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P5

  ..續本文上一頁是刹那性,如果以因生起第一刹那,從第二刹那開始無因,應成這一有事在第一刹那滅盡之後不再相續,倘若無因也能使其相續,應成由石女兒也能引生相續。因此,第二刹那必是以新的因産生,不同于第一刹那,由此證明是刹那滅。

   以上證成有爲法皆是刹那生滅。正因爲如此,才形成從一刹那到一大劫之間大小各異的相續,並由刹那數量的多少安立爲相續的長久和短暫;相反,若不是刹那生滅,則既不能形成相續,也無法安立時間的長短。

   我們所貪的凡夫衆生,只是煩惱和業的幻化,身心都特別容易變化。叁界當中可靠的凡夫一個也找不到,因爲每個有漏的五蘊都不出無常的本性。比如:最初相識,覺得對方很好,以爲彼此的感情可以天長地久,其實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爲,五取蘊幻化無常的自性,不會因人們幼稚的幻想而改變。對方相續中潛藏的無量習氣,不曾通過修道伏斷絲毫。雖然暫時惡習沒有現行,但是遇到因緣就會暴露無余,原先可愛的人會變得像羅刹一樣面目可憎。自己分別念前顯現的常、樂、我、淨,只是以迷亂心識假立的,一旦習氣變化,原先的幻想就會隨之破滅。

   這就是輪回的本性,沒有超出輪回之前,一切都是煩惱的顯現。

  昔現無邊諸世界,今已滅盡了無痕,

  現未諸法亦如是,皆所作性厭離因。

   往昔曾經出現過無量無邊的世界,時至今日,都已滅盡,了無蹤影,現在和未來的諸法也無不如此,都是所作性——刹那壞滅,這真是令人心生厭離之因。

   《大智度論》雲:“大地草木皆磨滅,須彌巨海亦崩竭,諸天住處皆燒盡,爾時世界何物常?”劫末出現大無常時,大地草木焚毀無余,堅固的山王倒塌崩裂,遼闊的四大海完全枯竭,連上界的天宮也被燒成灰燼,這個有漏的世界哪有一法能永久安住呢?

   無常的猛風時刻吹刮著有漏諸蘊,哪怕再粗大、再久遠的相續,也必有徹底摧毀的時候。所以,一切有爲法都不堅實、不牢固、不可取、不可貪。

   姑且不說有漏器情,就連具足十力、四無畏等萬德的佛身,化緣盡時也同樣示現入于涅槃。

   《阿含經》中有一段對話:

   有一天,阿難見佛,頂禮並親吻佛足之後說:“世尊!您的身肉爲何這般松緩,大不如以前?”

   佛言:“如你所見,如來之身已不如從前。此身爲疾病所纏,爲死亡逼迫,如今已日漸衰老,如來即將年過八十了!”

   阿難聽了,悲淚哽咽,不禁自言自語:“苦哉!衰老來臨竟是這般光景!”

   世尊諄諄告誡:“諸比丘!世間無一法可以依靠,應當舍棄世間,努力尋求永久寂靜的涅槃,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愛別離。應當常念無常變遷!”

  審觀衆生必死殁,死主忽至無定准。

   應當觀察有漏凡夫都必定死亡,而且死亡都是忽然來臨,並沒有固定的死期。

   《無常集》說:“佛陀、獨覺、聲聞尚且要舍棄此身,何況平庸的凡夫。”“死亡何處不在呢?必定沒有這樣的地方,空中沒有,海中沒有,也不是居住山間所能逃避。”“一切已生和當生的有情,無一不是舍棄此蘊身而前往其它世界。”

   首先,應當按叁種因相思維衆生必定死亡的道理:

   一、思惟死主必來,沒有任何因緣可使退卻。

   凡夫的蘊身本是業和煩惱所造,因此是所作性、是刹那滅。所謂一生,實際是衆多刹那的相續,當刹那相續壞滅之後,必定相續斷盡而死,此時以任何權勢、財富、藥物、咒術等都無可挽回。

   二、思惟有限的壽命毫無可加、不斷地減少。

   如今地球人類的壽命不過百年,所含刹那數量有限。相續存留期間,只見刹那刹那壞滅,沒有一個刹那停止或增加,因此必定窮盡而死。

   叁、思惟有生之日也無暇修法而決定死亡。

   人的一生前面幼稚無知、後時衰老無力,盡是空耗,中間再減去睡眠、飲食、生病等消耗的時光,一生真正有閑暇修法的時間所剩無幾。

   換在對境上思惟:他(她)終有一天會化爲烏有,因爲業和煩惱所生的有漏法,如同草地上暫時盛開的鮮花,誰也無法遮止它的枯萎,正是“叁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從無增唯減來思惟,在他(她)蘊身住留期間,壽命就像燃燒的蠟燭刹那遷變,只減不增,因此必然會走到此生的盡頭。既然是這樣毫無堅實、逐漸磨滅而最終消亡之法,爲何還要貪執不舍呢?

   其次,以叁種因相思惟死期不定:

   一、思惟南贍部洲壽命無定;

   二、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很少;

   叁、思惟身體極其脆弱。

   換在對境上思惟:他(她)出生在南贍部洲,終有一天也會像這世上千千萬萬的人一樣,突然撒手去世。眼前虛假的歡樂之後,必有來日的悲泣。

   再觀他(她)的有漏之身,是四大暫時積聚而幻現,看似青春健康,實際體內的四大就像共住一箧的四條毒蛇,彼此沖突,只要其中一大稍有增損,便會引發各類疾病,從此籠罩在病魔、死魔的陰影之下,隨時可能死亡。從外在的死緣來看,若遇上水災、戰爭、瘟疫、車禍等,一個活生生的人頓時就會變成一具屍體,哪有地久天長呢?

