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唯事」,是不可以用言语去说明的实有法。
「于离言说唯事。」离言说唯事就是不可以用言语说明的依他起的实有法,这样就很容易了解了,是不是?这个离言说就是能诠之声为什么不能够去(趣入对境),也就是实有法不是能诠之声的实际的对境。
举个例子,「这块糖非常甜,非常的美味,对不对?」好了,你问他,「这个饼干怎么样?」「非常美味!」你再问他,「怎么样?」,「非常美味!」解释说明已经讲完了,可是那个美味,你尝到了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美味不是用言语能够传达的,它是现识(现前)根门的对境。
现识(现前)的根门对境,你去品尝了,就直接捕捉到这个对境,但是用声音去讲,你能不能产生品尝到那个甜味呢?不能够啊!所以,它不是能诠之声的直接的对境,是现识(现前)根门直接的对境。如果你用言语去说它,没有办法说的,所以它不是妄念直接的对境,也不是能诠之声的直接的对境,跟这个道理一模一样啊,只有依他起的实有法,全部都是这个样子,不是妄念的直接对境,也不是能诠之声的直接的对境。
「于离言说唯事。」就是仅仅只有对于不可言说的依他起等等的实有法当作是安止的对境。「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唯义的意思是说,仅仅只有对不可言说的实有法的本质当做所缘的对境,意思是不就它各别的性质(各别的性质又是什么性质?)去思惟的,仅仅安住在它的本质之上,当作所缘境,之后「系心令住」,令心完全安住在上面。
「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这是二件事情。离诸戏论,是指离诸繁杂。而这个离诸繁杂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前面讲到的:一旦缘取对境后,就把对境做一个广大的演绎,依它的各别性质是什么?一项二项三项,做一个广大的演绎,这个是繁杂。也就是内心没有散乱,能够在完全自由自在的情况下,完全专注在所缘取的对境上,还能够把它各别的性质广大演绎开来,这个称之为繁杂。这是不可以的做的,因为在安止的时候,不是要学这个,所以不要这样子做。
「离心扰乱,想作意故。」指离内心的散乱。散乱就是胡思乱想,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好像骑在疯狂的马上面,到处乱跑,没办法控制它,这称之为散乱。但前面那个戏论呢?指的是繁杂。繁杂指的是在我能完全控制,而且能完全专注的情况下,把对境做一个繁细、广大的演绎,这才称之为繁杂。可是,如果心已经完全不能控制的胡思乱想,乱七八糟想,这个就是散乱,这二种是不一样的。其实,这二种都不行,都要排除掉。修安止的时候,这二个都要排除掉。
「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于诸定相」如果能够把繁杂跟散乱都排除掉之后,于诸所缘而做胜解,这时,才能专一缘取所缘而做胜解。「于诸定相」就是对于等持所缘取的对境。
「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这个九住心。内住呢?从这里开始是九住心的内容,没有全部讲出来,只有讲到一项、二项,按照九住心的次第,就是内心安住的时候会分成九个段落,这个后面才会谈到。
安止的内涵,第一个是内住;第二个是续住;第三个是安住。安住之后, 一直到第八个是一趣。一趣,就是心一境性。心只放在一个对境上面,由于修专住一趣,能得自在任运而转,此心平等时当修等舍,这是第九个平等住。之后,身心轻安之乐所摄持的等持,就是安止了。第九个之后所进入的等持,指的应该是这里所讲的等持,也就是身心轻安之乐所摄持的等持,那才是安止。前面所讲的是「止」,后面就要讲「观」了。
「云何「毗钵舍那」?(什么叫做「观」呢?)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
「由奢摩他熏修作意」,指前面“安止”要先作过了,之后安止所安住的对境之法上,接下来,才要在这个法上面进一步的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奢摩他串习久了之后,得到了安止;安止得到之后,所专注的那个对境,「即于如前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对那个对境,我还要作什么呢?思惟其相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要怎么样对它进行分析?「如理简择」,分析世俗谛法的性质;「最极简择」,分析胜义谛法的性质;「极简择法」,分析它个别的性质,这些都是对于对境来进行分析的,也是前面所谈到的这种方式。
