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師偶見對岸有女人洗腳,不覺動念,認爲女人的腳很白嫩,忽見和尚現身,厲聲呵斥:“此念可傳祖師衣缽嗎?”禅師很慚愧,禮拜而忏悔。所以,在沒有見道之前,我們都沒有把握,因爲相續中的煩惱種子絲毫也沒有斷除,遇境就會現起,所以乃至見道之間,都要謹慎護持自心,不要在這個期間以放逸而墮落。
恒需隱秘有叁種:隱秘自己之功德,
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
恒時需要隱秘的地方有叁種,就是需要隱秘自己的功德,需要隱秘別人的過失,需要隱秘未來的計劃。
①隱秘自己之功德:
損壞功德的方面有很多種,比如嗔心、邪見、顛倒回向、宣傳自己的功德,都會損減功德。
隱藏自己的功德,才能逐漸積累。如果爲求名聲,經常宣傳自己的功德,讓天下人都知道,這樣功德就會以暴光而消失。這個道理大家要明白。萬物的孕育都要隱藏,才能深厚,如果暴露,很快就會消亡。我們看看,胎兒都是深藏在母胎裏面,而且要經十月才能孕育成人;釀酒也是要密封,不能漏氣;一切草木的根都是隱藏在地下,而且紮根越深,生命力越旺盛;下至煮飯也要密閉才能熟。通過這些比喻,大家應當懂得,功德是要潛藏隱密,才能不斷增長積聚。所以,古人教我們積“陰德”,作了善事,要不留名,不居功,不自己宣傳,這樣才能與道相應。如同雁過長空,不留一點痕迹,我們作功德,不要在心裏耽著,作了好象沒事一樣,這樣才清淨。如果作了一點功德,天天都執著,天天都嘴在嘴邊,見人都要宣傳一遍,這樣也不會有很大功德,因爲功德都因你的口舌而漏盡了。
從修行産生的驗相、證相上來說,也不能隨便講,講了境界就容易消失。這是緣起上很微妙的地方。但是現代人和古人的作法完全相反,稍有功德,就想讓天下人都知道,不需別人宣傳,自己首先就作廣告,而且有一點功德,宣傳起來可以放大十倍。這樣只是貪求名聲而已,最後一定會敗亡的。有些凡夫人公然自稱是某菩薩的化身、得了登地等等,這樣說上人法妄語,根本戒都會破掉。
②隱秘他人之過失:
我們看大地的器量非常大,能夠包容一切,在大地上放不淨糞,大地也能容;車馬在大地上行走,大地也能持。而水要是太清了,裏面反而養不了魚。這是表示有包容才能有福德。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很嚴,對別人非常寬厚,那就是有福德的相。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有了過失,都不願意讓人知道,都不願意有惡名。假如不隱惡,讓惡名輾轉傳播,那就會使人無地自容。所以,古人說:“聞人人有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而聞,口不可得而言。”然而輕薄之人,往往愛聽他人過失,而且聽了之後,喜歡添枝加葉到處宣揚,這樣壞人名聲,一定會遭惡報。
在隱秘他人過失方面,過失小的應當隱,過失大的尤其應當隱;男子的過失應當隱,女人的過失尤其應當隱;一般人的過失應當隱,祖先的過失尤其應當隱;個人的過失應當隱,涉及到團體的方面,尤其應當隱;下劣者的過失應當隱,德高望重者的過失尤其應當隱。惡名越大,隱惡的功德就越大。不能隱的人,都是自己無福隱惡。
清朝有位王吉武,有一年秋試,他考取後,天晚從遠路返家,快到家時,遇一醉漢,抓住他問:“你是誰?”取刀就要殺。王吉武說:“我是王某,就是新科考取的人。”醉漢說:“我就是要殺死你。”說完瘋狂撲來。當時有鄰居跑來救護,王吉武才逃脫出來,但他回家後,這件事根本沒有和家人說。
第二天,醉漢醒來,憶起昨晚之事,心裏很害怕,認爲吉武會上告他,就和幾個鄰居趕緊上門謝罪。但是吉武閉門不見,好像昨晚無事一樣。這些人不知其意,都疑惑而回。
王吉武的涵養很深,能夠寬容人,他受到醉漢攻擊,不但不和他計較,對家人也只字不提,這是以善心隱人之惡的境界。
古代的大舜,隱惡揚善。大舜在河濱,見漁人爭搶深潭,老弱只能在淺灘急流中打漁,大舜見了心裏很悲哀,他也去打漁。見到爭的人,隱藏其過,口中不說;見有謙讓者,就贊揚效法他。一年後,漁人都以深水相讓。
所以,象聖王大舜這樣,能夠包容人,自己首先作出榜樣來,久而久之,有過失的人自己就會慚愧,不求無過而他的過失自然會減少。如果不能容人,強求他無過,反而他的過失會越來越多。這個隱惡揚善是作人很基本的修養,是賢善人格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菩薩寶鬘論》中說:“發露自己之過患,不覓他人之過失,隱藏自己之功德,宣揚他人之功德。”對自己,應當多講過失,隱藏功德;對待他人,應當多講功德,不宣揚過失。常見他人過失,就是諸惡之門;常見自己過失,就是諸善之門。所以六祖說:“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印光大師也教導我們,要常見自己是凡夫,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這樣作才會與道相應。否則,日日自贊毀他,菩薩戒也會破掉。《梵網經菩薩戒本》說:“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③隱密未來之計劃:
《君主法規論》上說:“除非無利無害語,心中斟酌之大事,若于非時脫口出,衆人皆知事不成。”(除非是無利無害的語言,如果是心裏斟酌的大事,在非時脫口而出,人們都知道這樣事情是不會成功的。)漢地古書上也說:“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以上講了恒時需要隱秘的叁個方面,就是自己的功德、他人的過失、未來的計劃都要保密。《薩迦格言》上講:“劣者隱瞞不密事,該密之事處處說,高士不隱非密事,甯死亦隱應密事。”下劣者不需要保密之事作保, 密,應密之事反而處處, 宣說;高尚者不會保密不需隱密之事,但是應密之事,即使砍頭也不會泄露。大家了知取舍之後,在日用之中,應當照此如理行持。
不可宣說有叁種:不宣偶爾出離心,
不宣自己狡詐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可宣說有叁種,就是不可宣說偶爾出離心,不可宣說自己的狡詐行,不可宣說自己的善行。
①不宣偶爾出離心:
首先講一個故事。
有一次,華智仁波切來到一個山洞,洞中的一個修行人問他:“你從何處來,到何處去?”
