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41

  ..續本文上一頁的名號。)何等爲四?過去世時,于諸佛所得聞深法,喜樂靜寞清淨之處,世世值遇諸善知識,不于法中作危難行。當知迦葉,是爲四事。(是哪四種事呢?第一,在過去世當中,在諸佛那裏聽到過甚深的法。爲什麼要聽過甚深法呢?因爲名號是佛智慧所化現的,是不可思議佛果所顯現的名號,沒有聽過甚深法的人,很難相信名號不可思議。能深信諸佛願力不可思議,才能深信持名功德不可思議。第二,在過去世當中,喜愛安靜、清淨之處。也就是只有以清淨的相續才能和如來的萬德洪名相應,如果相續染汙得很重,就不會聽到像如意寶王一樣的佛號,或者聽到了也不生起信心。第叁,生生世世值遇諸善知識。在善知識的教導之下,種過信佛的殊勝善根。第四,沒有在聖法當中作危難行,沒有造破壞法的嚴重的罪障。)若有比丘,以能具此,于諸如來正覺法中而無疑難,其人得聞如來功德,爾乃一心能信樂之。(假如有比丘,能具有上面的善根福德因緣,那他在如來的正覺法中就不會有懷疑的障難,他聽到如來的功德,就能一心地歡喜信受,相信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佛的名號不可思議。所以,大善根的人才能相信不可思議的佛果境界,因爲這種不可思議的如來正覺之法,除了佛以外,以其余九界衆生的自力難以了知。假如不是多生累劫當中,在佛前種過善根,得過善知識的教導,又怎能聽到如來的名號並且生起虔誠的信心呢?所以是極爲難得。)”

  以從如來秘密不可思議加持顯現之聖號,賜予圓滿安樂,也是萬法法性緣起之力不可思議,何時亦不虛妄。若善觀察,如意寶等唯微塵聚合,成就之咒唯音聲衆多刹那之相續,此外並無絲毫谛實,然而不可否認,彼等將對依止者賜予圓滿所求,如是若以自性空而對“諸法之力緣起無欺”生起信解,則一切修行都將具有意義。

  這一段是全知麥彭仁波切教我們以理深信聖號的力用。

  “以如來秘密不可思議加持而現起之聖號”,爲什麼說是“秘密不可思議”呢?因爲佛的果覺,佛的功德,佛的事業,以其余九界有情的自力無法思維衡量,就象國王的秘密,普通平民百姓無法理解一樣,所以是秘密不可思議。“加持”,加是加被,持是任持。所謂聖號就是如來加持名號,因爲是從如來秘密不可思議加持而現起的緣故。在佛成就正覺時,以法性緣起力、以本願力、以叁摩地力、以善根力法爾顯現的聖號,決定是無上的如意寶王,能賜給衆生圓滿的安樂。比如說打金剛結,通過成就者觀想迎請本尊,以咒力和叁摩地力加持,就會成爲有力量能作利益的自性。現在是如來名號,是佛秘密不可思議果覺的全分加持,爲什麼不能賜予圓滿的利樂呢?決定有不可思議的能力。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爲例,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當中這樣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一聲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在說《阿彌陀經》時,佛以這個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的衆生,這是諸佛如來所行的境界,唯有佛和佛才能究竟了達,不是九界聖凡以自力所能信解的地方。)

  下面再問:爲什麼以諸佛的萬德洪名,決定能賜給衆生圓滿的安樂呢?因爲萬法的法性緣起之力不可思議,何時也不會有一點虛妄,這就是原因。

  以比喻來說,我們觀察如意寶等,除了微塵的聚合之外並沒有其他谛實的自性,但是它的作用卻一點也不虛。既然如意寶已成就,又有人向它祈禱,因緣聚合就決定能賜給衣食;或者,成就的咒語除了音聲刹那刹那的相續之外,並沒有絲毫谛實,可是你只要以信心持咒,就會顯現咒語的能力。緣起的力決不會空耗,一絲一毫都不會差錯。

  又比如,我們劃火柴,火柴頭和燐片一擦,火就會産生出來。假如火柴頭和燐片自性不空,能不能發出火來呢?決定不可能。現在兩者都是自性空,由生火的因緣即火柴頭和燐片摩擦,出不出火呢?決定要出火。這就是以自性本空,決定諸法之力緣起不欺。以性空故,緣起不欺。如果諸法自性不空,任何法都不可能有,任何力都顯現不出來。以實有故,則無法緣起。

  再比如,中央電視臺的電視塔發射出電波,電視機雖然在千裏之外,但只要調好頻道,一按開關,電視節目全部都能顯現在屏幕上,一點都不會缺少。我們觀察,電視臺發射的只是電波,沒有絲毫谛實,電視機也只是微塵聚合的自性,在這之外沒有其它。可是緣起的力不可思議,只要因緣聚合,外有電波發射,內有接收,就能收到中央臺的所有節目,這就是以自性本空而成立諸法之力緣起無欺。假如電波和電視是實有,那什麼也不可能顯現,不可能千家萬戶的電視機同時都收到節目。所以,這個道理就是在“性空緣起”上,要在這個地方産生信解。

