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一冊▪P23

  ..續本文上一頁的一生都是在懈怠與散亂的行爲中度過,解脫的資糧絲毫沒有積累,此時心中雖然生起猛厲的後悔心,但爲時已晚。死時,即使是欲帶走俱生而有、且終生保護的身體,亦決無自主的可能,更何況其它身外之物呢?親友、受用等雖然如夜空中的繁星般耀眼,但這一切決定無法相隨,只有自己一人孤獨地隨黑業飄泊在可怕的中陰險路。

  針對此段,不妨分析一下兩種人生追求,及其最終的結果:一種人追求現世的世間八法,將畢生的時間與精力幾乎都用于求取功名利祿、富貴榮華之中,爲此沒有積累解脫的資糧,臨終之時,窮盡此生所得到的名聞利養、妻財子祿,不僅對自己起不到任何幫助,且絲毫亦帶去不得,只有爲求取欲樂而造下的黑業伴隨自己轉入惡趣受苦。所以追求今生,結果是先樂後苦。

  另一種人則並不耽著今生無意義的欲樂,而追求來世的解脫,爲此淡名泊利、疏親遠財,甚至遠離塵世的喧囂,幽居在極靜的山林,辭尊居卑、遁名匿迹,勤積七種聖法財,結果于臨終之時,因爲無有世間名利財眷的耽著,心中了無挂礙,又因爲此生無有空過,善法資糧積聚圓滿,便于相續中伴隨著佛法的境界安然而逝。由于厭離今生,尋求解脫而感得先苦後樂之果,從而真正實現了暇滿人身的大義。

  經過比較不難得知:前一種人就如比喻中的蜜蜂般,注定于憂悔中死去;而後一種人由于厭離今生,所以,不僅于生時善用佛法給予生命最莊嚴的點綴,亦于殁時給予死亡最終級的關懷,可謂真正做到于生于死無憾無悔且于來世又必獲安樂。

  大恩上師在圓寂之前說過如是的教言:“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無須上師自爲自上師,無須侍從自爲自侍從”,即是針對如我一般的人而言,我是多麼幸福啊!”又說:“臨終之前說很多話是沒有用的,有的人臨終時還在爲分割遺産而花費心思,真是無有任何價值。”

  全知麥彭仁波切亦雲:“已獲難得暇滿時,今若放逸不謹慎,死主使者到來時,縱然追悔豈能改?……死主于彼從不問,汝事是否已完成?是故一切福德事,即日迅速當行持。”

  所以,既然已經獲得難得的暇滿人身,若不倍加珍惜,整日放逸懈怠,對于有關佛法的前行、正行、回向等都是心不在焉、若無其事的態度,則不僅空過此生,且殃及後世。如持咒時叁門散亂,聞思時僅求傳承,發心時錯亂因果,待人時無有慈悲,所追求的又都是世間八法,如是一生幾乎都是在懈怠與散亂中荒廢時光。至臨終閻羅死主清算總帳之時,便會發現信心、悲心、智慧、福德及禅定等功德可謂點滴無有,相反殺盜淫妄等諸惡業卻比比皆是。總之,善業微乎其微,惡業無法計數,由此定當墮入地獄無疑。

  若果真如此,再回望一生的懈怠與散亂,即便是捶胸頓足、悔不當初,亦是無濟于事。試問諸位:若閻羅死主即時將至,能否泰然自若、問心無愧?能否回首往昔無有空過?所以,若再不悔改恐怕很多人都將如頌詞中所說“心生猛厲後悔已不及”。

  故從今以後,爲使臨終無悔,便要珍惜分分秒秒,一方面須要盡量斷除懈怠與散亂的行爲,另一方面,力所能及的與佛法相關的一切修行都須要迅速行持。莫貪戀眼前的所謂幸福,莫憧憬未來的所謂美滿,存活一日就要精勤修學一日、積累一日的資糧,萬萬不可空耗時日。

  高貴喻如粉飾華麗衆妙屋,

  無有穩固終成沙土瓦礫堆,

  于此顯現應作詳細之觀察,

  于諸喜愛處所貪執將減弱。

  此頌告誡有情當學會觀察虛假的外表粉飾,由此減弱以往的貪執。

  頌詞中舉了一個例子。如經過粉飾、裝潢之後的華麗房屋,若不觀察,便容易被此假相所迷惑,認爲是穩固恒常、令人悅意的實有之物。若詳細善加觀察之後,便會了知這只是暫時的假合,除沙土木石等之外,根本不存在實體的美妙住宅。再將土木等繼續分析下去,則除微塵外一無實有。因爲假合的本性永遠是虛妄,不可能有真實性可得,亦不可能令它變成實有法,所以終有一天所謂美妙家園亦會成爲零散堆積的沙土與瓦礫。

