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時弟子們按論部對照,發現無有絲毫差錯,這便是經論句義明記不忘的總持功德。
B、無量辯才功德。
辯才無礙解,即是對所有的提問皆能夠無礙的回答,且對所有的問辯者皆能夠答辯,獲得了從某一法義展開,乃至宣說一個大劫,亦不會窮盡的智慧。
在紐西堪布的《大圓滿傳承源流史——藍寶石》中如是贊歎全知麥彭仁波切:“他完全覺醒了在無數個生世的串習中所形成的白業功德作爲因,加上上師的恩德與深意的加持作爲緣,移到自相中,對佛經甚深廣大的意義,在不違背四依法的前提下,分別以辯才無礙來加以理解,自在大如天空的天成智悲印象,解開八大無畏的伏藏。”又贊歎說:“在能夠講解無數典籍的學者當中,他就象一頭無畏的雄獅,能夠流暢地講解或漫談,典籍注釋等方面暢行無阻。”
C、無量功德寶藏主。
頌詞中是以“總持”與“辯才”爲例,實際上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功德無法用語言一一描述,只能說是“無量功德寶藏的主尊”。
依怙蔣揚欽哲仁波切曾對人說:“如今在這片大地上,沒有人能比喇嘛麥彭更有學問,如果將他的本生與功德皆記錄下來,則恐怕比《廣般若經》的經卷還要多,只是他不願意寫而已。”
③百部化基麥彭智慧無垢尊。
“百部”是指四十二部寂靜本尊與五十八部忿怒本尊,共一百部。此百部本尊的化基便是全知麥彭仁波切。“麥彭智慧無垢”是尊者的名號,藏文爲“麥彭•羅珠智美”,其中“羅珠智美”四字翻譯爲“智慧無垢”。
2、爲何要祈禱?
因爲所祈禱的對境,並非普通的凡夫、仙人以及聲聞、緣覺,亦非功德不圓滿的學道菩薩,而是諸佛自色、形相現爲人之形相的無量功德寶藏主。對于如是智悲力圓滿的全知上師——麥彭仁波切,有緣者只要具信心與恭敬心,則無論何時何處作祈禱,皆會得到大悲的觀照與智慧的加持。所以欲獲得佛法共與不共的悉地,須要特別注重虔誠祈禱與我等因緣甚深的全知上師——麥彭仁波切。
上師如意寶于《全知麥彭仁波切略傳》中寫道:“我們依靠誠心向他祈禱的日光,一定能夠使尊者浩大無邊、如雪山般的加持日漸融化,並且流出共與不共兩種悉地的清泉,滋潤我們身口意的大地。”
此是大恩上師用金剛句所作的證明,無有絲毫誇張。上師本人十五歲時開悟,便是依靠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加持。當時上師一心一意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短時間裏,念誦一百萬遍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祈禱文,且閱讀尊者所著的《直指心性》滿一萬遍。如是得加持後而開悟,從此以後,獲得真實文殊菩薩化現爲上師形象的全知麥彭仁波切以彩虹身來攝受。
大恩上師曾對弟子們說:“我自己相續中乃至刹那頃的慈悲心與信心,皆是由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加持入于心間的結果,我們這些弟子,即使以尊者開個玩笑,亦會對獲得意傳加持産生障礙。”上師還說:“全知麥彭仁波切所造的顯密論典,在七世之中,此無比善說的加持會一世比一世更加增上、殊勝。”而且說:“我自己的加持要快速圓滿的融入弟子的相續,比較困難,但是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可以保證迅速證悟大圓滿的正見。”
作爲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弟子,通過上面的教言,應當了知虔誠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的重要性。
如今在五明佛學院求法,所學所修,大多數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爲衆生遺留的法寶,相續中能夠生起少許信心、悲心與智慧亦皆是全知上師——麥彭仁波切加持的結果。總之,作爲法王如意寶的弟子,若欲獲得共與不共的悉地,乃至最高成就,千萬不要忘記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祈禱尊者是一切加持的來源。
3、祈禱什麼?
