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衆生,只有開啓這個甘露門,只有將自己的心向導師佛陀敞開,才能獲得大安樂。
下面解釋“妙好間飾”和“衆相花敷”。這是指佛陀色身的相好功德。佛陀因地發心,念念都是爲了利益我們。在叁大阿僧祇劫中不斷積聚資糧,在他圓滿成佛時,是以什麼方式利益我們呢?所謂利他到達究竟,就是以大悲任運示現色身。佛爲衆生示現報化兩種色身,正是大悲至極的表現。《寶性論》中說:“他利圓滿功德處,即一切佛世俗身。”假如諸佛不爲衆生示現報化兩種色身,只是安住于法身本際,衆生將無法受益。因爲對于著相的衆生來講,須要現相,才能被接引,所以在還有二取執著的衆生面前,需要示現色身的影相。而且在相對清淨的相續前,自然會顯現具足殊勝相好的色身。
又果色身自功德者,以佛指赤銅色等八十隨好嚴飾,故爲“妙好間飾”;以手足掌千輻輪等叁十二相莊嚴,故爲“衆相花敷”,譬如鮮花開敷,悅人心目,叁十二相妙花,以八十隨好差別花蕊嚴飾,以此增長所有衆生之歡喜。
下面從相好的關系和作用兩個方面來解釋:
1、相好的關系:所謂“妙好間飾”,是指佛身的八十隨好,佛的叁十二相以八十種隨好嚴飾的緣故,所以叫作“妙好間飾”;而佛身是以千輻輪相等叁十二種相莊嚴的緣故,所以叫作“衆相花敷”。相是差別基,隨形好是差別基上的差別。比如鮮花是差別基,花上的花蕊、花瓣、花枝等,是差別基的差別。叁十二相如花,所以說“衆相花敷”,八十隨好如同花蕊等,對叁十二相作嚴飾,所以說“妙好間飾”。
《新婆沙論》當中說:
問:八十隨好爲在何處?(八十隨好在什麼地方?)
答:在諸相間,隨諸相轉莊嚴佛身,令極妙好。(八十隨好不在其它地方,就在叁十二相的每一相當中,隨著諸相,莊嚴佛的色身,使佛身極妙極好。)
問:相與隨好不相障奪耶?(相和隨好不會相互障礙沖突嗎?)
答:不爾,相與隨好更相顯發,如林中花,顯發諸樹,佛身如是,相好莊嚴,又如金山,衆寶雜飾。(不會障奪,相和隨好互相顯發,也就是以隨好顯發莊嚴相、在莊嚴相上又有隨好嚴飾,就好象林中的鮮花顯發樹木,又象金山以各種珍寶間雜、嚴飾,使金山顯得極爲莊嚴。)
2、相好的作用:“由此增長所有衆生之歡喜”。
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作用是能增長衆生的歡喜。具有大福德、具足相好的人,才能成爲大衆的歡喜之處。即使在人間,要想成爲某一地區人們的歡喜之處,也要具足一定的福德之相。而要成爲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愛戴的對境,就更要有偉人之相。而人間的偉人又不一定引起天界的注目,只有象大梵天王那樣具足天王之相,才會成爲整個天界的歡喜之處。但是這也不可能成爲出世間行者的仰望之處。現在有一位補特伽羅,成爲所有十方世界中一切聖凡的愛戴之處,成爲全有情界的歡喜之處,他就是佛陀。《寶性論》中說:“見時喜足功德者,所謂妙相叁十二。”《大智度論》中說:“佛一切衆生中,身色顔貌,端正無比,相德明具,勝一切人,小人見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況大人?”(佛陀在一切衆生當中,身色相貌,端正莊嚴,無與倫比,佛陀色身相好的功德明顯具足,勝過一切梵天、帝釋、轉輪王等,連小孩見到佛的身相,也會立即知道這是一切智智的法王,何況大人。)
如是因圓果滿之佛身,無論行住坐臥,甚至動一毛孔,無不成爲利益衆生。
這一句是總說佛身的作用。這裏所講的,不是業惑之身,也不是意生身,而是因和果的功德都究竟圓滿的佛身。這樣的佛身無論顯現行住坐臥哪種相,甚至只是動一個毛孔,都有不可思議的妙用,都是在利益有情。佛的色身可以說是妙到極點。當我們尋找能夠成就他利的依處時,找到最後,最殊勝的就是佛的色身,這才是能成就他利圓滿功德的依處。有漏的雜食身、無常的變易身都無法與佛之色身相比,更不是某種外物可以比擬的。所以《寶性論》中說:“他利圓滿功德處,即一切佛世俗身。”在報化兩種色身當中,佛的報身更加微妙不可思議。在《寶性論》當中說:“諸佛法身如虛空,能作聖者六根境,令見非大微妙色,令聞清淨微妙音,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嘗大聖妙法味,令受叁昧妙樂觸,令知甚深勝妙理。”所以佛的一切示現,都是在開啓衆生的覺悟、顯發衆生的佛性,都是讓衆生種下不可思議的善根。因爲佛在因地的修行深廣不可思議,果地成就深廣不可思議,所以佛的任何一種示現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都能給我們不可思議的利益。所以,對于佛陀,我們應當發起甚深的信心,應當發誓生生世世皈依佛陀。
從“佛身無不利益衆生”這一點可以決定佛身是“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下面講的就是這個內容,其中“行境相順”是從佛身具有悅意功德角度講的,“見無違逆”是從遠離過失的角度講的。
