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53

  ..續本文上一頁樣的相違。一切沒有違逆,都是圓滿道的支分助緣,就是說大醫王開的所有方子,都是圓滿趨向成佛的一分一分的助緣。比如,醫生說,你先治脾胃吧,這個治脾胃的法就是一分的助緣。第二次醫王又說,應該補血了,雖然和前面有一些不同,但是不是支分助緣呢?肯定是,還是在治療身體上作幫助。然後第叁次說,這一次給你散寒的藥,這也是治病的支分助緣,這樣叁次都叫作是圓滿道的支分助緣,都是趨向于病愈。病人不應該說第一次是治病的障礙,第二次和第叁次才是治病的助緣,否則就成爲對醫王和藥的毀謗。所以醫王針對于每個人病情的差別以及病情在不同階段的差別,宣說無量的藥方,在趣向健康上,無有任何違逆不一致的地方。同樣,由所化意樂的差別,佛宣說無量法也沒有違逆。

  下面繼續講“成就和順”的含義:

  不僅無有違逆,且以下下一切功德分,于上上中含攝而無分別故,此等一切于一關要中具足,稱爲“成就和順”。

  首先講“下下一切功德分于上上中含攝而無分別”。一切功德無非是斷德和證德所攝,下下乘法的斷德和證德都在上上乘法當中含攝無余。比如登山,越往上見得越深廣,而且下下所見完全無余含攝在上上所見當中,分不開來,到了須彌山頂,整個四天下都盡收眼底,完全成爲圓融一味,下下所看見的一切全都收進來,一分都不會缺少。從意義上來說,比如下士道修習無常、修習惡趣痛苦、修習業果、修習十善業道所引發的斷德和證德,都無余含攝在中士道修習四谛、十二緣起、別解脫戒所引發的功德當中。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後者是更深入的法,比如在四谛當中就含攝了惡趣苦、無常的內涵,在十二緣起當中含攝十善業、十惡業業果的內涵,在別解脫戒當中含攝十善業業道的律儀,而且後者比前者更深入,所以在斷證上完全攝盡前者。中士道和上士道相比,中士道的斷證功德又攝在上士道的菩提心、六度四攝、緣起性空的正見等當中。比如中士道的出離心的功德也含攝在菩提心當中,別解脫戒的功德也含攝在菩薩戒當中,證悟人無我空性的智慧也含攝在證悟法無我空性的智慧當中,十二緣起的正見也含攝在緣起性空的正見當中,小乘的禅定神通等功德也含攝在大乘禅定神通等功德中。在上士道當中,顯教波羅蜜多乘的功德又含攝在密教金剛乘的功德當中,也就是願行菩提心的功德完全含攝在密乘裏面。而密乘當中事部、行部、瑜伽部修習的功德分,又含攝在無上瑜伽部當中。

  這樣就可以了知,佛的聖法,下下法的一切功德無余攝在上上法當中,就象小溪的水融入江河,江河的水最後會歸大海,在大海水當中圓滿具足百川之味一樣,這樣就可以成立一切一切的聖法是在一個成佛之道當中具足,有些是佛道的正體,有些是佛道的支分,而這一切都會歸于佛道,所以是究竟一乘,成就和順;或者說一切道的斷證功德,都是從自心顯發,全都是于如來藏恒沙功德中具足,不可能離開一分,不可能不攝集,所以是成就和順;或者說“一切從此法界流,一切還歸此法界”,所謂聖法就是要指導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我們的心性,從二谛展開,由說粗、說細、說極細、說究竟,就有了下下上上的無量聖法。依這些法,與自己的心,有粗分的相應,就會現前粗分的斷證功德,有細分的相應,就會現前細分的斷證功德,上上含攝下下,而這一切一切功德最後都會在一心中圓融具足。所以稱爲“成就和順”。

  若聖法爲種種別義,或是相違,或一者中不含另一者,雖不能作真實依處,但並非如此的緣故,法之大小以自己能受持多少,于彼亦可成爲真實依處。

  從道來講,如果聖法除成佛之道外,還有其它與此無關的種種義,這些其他種種義就不能成爲真實依處;如果聖法存在一類是成佛方便、另一類是成佛障礙的相違,是成佛障礙的那一類就不能成爲真實依處;如果聖法下下的功德不能會入上上,下下的一類就不是進入上上的支分助緣,也就不能成爲真實所依。但是,因爲在一大藏教之中,這些違逆、不和順的相絲毫也不存在的緣故,所以對于整體的聖法以你自己能受持多少,確實都可以成爲真實的依處,依止它如理修習,決定是成佛的方便,決定可以通向成佛。

  或者更具體一點講,從離過增德來說,聖法如果在讓我們離過增德這個意義上,還有種種別義的話,這種種別義就不成爲真實的依處,既然她不能讓我們遠離過失、增上功德,也就不成爲真實的依處。如果聖法當中有相違的兩類,其中一類可以離過增德;另一類反而增加過失、損減功德,那另一類就不能作爲依處,我們只能皈依其中有利益的一分,應當舍棄有毒的一分。如果聖法下下的斷證不含攝于上上,或者說不具足下下而有一個上上的話,我們可以不要下下,只取上上。但是因爲這些違逆不和順的相,完全遠離的緣故,所以佛法如蜜,中邊皆甜,法的大小隨我們自己能受持多少,完全都是讓我們遠離過失、增上功德的妙法,完全都能讓自己趣向一切過失斷除、一切功德證得的佛果。