所祈禱的便是“無離無合歡喜住心蓮”,即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以無離無合的方式恒時歡喜安住于自己信心的蓮花之中。此處信心比喻爲蓮花,智慧的加持比喻爲日光,安住心蓮比喻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智慧完全融入心間。
無離無合即上師的智慧與自己的心成爲無二一體,既然無二一體,便不會有分離,亦不會有和合。因爲只有存在他體才會有兩個他體的分離與和合,既然是無二一體的未有絲毫遠離過,又怎會有和合之相可得呢?從如是的祈禱方式亦可以看出大恩上師與全知麥彭仁波切于實際中無二無別。並且上師幾乎在所有的著作之前,都要頂禮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如在《無常道歌》中雲:“廣集諸尊壇城之作者,無上恩師法王麥彭尊,安住吾心蓮花盛妙墊,唱起一串自然悟道歌。”在《大圓滿直指心性廣疏》中雲:“佛子文殊童子之心間,顯現諸佛叁密德字形,複于此世現示善知識,恒時皈依麥彭降措尊。”在《給巴先的教言》中雲:“諸佛智悲力之幻化舞,如海壇城本尊射收主,吾之唯一依處麥彭尊,願菩提間相聚蒙守護。”在《叁世佛語合而爲一》中雲:“自心無生光明性,即是了義文殊尊,住于本無離合中,了悟本面而頂禮。”
通過這些事例,應當了知如何隨學上師如意寶的行爲,即上師是如何祈禱,作弟子的亦應隨學上師祈禱的方式而作祈禱——祈禱生生世世不離全知麥彭仁波切,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智慧身攝受我們,與我們的心無離無合,祈禱能夠生生世世弘揚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無上教法。
雪域年龍達熱拉姆空行母的父親——伏藏大師阿傍尊者曾經授記:全知麥彭仁波切圓寂後,轉世爲上師如意寶。實際上,上師如意寶的功德、事業也就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功德、事業的延續。
第二層:吟唱道歌的等起。
今生安樂圓滿如夢之諸法,
日夜不斷貪持苦惱衆有情,
心中顯現衆多無義世事時,
情不自禁唱起厭離之道歌。
頂禮、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之後,便開始宣說吟唱道歌的等起。根本之因是由于以大悲心觀照輪回的苦惱衆生所引發,即見到無量的衆生對于如夢幻般的所謂今生安樂圓滿之諸法,日夜不斷地貪執。當心中顯現如是衆多無意義的世間瑣事時,便情不自禁唱起厭離的道歌。
之所以說是以大悲觀照,是因爲上師早已徹見一切今生安樂皆 是鏡花水月,無有絲毫實質可求的義理。但世間的衆生由于全然不懂此理,便于心中妄執存在實有的安樂,且由此實執誤誘身口意叁門不間斷地造作惡業,而不知回頭是岸。見到衆生無意義地追求今生、造作罪業,上師的大悲願海中便自然等流出能夠滌蕩衆生罪業的清涼道歌。
第叁層:具體講厭離今生的內容。
所謂財富雖爲衆人希求處,
實爲勞碌身心增加諸痛苦,
即便善妙衣食亦不忍受用,
臨終引起貪執障礙解脫道。
如何圓滿唯僅衣食二者外,
于己帶來快樂絲毫絕無有,
若人擁有贍洲所有諸財物,
其猶不知滿足貪求散亂住。
卑微貧窮之身衆人雖不齒,
然思不斷積護被盜之痛苦,
具有多財之人生活情形時,
我想樂睡即眠乞丐真幸福。
此叁頌講財富是引發身心痛苦的根源,故應厭離今生的財富。
所謂財富雖爲衆人希求處,
實爲勞碌身心增加諸痛苦。
所謂的財富,雖然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希欲求取之所在。如爲了發財,傾注自己有限的精力,徒耗寶貴的時光,甚至背井離鄉只身遠赴異地他鄉,更有甚者竟然不惜違背道德良心,造盡惡業。但實際上人們朝思暮想的財富,根本不可能給任何人帶來任何本質意義上的幸福。相反,在求財、守財、破財的過程中,唯一獲得的只能是勞碌身心,增加各種痛苦的結果。如羅狀元雲:“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如是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總是于朝朝暮暮中匆匆忙忙苦苦的追求財富,不知不覺于懵懵然然之中便走完一生,再回首終生的忙碌,皆只是徒勞辛苦而已。
即便善妙衣食亦不忍受用,
臨終引起貪執障礙解脫道。
前面兩句是講追求財富所引起的今生之身心痛苦,此二句是講執著財物是臨終解脫的障礙。
若平時對財物很執著,悭貪的習氣便會漸漸堅固。如爲積累財物,即使稍好的衣食,自己亦舍不得受用。這種貪執熏染的習氣導致臨終時心中仍然放舍不下,由此便形成趣入解脫道的極大障礙。如修習淨土之人,若臨終時心中仍執著錢財,則無法提起往生的正念,在這種狀態下,即使阿彌陀佛親來接引,亦無法與佛陀感應道交從而失去解脫的良機。因爲臨終的心態至關重要,古人雲:“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意思是說,臨終時哪方面的心念力量強,便隨此心念轉生。所以,此時若念佛心強,便會往生淨土花開見佛;若念財心強,以如是的貪執,便可能墮入餓鬼道中感受劇苦。故若貪執習氣深重,一定是往生的嚴重障礙。如一棵樹存活時一直東傾,則最終一定是倒在東邊,而不可能是西邊。同樣,若平常念念皆是求取世間八法,則最終一定是轉生回娑婆世界,且多是墜墮叁惡趣。所以爲使臨終心無牽挂順利往生,則于平時便要放下對財物的貪執,不貪不求少欲知足,如是到緊要關頭,才能與佛相應端坐蓮臺、直趣西方。
如何圓滿唯僅衣食二者外,
于己帶來快樂絲毫絕無有。
此二句是提醒具貪有情:生存必須的條件其實很簡單,所以無需過多奢求。
生活所需的財物中,可以分成兩分,即一分是安身立命、滋養色身的必須品,另一分則是恣意五欲、縱情六塵的奢侈品,美其名曰“改善生活、品味人生”,其實質完全是貪欲的産物。生存必須品無外乎衣食兩類,並且飲食方面能夠療治饑虛足矣,衣物方面能夠遮寒蔽體亦罷。除此之外莫貪珍肴佳膳、華服美衫,錦衣玉食的生活不僅無有絲毫快樂的本質,反而成爲身心的負擔。因爲首先須要揮汗如雨或者絞盡腦汁地去積累資財,千方百計獲取之後又要去購買,買得以後還要受用,如是便無有閑暇的時間與精力去作真正能夠利益自己身心的事。懂得此理之後,便要用減法的公式來對待自己的生活所需,而不能用加法,也就是說,除了生活必須品以外,一切多余的財物都要逐漸減少,如是知足少欲,心才會趨于清淨,相應正道。如羅狀元在《醒世詩》中雲:“平生衣食隨緣過,才得清閑便是仙。”又說:“身貧少慮…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