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11

  ..續本文上一頁衆苦。

  辛二、廣說:

  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

  從痛苦所依蘊界處解脫之相者,所謂善脫諸蘊,

  即從具有生滅的近取五蘊中極爲解脫,故說此相;“諸界”,義爲持各自種類種子,如來遠離生滅戲論,故爲“不具諸界”;防護諸處者,以六外處爲所緣、六內處爲増上緣後,于境流趣而生識,稱爲生處,如來寂滅戲論之自性,故無生處流而動搖,故稱“防護諸處”。未能防護諸處之衆生,眼見色法,由于可愛境樂受而生貪染,由于非愛境苦受而生嗔恚,由于中庸境舍受而生愚癡等。總之,雖現蘊界處之相,然爲超越蘊界處之一切相智身,故何時亦無平凡五蘊等自性。

  庚二、超越集因:

  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衆瀑流。

  一般煩惱有諸異名,如“結”、“熱惱”、“瀑流”、“結使”、“堅固”等,此處前二者是就作用而言,後二者是就體相而言。一般,一切煩惱可稱爲結,此處特指轉生輪回之主因“愛”,能系叁界猶如緊結之愛,以無我慧劍永斷,故是“解脫愛染”。“熱惱”者,能令痛苦的煩惱——見及無明等,具有如瀑流般不自在的沖力,彼亦斷除之故,“脫離熱惱,越衆瀑流”。如是即從“以愛染如結系縛”及“以煩惱瀑流漂激而熱惱”此二層因果中解脫。

  戊二、證圓滿相分叁:一、體相;二、功德;叁、作用。

  己一、體相分二:一、廣大;二、甚深。

  庚一、廣大:

  妙智圓滿;

  二十一聚無漏法所攝一切智慧,佛無余具足,是爲妙智圓滿。

  庚二、甚深:

  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安住與叁世一切如來秘密心不異的無二無別之法界與智慧無差別平等性的自然智慧,是爲“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己二、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佛陀證悟有寂平等而與大悲法爾無離無合之故,不住寂滅一方之邊,故稱“不住涅槃”。如是不住寂滅界一方而常住時方所攝一切世間界中,成爲利樂之因,然而佛之自性于叁世平等法界或真實際中毫無動搖,故稱“住真實際”。

  己叁、作用:

  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

  如是不住有寂之邊的有寂平等性智慧,是爲了義諸佛世尊之智慧身或金剛身,對彼從不同側面分爲二身、叁身、四身等差別。于世出世間一切壇城恒時利樂無盡之因遠離損壞而安住者,常恒周遍、任運自成的如來之相,稱爲安住遍觀凡夫乃至十地金剛喻定大菩薩之間一切有情之地。

  以上五句亦表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

  丙叁、攝義:

  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上述此等,是爲如來正智殊勝功德。“正”即遠離增益損減,本來如是。

  如是之如來不可思議智慧身,以世俗名言量衡量,即一切時方之中常恒堅固、不可毀壞之金剛自性,任運利樂無盡之藏,以勝義量衡量,如來不可思議智慧身,遠離常與無常等一切戲論,正因爲真實義中超越一切戲論,故如來秘密常恒周遍、任運自成、不可思議,此是以事勢理所成立,否則彼不可能成立故。

  欲于如來無量功德,以事勢理發起勝解信,正如具德龍樹在《中觀根本慧論》中所說,若通達一切所知法自性本空,則以無量時分及無邊方分自性不成立故,一塵一刹那中不能容納者,絲毫亦無,而時方一切顯現無時平等現前者,是與解脫四邊智慧身一切諸佛大無二,如是了知後真正作歸依。而且,對于以彼加持自現中如來叁身事業何時相續不斷之功德,也真正獲得不退轉信,故應如是了知。若對《中論》所說“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應無性”等正理了知的話,隨念如來法身,即是一切隨念之王。

  對如是如來作意之後,下至僅作一次祈禱、一次禮拜、供佛一花,以散亂心念佛一句,或惱亂之時見壁畫佛像,善根均無空耗,以所緣境如來叁世平等智慧究竟之故,必無欺诳亦無錯過,如以猛咒勾召、以七步蛇咬住,或如上鈎之魚,以自力不需勤作而不自在隨轉。此非黃葉止啼之方便權說,于無欺因果之自性以理引生定解之人,將會産生遠離疑暗的定解。

  于如是利益無量之如來,應當時時憶念。

  耳聞如來名號,以及于彼生信,極爲難得。如來名號,乃是無量福德無盡之源泉,以法性、緣起、大願、叁摩地、善根不可思議之力,成就諸佛名號,在世間顯然是利樂根本,即能賜予今生所欲的如意寶、如意樹、妙寶、甘露等,眼前亦難獲得,何況如來名號,更極難得,以如意寶等不能開示解脫道,而以如來名號必于某時引入菩提之故。以從如來秘密不可思議加持顯現之聖號,賜予圓滿安樂,也是萬法法性緣起之力不可思議,何時亦不虛妄,若善觀察,如意寶等唯微塵聚合,成就之咒唯音聲衆多刹那之相續,此外並無絲毫谛實,然而不可否認,彼等將對依止者賜予圓滿所求,如是若以自性空而對“諸法之力緣起無欺”生起信解,則一切修行都將具有意義。經雲:“日日若于有情衆,施予恒沙天衣食,一飯供養一居士,較彼出生無量福。如是依次而類推,供養隨信之比丘,預流一來及不來,羅漢緣覺福轉增。十方塵數緣覺前,常供恒沙天衣食,聞佛見佛畫塑像,其人得福尚爲勝,況睹金顔而合掌,贊頌一句或供養。若人執持佛名號,心中具信不棄舍,善勝日日供諸佛,滿十方刹恒沙寶。複說僅持佛名號,今來獲益亦無量,佛贊于彼既如斯,披讀作意何須言?”以此爲例,詳細應從諸經中了知。

