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讲▪P3

  ..续本文上一页特别是堪布支那和尚的想法。他也主张有胜观,但胜观不是去分析对境的,他根本不这样子主张。所以,他主张观修时,对于对境进行分析,这个不能当作观修,他的主张是这个样子,那么观修是什么呢?所谓观修应当是很安静的,完全不散乱的,专一的放在对境上面,你不能说它是有,也不能说它无,不能进行这样子的一个分析。

  我对对境进行分析,这个不是禅修,这不能称之为观修。这样的主张很多,为了把这个观念破除掉,所以我们引经据典做了很多的说明,佛经和论典里面的主张,就是把这种想法破除掉。

  提到观修,就算是去分析对境也是观修。胜观是一种观修,它是对对境进行分析,它是一种胜慧。假设对于对境来进行分析,这不能当作一种观修的话,那么就变成有胜观了,胜观不属于胜慧,因为它不能去分析对境,会变成这种情况。

  第四部论典《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这里要谈到,止是等持的一种类型;观是胜慧的一种类型。不仅如此,止的对境二谛都有,观的对境二谛都有。为什么讲这样的内容?因为有人主张观的对境是空性,除此之外,止的对境不应该是空性,其实是不能够这样主张的。

  至尊仁波切引用了《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经文解释。有二个目标,一个要说的是止本身是等持的类型。另一个是观夲身是胜慧的类行。其次,止夲身对境,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二谛都有;观的对境也是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二谛都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有人有不同的主张,有些人主张空性只能当做观的对境,不能当作止的对境。所以至尊仁波切,才引用这些经文,要把这些主张破除掉。《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谈到止跟观都有二种对境的主张,当然有来源根据,是依据前面《庄严经论》所谈到内容而来的。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所谈到的,「止的对境有二谛」和「观的对境有二谛」,这种说法有没有来源根据呢?有。所以,后面还要再将它根据处说清楚,才能把对方的主张破除掉。

  (广论340页第一行)《解深密经》云:「世尊,几是奢摩他所缘,告曰一种,谓无分别影像。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告曰一种,谓有分别影像。几是俱所缘,告曰有二,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事边际」的事,是实有法;边际,是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是止与观二者的所缘对境;「几是俱所缘」是指,止与观二者所缘有二种;「告曰有二」有二种事边际。实有的边际是实有法的性质。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是二者的所缘对境。《解深密经》经文将它当作能成立的理由,要说明如所有性跟尽所有性是止的所缘对象,也是观的所缘对象。前面至尊仁波切引用《解深密经》的目的就是当作能够成立的理由,去成立《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的内容。

  「若以经典所谈的内容,当作我的主张,那么你的主张有没有根据?」「有」。《解深密经》谈到「几俱所缘止与观二者的对境」,有啊!是「事边际」,靠着这个所作成办。那么这个事边际,能不能当作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来解释呢?那就要有根据来证明了。

  事边际可以当作如所性和尽所有性来作解释。《解深密经》所谈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都可当作止观的对境,因此之故,前面的《般若波罗多教授论》所讲的是非常正确的,应当要做这样说明对不对?如果不能说明事边际是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那前面的引经据典就白费苦心了。

  「事边际」能不能当作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来做解释呢?那就要依据《集论》。《集论》于事边际开说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之二,所以事边际是指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集论》是圣无着所写。他所写的论著主要有《五部地论》跟《二总摄》(二摄论)。《二总摄》里面,一是《阿毗达磨集论》;另一是《摄大乘论》。《二总摄》一是把大小乘门的关键重点集摄起来,叫《集论》,是这里所谈的,还有一个大乘自己的不共的关键重点,把它集摄起来,是《摄大乘论》,我们引用了好几次。「寂静论师(祥帝巴)止观皆能俱缘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是故止观非就所缘境相而分。祥帝巴论师曾谈到,止观都能缘取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故止和观不是从所缘对境来区分,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达空性之观。[二摄论]是:阿毗达磨集论和摄大乘论。

  这里谈到止和观不是由对境来做区分的。止的对境,有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观的对境,也有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这表示止和观并非由对境来分的。止和观,若不以对境区分,又有一点奇怪,好像对境也有区分。

  前面指出响滴巴(祥帝巴)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谈到:「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无分别影像者是止所缘。」那不是指安止的对境是无分别影像吗?「尽所有性及如所有性有分别影像者,是观所缘。」有分别影像是观所缘的对境,可见对境不一样,应该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又讲不是由对境来做分类呢?

