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例,再講一下上面的內容:
首先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怎麼來的呢?唯一是以法性、緣起、大願、叁摩地、善根的不可思議之力成就的。在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之前,並沒有這樣一個谛實的萬德洪名,那時作菩薩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當時的世自在王佛面前,發了成佛的四十八願,我們沒有時間講每一條大願的願文,只列舉其中和名號有關的幾條大願,具體大家可以參閱《無量壽經》。其中第十八願是十念必生願,願文上講:“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意思是,我成佛時,十方世界的衆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至誠的信受之心和樂意往生的心,把所有的善根,念念相續回向往生我的淨土,下至臨終以十念念佛,都可以往生,如果這條願不成就,我決不成佛。唯一排除造五逆、毀謗正法的衆生。)第十九願是聞名發心願,第二十願是臨終接引願,願文上說:“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意思是,我成佛時,十方世界的衆生,一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殊勝的菩提心,勤修種種功德,依照佛的教導精進修行六度,自心堅固決不退轉,而且以所修的善根都回向往生我的淨土,專一念我的名號,晝夜不斷,在他臨終時,我和諸菩薩衆一定現在他的心前接引他,在須臾之間,就會生到我的刹土,作不退轉菩薩。如果這條願不成就,我就不成正覺。)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願文上講:“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皈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意思是,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聽到我的名號,就歡喜信受,誠心禮拜我,皈依我,以清淨心修習菩薩的六度萬行,而且對這個人,諸天和世間有情沒有不尊敬的。)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意思是,如果聽到我的名號,信受念佛,命終之後,就會轉生在尊貴的家庭,六根都很健全,常常修習離欲的梵行。如果這些願不成就,我就不成正覺。)由上面這叁條願。即使由于自己功德不足,沒有即生往生,但是以聽到佛號之後的信受,對于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利益,能得大福德,能受天人禮敬,來世能修殊勝梵行。
在法藏比丘發完四十八願之後,他又以偈頌這樣說:“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我如果成佛,佛的名號叫無量壽。衆生只要聽到我的名號,歡喜信受,依教奉行,就都會生到極樂國土,往生以後都會獲得像佛那樣的金色身,具足叁十二種大丈夫相,而且往生的人也都學習阿彌陀佛,發起大悲普度的心願,利益一切衆生。)”從上面的引證,我們可以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以願力不可思議故,所以願力成就的六字洪名的功德也不可思議。以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議故,所以持名的功德也不可思議。
在發願之後,爲了成滿自己的大願,法藏比丘修集了無量的善根。《無量壽經》上說:“于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癡欲,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不是叁年、五年,也不是叁生、五生,而是在無量劫當中,一直都堅持不懈地努力,日日夜夜積累資糧、培植功德。沒有起過貪嗔癡的叁毒煩惱,也沒有去貪著色聲等六塵,一心爲了佛道,爲了衆生。爲了圓滿成佛利生的大願,一心所念的,唯一是過去諸佛所修的善根,是見佛而思齊,同時深入于無上的寂靜,遠離虛妄。)依真谛門,植衆德本,不計衆苦,少欲知足。(依于第一義谛的法門,勤修萬德的根本,不去計較各種苦惱,不去追求生活的安逸享受,厭惡名利,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一心尋求的是白淨善法,饒益衆生,對于所發的誓願,永遠都沒有疲厭,成就了不爲外緣所動的忍力。)于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顔愛語,勸谕策進。恭敬叁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僞谄曲之心。(對于一切衆生,常常想到的是慈愛和安忍,愛一切衆生,包容一切衆生,對人都是和顔悅色、愛語安慰,都是以佛法勸發、鼓勵他們。在自己方面,是盡未來際都永遠恭敬佛法僧叁寶,對于有過恩德的師長們都是尊敬承事,沒有一點點虛僞谄曲的心理。)莊嚴衆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叁昧常寂。(一切行爲都是以福德和智慧作莊嚴,所作所爲都成爲其他衆生的模範。照見萬法如夢如幻,安住在叁摩地當中,遠離分別而寂靜。)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善護自己的口業,從不說別人的過失;善護自己的身業,不失壞清淨的律儀;善護自己的意業,沒有一點染汙。是這樣護戒如眼,叁業一塵不染。)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衆生,住于無上真正之道。(對所有的國城、聚落、眷屬、珍寶等都沒有執著,恒時都是以布施、持戒等的六度萬行,教化衆生,把衆生安立在無上真正的大道之中。)”