故誰人見佛,即顯現相應其根機意樂之行境,故爲行境相順,“行境”屬佛,“相”爲所化相續,“順”爲隨順適合,是就悅意之德而言。
諸佛色身的任何一種示現,都決定是利益衆生的。所以無論是誰見到佛,佛自然會在這個有善根的衆生心前,示現與他的根機、意樂最適合的一種行境,這叫做“行境相順”。這種示現不需要造作、分別,法爾從法身中流現。比如一面明鏡,藏人來藏人現、漢人來漢人現,不需要分別、勤作,法爾就顯現出相應的境界。
“行境相順”分開來講,“行境”是指佛示現的相,比如著衣持缽、入定說法、放光現瑞、敷座而坐、摩頂授記、舒顔微笑等等,這些都是示現在衆生心識前的行境。“相”是指所化的相續,有八萬四千種之多,比如疑惑的相續、渴望的相續、成熟的相續、恭敬的相續、散亂的相續、懈怠的相續、貪執的相續等等。“順”是隨順適合的意思,就是“恒順衆生”的“順”。這個“順”字非常重要,因爲佛具足大慈大悲,語默動靜都是在隨順衆生的心,所以能作到在在處處,令衆生生起歡喜之心、愛敬之心、覺悟之心,從而普遍感化一切衆生。比如在兒童面前,就要示現一種與兒童心理相合的行爲,要與他的意樂相應,這樣他才會喜歡你。以此類推,對于不同階層、性格、愛好的人,都要分別示現隨順于他、適合于他的一種行境,就是行境相順的意思。
一般人,只能對某一類衆生作到很初步的行境相順,但是佛陀則在在處處,小到動一個毛孔,都完全是行境相順。這說明佛的利他,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一點點失誤、不應機的地方都沒有,可以說是妙到極點,妙到毫端。
在面對衆生時,如果行爲、語言不相順,比如談論的話題、說話的方式不能相應對方的根機意樂,對方就會不願意聽,動作舉止如果不適合,他會不願意看,這些都屬于不相順,說明利他的方面還有欠缺,還有失誤。但是,佛對任何一類所化,都能示現得恰如其分,所以佛能夠巧妙攝持一切所化的內心。
在《大智度論》記載這樣一則公案:
有一次,佛陀進入比丘的房屋,見到一位比丘生病很苦,卻無人看護,他臥在床上大小便,不能正常起居。佛就問他:“你這樣苦,怎麼無人看護?”
比丘回答說:“大德!我的性格很懶惰,別人生病時,我沒有看過一次,現在我病了,別人也不來看我。”
佛說:“善男子!我來照顧你。”
佛用手撫摩他的身體,一切苦痛當下消除,身心頓時安穩下來。這時,世尊輕輕把他扶起來,而且扶他到門外,幫他洗澡、穿衣,再慢慢進屋,給他敷好草墊,讓他坐好。像這樣的示現,就是行境相順,隨順病人的心理、想法,體貼關懷無微不至。斷盡自我執著的人,才能這樣與一切法隨順相應,才能這樣沒有障礙地遍入有情界,這完全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流現。這就是佛陀利他的無上境界。
下面是從遠離過失的角度講:
又見佛身時,見者絕無心生違逆,故從離過而說“見無違逆”。(絕無心生違逆,就是一點心生違逆都不會有。)
從反面來講,見者見到佛身時,心裏不會産生絲毫反感的情緒,所以從不會産生負面作用的角度,叫作“見無違逆”。
比如當今中國大都市的人,開始喜歡染發,大街上有很多紅頭發、黃頭發的人。假如到了全民染發的程度,佛要化現一個在家身份來利益衆生,也一定會示現染發,不然現代人都不認同黑頭發是美,在人群當中突然出現一個黑頭發,他們會視爲天外來客,見到都會心有違逆。
戊二、顯現後成辦事業分二:一、別說佛前晉見;二、總說。
己一、別說佛前晉見:
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
所謂“信解歡喜”,是指見佛信解而産生歡喜。“信解”是因,“歡喜”是作用。
往詣佛所,有以信心及問難前往二種,其中初者,或爲往觀,或以宿善發動,或信解後爲供養等,彼者一見如來,當即垢滅信生。
往詣佛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信心去,一種是想對佛問難而去。以信心前往,又分幾種情況:第一種是往觀,聽說佛在開大法會,想去看一下熱鬧;第二種是前世與佛有緣,在佛前種過善根,一聽到佛在某地說法,善根就發動起來,想去親近佛;第叁種是對佛已經生起信解,爲了對佛供養、承事,而前去拜見佛。這些情況中的無論哪一種,只要一見到佛身,就會得到極大的加持。因爲是萬德莊嚴的身,是最清淨的身,所以衆生一見到,心垢就會寂滅,清淨的信心就會油然生起。信心的體相是清淨,就象淨水一樣。與信心相違的是懷疑,有懷疑心就不清淨。來見佛的人,本來相續當中還有一些心垢,或者說還有很多分別念,但是一見到佛,這些心垢當下就會寂滅而生起信解。
下面講“信解”的作用——“歡喜”:
對此,以信爲因欲見佛者,增上比丘入定之樂亦不可喻的解脫憂惱大歡喜心,故爲“信解歡喜”。
“以信爲因欲見佛者”,信是欲的因,欲是信的果,也就是說有信心的人,自然對佛有一種特別想見、特別向往的心情,以佛巨大的攝受力,自己的心會不由自主地隨著佛轉。他們見到…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