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44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皈依法寶,先要認識它的體相是什麼,功德是什麼,它與其他法的差別在哪裏。在生起確切的認識之後,才會在心裏決定唯一對法寶皈依,而不言有其余皈依處。

  下面看注釋:

  而此處所謂“聖法”,即是一切所知法中聖、第一、極其希有者,包括因之道、果之寂滅涅槃二者,及其等流教法,總之教、證稱爲聖法。

  這一句講了聖法的含義和聖法的內容。什麼是聖法,就是一切所知法中的聖、最好、極其稀有的法。從功德上講,是第一。從遭遇的機會來講,是極其稀有。因爲能持這樣的相,所以稱之爲聖法。在學人身份上來講,對這樣的聖法,如果認識它是第一,就會生起希求之心。如果認識到稀有,就會生起珍惜之心。名言當中對于體相無顛倒認識非常重要,因爲在無誤辨別的後面,緊接著就會引起無誤的取舍。以這裏來講,就是如果能無誤認識法寶的體相、功德,就會引發皈依心、供養心、禮拜心、恭敬心、奉行心,而且由善意樂會引生種種善加行。

  下面問:聖法的內涵是什麼?就是教證二法。《俱舍論》中說:“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爲體。”證法包括因和果兩方面。因講的是道,果講的是寂滅涅槃,道是解脫的道,是指無我的道,果是寂滅涅槃,最極寂靜。以道和果這兩者就直接點出聖法在證上的內容。從道上講,世間有無數的道,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道,有黑道,有白道,有從政的道,有從軍的道,有騙人的道,有過小日子的道,有殺人放火的道,有販毒走私的道,有拼死拼活掙錢的道,有種種邪門左道,有帝王將相的道,有神仙的道。但這些都不是聖道,因爲它們都建立在我執上面。只有佛道才是解脫的道,才是滅苦的道,所以是聖道。

  從果上來講,聖法不是叁惡趣的惡果,不是欲界人天有漏的樂果,也不是色界無色界只享受有漏樂受和舍受的果,而是這一切有漏的因因果果都寂滅的涅槃果法。像這樣道法和果法的相,其他哪一種所知法能持有呢?所以無愧是一切所知法中的聖、第一、極其稀有者。

  下面看證法的等流——教法。等流是什麼意思呢?唯有如實證悟如是的內涵,才能平等流現如是的文字教法,這是等流的含義。世尊已經圓滿了一切道,已經圓滿了無上菩提的果,從他的智慧海當中自然而然流現教法。如果導師沒有這樣的成就,絕不可能從真心裏流現出這樣的教法。世尊的教法宣說了真實的道和究竟的果,由此可以說這是一切教法中的聖,一切教法中的第一,是極其稀有者,所以稱爲聖法。這個聖法的內涵,在世間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外道法當中,決不可能出現,甚至一字一句都不會出現,所以應當用聖法來命名。

  下面是講叁善的內容。叁是指初中後叁個階段,實際代表從初步到最後的所有階段。叁善就是初也善、中也善、後也善,一層比一層好,最終是止于至善。一種法具有這樣的功德,當然是最好的法,真能以這樣的法作爲自始至終的道路,那就是你最有智慧的選擇。在世間法當中,有些法是初不善、中不善、後不善;有些法是初似善、中不善、後不善。比如說吸毒,最開始身體有超乎尋常的樂受,有所謂的高峰體驗,似乎是一種善,可是緊跟著的,卻是身心的腐爛,最後是墮入深淵、自我毀滅。就象這樣,在我們人世間,很多法很可怕,它的可怕就在于一開始總讓人覺得很好,讓人身陷其中難以自拔,而最後確實只有毀滅的結局。比如,現世的種種名利,開始象喝美酒一樣讓人陶醉,但是最後呢,名也敗,利也衰;男女之間的感情好不好呢?開始很甜蜜,如膠似漆,中間步入婚姻就大不妙,最後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很痛苦,要離又離不得,就象鎖在豬圈裏一樣;又比如說上賭館賭博,一開始是贏錢,很興奮,最後是輸得一塌糊塗。人世間的法就是這樣不圓滿,結果就是如此的悲哀。再看,作神仙的法好不好呢?同樣是以悲劇收場。以前有個郁頭藍弗,他修成了非非想定,生到天上,過了八萬大劫,可是天報窮盡時,他還是從上界掉下來,成爲一只飛狸,入到林中就吃鳥,入到水中就吃魚。龍樹菩薩也說過,上界天人的下場就是成爲無間地獄烈火焚燒的薪柴。所以,升天作神仙的法也不妙,看起來好象初也善、中也善,到最後卻是墮落。所以,大家要覺悟,輪回中的有漏法,沒有一個能善始善終,這就是有漏法無法改變的自性。大家可以觀察輪回生活當中的每一種法,有沒有永遠的花好月圓,假如有的話,佛會把這個世界叫作娑婆世界嗎?有漏法,全部都是敗亡的自性。現在要問:在有漏法之外,有沒有真正初善、中善、後善的法呢?決定有,那就是聖法,至善至美的聖法。請看注釋:

  如是聖法,最初聽聞産生信解,故爲初善;

  爲什麼聖法是初善呢?因爲對聖法最初如理聽聞就能引發信解,所以是初善。一個有善根的人,對聖法如理聽聞,必然會在心上有一種反應,會有一種觸動,就是會産生信解。在《辨中邊論》上說,聞所成慧的作用是增上善根界,我們本具如來藏,借聖法的熏發,善根界就會不斷增長起來,也就是在深廣聖法的妙雨入到心田時,善根的莊稼被滋潤,就會生長起來。作爲一個具有佛性的生命,此生最大的幸運,就是值遇聖法而且能相信。相反,一個人最可悲哀之處,就是不遇聖法,或者遇到而不相信。

