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計算思量,亦爲不易。
這真是世界最大的一道難題。爲, , 什麼這樣講呢?因爲觀察的對象大到極點,又微細到極點。具體來講,觀察的對象是十方無邊世界當中安住的所有有情,多得無法計數,廣大無有邊際。而且對每一個有情不是觀察粗大的方面,而是觀察過去生起過的每一個心與心所,未來將會生起的每一個心與心所,以此時此刻爲原點,前一刹那、前兩刹那、前叁刹那,這樣一刹那一刹那,一直推到無始,往後看,後一刹那、後兩刹那、後叁刹那,一直推到無終。而且,不是只觀察一個有情,而是要觀察十方無邊世界當中所有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旁生。所以確實是“世界最大難題”。
在這道難題前面,科學家們只有考零分。按照他們的想法,應當在每個衆生的腦袋上插上電極後再進行測量,可是這項工作比二萬五千裏長征還要艱難,即使能作一點腦電波的分析,但是在這些彎彎曲曲的線條當中,到底在哪一條上能讀出衆生的心與心所呢?
對這道難題,仙人們怎麼樣呢?他們只能躲在家中,不敢來考試。聲緣阿羅漢雖然可以考試,但是天眼的功能不夠,八萬劫之外的情形,完全成爲盲區,在眼前成爲空空一片,所以也只好提前交卷。安住不可思議解脫的諸大菩薩,雖然能一直考下去,但是這場考試的難度太大,據說一直持續了恒河沙數的大劫,不斷地計算思量,還是不容易完成。以上這些情況,都叫作“力有能屈”。
下面講佛陀的修力:
然而于叁世所有有情一切心與心所,佛陀一刹那間無一錯亂,一一任運了知。”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聖者和凡夫的一切心與心所,佛陀在一刹那間,能夠沒有任何錯亂而一一任運了知。連拿一下筆、動一個念頭都不需要,一切都是任運自成。這就是佛陀的“力無能屈”,這就是一切種智。
《入中論》當中說:“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時現諸本生事,自生雖已久遷滅,明了無雜現一切。何佛何刹能仁相,諸佛身行威力等,聲聞僧量如何行,諸菩薩身若何等,演說何法自若何,如何聞法修何行,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現。如是持戒修忍進,禅定智慧昔諸生,彼等無余一切行,于一毛孔亦能現。諸佛過去及未來,現在盡于虛空際,安住世間說正法,救濟苦惱衆生者,彼初發心至菩提,一切諸行如己行,由知諸法同幻性,于一毛孔能頓現。如是叁世諸菩薩,獨覺聲聞一切行,及余一切異生位,一毛孔中皆頓現。”
下面講“佛陀大慈力無能屈”,也就是佛的大慈力已達到無上無等,不爲任何所勝伏的境界。
另外,諸如來從悲因出生,亦爲大悲之自性,故佛慈力等同衆生數量根機而無量。
從因的角度來講,諸佛都是從大悲出生,《入中論》中說:“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大悲如同種子,諸佛是以大悲之因而出生,在成佛時,也是大悲周遍的自性,也就是“能仁常起悲,終無不起時”。
“故佛慈力等同衆生數量根機而無量”,這是說佛的慈力沒有限量,因爲它的量和衆生的數量及根機等同,所以是無量。衆生無量,衆生的根機也無量,因此佛的慈力也是無量。
即因地唯以利他悲心圓滿一切圓淨熟,當究竟彼等而現前空性大悲雙運的無學道智慧時,佛陀大慈力之量,何時能量其一分,遍一切處、遍一切時之故。
也就是說佛在因地,唯一是以利他的大悲心圓滿了一切圓淨熟。衆生是自利的心,而諸佛所發的唯一是利他的大悲心,從因地行道開始,就以大悲心攝持而利他,這樣圓滿一切圓淨熟而達到究竟時,就會現前空性和大悲雙運的無學道的智慧。在這時,佛陀大慈力的量,什麼時候都無法測量到一分,因爲佛的慈力是周遍的,遍及十方叁世,所以超越一切數量。
如是經雲:“大王,釋迦沙門具足大慈之力,即具有于所有有情不生刹那嗔恚之心,此大慈無著無礙,且恒時出生而任運自成,增上充溢,遍滿一切世間,遍入一切有情之心。”
經上這樣描述釋迦佛的大慈之力:佛的慈力遠離一切違品:違品沒有清淨時會有嗔心,但在佛的相續中,慈的違品——嗔恚已經徹底斷盡。所以無論對哪種人,無論在何時何地,即使一刹那的嗔心都不會有。同時,這種大慈力無著無礙:沒有任何煩惱障,遠離一切貪嗔二邊的偏執;也沒有任何叁輪二取的所知障,是周遍、無緣的大慈。“恒時出生”,是指相續不斷,一切時遍在。“任運自成”,是指這種大慈力不假造作,本自圓成。“增上充溢,遍滿一切世間”,是指大慈力充滿、遍覆整個世間界。“遍入一切有情之心”,是指這種大慈力遍入一切有情的相續,就象日光之力遍入四天下一樣。從這一段可以了知:佛的大慈力遠離一切違品,沒有任何障礙,沒有任何間斷,不需要任何勤作,常恒周遍一切時處,所以這樣的大慈是“力無能屈”。
如雲:“一切時方刹土中,佛陀大慈遍世間,所有有情諸心識,悉皆遍知具大慈。能仁無比之大慈,無有不遍于世間,根機意樂亦周遍,由此遍知無過失。