  現在回過來說佛號。從佛來講,佛的願海已經實現,佛的大願力周遍整個法界,無處不入,無時不入。從我們來講,我們如果以信心念佛的名號,這樣能感和所感一和合,法性緣起的力決定不會空耗,決定能賜予我們所求,決定是“千處祈求千處應”,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我們以信心念佛,就好象撥准了佛的電話號碼,當下就接通了佛的願海。以緣起不空耗的緣故,佛力的加持決定會入到自己的心裏,決定能賜給圓滿的安樂。

  注釋當中,最後這樣總結說“如是若以自性空,而對諸法之力緣起無欺生起信解,則一切修行都將具有意義”,這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對我們很寶貴、很心要的一句開示,希望大家珍惜!我們講“見修行果”。對性空緣起産生信解,是有了見;“修行”就是安住在這個信解上修;“具有意義”是指能得果。對于性空而緣起無欺的理,生起信解,是指自己領悟到這個理而有了信解,有了安住定解的信心,絲毫也不會被他人所轉,這樣去修行,就成爲在大乘性空緣起之上建立起來的修行。以真正信解故,就會引發切願,以切願故,就會引發笃行,以笃行故,就會得果。

  下面引經說明持名的功德。主要是校量其他大供養和持名的功德,突出顯示持名功德不可思議。

  經雲:“日日若于有情衆,施予恒沙天衣食,一飯供養一居士,較彼出生無量福。

  如果每天對有情,布施恒河沙數的天衣和天食,另外有人對居士供養一餐飯,後者較前者會出生無量的福德。

  如是依次而類推,供養隨信之比丘,預流一來及不來,羅漢緣覺福轉增。

  這樣依次校量福德,對境越殊勝,供養的福德也越大,對隨信的凡夫比丘,對小乘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果的聖人,對小乘緣覺聖人,供養的福德也是以前面那樣的方式輾轉而增上。

  十方塵數緣覺前,常供恒沙天衣食,聞佛見佛畫塑像,其人得福尚爲勝,況睹金顔而合掌,贊頌一句或供養。

  這是校量供養緣覺和緣佛陀種善根的差別。前者供養境是十方世界數量象微塵那樣多的緣覺,時間是天天供養,供物是恒河沙數那麼多的天衣和天食,這樣的福德非常廣大。可是有人僅僅聽到佛,或者見到佛的畫像、塑像,所得的福德已經超過前者。緣佛作這樣小的善根尚且是如此大的福德,何況見到佛的真身,雙手合掌、贊頌一句或者作供養,福德更是廣大無量。

  若人執持佛名號,心中具信不棄舍,善勝日日供諸佛,滿十方刹恒沙寶。

  這是校量信願執持佛號和對佛廣大財供的差別。

  如果有人持佛的名號,心裏具有信心、不舍棄,這個善根勝過每天以充滿十方刹土的珍寶供養諸佛。一般我們可能會認爲後者善根大,因爲供養境是最高的諸佛,供養物是充滿十方刹土的珍寶,供養時是每天不間斷,這個福德可謂是大得不可思議。但是佛說這不如一個人具有信心堅持念佛的名號。比到最後,可以看出持佛名號的善根,超過前面任何一種善根。可見以信心念佛號,善根無量不可思議。《大悲經》上說:“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稱揚諸佛功德經》中說:“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一心信樂,持諷誦念……其人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叁塗之厄。命終之後,皆得往生彼佛刹土。”(如果有人聽到無量壽如來名號後,一心深信歡喜地念誦……這個人會獲得無量的福德,將永遠遠離叁惡趣的苦厄,命終之後往生彼佛的刹土。)

  複說僅持佛名號,今來獲益亦無量,佛贊于彼既如斯,披讀作意何須言?”

  又說,僅僅是持佛的名號,佛都贊歎以此今生和來世能獲得無量的利益。何況有人能披讀大乘甚深經典而增上信解、能如理作意佛的智悲、願海功德,在這個基礎上持名念佛,所得功德利益就更不必說。

  以此爲例,詳細應從諸經中了知。

  《僧伽吒經》上說:“佛告一切勇菩薩言:若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胡麻,以此數轉輪聖王,若有人布施如是輪王,不如布施一須陀洹。(如果叁千大千世界當中充滿胡麻,如果對于胡麻數的轉輪王布施,不如布施一位初果羅漢。)若施叁千世界諸須陀洹所得功德,不如施一斯陀含。若施叁千世界諸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若施叁千世界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羅漢。若施叁千世界諸阿羅漢,不如施一辟支佛。若施叁千世界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薩。(這是依次校量,對境功德越大,供養的功德也越大。布施叁千大千世界的一果羅漢的功德,不如布施一位二果羅漢的功德大,按照這種方式,二果羅漢、叁果羅漢、四果羅漢、辟支佛、菩薩,前前不如後後。)若施叁千世界諸菩薩,不如施一如來所起清淨心。(布施叁千大千世界的諸菩薩,不如供養一位如來所發起的清淨心。)”所以佛是無上的對境,“不念如來更念誰”呢?

  《涅槃經》中說:“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養恭敬一切衆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一。”(假如有人在一個月當中常常以衣服和飲食供養恭敬一切衆生,但是不如有人一念念佛功德的十六分之一。)淨土宗第十一祖省庵大師說:“暫持名號,勝于布施百年。”

  下面我們以阿彌陀佛的名號…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