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特別是堪布支那和尚的想法。他也主張有勝觀,但勝觀不是去分析對境的,他根本不這樣子主張。所以,他主張觀修時,對于對境進行分析,這個不能當作觀修,他的主張是這個樣子,那麼觀修是什麼呢?所謂觀修應當是很安靜的,完全不散亂的,專一的放在對境上面,你不能說它是有,也不能說它無,不能進行這樣子的一個分析。
我對對境進行分析,這個不是禅修,這不能稱之爲觀修。這樣的主張很多,爲了把這個觀念破除掉,所以我們引經據典做了很多的說明,佛經和論典裏面的主張,就是把這種想法破除掉。
提到觀修,就算是去分析對境也是觀修。勝觀是一種觀修,它是對對境進行分析,它是一種勝慧。假設對于對境來進行分析,這不能當作一種觀修的話,那麼就變成有勝觀了,勝觀不屬于勝慧,因爲它不能去分析對境,會變成這種情況。
第四部論典《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雲:這裏要談到,止是等持的一種類型;觀是勝慧的一種類型。不僅如此,止的對境二谛都有,觀的對境二谛都有。爲什麼講這樣的內容?因爲有人主張觀的對境是空性,除此之外,止的對境不應該是空性,其實是不能夠這樣主張的。
至尊仁波切引用了《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的經文解釋。有二個目標,一個要說的是止本身是等持的類型。另一個是觀夲身是勝慧的類行。其次,止夲身對境,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二谛都有;觀的對境也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二谛都有,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有人有不同的主張,有些人主張空性只能當做觀的對境,不能當作止的對境。所以至尊仁波切,才引用這些經文,要把這些主張破除掉。《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談到止跟觀都有二種對境的主張,當然有來源根據,是依據前面《莊嚴經論》所談到內容而來的。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所談到的,「止的對境有二谛」和「觀的對境有二谛」,這種說法有沒有來源根據呢?有。所以,後面還要再將它根據處說清楚,才能把對方的主張破除掉。
(廣論340頁第一行)《解深密經》雲:「世尊,幾是奢摩他所緣,告曰一種,謂無分別影像。幾是毗缽舍那所緣;告曰一種,謂有分別影像。幾是俱所緣,告曰有二,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事邊際」的事,是實有法;邊際,是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是止與觀二者的所緣對境;「幾是俱所緣」是指,止與觀二者所緣有二種;「告曰有二」有二種事邊際。實有的邊際是實有法的性質。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是二者的所緣對境。《解深密經》經文將它當作能成立的理由,要說明如所有性跟盡所有性是止的所緣對象,也是觀的所緣對象。前面至尊仁波切引用《解深密經》的目的就是當作能夠成立的理由,去成立《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的內容。
「若以經典所談的內容,當作我的主張,那麼你的主張有沒有根據?」「有」。《解深密經》談到「幾俱所緣止與觀二者的對境」,有啊!是「事邊際」,靠著這個所作成辦。那麼這個事邊際,能不能當作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來解釋呢?那就要有根據來證明了。
事邊際可以當作如所性和盡所有性來作解釋。《解深密經》所談的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都可當作止觀的對境,因此之故,前面的《般若波羅多教授論》所講的是非常正確的,應當要做這樣說明對不對?如果不能說明事邊際是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那前面的引經據典就白費苦心了。
「事邊際」能不能當作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來做解釋呢?那就要依據《集論》。《集論》于事邊際開說如所有性、盡所有性之二,所以事邊際是指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集論》是聖無著所寫。他所寫的論著主要有《五部地論》跟《二總攝》(二攝論)。《二總攝》裏面,一是《阿毗達磨集論》;另一是《攝大乘論》。《二總攝》一是把大小乘門的關鍵重點集攝起來,叫《集論》,是這裏所談的,還有一個大乘自己的不共的關鍵重點,把它集攝起來,是《攝大乘論》,我們引用了好幾次。「寂靜論師(祥帝巴)止觀皆能俱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是故止觀非就所緣境相而分。」祥帝巴論師曾談到,止觀都能緣取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故止和觀不是從所緣對境來區分,既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不達空性之觀。[二攝論]是:阿毗達磨集論和攝大乘論。
這裏談到止和觀不是由對境來做區分的。止的對境,有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觀的對境,也有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這表示止和觀並非由對境來分的。止和觀,若不以對境區分,又有一點奇怪,好像對境也有區分。
前面指出響滴巴(祥帝巴)的《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談到:「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無分別影像者是止所緣。」那不是指安止的對境是無分別影像嗎?「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有分別影像者,是觀所緣。」有分別影像是觀所緣的對境,可見對境不一樣,應該是這個樣子,爲什麼又講不是由對境來做分類呢?