   這個所貪身體如水泡般脆弱,下至一口痰堵住喉嚨也會導致死亡,所以生命極易被死緣摧毀。

   思惟可知,對這樣朝不保夕的取蘊身,實應悲憫,有何可貪呢?

  叁有一切諸顯現,無一可住遷變性。

   觀察:叁有器情的一切顯現刹那不住,都是遷變的自性。

   在《大寶積經》中,佛告訴迦葉:“心如河流,生滅不住;心如燈光,因緣所起;心如閃電,刹那不住。”反觀內心,分別念如河水奔流,念念遷變。一念現前,正看它時,已經消失無迹;再起念時,仍是當生即滅。分別念畢竟是緣生法,怎能超出生滅之性呢?認識了分別心刹那生滅,就可以決定叁有任何一法都是遷變的自性。

   《大戲樂經》雲:“此有爲行 ,唯心造作,猶如坯瓶,無常散壞,行如空城,爲雨沮壞,淤泥不堅,漸當磨滅。亦如河岸,積沙所成,自性怯弱,爲水流蕩。行爲風燈,生滅不住。”因爲諸行唯心所造,而心又是刹那生滅,即可決定叁有諸法都是遷變的自性,才會見到日月穿梭、氣候陰晴不定、四季更替、城市日新月異等景象。這些正是諸行無常的外在反映。

   佛在《中阿含經》中說:一切有爲法無常,都是不久住之法、速遷變之法、不可依靠之法,如是應當厭患對有爲法的貪著,應求舍離、應求解脫。

  總之所作有爲法,無常之相有幾何,

  盡汝心力于任一,明顯浮現次第觀。

   總之,所作性的有爲法,有多少粗大變異和微細生滅無常之相,就應盡力讓其中任何一者,在心中明顯浮現,如是依次一一觀修。

  何時貪境此諸蘊,見如閃電雲動搖,

  乃至未散念相續,請運汝心思維修。

   何時經由觀察,真正見到所貪衆生的五蘊,像閃電、浮雲、水泡一般動搖,乃至分別念的相續沒有消失期間,請一直思惟修習。

   丁叁、苦觀

   修習苦觀時,也應著重觀察自他蘊身,此極爲切要。宗大師曾說:如果對生死取蘊的自性未生真實厭離,真實求解脫之心就沒有發生之處。

  複次多分和合蘊,觀其刹那一一分,

  或唯苦受之自性,或似現樂然遷變,

  抑或成爲後苦因,故蘊本爲衆苦依。

   再觀察這多體和合的蘊身每一刹那的本性,或者唯是痛苦的自性,或者看似顯現安樂然而終將遷變,或者成爲後面痛苦之因,所以蘊身本來就是衆苦的所依。

   以上從多體的角度,觀察到蘊是無數微塵和心識的假合。現在,再觀察這個多體和合之蘊,每一刹那究竟是樂性還是苦性,如果觀見取蘊自性爲苦,就能認識輪回的本性而引發厭離。

   就感受而言,蘊身的狀況只有叁種:

   一、純粹是受苦性,譬如腎髒疼痛、心裏絕望等,此類的身心苦受屬于苦苦。

   二、似乎有快樂的感覺,譬如:享受色、聲等五欲的快樂,但這是否是樂性呢?若其自性是安樂,則不應遷變、不應以痛苦告終,然而,有漏樂受第二刹那即壞滅,以遷變的緣故,此類樂受都是變苦。《佛子行叁十七頌》雲:“叁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

   叁、一切有漏受,無論苦、樂、舍都是引生後苦之因,故爲行苦。

   譬如:從一百層樓向下墜落,期間只要有一刹那不具足,則無法展開後續的過程,而任何一刹那産生後,必然刹那壞滅,而且會引生後後的刹那。因此,每一刹那都是迎來後苦的因素。對這些墜落的刹那,不能認定是安樂性,因爲它們造成了最後的粉身碎骨,所以都是行苦之性。

   以上層天界來說,欲天數萬年的享樂,無色界八萬劫安住定中,都是行苦。因爲他們的五取蘊刹那遷流,所以難免悲慘的結局。這種情形就像刹車失靈的列車,一步步駛向萬丈深淵。

   觀察結局和中間過程的關系,便會發現:列車奔馳中的每個刹那,都是造成毀滅的因素。期間只要有一個刹那不具足,就可以避免悲劇發生,但是因爲無法阻止列車行進,所以,列車上的乘客不論歡聲笑語、胃病發作,還是酣然入睡,無一不是行苦。

  叁有中具諸苦相,所有種類盡力思,

  見彼全爲蘊過患。

   此處要求:擴展開來,對叁有中所有的痛苦,無論是六道諸苦、自己經驗的痛苦或耳聞目睹的痛苦,都要盡力思維。從多方面廣大細致地觀察,綜合起來,就能對輪回苦性産生深刻的認識。

   應見到叁有中所有的大小諸苦,全是五取蘊的過患,由此才會明白:有漏取蘊極其可怖,它是周遍苦性之法,是連續不斷産生痛苦的根源。依此引發猛利的厭離心。

   例如:以嫉妒爲因所感召的阿修羅的五取蘊,其中潛藏無量的煩惱種子。因爲無法忍受天人的富足圓滿,阿修羅發起強烈的嫉妒心,受業…

《《正法妙音》第五冊 -淨心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