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时弟子们按论部对照,发现无有丝毫差错,这便是经论句义明记不忘的总持功德。
B、无量辩才功德。
辩才无碍解,即是对所有的提问皆能够无碍的回答,且对所有的问辩者皆能够答辩,获得了从某一法义展开,乃至宣说一个大劫,亦不会穷尽的智慧。
在纽西堪布的《大圆满传承源流史——蓝宝石》中如是赞叹全知麦彭仁波切:“他完全觉醒了在无数个生世的串习中所形成的白业功德作为因,加上上师的恩德与深意的加持作为缘,移到自相中,对佛经甚深广大的意义,在不违背四依法的前提下,分别以辩才无碍来加以理解,自在大如天空的天成智悲印象,解开八大无畏的伏藏。”又赞叹说:“在能够讲解无数典籍的学者当中,他就象一头无畏的雄狮,能够流畅地讲解或漫谈,典籍注释等方面畅行无阻。”
C、无量功德宝藏主。
颂词中是以“总持”与“辩才”为例,实际上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功德无法用语言一一描述,只能说是“无量功德宝藏的主尊”。
依怙蒋扬钦哲仁波切曾对人说:“如今在这片大地上,没有人能比喇嘛麦彭更有学问,如果将他的本生与功德皆记录下来,则恐怕比《广般若经》的经卷还要多,只是他不愿意写而已。”
③百部化基麦彭智慧无垢尊。
“百部”是指四十二部寂静本尊与五十八部忿怒本尊,共一百部。此百部本尊的化基便是全知麦彭仁波切。“麦彭智慧无垢”是尊者的名号,藏文为“麦彭•罗珠智美”,其中“罗珠智美”四字翻译为“智慧无垢”。
2、为何要祈祷?
因为所祈祷的对境,并非普通的凡夫、仙人以及声闻、缘觉,亦非功德不圆满的学道菩萨,而是诸佛自色、形相现为人之形相的无量功德宝藏主。对于如是智悲力圆满的全知上师——麦彭仁波切,有缘者只要具信心与恭敬心,则无论何时何处作祈祷,皆会得到大悲的观照与智慧的加持。所以欲获得佛法共与不共的悉地,须要特别注重虔诚祈祷与我等因缘甚深的全知上师——麦彭仁波切。
上师如意宝于《全知麦彭仁波切略传》中写道:“我们依靠诚心向他祈祷的日光,一定能够使尊者浩大无边、如雪山般的加持日渐融化,并且流出共与不共两种悉地的清泉,滋润我们身口意的大地。”
此是大恩上师用金刚句所作的证明,无有丝毫夸张。上师本人十五岁时开悟,便是依靠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当时上师一心一意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短时间里,念诵一百万遍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且阅读尊者所著的《直指心性》满一万遍。如是得加持后而开悟,从此以后,获得真实文殊菩萨化现为上师形象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以彩虹身来摄受。
大恩上师曾对弟子们说:“我自己相续中乃至刹那顷的慈悲心与信心,皆是由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入于心间的结果,我们这些弟子,即使以尊者开个玩笑,亦会对获得意传加持产生障碍。”上师还说:“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显密论典,在七世之中,此无比善说的加持会一世比一世更加增上、殊胜。”而且说:“我自己的加持要快速圆满的融入弟子的相续,比较困难,但是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可以保证迅速证悟大圆满的正见。”
作为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弟子,通过上面的教言,应当了知虔诚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的重要性。
如今在五明佛学院求法,所学所修,大多数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为众生遗留的法宝,相续中能够生起少许信心、悲心与智慧亦皆是全知上师——麦彭仁波切加持的结果。总之,作为法王如意宝的弟子,若欲获得共与不共的悉地,乃至最高成就,千万不要忘记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尊者是一切加持的来源。
3、祈祷什么?