  有分别影像和无分别影像都谈到影像,这是安住在对境的时候。安止缘取对境不做思择分析,安止是安住在对境的形像,所缘取对境的形像不做分析观察,这是安止。从缘取对境的影像来做分析观察,这是观的实修方式。影像的部份,前面已解释过了。譬如,选择一尊佛陀导师的佛像做为止与观的对象,修安止时,是不是心安住在我选择的这尊佛像上呢?不是啊!因为根门识所缘的对境,不是我们观修的对境。

  修安止所缘的对境是什么呢?应当是根门识看到对境释迦摩尼佛像之后,这个形像要在我的意识里面形成,这个才是修止的对境,所以不是眼睛所看到的对象,是在意识里所形成释迦摩尼佛的形像,既然是在意识上所形成的就是影像,因此这里才谈到有分别影像和无分别影像。

  在意识上所形成的影像,最后安住在这个影像,并不做任何分析观察,此时是无分别影像,故无分别影像是止的对境。但是在意识上出现释迦摩尼佛的影像且做各种分析,就成为观的对境。故有分别影像和无分别影像,当作止和观的对境,是用这个角度来做解释。

  止的对境是无分别影像,观的对境是有分别影像,对境上有所不同。但是又说不以对境区分,因为当我们举出这个「有法」对境是什么的时候,佛像本身既是止的对境也是观的对境,但是缘取佛像所形成的影像之后,无分别影像是止的对境,有分别影像是观的对境。

  一样的道理,就二谛而言,既是止的对境,也是观的对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既是止的对境,也是观的对境。可是缘取二谛之后的无分别影像是止的对境,有分别影像就是观的对境。所以这里提到,不以对境来做区分,指的是这个意思。譬如说空性,缘取空性之后,在其上形成的无分别影像,是止的对境;形成有分别影像,是观的对境。可是就空性而言,既是止的对境、也是观的对境。不过在空性上所形成的有分别影像,纯粹是观的对境,不能当止的对境。若在空性上形成的无分别影像,纯粹只能当止的对境,不能当观的对境,这个就有所差别了。

  不管有分别影像或无分别影像,它的根本来源就是空性,空性是观的对境、也是止的对境,这点就没有差别了。在空性上形成的无分别影像和有分别影像,就分别是止的对境和观的对境,那就不一样了。因此相同的道理。「一切万法都是止观的对境」,就不能说,这个对境是止的对境,但不是观的对境,那就不对了,不能这样来做区别。

  因此,止和观非就所缘境相而分,不是由所缘的对境来作区别。有些人说有这样的区别。观,纯粹指空性的部份,关于空性的观修,安止一定是没有证悟空性的,安止一定和空性没有关系,有人有这样的主张。但是,至尊仁波切认为不能这样说,不是这样子的。有证悟空性的安止,但也有没了悟空性的胜观,这是跟对方不一样的主张。

  对方主张:安止一定没有了悟空性,胜观跟空性才一定有关。了悟空性的部分,至尊仁波切引用前面的经文说,不是这个样子的,了悟空性的安止也有,不了悟空性的胜观也有,那了达空性的安止如何而有呢?是有的。譬如说,已经证悟空性的菩萨,当他缘取空性的时候,当然止观双运的瑜伽,同时进行,因为他已经证悟空性了。因此,当他了悟空性并缘取空性而安住上面的时候,他可以得到止观双运的瑜伽。所以,当然缘取空性形成的安止也有,这是菩萨的情况,所以也有了悟空性的安止。

  没有证悟空性的胜观有没有?也有。譬如外道得到静虑正行之后,产生了神通,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止也有、观也有,假定止和观都没有,他怎么可能得到静虑的正行呢,所以他有止、也有观。当他有了观之后,他就了悟空性了吗?没有呀!他是主张“我是成立的”或“是谛实成立的”,一定有这种执着,所以他也没有证悟空性,在这种情况下,止也有、观也有。