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都談到影像,這是安住在對境的時候。安止緣取對境不做思擇分析,安止是安住在對境的形像,所緣取對境的形像不做分析觀察,這是安止。從緣取對境的影像來做分析觀察,這是觀的實修方式。影像的部份,前面已解釋過了。譬如,選擇一尊佛陀導師的佛像做爲止與觀的對象,修安止時,是不是心安住在我選擇的這尊佛像上呢?不是啊!因爲根門識所緣的對境,不是我們觀修的對境。
修安止所緣的對境是什麼呢?應當是根門識看到對境釋迦摩尼佛像之後,這個形像要在我的意識裏面形成,這個才是修止的對境,所以不是眼睛所看到的對象,是在意識裏所形成釋迦摩尼佛的形像,既然是在意識上所形成的就是影像,因此這裏才談到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
在意識上所形成的影像,最後安住在這個影像,並不做任何分析觀察,此時是無分別影像,故無分別影像是止的對境。但是在意識上出現釋迦摩尼佛的影像且做各種分析,就成爲觀的對境。故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當作止和觀的對境,是用這個角度來做解釋。
止的對境是無分別影像,觀的對境是有分別影像,對境上有所不同。但是又說不以對境區分,因爲當我們舉出這個「有法」對境是什麼的時候,佛像本身既是止的對境也是觀的對境,但是緣取佛像所形成的影像之後,無分別影像是止的對境,有分別影像是觀的對境。
一樣的道理,就二谛而言,既是止的對境,也是觀的對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既是止的對境,也是觀的對境。可是緣取二谛之後的無分別影像是止的對境,有分別影像就是觀的對境。所以這裏提到,不以對境來做區分,指的是這個意思。譬如說空性,緣取空性之後,在其上形成的無分別影像,是止的對境;形成有分別影像,是觀的對境。可是就空性而言,既是止的對境、也是觀的對境。不過在空性上所形成的有分別影像,純粹是觀的對境,不能當止的對境。若在空性上形成的無分別影像,純粹只能當止的對境,不能當觀的對境,這個就有所差別了。
不管有分別影像或無分別影像,它的根本來源就是空性,空性是觀的對境、也是止的對境,這點就沒有差別了。在空性上形成的無分別影像和有分別影像,就分別是止的對境和觀的對境,那就不一樣了。因此相同的道理。「一切萬法都是止觀的對境」,就不能說,這個對境是止的對境,但不是觀的對境,那就不對了,不能這樣來做區別。
因此,止和觀非就所緣境相而分,不是由所緣的對境來作區別。有些人說有這樣的區別。觀,純粹指空性的部份,關于空性的觀修,安止一定是沒有證悟空性的,安止一定和空性沒有關系,有人有這樣的主張。但是,至尊仁波切認爲不能這樣說,不是這樣子的。有證悟空性的安止,但也有沒了悟空性的勝觀,這是跟對方不一樣的主張。
對方主張:安止一定沒有了悟空性,勝觀跟空性才一定有關。了悟空性的部分,至尊仁波切引用前面的經文說,不是這個樣子的,了悟空性的安止也有,不了悟空性的勝觀也有,那了達空性的安止如何而有呢?是有的。譬如說,已經證悟空性的菩薩,當他緣取空性的時候,當然止觀雙運的瑜伽,同時進行,因爲他已經證悟空性了。因此,當他了悟空性並緣取空性而安住上面的時候,他可以得到止觀雙運的瑜伽。所以,當然緣取空性形成的安止也有,這是菩薩的情況,所以也有了悟空性的安止。
沒有證悟空性的勝觀有沒有?也有。譬如外道得到靜慮正行之後,産生了神通,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止也有、觀也有,假定止和觀都沒有,他怎麼可能得到靜慮的正行呢,所以他有止、也有觀。當他有了觀之後,他就了悟空性了嗎?沒有呀!他是主張“我是成立的”或“是谛實成立的”,一定有這種執著,所以他也沒有證悟空性,在這種情況下,止也有、觀也有。
後面是至尊仁波切把安止和勝觀,作名詞上的解釋。「若能止心于外境轉,住內所緣即說名止,增上觀照即名勝觀。」什麼叫做安止?什麼叫做勝觀?“止”,就是當心趣入于外境時,心能安住在內在所緣的對境上,止息掉對外境的追逐,稱之爲安止。勝觀是什麼意思?“勝”,就是特別的意思。“觀”是看到,是特別殊勝的看到,很特別很殊勝的看到了,稱之爲“勝觀”。