  乙二、隨念法寶功德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丙一、略說: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

  一般法,梵語爲“達摩”,有所知、道等十義,譬如所知之法能持各自體相,十善法等能持不墮惡趣,正道能持遠離二邊等,需要領取當時別別之義。而此處所謂“聖法”,即是一切所知法中聖、第一、極其希有者,包括因之道、果之寂滅涅槃二者,及其等流教法,總之教、證稱爲聖法。

  如是聖法,最初聽聞産生信解,故爲初善;中間以思慧印持法義,決定究竟安樂之道,由此産生殊勝歡喜,故爲中善;最後修行時將産生真正智慧,由此徹底遠離叁有,故爲後善。或有依次解釋爲所诠義叁學,即顯示戒定慧叁學,故相應道次第,說爲初中後叁善,以是彼彼時主要實修之次第故。

  “義妙”者,即無倒宣說世俗勝義二谛的體相,因此,並非如外道毫無意義的觀察鴉嘴之論,以及如論述樹葉、腹蟲有多少的無甚意義之論,而是抉擇于一切所知法之境能斷無明之義,故稱義妙。

  “文巧”者,即無當地不說的名字動詞積聚,及綴文法錯亂、語不通順等過失,亦即非如有些外典故弄玄虛、晦澀難懂,乃以如來大悲相應所化意樂,易解易持,文義明顯,並且動聽。

  從體性的角度,具足梵行四德:

  初“純一”者,即是宣說不共外道等的細無常、行苦、無我等故,與余者不雜不共之功德。如雲:“對治一切煩惱敵,救護衆生離惡趣,具救治德故爲論,他教無有此二者。”

  “圓滿”者,即並非僅僅對治如欲界少分煩惱,以及如治病之藥般寂滅少分痛苦的方便,而是斷盡所有叁界煩惱的對治法圓滿。如補處彌勒雲:“何者具義相應法,能斷叁界煩惱語,顯示寂靜之利益,即是佛說余翻此。”

  “清淨”者,即是宣說所知法界體性清淨的自性中本來障垢清淨的所诠義,而且是顯示,緣彼的能境智慧也相應法界的緣故,寂滅顛倒戲論。

  “鮮白”者,即于法界自性清淨未如是證悟的諸客塵障垢及習氣,以無誤衡量實相之道淨除之後,實相全體顯露的離垢清淨,就此而說“鮮白”。

  如是“梵”者,即是涅槃,屬于其道或行之法,稱爲具有梵行四德。

  如是叁善、二妙、梵行四德,如《莊嚴經論》雲:“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義正及語巧,能開四梵行。不共他相應,具斷叁界惑,自性及無垢,是行爲四種。”

  丙二、廣說分二:一、所取殊勝;二、真實依處。

  丁一、所取殊勝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佛薄伽梵,善說法律。

  于一切所知慧觀無礙轉入的量士夫佛薄伽梵,所說法律,唯一是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自性的善說,其余以癡心染汙的外道宗具有衆多相違等過失,故非善說。

  戊二、廣說分二:一、從離過而宣說;二、從具德而宣說。

  己一、從離過而宣說:

  正得無病,時無間斷。

  如何爲善說?即真正見,有些版本爲真正說,即是對諸法實相如明眼者見色法般無誤現見之後,如實宣說此義,由此諸所化亦依此法能無誤見實相,故稱真見,即對此無有迷亂。《大難釋》中解釋,不但詞句,對意義也要由觀察獲得定解,但這不是憶念法寶功德的角度,而中間宣說一句補特伽羅修行的內容也顯得不連貫。

  “無病”者,病爲煩惱異名,能斷盡此煩惱及習氣的無漏法自性,猶如日輪前無機會獲得黑暗,無有有漏法或煩惱病。因此,世間技能等論典,所有學術都與有漏煩惱不相違而可以相應,聖法則超勝彼等。

  所謂“時無間斷”,或疑:雖然聖法是離過具德,但對其依止,某時會有以其功德不救護的機會呢?並非如此!雖然如意寶、妙瓶等能作利益的妙物亦非時無間斷的饒益,但以聖法,所斷斷盡不恢複,亦無從聖道所得證德中退失,故稱“時無間斷”。

  彼等應當以事勢理成立而信解,此處恐繁不述。

  己二、從具德而宣說:

  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

  “極善安立”者,即由此聖法,在相續中安立苦集所攝一切所斷斷盡的究竟無漏安樂,即除此因外,在所知法範圍內,再無余法能極善安立解脫安樂。如何安立?對此以聞思修趣入者,能漸次從叁有之處引入于無漏法界。

  “見者不空”者,即無始以來在輪回苦海中漂泊的諸有情,若仍未值遇聖法而不修行,必將無自在沈溺于無邊無際的難忍痛苦之中,而得遇此者,則如大海中央遭遇航船一般,智者們即依此而趣向于大苦海的彼岸,不再退還而行,因此,所知法的範圍中,見或了知此者之外,再無更大之義,即此者具有殊勝究竟之義,故稱“見…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