  我們不是石頭,當善根成熟以自己的信心遇到聖教時,自然就會起反應,不起反應是不可能的,因爲有因有緣就會發生作用。比如聽到了菩提心,聽到了菩薩舍身飼虎等的六度萬行,聽到了菩薩的廣大行願海,這些是前所未聞的,自己的心就會深受震動。以前一直認爲人生只有一種創造自我、實現自我的行爲,哪裏想得到世上還有菩薩這樣高尚的發心和行爲。在初步聽聞相應時,大乘的善根就會激發起來。或者聽到了佛果無量的功德莊嚴,聽到了淨土的莊嚴,開始明白佛家的富貴,原來不是只有人天法、小乘法,無上菩提是這樣萬德莊嚴,是這樣本自圓成。這樣對于佛、對于菩提自性,都會引生信解。或者聽到勝義中無人無法,本來離一切戲論,離一切相,就會種下般若的種子,開始能發起信解。所以,聖法是初善,是一開始就善,不是到最後才顯現作用。以聖法爲所緣,初期有初期的作用,中期有中期的作用,後期有後期的作用。她就象是最殊勝的甘露妙藥,以舌頭一接觸,初步的反應就是良好的,中間服用更會有好轉,而且只要患者按要求服,一定是逐日好轉,最後一切生死的大病都會解脫。聖法是這樣殊勝的妙藥。下面再看中善和後善:

  中間以思慧印持法義,決定究竟安樂之道,由此産生殊勝歡喜,故爲中善;

  前面講初步聽聞的作用,主要是依靠他力的加持,讓你在心裏産生信解。中間呢,主要是靠自己思維,就是聽了之後,進一步自己要主動運用四種道理——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來抉擇所聽到的法義,這樣才能以思慧印持法義。也就是法是怎樣講的,自己心裏也能按那樣清楚地決定下來,對究竟安樂的道能獲得決定,這時殊勝的歡喜就會發起來,這叫作中善。

  我們得到人身,珍寶人身寶貴的品質是什麼呢?不是長得好看,不是四肢發達,不是這些,我們人不象鳥會飛,不象馬會跑,不象鷹的眼睛那樣銳利,可是我們能思維,這就是最可貴的品質,這是一萬臺電腦合起來也比不上的,爲什麼我們不善加運用呢?如果我們能緣聖法運用思維通過四種道理遣除疑惑,在這之後就能以思慧認定究竟安樂的道。不然人來到這個世界,一生一世都很迷茫,不知道人生的路該怎麼走,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一天就是空過。無論你有多少金銀首飾莊嚴身體,有多少虛假的榮譽,有多少所謂世間的成就,終究只是兩眼茫茫,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的心,到時候心就會恐懼不安,就會懷疑有沒有安樂的道,活著有沒有意義。想不通時,精神就會崩潰,內心就會絕望。

  相反,如果我們能循著世尊教法的光輝、運用思維如理抉擇,就會以佛語的真實無欺,而獲得決定。這時就能斷定:究竟的安樂之道,決定就是這樣。以前迷茫,現在是茅塞頓開,怎麼會不歡喜呢?在很多佛經的最後,都有“皆大歡喜、作禮而去”的句子,這是描述聖法在所化相續上引起的真實反應。這樣的歡喜,不是吃巧克力的歡喜,不是擁有豪宅小車的歡喜,不是競選成功的歡喜,也不是狂歌勁舞的歡喜,實際這些都不是真歡喜。在外表歡樂的裏面,只有一團漆黑的內心,請問這有什麼歡喜可言呢?還有人,把放松錯解爲歡喜,身口意叁門的隨意放縱,只是增上散亂,不叫做歡喜。說來說去這些都不是歡喜,那真正的歡喜到底從哪裏來呢?真正的歡喜是從覺悟中來!是從對真理的契會中來!這就是所謂的“會心一笑”,不是貪欲滿足時的得意忘形。所以,以思慧能自己決定究竟安樂之道,自然會發起殊勝的歡喜,這才是來自心靈自覺的大歡喜。

  最後修行時將産生真正智慧,由此徹底遠離叁有,故爲後善。

  以思慧在心裏決定了安樂的道,就會發誓願生生世世走這樣的道,而真正用功修習時,修的智慧就會現前。有了修慧,以修慧觀照,無始以來的實執習氣就可以逐漸得以對治、消融,當欲有、色有、無色有的實執消除時,就徹底遠離叁有,這叫後善,也叫作決定勝,意味著從漫漫輪回的束縛之中徹底解放了。

  在這個世間上,有些法有短期的效應,有些法有較長期的效應,還有一種法最奇殊,她有無窮無盡的效應,這就是聖法,其他任何法都不能和她相比,在一切所知法當中,確實是聖、第一、極爲稀有者。世間也有很多文化,爲什麼不是初中後善呢?原因就是這些都和真理不相應,都是落在粗大的常見和斷見當中,因爲創立者本身並沒有真正覺悟,從他的見解中流出的文字,最初不能作爲信解之因,中間不能作爲歡喜之因,最後不能作爲覺悟之因。所以在作用上,與聖法有極大的差別。

  我們打個比方,比如我們緣一種唯物論,最開始聽聞,就會引發妄執一切無心唯物的邪見種子,從起點上就已…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