一切十方叁世所攝的無邊刹土中,佛的大慈遍及于一切世間,以這種大慈能夠觀照到一切有情的心識。
“能仁無比之大慈”,佛的大慈超越一切凡夫、聲緣、菩薩的慈心,是無上的大慈。
“無有不遍于世間”,因爲是稱法界量,所以周遍于世間。
“根機意樂亦周遍”,大慈是平等的,所以遍照一切根機、一切意樂。
“由此遍知無過失”,所以佛的大慈沒有任何過失。如果慈心有局限,有偏執,有障礙,可以說有過失,但是這些都已遠離,所以是無過失。
譬如欲使濁水清,以清水珠置其中,如是大仙清淨意,亦令凡夫煩惱淨。”
比如,要使濁水澄清,只要把清水珠放在裏面,濁水就會澄清。同樣,凡夫的煩惱雖然很不清淨,但是一旦有佛的大慈融入,相續就會得以清淨。
《廣大遊戲經》雲:“菩提樹下金剛座,猛力魔軍魔眷衆,大慈之力作調伏,獲證菩提寂滅果。”
《廣大遊戲經》當中說:當年,佛在金剛座示現成佛之前,有許多猛力的魔軍和魔的眷屬都來作幹擾,他們射向佛的武器,都在空中變成蓮花,這就是大慈之力。佛已經斷盡嗔心,不可能被魔所傷,所以一切武器在空中自然變成蓮花。
佛在《涅槃經》當中說:“善男子,就象提婆達多教唆阿阇世王,想要傷害于人。那時,我進入王舍城次第乞食,阿阇世王放出狂醉之象想要加害我和我的弟子,當時這些狂象踏殺了無數百千的衆生,衆生被踏死之後多有血氣。這些狂象嗅到血氣之後,更加狂醉,見到我的隨從穿著赤色衣服,認爲是血,就向前奔來。我的弟子當中沒有遠離貪欲的,都恐怖得四處奔走,除了阿難之外。當時王舍大城當中的人民,都同時悲哀痛哭地說:“怪哉,如來今天要隱沒嗎?爲什麼正覺要失壞呢?”這時提婆達多心裏很歡喜,他說:“瞿昙毀滅了很好!從今以後他再不會出現了,好痛快啊!我的願望終于實現了。””
佛又說:“善男子,我在當時爲降伏狂象的緣故,深入慈心叁摩地。我伸開手,指向狂象,就在五個指頭當中化出五只獅子,這些狂象見到之後,心識怖畏,害怕得大便失禁。狂象當時就舉身投地,頂禮我的雙足。善男子,我在當時,五個手指之中實際沒有獅子。是因爲修習大慈善根力的緣故,使狂象得以調伏。”就像這樣,世尊以大慈之力降伏一切魔軍,這也是“力無能屈”的含義。
如是應知,如來因地果地一切事業,以大悲力而轉入,如是如來一一毛孔之中,時方所攝所有輪涅諸法,無余各不錯亂而能無礙映現,又遍虛空器情世界能無余納入一塵之中,微塵不粗,世界不細。
如是應當了知,佛在因地作菩薩時的一切事業,唯一是以大悲力轉入,在果地成佛時的一切事業也同樣是以大悲力轉入,不會以其他力轉入。如是如來每個毛孔當中,十方叁世所攝的所有輪回和涅槃的法,能夠各各沒有錯亂、沒有任何障礙地顯現。而且,雖然周遍虛空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廣大得無有邊際,但可以沒有任何剩余地納入到一個微塵當中。而且微塵沒有變粗,世界也沒有變細。
以華嚴十玄門來講,這是微細相容的境界,是指在無論如何的微細當中,都可以含容一切法,一塵當中可以含容無邊刹海,一毛孔當中可以出現輪涅萬法。《普賢行願品》中說:“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又說:“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刹。”《楞嚴經》中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又一刹那間能顯示等同叁世無量所知法數的事業遊舞。
而且佛陀在一個刹那這樣極短的時間當中,能顯示出和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無量所知法數量相等的事業遊舞。這是延促無礙的境界。《普賢行願品》中說:“盡一切劫爲一念……我于一念見叁世。”《無量壽經》上說:“能于念頃,住無量億劫。”清涼國師說:“微塵國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
以上唯一都是佛陀才能達到的事事無礙的境界,以凡夫的觀現世量根本無法衡量。相應于分別心的境界來講,小和大,一和多,一刹那和無量劫,根本不能平等無礙。小不能容納大,一不能包含多,一刹那不能延爲無量劫,因爲分別心執著小、大、一、多等實有自性,所以事和事之間彼此矛盾,彼此有障礙,顯現不出這樣無礙的境界,墮在二取心識狹隘的境界中,所以是“力有能屈”。諸佛消除一切二取戲論的執著,現前了大平等的境界,所以是“力無能屈”。
下面用比喻來顯示佛陀不可思議的遊舞:
經中說:有一湖泊,八千由旬,湖水充盈,蓮花遍滿,某人乘一輛“賽風馬”拉的馬車,馬蹄和車輪離水面飛行,亦不碰沾蓮花枝葉花瓣。湖面上,馬車疾馳如電,馬車剛到對岸尚未返回之際,有一毒龍仗神力已從湖心飛來,繞完馬車八圈。
這一段是描述毒龍的速度之快。
一個人乘一輛“賽風馬”拉的馬車。馬的速度超過風速,所以叫賽風馬。馬蹄和車輪根本不碰水,都是離開水面飛行。在馬車剛剛到…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