所祈祷的便是“无离无合欢喜住心莲”,即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以无离无合的方式恒时欢喜安住于自己信心的莲花之中。此处信心比喻为莲花,智慧的加持比喻为日光,安住心莲比喻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完全融入心间。
无离无合即上师的智慧与自己的心成为无二一体,既然无二一体,便不会有分离,亦不会有和合。因为只有存在他体才会有两个他体的分离与和合,既然是无二一体的未有丝毫远离过,又怎会有和合之相可得呢?从如是的祈祷方式亦可以看出大恩上师与全知麦彭仁波切于实际中无二无别。并且上师几乎在所有的著作之前,都要顶礼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如在《无常道歌》中云:“广集诸尊坛城之作者,无上恩师法王麦彭尊,安住吾心莲花盛妙垫,唱起一串自然悟道歌。”在《大圆满直指心性广疏》中云:“佛子文殊童子之心间,显现诸佛三密德字形,复于此世现示善知识,恒时皈依麦彭降措尊。”在《给巴先的教言》中云:“诸佛智悲力之幻化舞,如海坛城本尊射收主,吾之唯一依处麦彭尊,愿菩提间相聚蒙守护。”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云:“自心无生光明性,即是了义文殊尊,住于本无离合中,了悟本面而顶礼。”
通过这些事例,应当了知如何随学上师如意宝的行为,即上师是如何祈祷,作弟子的亦应随学上师祈祷的方式而作祈祷——祈祷生生世世不离全知麦彭仁波切,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身摄受我们,与我们的心无离无合,祈祷能够生生世世弘扬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无上教法。
雪域年龙达热拉姆空行母的父亲——伏藏大师阿傍尊者曾经授记:全知麦彭仁波切圆寂后,转世为上师如意宝。实际上,上师如意宝的功德、事业也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功德、事业的延续。
第二层:吟唱道歌的等起。
今生安乐圆满如梦之诸法,
日夜不断贪持苦恼众有情,
心中显现众多无义世事时,
情不自禁唱起厌离之道歌。
顶礼、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之后,便开始宣说吟唱道歌的等起。根本之因是由于以大悲心观照轮回的苦恼众生所引发,即见到无量的众生对于如梦幻般的所谓今生安乐圆满之诸法,日夜不断地贪执。当心中显现如是众多无意义的世间琐事时,便情不自禁唱起厌离的道歌。
之所以说是以大悲观照,是因为上师早已彻见一切今生安乐皆 是镜花水月,无有丝毫实质可求的义理。但世间的众生由于全然不懂此理,便于心中妄执存在实有的安乐,且由此实执误诱身口意三门不间断地造作恶业,而不知回头是岸。见到众生无意义地追求今生、造作罪业,上师的大悲愿海中便自然等流出能够涤荡众生罪业的清凉道歌。
第三层:具体讲厌离今生的内容。
所谓财富虽为众人希求处,
实为劳碌身心增加诸痛苦,
即便善妙衣食亦不忍受用,
临终引起贪执障碍解脱道。
如何圆满唯仅衣食二者外,
于己带来快乐丝毫绝无有,
若人拥有赡洲所有诸财物,
其犹不知满足贪求散乱住。
卑微贫穷之身众人虽不齿,
然思不断积护被盗之痛苦,
具有多财之人生活情形时,
我想乐睡即眠乞丐真幸福。
此三颂讲财富是引发身心痛苦的根源,故应厌离今生的财富。
所谓财富虽为众人希求处,
实为劳碌身心增加诸痛苦。
所谓的财富,虽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希欲求取之所在。如为了发财,倾注自己有限的精力,徒耗宝贵的时光,甚至背井离乡只身远赴异地他乡,更有甚者竟然不惜违背道德良心,造尽恶业。但实际上人们朝思暮想的财富,根本不可能给任何人带来任何本质意义上的幸福。相反,在求财、守财、破财的过程中,唯一获得的只能是劳碌身心,增加各种痛苦的结果。如罗状元云:“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如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是于朝朝暮暮中匆匆忙忙苦苦的追求财富,不知不觉于懵懵然然之中便走完一生,再回首终生的忙碌,皆只是徒劳辛苦而已。
即便善妙衣食亦不忍受用,
临终引起贪执障碍解脱道。
前面两句是讲追求财富所引起的今生之身心痛苦,此二句是讲执著财物是临终解脱的障碍。
若平时对财物很执著,悭贪的习气便会渐渐坚固。如为积累财物,即使稍好的衣食,自己亦舍不得受用。这种贪执熏染的习气导致临终时心中仍然放舍不下,由此便形成趣入解脱道的极大障碍。如修习净土之人,若临终时心中仍执著钱财,则无法提起往生的正念,在这种状态下,即使阿弥陀佛亲来接引,亦无法与佛陀感应道交从而失去解脱的良机。因为临终的心态至关重要,古人云:“心绪多端,重处偏堕。”意思是说,临终时哪方面的心念力量强,便随此心念转生。所以,此时若念佛心强,便会往生净土花开见佛;若念财心强,以如是的贪执,便可能堕入饿鬼道中感受剧苦。故若贪执习气深重,一定是往生的严重障碍。如一棵树存活时一直东倾,则最终一定是倒在东边,而不可能是西边。同样,若平常念念皆是求取世间八法,则最终一定是转生回娑婆世界,且多是坠堕三恶趣。所以为使临终心无牵挂顺利往生,则于平时便要放下对财物的贪执,不贪不求少欲知足,如是到紧要关头,才能与佛相应端坐莲台、直趣西方。
如何圆满唯仅衣食二者外,
于己带来快乐丝毫绝无有。
此二句是提醒具贪有情:生存必须的条件其实很简单,所以无需过多奢求。
生活所需的财物中,可以分成两分,即一分是安身立命、滋养色身的必须品,另一分则是恣意五欲、纵情六尘的奢侈品,美其名曰“改善生活、品味人生”,其实质完全是贪欲的产物。生存必须品无外乎衣食两类,并且饮食方面能够疗治饥虚足矣,衣物方面能够遮寒蔽体亦罢。除此之外莫贪珍肴佳膳、华服美衫,锦衣玉食的生活不仅无有丝毫快乐的本质,反而成为身心的负担。因为首先须要挥汗如雨或者绞尽脑汁地去积累资财,千方百计获取之后又要去购买,买得以后还要受用,如是便无有闲暇的时间与精力去作真正能够利益自己身心的事。懂得此理之后,便要用减法的公式来对待自己的生活所需,而不能用加法,也就是说,除了生活必须品以外,一切多余的财物都要逐渐减少,如是知足少欲,心才会趋于清净,相应正道。如罗状元在《醒世诗》中云:“平生衣食随缘过,才得清闲便是仙。”又说:“身贫少虑…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