「有說內心無分別住,無明了相。說名爲止,有明了力說名爲觀,此不應理。」上次談到的地方還有一個重點,講到對境的部份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這是止跟觀二者都緣取它,但彼此總是還有一點點差別。一樣都是緣取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二谛。上次談到,緣取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無分別影像,這是止。緣取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有分別影像,那就是觀,這是二者的差別。這是上次所談到的重點,這個要記住。

  我們現在講的是第叁個段落:至尊仁波切怎麼做一個說明呢?有人這樣主張,若從明晰和力量來說明止跟觀的差別,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佛經裏面佛陀的開示,跟慈尊所寫的《大乘經莊嚴論》,蓮花戒所寫的《修次第篇》等內容,都互相違背,而且這種主張有極大的錯誤。錯誤是在最後面那一段,「又無分別心有無明了之力者,是因叁摩地有無沈沒之差別,以此爲止觀之差別,極不應理。」這是很不合理的。

  以一切奢摩他、一切的安止,皆須離沈沒,凡離沈沒的叁摩地,心一定有明淨分,一定有明晰的部份,所以前面的主張是一個大的錯誤。另外說,有沒有明晰?有沒有力量?把它當作是止跟觀的差別。實際上,有沒有明晰和有沒有力量,這是在等持的時候,是有沈沒、還是沒有沈沒的差別。

  沒有明晰、沒有力量的意思就是沈沒。若是沈沒,就不能當作安止。如果是安止,應該是把沈沒去除掉,把沈沒去除掉,這樣的安止就有明晰又有力量。這是安止本身在修觀的時候,沈沒到底有沒有去除掉?這樣的一個分類不能把它當作止跟觀的分類。沈沒有粗分沈沒和細分的沈沒,粗分沈沒,差不多睡著了,講的不是這個意思。

  這裏所講的細分沈沒,當然指的不是像心睡著一樣,好像也是專一安住在對境上面的樣子,對境也明晰的出現,可是補捉對境的力量不夠,這種情況是細分的沈沒。粗分的沈沒,是對境不明晰,當心緣取對境時,對境沒有明白出現,緣取的力量也不夠,這是粗分的沈沒。

  細分的沈沒是緣取對境時,明白出現很明晰,可是捉取的力量不夠。明晰的有或沒有,這是粗分跟細分的差別,明晰的部份消失沒有了,當然這是粗分的沈沒;明晰的部份已經存在,可是力量不夠,這是細分的沈沒。這些是跟安止的有沒有,沈沒有去掉的差別,而不是止與觀的差別。因此之故,後面這個句子「故緣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內心證(有分別)與未證(無分別)二無我性隨一而定。」這個不是證,是就內心有分別與無分別二無我性隨一而定。

  有分別、無分別要看前面339頁,《般若波羅蜜教授論》談到,「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無分別影像者,是止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別影像者,是觀所緣。」證與未證要改成有分別與無分別。這可能是在刻板的時候有點錯誤之故。

  故,緣如所有性。因此之故,緣取如所有性的安止跟勝慧怎麼樣做區分呢?就我們的內心,到底有分別還是無分別?對什麼東西有分別或無分別呢?對二種無我性有分別或無分別,隨意而定,不是說從心住跟不住來做分別或無分別的。這句話的解釋是這個樣子。這個不能當做證,證指的是內心的量去了知對境,證是了知的的意思,不能把這個解釋成由量去了知對境。這應該是有分別或無分別,這是我們前面講的,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的問題,最前面談到定跟慧,就是指止跟觀。

  譬如說,緣取空性時,止也緣取空性、觀也緣取空性,它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止緣的是無分別影像,觀緣的是有分別影像。所以緣取空性的時候,所緣取空性是怎麼緣取的呢?止所緣取的是它的無分別影像,如果緣取它的無分別影像來作觀修的話,這是止。如果緣取空性時,以有分別影像來作觀修,那就是觀。

  就空性而言,都是二者所緣。既是止的所緣,也是觀的所緣,都是空性,它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差別處在前面已談到,如果是止去緣取空性,所緣取的無分別影像進行觀修,這叫止。如果是觀,緣取空性時,就緣取它的有分別影像,緣取空性後,還要進行分析、觀察,做各種的分析,這是緣取有分別影像做觀修,這個時候就變成觀。因此它的差別應該是緣取對境,緣取時,到底是有分別影像或是無分別影像。這是前面339頁《般若波羅蜜教授論》講述內容,所以應該要這樣子來了解。