「如理简择」和「最极简择」是就对境的二谛方向分析,但所分析的还是对境,不是分析对境上个别的性质有哪些?并不是这样的。直接对对境的世俗谛和胜义谛来做分析两种。「极简择法」,是对对境有那些个别特性再作更详细的分析,共分成三项。
所以要先安止,先专注于对境,接下来对于已经串习熏修的对境才来做分析,分析世俗谛和胜义谛的部份。这种活动,称为「胜观」,这是「胜观」所进行的分析情形,最后说:「广说乃至觉明慧行」。广,是彻底究竟,就是到最后最广大、究竟的意思,到最后产生慧行。
「觉明慧行」就是慧,产生胜慧的行持。胜慧行的意思是指当胜观得到的时候, 对于对境「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当然就会深入的了解,因此就有境本身来说,他的胜慧本身去趋入时,会特别的殊胜。觉明慧行,当胜慧趋入对境时,会比以前更加殊胜,所得到的这个能力,就称之为「胜观」。
「此与前说极相随顺」。圣无着《菩萨地》所讲的内容跟我们前面所引的许多经文的内容是相同的。「此文双解经意及慈尊意」,双解佛经的意思,跟慈尊的意义。圣无着《菩萨地》的经文,解释了二方面: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解深密经》跟慈氏怙主《经庄严论》的内容都作了一个注解,就是前面已谈过的内容,「止」该如何界定?「观」该如何界定?这些都应当产生定解。
首先是《解深密经》的内容,慈氏怙主在《经庄严论》里作了一个解释之后,无着《菩萨地》又再次作了解释,所以无着《菩萨地》当然前面二个都有解释到,而且解释的时候,等于做一个最后的补充,说明一个非常坚决的结论,到了圣无着《菩萨地》等于做了一个结论,非常肯定的结论,因此说「应生定解」。
「应生定解」就是对于“止”和“观” 应当这样子来作解释,应该如此来界定,不能有另外其他解释。所以应生定解,跟前面讲的「另更不能别解经意」,这些意思都是指对于《解深密经》里面的内容,不可以再作其他解释。
再引用莲花戒所写的《修次中篇》,同样的道理前面已解释过了。《修次中篇》亦云,也是这样子讲。就是这里所解释到的意义,前面已经解释过了,现在再引用他所讲的文章来作解释。
「外境散乱,既止息已,于内所缘恒常相续任运而转,安住欢喜轻安之心,是名奢摩他,即由安住奢摩他时,思择真实,是名“毗钵舍那”。」这些意义都很容易了解。因为前面都已经解释过了。总之”止” 是指身心轻安之乐,心专一放在对境之上,之后还有伴随身心轻安之乐,这个是止,止之后,才开始来分析对境,后面才是观的开始。
再其次是响滴巴写的《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亦云:「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无分别影像者,是止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有分别影像者,是观所缘。」所以,无分别影像就是不做分析、不进行分别。 “如所有性、尽所有性”都可以当做安止的对境,但是不做分析的。有人又想到说,如所有性-空性的部分如何当作安止的对境,而不必做分析呢?还没有证悟空性之前,要先做一个分析,可是已经证悟空性后,就直接把空性当作安止的对境,直接安住在上面,不必再做分析了吗?所以这个时候,如所有性当然可以当作安止的对境,安止在这里,也不必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安止的对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都有,就算是如所有性-空性,当作对境放在上面的时候,仍然是无分别影像,也不必做分别,不必做分析的。但是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也可以当作观的对象,可是它是要有分别影像者,进行一个抉择分析的,这个时候就变成胜观。
所以,后面至尊仁波切做一个解释,「此说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不分别住名奢摩他。」不给它做分别的观察分析,而安住在上面的,是为安止。「思择二境名毗钵舍那。」如果就这两个对境进行抉择分析的话,要把它称之为胜观。一直到这里引用了四部论典的经文已经讲解完毕。
前面引用了经及论典的很多内容,所引用的四部论典中每一部都谈到止是什么意思?观是什么意思?总之,是解释我们内心进行的活动,止是什么方式?观是什么方式?当中谈到胜观的时候,内心如何进行安止?如何进行胜观观修?每一项解释都非常重要。这当中有特别的解释,为什么要引用这些内容?就是指有人这样解释:虽然观也是一种观修,不过胜观这个观修,不能够对于对境来进行分析。所以,假设对于对境来进行分析的话,就不能当作胜观,很多人有这种主张。所以,分析思择不能算是观修,为了把这个主张破除掉之故,这里才做了这么多解释。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