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一冊▪P19

  ..續本文上一頁至十六歲之後,愛護諸子如親友。”(在五歲以前要以慈愛的態度養育幼小的孩子;在五歲到十六歲之間,要象怨敵一樣折伏孩子的惡習,讓他進入善規當中;十六歲以後已經成人,愛護自子應當象對親友一樣。)

  下面講一個故事:

  現代國學大師錢穆,八歲時就能背《叁國演義》。一天晚上,有客人讓他表演,他背得很出色,客人都贊歎,只有父親不說話。第二天,在路過一座橋時,父親問:“你認得“橋”字嗎?”錢穆說:“認得。”父親又問:“木字旁換成馬字旁,認得嗎?”錢穆說:“認得,是“驕”字。”父親又問:““驕”字何義,你知道嗎?”他又點頭說:“知道。”父親順勢挽著他的手臂輕聲問:“你昨晚背《叁國演義》時,有沒有和這個“驕”字接近?”錢穆如聞雷震,低頭默默不語。

  後來錢穆成爲謙謙君子、國學大師,和幼時的家教大有關系。

  以上講了不能贊歎的叁種人。衆夫所指者不能贊歎,這樣的贊歎只是讓自己出醜而已。自大、愚昧的人不能贊歎,贊歎只是用花箭刺傷他而已。小孩不能贊歎,贊歎只是讓他驕傲發狂而已。

  下面講不作贊歎也不作誹謗的對境。

  不贊不謗有叁種:不贊不謗自親屬,

  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不贊不謗的方面有叁種,就是對于自己的親屬不贊也不謗,對于陌生善知識不贊也不謗,對于一切人不贊也不謗。

  ①不贊不謗自親屬:

  爲什麼不能誹謗自己的親屬呢?《格言聯璧》上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在世間,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成爲一家人很不容易,彼此作爲父子兄弟等都有很深的因緣。母子血氣相關,兄弟情同手足,這是人間極爲難得、極應珍視的情義,所以對待親屬,應當有親愛忠誠的善心,有安樂共同分享,有苦難共同承擔,即使有家醜也不應外揚,這樣才會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如果對于自己的親屬攻擊誹謗,這是破家之相。家庭好比是一棵大樹,裏面不和,互相攻擊誹謗,小的方面會折斷枝葉,大的方面會斷根而破亡。所以對于自己本應慈愛的親屬不能作任何誹謗。

  爲什麼贊歎也不合適呢?因爲外人聽你贊歎,覺得只是“黃婆賣瓜,自賣自誇”,而且,我們一般對自己的親屬有很強的愛執,贊歎親屬容易在某種功德方面過分誇大,這樣反而成爲引生誹謗和譏笑的因。所以,一般也不能當衆贊歎親屬。

  ②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陌生的善知識自己沒有接觸過,一般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隨口贊歎,容易産生功德方面增減的過失,誹謗更不應當。所以還是不作評論、安住在舍心當中比較合適。對于任何陌生人也是這樣,不能贊歎也不能誹謗。

  宋代真淨禅師一次推舉希廣禅師住持五峰,當時下面的人議論紛紛,很多人都認爲廣禅師粗疏、笨拙,沒有應世之才。等到廣禅師住持時,律己精嚴,臨衆寬裕,不久,寺中各種弛廢之事全都立起來了。僧人們爭相宣傳。真淨禅師聽了之後說:“學者怎麼能輕易誹謗或者贊歎人呢?”

  通過這個公案,我們也能明白,補特伽羅的相續很難以了知,對人不能輕易就下定論。究竟了知補特伽羅的相續,只有佛才有這種智慧力。比如,佛世時,舍利弗以智慧觀察一個老人,認爲他沒有種過出家的善根,這個判斷就是有錯誤的,後來佛眼照見他八萬劫前種過善根,可以出家。所以連大智慧的舍利弗都不能徹底了知補特伽羅的相續,何況一般凡夫呢?一般人作評論,只是根據眼見和耳聞,但是這樣的根據有多大可信度?單憑這一點,就對人下定論很不合理。比如一個人本來沒有某種過失或者功德,但經過某人的渲染,加上下面一幫人的附和,妄語也會成爲人們心中的“定論”。所以,對于陌生人,不能以傳言爲根據隨意誹謗或贊歎,實際上,別人與你有何關系?爲什麼那麼喜歡說長說短?喜歡講是非的人,就是喜歡多事、喜歡造業、喜歡破壞自他相續的人。我們要記住華智仁波切的教言,對待陌生人,以不贊不謗爲穩重。

  以上叁頌總的來說,就是教人要言語謹慎,不該誹謗的絕不能誹謗,不該贊歎的不能盲目贊歎,不該評論的也不能隨意評論。《盤山語錄》上說:“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練心,常搜己過,那得閑工夫管他家屋裏事?”陳眉公說:“言語之道,似小實大,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語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點檢。”

  下面是總結:

  如此竅訣尚衆多,總之時時刻刻中,

  自觀自己極爲要,世出世法亦歸此。

  這樣的修行竅訣,除了上述五十七種之外,還有很多,這裏不一一宣說。

  總之,時時刻刻反觀自己是極爲重要的,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要以這個根本才能成就,因爲一切法都是從自己的心地出生,只有自觀自省,從根本的心地上改過自新,才可能現前世間和出世間的利樂。《維摩诘經》上說“真心是道場”、“清淨心是道場”、“慈悲心是道場”,心是道場,一切教言所指向的唯一是要修好自己的心。

  如是略說之教言,無垢智慧瑜伽士,

  爲調自心而宣說,極爲甚深當修持。

  如是略說的教言是具有無垢智慧的瑜伽士華智仁波切爲了調伏自心而宣說的,教言內涵甚深,有緣者應當在日用中真實修持,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記聞上。

  二○○五年藏曆十月十日,建院二十五周年紀念日整理完畢。願吉祥!

