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一册▪P19

  ..续本文上一页至十六岁之后,爱护诸子如亲友。”(在五岁以前要以慈爱的态度养育幼小的孩子;在五岁到十六岁之间,要象怨敌一样折伏孩子的恶习,让他进入善规当中;十六岁以后已经成人,爱护自子应当象对亲友一样。)

  下面讲一个故事:

  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八岁时就能背《三国演义》。一天晚上,有客人让他表演,他背得很出色,客人都赞叹,只有父亲不说话。第二天,在路过一座桥时,父亲问:“你认得“桥”字吗?”钱穆说:“认得。”父亲又问:“木字旁换成马字旁,认得吗?”钱穆说:“认得,是“骄”字。”父亲又问:““骄”字何义,你知道吗?”他又点头说:“知道。”父亲顺势挽着他的手臂轻声问:“你昨晚背《三国演义》时,有没有和这个“骄”字接近?”钱穆如闻雷震,低头默默不语。

  后来钱穆成为谦谦君子、国学大师,和幼时的家教大有关系。

  以上讲了不能赞叹的三种人。众夫所指者不能赞叹,这样的赞叹只是让自己出丑而已。自大、愚昧的人不能赞叹,赞叹只是用花箭刺伤他而已。小孩不能赞叹,赞叹只是让他骄傲发狂而已。

  下面讲不作赞叹也不作诽谤的对境。

  不赞不谤有三种:不赞不谤自亲属,

  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不赞不谤的方面有三种,就是对于自己的亲属不赞也不谤,对于陌生善知识不赞也不谤,对于一切人不赞也不谤。

  ①不赞不谤自亲属:

  为什么不能诽谤自己的亲属呢?《格言联璧》上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在世间,能够在这一生当中,成为一家人很不容易,彼此作为父子兄弟等都有很深的因缘。母子血气相关,兄弟情同手足,这是人间极为难得、极应珍视的情义,所以对待亲属,应当有亲爱忠诚的善心,有安乐共同分享,有苦难共同承担,即使有家丑也不应外扬,这样才会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如果对于自己的亲属攻击诽谤,这是破家之相。家庭好比是一棵大树,里面不和,互相攻击诽谤,小的方面会折断枝叶,大的方面会断根而破亡。所以对于自己本应慈爱的亲属不能作任何诽谤。

  为什么赞叹也不合适呢?因为外人听你赞叹,觉得只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而且,我们一般对自己的亲属有很强的爱执,赞叹亲属容易在某种功德方面过分夸大,这样反而成为引生诽谤和讥笑的因。所以,一般也不能当众赞叹亲属。

  ②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陌生的善知识自己没有接触过,一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随口赞叹,容易产生功德方面增减的过失,诽谤更不应当。所以还是不作评论、安住在舍心当中比较合适。对于任何陌生人也是这样,不能赞叹也不能诽谤。

  宋代真净禅师一次推举希广禅师住持五峰,当时下面的人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认为广禅师粗疏、笨拙,没有应世之才。等到广禅师住持时,律己精严,临众宽裕,不久,寺中各种弛废之事全都立起来了。僧人们争相宣传。真净禅师听了之后说:“学者怎么能轻易诽谤或者赞叹人呢?”

  通过这个公案,我们也能明白,补特伽罗的相续很难以了知,对人不能轻易就下定论。究竟了知补特伽罗的相续,只有佛才有这种智慧力。比如,佛世时,舍利弗以智慧观察一个老人,认为他没有种过出家的善根,这个判断就是有错误的,后来佛眼照见他八万劫前种过善根,可以出家。所以连大智慧的舍利弗都不能彻底了知补特伽罗的相续,何况一般凡夫呢?一般人作评论,只是根据眼见和耳闻,但是这样的根据有多大可信度?单凭这一点,就对人下定论很不合理。比如一个人本来没有某种过失或者功德,但经过某人的渲染,加上下面一帮人的附和,妄语也会成为人们心中的“定论”。所以,对于陌生人,不能以传言为根据随意诽谤或赞叹,实际上,别人与你有何关系?为什么那么喜欢说长说短?喜欢讲是非的人,就是喜欢多事、喜欢造业、喜欢破坏自他相续的人。我们要记住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对待陌生人,以不赞不谤为稳重。

  以上三颂总的来说,就是教人要言语谨慎,不该诽谤的绝不能诽谤,不该赞叹的不能盲目赞叹,不该评论的也不能随意评论。《盘山语录》上说:“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练心,常搜己过,那得闲工夫管他家屋里事?”陈眉公说:“言语之道,似小实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语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点检。”

  下面是总结:

  如此窍诀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

  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

  这样的修行窍诀,除了上述五十七种之外,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宣说。

  总之,时时刻刻反观自己是极为重要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要以这个根本才能成就,因为一切法都是从自己的心地出生,只有自观自省,从根本的心地上改过自新,才可能现前世间和出世间的利乐。《维摩诘经》上说“真心是道场”、“清净心是道场”、“慈悲心是道场”,心是道场,一切教言所指向的唯一是要修好自己的心。

  如是略说之教言,无垢智慧瑜伽士,

  为调自心而宣说,极为甚深当修持。

  如是略说的教言是具有无垢智慧的瑜伽士华智仁波切为了调伏自心而宣说的,教言内涵甚深,有缘者应当在日用中真实修持,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记闻上。

  二○○五年藏历十月十日,建院二十五周年纪念日整理完毕。愿吉祥!