  至于談到,「故緣如所有性之定慧,緣如所有性止跟觀」,如所有性又是什麼意思呢?二種無我隨一而定。如所有性舉例子來說,要不是補特伽羅無我,就是法無我。緣取補特伽羅無我或緣取法無我,緣取任何一個來做觀修的話,稱之爲觀修空性。如果緣取它來觀修空性時,不論是緣取補特伽羅無我或緣取法無我其中任何一個,所緣取的是無分別影像來觀修的話,這就是緣空性的安止。

  若是緣取補特伽羅無我或法無我任何一個,緣取它的有分別影像之後,進行觀修,就成了緣空勝觀,這二個有差別。

  或者有人會說,「是就內心證與未證二無我性隨一而定」,這個證與有分別、無分別有什麼關系呢?從中文上看不出來,這個字差別不大。藏文中證悟的證,跟有分別、無分別只差一個字母,差在薩(藏音)的再後加字是有或是沒有?藏文字刻板的時候要很小心、謹慎,往往只是一個字母,到底有或是沒有,只要多一個字母,它的意義差別就很大,所以在許多《道次第廣論》版本裏面,寫到這個薩(藏音)的再後加字就是證悟跟不證悟。應該是沒有薩(藏音)的再後加字才正確,如果沒有薩(藏音)的再後加字就變成有分別跟無分別,這樣解釋就可通。

  如果是有證悟或未證悟的話,就是有薩(藏音)的再後加字,這樣講就無法解釋了。因爲,緣如所有性之止跟觀,緣取空性後,止和觀的差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了知(證悟)空性的差別。

  若止緣取空性可了知空性;觀緣取空性也了知空性,不能說一個了知一個沒了知,那完全不對了。因此,不能把它當作證,證就是了知,了知的意思就是量去緣取對境,這就完全不能夠做解釋,所以這個字應該不是證悟的證,應該是不加薩(藏音)的再後加字,是有分別跟無分別,這樣才可以解釋得通。前面的《般若波羅蜜教授論》或《解深密經》,都是這樣解釋的。都是解釋止跟觀的差別在什麼地方?有分別影像跟無分別影像的差別。至尊仁波切完全順著這個脈絡、完全繼承這個主張來做一個說明,從這裏來看應該是沒有薩(藏音)的再後加字,應該解釋成:內心有分別與無分別,二種無我性隨一而定

  那麼主要的分別在什麼地方呢?差別何在呢?首先,緣取的對境是二種無我的任何一個,就緣取空性而言,一定要二種無我的任何一個,如果不是人無我,也不是法無我,就不能說是緣取空性的止,或者說緣取空性的觀,所以說緣取空性的止觀,對境一定要是空性。對境空性指什麼意思呢?空性就是無我的意義。無我的意義只有二個,要不然是人無我、要不然就是法無我,所以這裏說「隨一而定」。隨一,任一皆可,任何一個都可以,二種無我裏面的任何一個都可以。

  隨意緣取其中任何一個之後,心中以什麼樣子出現呢?如果是止的話,緣取二種無我裏面的任何一個之後,以無分別的方式,在內心理面呈現出來,這是緣空安止。如果是觀的話,是緣取二者之中的任何一個,之後以有分別的方式,在內心理面呈現出來,就是緣空的勝觀。應該這樣子來作解釋,所以緣空安止跟緣空勝觀,應該這樣子來作它的區分。

  除此之外呢,「非就其心住與不住,明了安樂無分別相,而爲判別」。非,就是不能這樣子作解釋。這是一個錯誤的主張,所以前面說,我的主張是這樣子,如果不是這樣子的一個主張,那麼,你這樣子的主張就不對了。底下就是指,前面有人這樣子的主張。

  首先,以無分別心住與不住,而且明了安樂,明跟樂都有;「無分別相而爲判別」,這個以無分別相,已經作爲一個基礎了,在無分別相上面,有沒有伴隨明樂爲主,有明樂的話,就是觀;沒有明樂的話,就是止。也有人這樣子作解釋的,把它當作止跟觀的差別,這個解釋就不對了。可見這裏指出來的是對方的一個主張,有人主張有明樂伴隨與不伴隨,在伴隨明樂情況之下的無分別,就是觀;不伴隨明樂之下的無分別,就是止。

  無分別又是什麼意思呢?這種主張,把無分別解釋成緣取空性,緣取空性爲什麼叫做無分別呢?緣取空性無分別,就是不作任何思惟,把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