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把握。
自然而然之中造下諸多罪,
漸積各種惡行心中無處容,
若于今日死主閻羅忽降臨,
去處唯有惡趣此外更無有。
雖獲暇滿未得佛法精華義,
雖遇上師未勤習學密意行,
雖獲甚深教言煩惱未對治,
一生空過生起猛厲悔恨心。
現今風燭殘年修持善法後,
昔日所造墮罪異熟淨無余,
祈願大恩上師如雨而降下,
臨終無悔聖法成就之加持。
淨與不淨浩瀚刹土範圍中,
依于人與非人等等無定身,
文殊怙主上師利生行者前,
我亦不離而住發此吉祥願。
無始以恩養護慈母衆有情,
無有遺余大樂清淨刹土中,
容易引導威力吾身獨獲得,
願能成辦文殊上師所欲義。
何者耳聞此歌願與吾一同,
消淨耽執今生如霧分別念,
無勤作中自在菩提叁十七,
成就究竟二利十力功德主。
具叁十七菩提分數之頌文,勝生木龍年七月叁十日,阿旺洛珠宗美口中流出未作絲毫修改瞬間而成。茫呷郎!
厭離今生之歌講記
堪布益西彭措 講授
輪回世間中的人、事、物皆是無常的本性、虛假不實、終歸壞滅,無有半點實義可言。諸佛菩薩來此世間度化有情,同樣會在化緣已盡之時,將色身融入法界。雖然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色身已經離開我們,但上師的智慧身卻永遠悲護著每一位有情。今日,承垂法恩的弟子們只有按照大恩上師的遺教來修行,才是在內心深處真正依止上師,也只有這樣,才能生生世世不離上師的護念,最終才能有機會將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融爲一體。此次傳講上師的教言,亦是想光大上師的遺教,令道友們皆能于心中銘記,因此時此刻,恐怕再沒有比光顯上師之遺教更有意義的事了。
講正文之前,首先解釋題目:厭離今生道歌——森林杜鵑妙音。
分五段解釋:1、厭離什麼?2、爲何要厭離?3、何爲道歌?4、森林、杜鵑比喻什麼?5、爲何稱之爲妙音?
第一段:厭離什麼?
厭離的是今生,包括今生的財富、名聲、地位、家庭、事業、情感等。總之凡屬于今生的一切圓滿,都須要從心裏割舍,否則便無法通過修習佛法而趨入解脫正道,如六世DL喇嘛倉央嘉措尊者雲:“世上哪有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既欲學佛又要追求世間八法的打算只能說是妄想而已,作爲佛子,當系念我佛昔日爲尋求真理救度衆生而辭親割愛、舍棄一切世間圓滿毅然出家修行的功德。
第二段:爲何厭離?
①之所以要厭離是因爲如同雜毒的美味般,乍一品嘗,香甜爽口,但緊接著便是毒性入身的痛苦。同樣,本質上是苦谛的所謂今生圓滿,表面上看起來似有安樂可享,但實際上若耽著這虛幻不實的假象,結果只能是備受欺诳以至摧毀清淨善根。因爲它就象一副漂亮的金手铐,雖然看起來金光閃閃,但若戴上去,便會被緊緊束縛,無有半點自由。在此世間不知有多少人被巨額的財富、顯赫的名聲等一副副光亮的“金手铐”所緊緊束縛,從而令自己的心不能與真正的安樂之因——正法相應。它又象具有魔力的迷幻藥,服用之後,便被其支配得顛顛倒倒,無有半點智慧。放眼世間,凡極其熱衷今生圓滿之人,其相續中除圍繞名利所轉動之外,又怎會有清淨的世出世間智慧。
如同芭蕉樹,外表看起來碩大、堅實,但稍經剖析,便空空如也。同樣,無智之人,將希望寄托于表面上似有安樂的所謂今生圓滿之上,便如同水中撈月般,畢竟無有實義可得。此今生圓滿的欺诳性還在于如同鹽水,看起來好象能解渴,但其實越喝越渴,永遠無有滿足之時。
如是便知:世間法是痛苦的本性,所以要厭離。
②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之所以要厭離今生,是因爲耽著今生是解脫道的最大障礙,亦是一切罪業的來源。
說它是解脫道的最大障礙,是因爲:若專注于今生圓滿的追求,則勢必會將絕大部分的時間、精力用于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等的求取中,如是又能有多少時機用來串習正法的聞思修行?即使稍有時間可以支配,但由于心早已被雜染的世法所束縛,又怎能與解脫道相應?因爲脫離以出離心攝持的任何身心所作,皆不可能積聚與解脫道相應的善根。並且,若僅耽戀今生,則包括後世獲得人天安樂的善根都不會有。所以,被今生圓滿所束縛的人身是可憐之至的無暇人身,無有希望解脫,故叫作“息滅解脫燈”。
說它是罪業的源泉,是因爲:爲今生圓滿而求取的人,任何罪業都會毫無顧忌的去造作。如爲獲取物質財富,在強烈貪心的驅動下,會千方百計乃至不擇手段地將他人的錢財攫取到自己的曩中。在此過程中,不要說造下绮語、妄語等惡業,甚至于不惜將自己擁有財富的快樂建立在他人傾家蕩産的極度痛苦的基礎之上。若求取不到,便大動嗔心,以至想方設法欲將障礙鏟除。同樣,爲了名聲、地位及男女感情等,身口意叁門亦全部圍繞罪業而轉。所以,若沈醉于追求今世圓滿,則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結局只有墮入叁惡趣。故應看破今生、厭離今生而少欲知足。
如華智仁波切雲:“今生世間的一切瑣事,將導致現在與將來無法從輪回的痛苦中解脫,所以應該斬斷今生的繩索,修持後世的菩提。今生的父母、親友、財産受用皆要如唾液般舍棄,衣服、飲食等應當隨遇而安,知足少欲,唯一修持妙法。”
大恩上師于《忠言心之明點》中亦講道:“貪著現世無法緣,屢享欲樂生貪心,利樂稱譽求不得,如夢買賣故舍棄。”
意思是說:若貪著今生,便不會有學法的緣份;多享欲樂,只會增上貪心;而且利樂與名聲皆如夢中買賣般虛妄無實,了不可得。所以爲了獲得真正的安樂,今生的圓滿皆應舍棄。
第叁段:什麼是歌?