對于法藏比丘成佛之前的修行,釋迦佛這樣總結說:“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發誓願圓滿成就,……法藏成佛,號阿彌陀。”
通過以上的經文,我們就可以了知,阿彌陀佛的萬德洪號,是以大願力、是以無量無邊的善根力所成就的,是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大海當中顯現出來的,所以決定能賜予圓滿的安樂。
《遊心安樂集》上說:“諸佛名號,總萬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即一念中,總念萬德。”(諸佛的名號,是由萬德之所成就,只要能一念念佛的名號,在這一念當中,就總念了佛的萬德。)
日本大德道隱在《無量壽經甄解》當中說:“四十八願成就,而歸一正覺,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四十八願成就,歸到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誓願叫作弘誓本乘海,是阿彌陀佛大願圓滿而成就的萬德之海,也叫作普度一切衆生成佛的悲願一乘。)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正覺的功德之所以不可思議,是因爲阿彌陀佛的誓願不可思議。)”
《彌陀要解》中說:“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阿彌陀佛以無量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無量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佛的本願完全實現,佛的名號真實成就,決定能讓信願持名的衆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衆生以信願持佛名號爲能感,佛以大願爲能應,所以感應道交,決定不虛。)
淨土宗截流大師說:“要信得我是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衆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刹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得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要相信我雖然是業障深重,無數生居住在痛苦的世界,但我決定是阿彌陀佛妙明真心當中的衆生。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刹土之外,但也是我妙明真心內的佛陀。因爲心性無外的緣故。既然衆生和佛的心性無二,自然是感應道交,以我的苦切念佛必定能感,以佛的大慈大悲必定能應,就象磁石吸鐵一樣,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
《彌陀要解》中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持名來召感佛的萬德,只要自己的信願夠,就能無余全攝佛的功德,成爲自己的功德。這裏以名召德,就是以名號召來實際的功德,比如我說“話筒”,下面就遞上來實際的話筒,這是以名召德的比喻。)《要解》還這樣講:“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以名號可以召來萬德,佛的功德既然不可思議,所以名號的功德同樣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散亂念佛也都成爲成佛種子,如果是執持不斷,當然更能登入不退轉地。)
《彌陀要解》上又說:“不論至心散心,用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于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無論你是至誠心還是散亂心,無論你是用心,還是無心,無論你是理解還是不理解,只要彌陀的名號一曆你的耳根,即使是在千萬劫後,也畢竟會因此而度脫。就象印度當年波斯匿王出征用的塗毒鼓一樣,在鼓上塗毒,自己的軍隊有解毒的方法,敵方沒有,所以一擊鼓,無論在遠處或者近處,鼓聲一觸耳根,就會喪命。又象吃一粒金剛,決定不會消失,決定會破皮而出。)
下面以公案來作證明:
佛世時有一個國家,和羅刹相鄰。羅刹吃人沒有限度,國王就和羅刹約定,今後按次第每一家送一個人給羅刹吃,但是不能枉殺。有一家信佛,只有一個孩子,輪到他家時,父母哭著囑咐孩子,叫他一定要至心念佛,以佛的威力,羅刹鬼不能接近。第二天一早,父母去看,見孩子還在,就把他帶回來。從此之後,羅刹鬼的事情就平息下來。從這個公案,也可以了知,念佛的人,以佛大願的攝持,諸魔外道鬼神等都不能擾亂。《十往生經》上說:“佛言: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佛說:如果有衆生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就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擁護這位行者…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