  (本教言講解,參考《薩迦格言》、《君主法規論》、《二規教言論》、《禅林寶訓》、《安士全書》、《竹窗隨筆》等,在此一並說明。)

  

  

  

  厭離今生之歌——森林杜鵑妙音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譯

  遍智諸佛自色顯現善知識,

  無量總持辯才功德寶藏主,

  百部化基麥彭智慧無垢尊,

  祈願無離無合歡喜住心蓮。

  今生安樂圓滿如夢之諸法,

  日夜不斷貪執苦惱衆有情,

  心中顯現衆多無義世事時,

  情不自禁唱起厭離之道歌。

  所謂財富雖爲衆人希求處,

  實爲勞碌身心增加諸痛苦,

  即便善妙衣食亦不忍受用,

  臨終引起貪執障礙解脫道。

  如何圓滿唯僅衣食二者外,

  于己帶來快樂絲毫絕無有,

  若人擁有贍洲所有諸財物,

  其猶不知滿足貪求散亂住。

  卑微貧窮之身衆人雖不齒,

  然思不斷積護被盜之痛苦,

  具有多財之人生活情形時,

  我想樂睡即眠乞丐真幸福。

  夏季鮮花以及富人之財富,

  現時看似美妙然其難穩固,

  若于無有實義此物太執著,

  難忍惡趣險路豈能不須行。

  昔曾擁有四洲所有圓滿樂,

  青春美飾勝似天人之尊主,

  無常亦如空中彩虹悉滅盡,

  吾等財富受用定如草尖露。

  去年富比龍王多數富貴人,

  今年步入痛苦乞丐行列中,

  此等雖非夢境然如夢顯故,

  于此輪回之樂不得不生厭。

  衆人交口稱贊某某獲高位,

  恰似秋雲無有恒常堅固性,

  無有實義定同夏日彩虹故,

  反複思維難道不增厭離心。

  惱亂衆多開示解脫僧人心,

  屬民無過亦以法律作懲處,

  自诩賢善狀如毒蛇具威嚴,

  步入後世險道之時當如何。

  現時自部下中高高在上狀,

  待見閻羅卒時汝貌當不同,

  難以解脫惡趣感受痛苦時,

  領地眷屬受用雖多亦無益。

  風華正茂蜜蜂享受花精粉,

  陶醉悅意花園難舍又難離,

  秋末寒冷使者突然降臨時,

  煩亂萦繞心頭無法排遣去。

  如是于此現世耽執衆士夫,

  死主閻羅怒目現量見到時,

  回想一生懈怠散亂行爲時,

  心中雖生猛厲後悔已不及。

  與己俱生以及終生守護之,

  自身若欲帶走自亦無自主,

  親友受用如空繁星雖耀眼,

  然定一切留于後世獨自行。

  高貴喻如粉飾華麗衆妙屋,

  無有穩固終成沙土瓦礫堆,

  于此顯現應作詳細之觀察,

  于諸喜愛處所貪執將減弱。

  自己父輩祖輩前代諸世中,

  不斷希求此生然亦未成功,

  我雖如何精勤亦如彼無成,

  故修甚深聖法豈非已是時。

  前半生敵多數下半生爲友,

  今日愛重之友然于明日時,

  亦有可能成爲斷命之怨敵,

  親怨無有定准何必強貪嗔。

  自己身體所生可愛諸子女,

  猶如自己心髒愛重而守護,

  何日其身力圓當報恩德時,

  不作利益只令生起厭煩心。

  青春韶華同齡少男少女衆,

  互相含笑睥睨戀戀又不舍,

  情投意合心中雖願長相聚,

  來日苦樂誰知由然悲心生。

  不定長久相聚一家衆親屬,

  猶如集市旅客雖然暫相聚,

  然以昔業六道不定而去時,

  互相各奔東西何方亦不知。

  雖願與勝上師相聚不分離,

  昔日所積業感誰人能遮止,

  相聚猶如杜鵑時至南飛去,

  金剛道友決定相離無須疑。

  上面尊主如何恭敬無法喜,

  下面眷屬如何守護無滿足,

  于此輪回世事無有成辦時,

  坦然放松安然休息正是時。

  如何降伏敵人數量卻愈增,

  如何慈護親屬煩惱卻更多,

  雖吃衆多美食愈加增不淨,

  現時乞丐流浪之行應希求。

  于他如心守護合意之密友,

  于自當面背後無有高興時,

  其心之中唯有新交之女友,

  無友獨自心喜安住正是時。

  雖遇具足戒智利生善知識,

  然初見時一切恭敬又歡喜,

  若常相聚則唯精進宣過失,

  濁時利益衆生自利難成辦。

  贊頌具德大士之語不欲說,

  微細惡行聞時不作少觀察,

  遇到何人即便精進廣宣說,

  于此衆生秉性如何不生厭。

  自境所住智者看亦不欲看,

  他處而來精通欺騙手段者,

  老奸巨滑敬如天尊思此景,

  佛教真實接近隱沒之征兆。

  戒律智慧雖爲持教之勝飾,

  然今衆人不敬具有功德者,

  綢衣嚴飾唯得活佛名字者,

  雖無一絲功德然居顯赫位。

  自己充滿十萬過失亦不觀,

  于他過失明裏暗裏精進宣,

  見到與我相同此等朋友時,

  厭離之心于己心頭久萦繞。

  所積五谷春天播撒于田中,

  心思秋季果熟收獲雖如此,

  然而人壽無增漸減之顯現,

  豈有于前無滅存在之把握。

  心中雖有人生定死之信念,

  然而未于死時無定精進修,

  從生至今之間多年已逝去,

  修此聖法成就心中…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