仁波切答:“我從後面來,到對面去。”
這人又問:“你生于何處?叫什麼?”
仁波切答:“我生在人間,叫無作瑜伽士。你在此處修什麼法,住了多久?”
修行人很神氣地說:“我在此處修了二十余年,正在修無上的安忍波羅蜜多。”
仁波切皺皺眉頭,對他說:“雖然是很好,但我聽說你是一個大騙子,騙了很多信衆。”
這一下,修行人氣得跳起來,對華智仁波切說:“你說什麼?我騙了誰,你要說清楚。你是不是故意來幹擾我閉關修行?真是個賤種人。”
華智仁波切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朋友你好,剛才你不是說修了二十多年的安忍波羅蜜多嗎?這麼大的嗔心是你自己的嗎?”
《竹窗二筆》中記載:
以前有位老先生說:“舉世無有一人不愛名聲。”他邊說邊感歎。
坐中一人起來說:“老人家講得對,我看不愛名聲的,只有您一人而已。”老先生聽了高興的歡笑起來,不知道自己已被人賣了。
從上面的故事,大家可以體會到,大話容易說,但是說的不一定自己已真實行到。自己沒有行到的,不能誇大,否則就成了自欺。
我們偶爾生起一點出離心,未必是真正到量,所以不能隨便講自己證到何種境界。很多人喜歡自吹,實際上只是自欺,不值明眼人一笑。比如,有的人說“我已經證悟了等淨無二”,爲什麼聞到不淨糞還要捂住鼻子呢?有的人說“我的出離心已經不退轉了”,爲什麼一到城市,見到五光十色的境界,眼睛都發直呢?有的人說“我的自他交換修得很堅固了”,爲什麼一寸地基都不肯讓步呢?有的人說“我已經通達了中觀”,爲什麼一件小事在心裏都擺不平呢?請問“中”在哪裏呢?有的人說“我得了初禅”,爲什麼天天還要多吃多睡呢?《四十二章經》佛誡:“切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們不應隨意而妄說修行境界。
②不宣自己狡詐行:
這是教人要有羞恥。無有羞恥之人,喜歡宣揚自己狡詐的行爲,喜歡講自己如何搞殺盜淫妄,如何精通世間法,講起來也很自豪。如果有羞恥的話,不會覺得這些是光彩之事。所以,作人應有羞恥心,狡詐行爲沒有任何功德,如毒品一般,只會毀壞自己,不應宣揚。如果以歡喜心宣揚,自己以此將堅固邪惡習氣,也令聽者中毒,增上叁毒的染汙。所以,邪惡不能宣揚,不能傳播,這是精神病毒,應當以善的言教和行爲來對治。《孟子》說:“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恥對于人關系極大,人有羞恥,就可以成聖賢,失去羞恥就會變爲禽獸。發起恥心是改過的關鍵。印光大師也說:“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慚恥之服,無得暫卸,我佛訓誨,莊嚴第一。”
③不宣自己之善行:
首先講陽善和陰德的差別,行善爲人知,就是陽善;行善不爲人知,就是陰德。後者果報更大。古人有格言說:“積德于人所不知,是謂陰德;陰德之報較陽德倍多。”以陽善得到世間的名聲,名聲也是福,享受大名,福報自然會隨之而消失,所以陽善不如陰德果報大。假如名聲與實際不符,名聲很大,內在並沒有實際的道德,那就更危險,往往會招來大禍。
《了凡四訓》上說:“爲善而心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叁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也,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所以行善著相和不著相,在獲得福德上相差極大;同樣,行善宣傳和不宣傳,結果也有很大差別。我們提倡,行善不求名利,不圖回報,不自己宣揚,甚至來世叁界的異熟果也不希求,這樣才會與本性相應。
唐代善靜禅師,曾經沐浴時,舍利降落…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