此處的歌並非以分別心所杜撰的普通文字,而是上師如意寶安住于智慧境界中,瞬間脫口而出的道歌,若用心吟唱,定能獲得道歌的加持。在道歌的最後,上師亦發願作加持:願聽到此道歌者皆能清淨耽著今生的分別念,于無勤作之中成就二利究竟的佛果。
第四段:森林杜鵑比喻什麼?
森林中的杜鵑,每逢初夏之時,便會日夜不停地鳴叫。遠離故鄉的浪子,耳聞杜鵑之聲,好象是在一聲聲的叫——快歸去!快歸去!如是輪回中的有情如同漂泊在苦海中的浪子,誤將他鄉認己鄉,由于迷狂地向外追求輪回中所謂今生的圓滿,而忘記須要返回心地的家園。爲喚醒如是有情,出離娑婆,回歸極樂,上師如意寶便化身應世,如森林中的杜鵑般,日夜不停地啼唱,勸導衆生,舍棄今生入解脫路回歸心地之家。並且上師這種喚醒有情舍棄今生、返歸心地之家的事業于生生世世中從未間斷過。所以此處森林杜鵑實際是在比喻,于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以悲心喚醒世人迷夢的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
第五段:爲什麼是妙音?
因爲此道歌完全是不假任何分別念思索的智慧自然流露,所以是妙音。又因爲道歌未夾雜任何貪嗔煩惱,完全是從清淨大悲心中等流而出,所以是妙音。並且聽聞、受持如是之道歌,一定能夠遠離今生世間八法的染汙束縛,令身口意叁門完全轉入解脫道,從而圓滿一生的修行,所以是妙音。
下面正式宣講道歌的內容。
整個道歌共叁十七個頌詞,分作四層講:第一層是第一頌,講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第二層是第二頌,講吟唱道歌的等起;第叁層是中間叁十一頌,具體講厭離今生的內容;第四層是最後四頌,講發願。
第一層: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
遍智諸佛自色顯現善知識,
無量總持辯才功德寶藏主,
百部化基麥彭智慧無垢尊,
祈願無離無合歡喜住心蓮。
此頌分叁層講:1、對誰祈禱?2、爲什麼要祈禱?3、祈禱什麼。
1、對誰祈禱?
即對遍智諸佛自色顯現的善知識——具有無量總持功德、無量辯才功德的功德寶藏之主尊——百部壇城化基的麥彭智慧無垢聖尊,虔誠祈禱。下面分別解釋:
①遍智諸佛自色顯現善知識。
自色,即諸佛智慧自現的色法。在大恩上師自己所著的《全知麥彭仁波切略傳》中,開始便說:“叁世諸佛智慧總集的文殊師利菩薩,其智慧種子字“德”字,在釋迦牟尼佛的所化刹土——藏地雪域,變成以人的形相利益無邊衆生,使他們都成爲獲得殊勝菩提安樂的大智者,這位在衆生面前以善知識形象應世的尊者,就是全知麥彭仁波切。”
根據全知麥彭仁波切傳記中的記載,尊者的弟子經常看到在他將要傳法的時候,旁邊的文殊菩薩像便放光融入他的心間;在與格西洛繞彭措辯論時,格西等現量見到尊者是文殊菩薩;在竹慶寺傳法時,弟子們亦見到是文殊菩薩。全知麥彭仁波切曾對弟子們說:“對你們來講,也可以說是文殊,因爲一切經論皆已無礙通達,且于辯論之時,無余顯現于心中。”
晚年在圓寂之前,全知麥彭仁波切親口對弟子說:“現在說真話沒有人聽,講假話才有人相信,我過去從來沒有跟人講過,其實,我不是普通的凡夫,而是乘願來此人間的菩薩。”而且說:“我從兒時至今,所著的一切著作、儀軌皆是文殊菩薩加持入于心間後而作,無有一句夾雜自己的分別念。”
通過上面的傳記,要明確祈禱的對境是遍智諸佛自色外現善知識形象的全知麥彭仁波切,也可以說是諸佛智慧總集的文殊菩薩所外現的大班智達——全知麥彭仁波切。
②無量總持辯才功德寶藏主。
A、無量總持功德。
總持,梵語稱之爲“陀羅尼”,即以殊勝的正念與智慧將所有經論的句與義皆能不忘記而受持,而且過去沒有聽過的法義亦能于心中明現。
關于全知麥彭仁波切具有無量總持的功德,可以以尊者的傳記來證明: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十五歲修文殊語獅子時,即獲得極其殊勝的驗相。尊者自己說:“從那時起,無論閱讀顯宗還是密宗等的典籍,只要一過目,便能理解,只需聽傳承,而勿須煩勞上師解釋。”這便是法義能夠于心中明現的總持功德。
在石渠即雅寺時,叁天便閱完甘珠爾。在格蒙寺入定修法的間歇,用二十五天閱完丹珠爾,且在此次閱讀之後,經論的內容便已經熟記不忘。爾後,于紮加寺以背誦的方式念誦丹珠爾的傳承…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