  或者從心性來講,聖法叁藏十二部,字字句句都是在顯示我們當人的心性,離心之外沒有一字,這就是聖法無有別義。聖法是對心的實相和現相,或者開顯粗分的義,或者開顯細分的義,或者開顯極細分的義,或者開顯究竟的義,總是在說這個心,這有什麼違逆呢?哪裏有一者應理、一者非理的不一致呢?難道說你的皮、說你的肉、說你的髓,會有相違嗎?而且任何一法都是在說心,既然是一心就沒有不能圓融、不能融通的道理,所以一者中含融另一者,就象帝網千珠,重重交映一樣。心的現相不離實相,心的實相不離現相,土即是心,心即是土,淨土和禅並沒有實質的差別。顯是密之顯,密是顯之密,顯密也是圓融。所以,佛的聖法中,任何一法都是當人自心中的妙法,隨取一法,都能消歸自己,都能趣向覺悟,都可以成爲真實依處。圭峰宗密大師說:“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一切佛教諸宗的始祖,就是釋迦如來。經教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的心口必不相違,所以宗門教下也不相違。不了義是了義的方便說,了義是不了義的真實說,不了義是方便,了義是方便生,所以了義法和不了義法也不相違。

  未通達如是關要而視聲聞法爲下劣之人,心中容納不了如來深廣妙法之理後,自趣舍法之衰損。

  “未通達如是關要”,就是沒有通達聖法圓融、究竟一乘的關要。“視聲聞法爲下劣”,就是認爲聲聞法不是成佛的方便、和成佛無關,不含攝在佛道當中,這樣一種把聲聞乘當作外道那樣無用的看法,就是下劣之想。當然在法上是有了義和不了義的差別,對了義不了義如理的分析,不屬于這種情況。打個比方,比如小學、中學、大學,在學科內容上當然是有深淺的差別,但是如果認爲小學沒有用,小學是求學的障礙,這就是下劣想。“趣入舍法的衰損”,這是結果。以小乘是成佛障礙的下劣想作爲因,就會引起舍小乘法、謗小乘法的衰損,造下極重的罪業。和這個內容相關的,就是密宗認爲顯宗下劣,顯宗認爲密宗是外道,禅宗認爲淨土宗是愚夫愚婦所行,淨土宗認爲禅宗是口頭禅,或者宗門認爲教下是說食數寶,教下認爲宗門是盲修瞎練,諸如此類不通達關要而執他宗他法爲障礙的下劣想,都會引起舍法、謗法的重罪。

  下面講通過有漏法和聖法之間的對比,來顯示聖法是真正的、永久的依處:

  “具足依止、斷流轉道”者,一般依止此種彼種的一切有漏有爲法,最終無不滅盡,是故雖獲轉輪王、帝釋、梵天之王政,卻無依止,縱然獲得者自己于彼未舍棄希求,然從所得角度,必將成爲無有依止或不可取。

  這一段是講有漏法並非真實依處,希求有漏法的人最終會落得無有依處。注釋中所說“此種彼種的一切有漏有爲法”,包括整個叁有所攝的無量無邊的有漏法,下至無間地獄上至有頂,橫可以說,遍及十方的輪回世界,豎可以說,從無始乃至于無終的輪回諸法,可以一概決定地說,最終沒有一個不滅盡,全歸于毀滅。既然是滅盡的法,當然就是無實義的虛妄之法。如果要去把捉,要去希求這樣一種終歸壞滅的法,最終只會落得無有依止。從這一切有漏有爲法當中,舉叁個最輝煌的成就來作表示,就是欲界人道轉輪王的王政,欲界帝釋天的王政,色界大梵天王的王政,這些可以說是叁界最圓滿的法。可是就算成爲梵天、帝釋和轉輪王,也只是輪回之中無依無怙的流浪者而已,因爲雖然從自己的角度想永遠擁有,一直沒有舍棄過希求,但是從所得的角度來說,所謂的有漏法的王政是要壞滅的,怎麼能永遠擁有呢?所以最後決定會落得個無有依止。我們要明白,這是有漏有爲法的本性,誰也無可奈何。我們思維一下,崇高的法最終會墮落,以這種崇高的法能作爲真實的依處嗎?新生的法最終會消亡,以這種新生的法能作爲真實的依處嗎?積聚的法最終會消散,以這種積聚的法能作爲依處嗎?會合的法最終會離別,以這種會合的法能作爲依處嗎?雖然世間人們對輪回的圓滿依依不舍、充滿眷戀,但最終只有永別,輪回當中終究找不到一個可以成爲真實依處的法。所以才會看到這個世界上充滿了這樣的景相:人們要告別政壇了,要告別青春了,要告別家園了,要告別舞臺了,要告別賽場了,要告別講臺了,要告別工作了,總有一天是要告別的,總有一天是要落得個孤獨無依的,總有一天要踏上輪回新的征程。所以,如果我們把心寄托在某種輪回有漏法之上,最終怎會不痛苦呢?怎會不空虛呢?怎會不失落呢?政壇上最顯赫的就是皇帝,比如秦始皇、成吉思汗對王政充滿了執著,他們不想百年後死去,而是想萬壽無疆,可是召集天下的方士,沒有一個人能開出不死的方子,自己的心裏雖然一直想把握王政不放手,沒有舍棄過希望,但是從所得法的角度講,畢竟是夢裏功名,如何能抓到呢?一直想保有,本身就是癡。紅極一時的電影明…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