爲什麼要在這裏作名詞解釋?因爲有人從名詞上作解釋。提到:安止跟空性沒有關系;勝觀一定要了悟空性,這些都是從安止和勝觀的名詞作解釋,花了很多心思,所以在名詞上需作解釋。可能有些人錯誤了,將勝觀和空性一定要解釋在一起,但是,至尊仁波切說,從安止和勝觀的字面不是這樣做解釋。
安止指:“心能安住于內所緣”,止息對外境之追逐;勝觀指:不一定要了悟空性才叫勝觀,只要有“特別的看到”,就是勝觀。到目前爲止,已破除掉許多不同的主張。有人主張,所謂勝觀一定就是了悟空性,只有了悟空性才有勝觀,這種主張要把它破除掉。其次,凡是安止不可能緣取空性,跟空性無關,空性不是安止的對境,這種主張也要破除掉。破除掉這許多不同主張的見解,主要是引用《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引用此經文要達到二個目的:
第一:勝觀本身是屬于勝慧的一種類型,要成立這個主張。
第二:破除幾個不同的主張:「勝觀本身一定是空性,了悟空性才有勝觀」,這是不對的,要破除掉。「安止本身所緣的對境,沒有空性」,安止不能緣取二谛,二谛不是安止的對境,空性不是安止的對境,這個說法也不對,要破除掉。
我們將前面段落,從338頁開始分段來看一看,談到止觀本質的部份,引用《解深密經》、《寶雲經》、《菩薩地》、《莊嚴經論》、蓮花戒的《修次中編》、祥帝巴的《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到此爲止,要講的是第一個主張要破除的,就是勝觀不是勝慧,雖然有人這麼主張,但引用經論把它破除掉了。
其次《般若波羅蜜多教授》還有第二個目標。從《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之後一直到340頁「增上觀照即名勝觀」爲止,當作第二個段落。這個段落要破除的是,有人主張,止並沒有緣取空性,沒有了悟空性。觀就一定要了悟空性,只有了悟空性才稱之爲勝觀。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把這二個破除掉,所以我們可以分成二個大段。
第一個大段要說明勝觀不是勝慧,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引經據典來說明。後面段落要破除,有人主張安止本身的對境不是二谛,不能緣取空性。有人認爲觀本身一定是了悟空性,沒有了悟空性不能當勝觀,這些說法都不對,都將之破除,這是後面段落的大要。
其次要討論另外一項「有說內心無分別住,無明了相說名爲止,有明了力說名爲觀,此不應理。」前面談到,有沒有緣取空性?伴隨空性的了悟,有?還是沒有?這些已討論完畢。後面不討論的有沒有空性的問題,還有另外不同的主張,有人這樣說:「內心無分別住」,這個分別,不要解釋成思擇分析,這裏是指有沒有把它放射到其它對境。
內心無分別是指,內心完全沒有放射到其他的對境去,叫安住。在安住的情況下,並沒有明晰的形像,說名爲止,如果有明晰的形像,明晰的力量會去執取對境,就稱之爲觀,這跟空性的證悟沒有關系。現在不討論這個問題,現在要討論的是心不放散到其他的對境,已經專一安住在對境之後,對境沒有明了相,沒有明晰的力量去抓住它,就稱之爲止。有很明晰的力量去抓住對境,就稱之爲觀。此不應理,以與佛經及慈尊無著之論,並修次第等諸廣抉擇止觀相者。有人做這樣的主張,這個主張完全不合理。爲什麼呢?底下二個道理來說明:因爲與佛經《解深密經》、慈尊的《莊嚴經論》以及無著的《菩薩地》、蓮花戒的《修次第編》等等的諸廣抉擇止觀相者,相違背,跟這些討論的內容相違背,還有祥帝巴的《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相違背。
其次「說于所緣心一境性勝叁摩地名奢摩他,于所知義正揀擇慧名毗缽舍那皆相違故。又無分別心有無明了之力者,是因叁摩地有無沈沒之差別,以此爲止觀之差別,極不應理。」又是個別來講。
前面是總體而言,其次在沒有分別心,心沒有散亂到其他對境之下,有沒有明白捕捉的力量,這不是止和觀的差別,是有沒有昏沈的差別,把有沒有昏沈的差別放在止觀的差別上是完全不合理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3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