  后面是至尊仁波切把安止和胜观,作名词上的解释。「若能止心于外境转,住内所缘即说名止,增上观照即名胜观。」什么叫做安止?什么叫做胜观?“止”,就是当心趣入于外境时,心能安住在内在所缘的对境上,止息掉对外境的追逐,称之为安止。胜观是什么意思?“胜”,就是特别的意思。“观”是看到,是特别殊胜的看到,很特别很殊胜的看到了,称之为“胜观”。

  为什么要在这里作名词解释?因为有人从名词上作解释。提到:安止跟空性没有关系;胜观一定要了悟空性,这些都是从安止和胜观的名词作解释,花了很多心思,所以在名词上需作解释。可能有些人错误了,将胜观和空性一定要解释在一起,但是,至尊仁波切说,从安止和胜观的字面不是这样做解释。

  安止指:“心能安住于内所缘”,止息对外境之追逐;胜观指:不一定要了悟空性才叫胜观,只要有“特别的看到”,就是胜观。到目前为止,已破除掉许多不同的主张。有人主张,所谓胜观一定就是了悟空性,只有了悟空性才有胜观,这种主张要把它破除掉。其次,凡是安止不可能缘取空性,跟空性无关,空性不是安止的对境,这种主张也要破除掉。破除掉这许多不同主张的见解,主要是引用《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引用此经文要达到二个目的:

  第一:胜观本身是属于胜慧的一种类型,要成立这个主张。

  第二:破除几个不同的主张:Œ「胜观本身一定是空性,了悟空性才有胜观」,这是不对的,要破除掉。「安止本身所缘的对境,没有空性」,安止不能缘取二谛,二谛不是安止的对境,空性不是安止的对境,这个说法也不对,要破除掉。

  我们将前面段落,从338页开始分段来看一看,谈到止观本质的部份,引用《解深密经》、《宝云经》、《菩萨地》、《庄严经论》、莲花戒的《修次中编》、祥帝巴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到此为止,要讲的是第一个主张要破除的,就是胜观不是胜慧,虽然有人这么主张,但引用经论把它破除掉了。

  其次《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还有第二个目标。从《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之后一直到340页「增上观照即名胜观」为止,当作第二个段落。这个段落要破除的是,有人主张,止并没有缘取空性,没有了悟空性。观就一定要了悟空性,只有了悟空性才称之为胜观。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把这二个破除掉,所以我们可以分成二个大段。

  第一个大段要说明胜观不是胜慧,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引经据典来说明。后面段落要破除,有人主张安止本身的对境不是二谛,不能缘取空性。有人认为观本身一定是了悟空性,没有了悟空性不能当胜观,这些说法都不对,都将之破除,这是后面段落的大要。

  其次要讨论另外一项「有说内心无分别住,无明了相说名为止,有明了力说名为观,此不应理。」前面谈到,有没有缘取空性?伴随空性的了悟,有?还是没有?这些已讨论完毕。后面不讨论的有没有空性的问题,还有另外不同的主张,有人这样说:「内心无分别住」,这个分别,不要解释成思择分析,这里是指有没有把它放射到其它对境。

  内心无分别是指,内心完全没有放射到其他的对境去,叫安住。在安住的情况下,并没有明晰的形像,说名为止,如果有明晰的形像,明晰的力量会去执取对境,就称之为观,这跟空性的证悟没有关系。现在不讨论这个问题,现在要讨论的是心不放散到其他的对境,已经专一安住在对境之后,对境没有明了相,没有明晰的力量去抓住它,就称之为止。有很明晰的力量去抓住对境,就称之为观。此不应理,以与佛经及慈尊无着之论,并修次第等诸广抉择止观相者。有人做这样的主张,这个主张完全不合理。为什么呢?底下二个道理来说明:因为与佛经《解深密经》、慈尊的《庄严经论》以及无着的《菩萨地》、莲花戒的《修次第编》等等的诸广抉择止观相者,相违背,跟这些讨论的内容相违背,还有祥帝巴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相违背。

  其次「说于所缘心一境性胜三摩地名奢摩他,于所知义正拣择慧名毗钵舍那皆相违故。又无分别心有无明了之力者,是因三摩地有无沉没之差别,以此为止观之差别,极不应理。」又是个别来讲。

  前面是总体而言,其次在没有分别心,心没有散乱到其他对境之下,有没有明白捕捉的力量,这不是止和观的差别,是有没有昏沉的差别,把有没有昏沉的差别放在止观的差别上是完全不合理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