  (本教言讲解,参考《萨迦格言》、《君主法规论》、《二规教言论》、《禅林宝训》、《安士全书》、《竹窗随笔》等,在此一并说明。)

  

  

  

  厌离今生之歌——森林杜鹃妙音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译

  遍智诸佛自色显现善知识,

  无量总持辩才功德宝藏主,

  百部化基麦彭智慧无垢尊,

  祈愿无离无合欢喜住心莲。

  今生安乐圆满如梦之诸法,

  日夜不断贪执苦恼众有情,

  心中显现众多无义世事时,

  情不自禁唱起厌离之道歌。

  所谓财富虽为众人希求处,

  实为劳碌身心增加诸痛苦,

  即便善妙衣食亦不忍受用,

  临终引起贪执障碍解脱道。

  如何圆满唯仅衣食二者外,

  于己带来快乐丝毫绝无有,

  若人拥有赡洲所有诸财物,

  其犹不知满足贪求散乱住。

  卑微贫穷之身众人虽不齿,

  然思不断积护被盗之痛苦,

  具有多财之人生活情形时,

  我想乐睡即眠乞丐真幸福。

  夏季鲜花以及富人之财富,

  现时看似美妙然其难稳固,

  若于无有实义此物太执著,

  难忍恶趣险路岂能不须行。

  昔曾拥有四洲所有圆满乐,

  青春美饰胜似天人之尊主,

  无常亦如空中彩虹悉灭尽,

  吾等财富受用定如草尖露。

  去年富比龙王多数富贵人,

  今年步入痛苦乞丐行列中,

  此等虽非梦境然如梦显故,

  于此轮回之乐不得不生厌。

  众人交口称赞某某获高位,

  恰似秋云无有恒常坚固性,

  无有实义定同夏日彩虹故,

  反复思维难道不增厌离心。

  恼乱众多开示解脱僧人心,

  属民无过亦以法律作惩处,

  自诩贤善状如毒蛇具威严,

  步入后世险道之时当如何。

  现时自部下中高高在上状,

  待见阎罗卒时汝貌当不同,

  难以解脱恶趣感受痛苦时,

  领地眷属受用虽多亦无益。

  风华正茂蜜蜂享受花精粉,

  陶醉悦意花园难舍又难离,

  秋末寒冷使者突然降临时,

  烦乱萦绕心头无法排遣去。

  如是于此现世耽执众士夫,

  死主阎罗怒目现量见到时,

  回想一生懈怠散乱行为时,

  心中虽生猛厉后悔已不及。

  与己俱生以及终生守护之,

  自身若欲带走自亦无自主,

  亲友受用如空繁星虽耀眼,

  然定一切留于后世独自行。

  高贵喻如粉饰华丽众妙屋,

  无有稳固终成沙土瓦砾堆,

  于此显现应作详细之观察,

  于诸喜爱处所贪执将减弱。

  自己父辈祖辈前代诸世中,

  不断希求此生然亦未成功,

  我虽如何精勤亦如彼无成,

  故修甚深圣法岂非已是时。

  前半生敌多数下半生为友,

  今日爱重之友然于明日时,

  亦有可能成为断命之怨敌,

  亲怨无有定准何必强贪嗔。

  自己身体所生可爱诸子女,

  犹如自己心脏爱重而守护,

  何日其身力圆当报恩德时,

  不作利益只令生起厌烦心。

  青春韶华同龄少男少女众,

  互相含笑睥睨恋恋又不舍,

  情投意合心中虽愿长相聚,

  来日苦乐谁知由然悲心生。

  不定长久相聚一家众亲属,

  犹如集市旅客虽然暂相聚,

  然以昔业六道不定而去时,

  互相各奔东西何方亦不知。

  虽愿与胜上师相聚不分离,

  昔日所积业感谁人能遮止,

  相聚犹如杜鹃时至南飞去,

  金刚道友决定相离无须疑。

  上面尊主如何恭敬无法喜,

  下面眷属如何守护无满足,

  于此轮回世事无有成办时,

  坦然放松安然休息正是时。

  如何降伏敌人数量却愈增,

  如何慈护亲属烦恼却更多,

  虽吃众多美食愈加增不净,

  现时乞丐流浪之行应希求。

  于他如心守护合意之密友,

  于自当面背后无有高兴时,

  其心之中唯有新交之女友,

  无友独自心喜安住正是时。

  虽遇具足戒智利生善知识,

  然初见时一切恭敬又欢喜,

  若常相聚则唯精进宣过失,

  浊时利益众生自利难成办。

  赞颂具德大士之语不欲说,

  微细恶行闻时不作少观察,

  遇到何人即便精进广宣说,

  于此众生秉性如何不生厌。

  自境所住智者看亦不欲看,

  他处而来精通欺骗手段者,

  老奸巨滑敬如天尊思此景,

  佛教真实接近隐没之征兆。

  戒律智慧虽为持教之胜饰,

  然今众人不敬具有功德者,

  绸衣严饰唯得活佛名字者,

  虽无一丝功德然居显赫位。

  自己充满十万过失亦不观,

  于他过失明里暗里精进宣,

  见到与我相同此等朋友时,

  厌离之心于己心头久萦绕。

  所积五谷春天播撒于田中,

  心思秋季果熟收获虽如此,

  然而人寿无增渐减之显现,

  岂有于前无灭存在之把握。

  心中虽有人生定死之信念,

  然而未于死时无定精进修,

  从生至今之间多年已逝去,

  修此圣法成就心中…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