  佛陀曾告誡過衆生叁界是苦、空、無常、無我的苦谛。輪回中叁有的本質本來如是,任誰亦無法否定,但世上的人卻偏偏不願正視輪回痛苦、人生無常的事實,總是挖空心思、想方設法妄想創造出一個實則根本不存在的有漏的所謂堅固安樂。

  人生本來平淡簡單,執著今生的人卻總想使它奇異複雜,如是厭棄簡易質樸,追求奢侈豪華,爲掩蓋土木沙石便在屋子的裏裏外外裝飾點綴,當假合完成之際,仍全然不知這一切僅是微塵的堆積,反而生起強烈的實有貪執。實際中,土木陋室與豪華住宅的所謂差別僅僅在于,前者是土木的本來面目,後者是本來面目的包裝粉飾而已,二者在虛假不實方面無有任何不同,皆是微塵積聚性。若不知此理,房屋裝飾得愈加精美,則癡心便會愈加增盛,清淨智慧自然愈發減少。

  通過此喻推廣觀察:一個人本來普通平凡,身體是微塵的堆積,且不淨周遍,內心又是刹那變化的相續分別,且業惑充滿。如此的微塵積聚與刹那相續,又有何高貴可言呢?但如是的事實,人們卻不願接受,不願安住于純樸自然,總想通過包裝之後擺脫平凡普通,以便在他人面前展現出看似誘人的所謂人生高貴境況,時下諸多所謂名人便是如此。如欲成明星,首先須要在外表上修飾一番,爾後在言談舉止上再造作一番,甚至于不惜重金聘請名家杜撰個人傳記,僞編動人情節,虛構曲折離奇,還要通過參予一些公益事業而製造場面、烘托背景。如是所謂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光彩明星形象便炮製而出,成爲他人心目中高不可攀、競相追逐崇拜的偶像,此時自我感覺亦是不同凡響。但如是虛假的“高貴”,最終一定會顯露它的本來面目。因爲不淨顯現絕對不是美麗,業惑雜染絕對不是清純,終究只是不淨微塵與雜染刹那的自性。

  經由如是分析,便可了知欺诳的所謂“高貴”,實際無有任何穩固的實義可得,根本不值得去營造追求。所以,沒有任何必要去增益高貴的身份、顯赫的名聲與豪華的生活等,迫切需要的唯一是以老實真誠的態度勤苦的修行。

  大成就者單巴桑吉尊者雲:“物質如雲霧般,不要執著爲常有;一切名譽如谷響般,不要追求名譽,應當修持法性;妙衣如彩虹般,應當穿破舊的衣服修行;美味食物亦是不淨物之因,不要爲充饑而忙碌;如意寶自己具有,不要貪著飲食財物;任何瑣事都是無有利益的,應當修行成就之法;自己的身體最終會被小蟲吃掉,何時消失亦無法確定,不要散亂虛度此生。”

  自己父輩祖輩前代諸世中,

  不斷希求此生然亦未成功,

  我雖如何精勤亦如彼無成,

  故修甚深聖法豈非已是時。

  此頌是告誡有情:凡追求今生之人,永遠都是失敗者,只有修持聖法,才能成爲永遠不敗的聖者。

  父輩、祖輩都是爲希求當生的圓滿而奮鬥終生,雖欲實現一生的現世理想,但皆終告失敗而死去。如是一代代往前推,可以說在此輪回世間,無始劫以來,出生過無量的未蘇醒出世間善根的衆生,只是爲當生的圓滿而奮鬥,結果周遍十方叁世,一切耽著今生的有情,皆無一例外的從未得到過真正的成功。

  在此世間,曾出現多少希望自己長生不死、江山永固的帝王,但回望曆史試問成功者誰,可謂古今絕無。相反,在政權被推翻的過程中絕望而死的卻比比皆是。又有多少商人,一生的所求就是巨額的財富,但商場無情,爾虞我詐,任誰亦不可能是永遠的贏家,很多人往往是在貪婪中遺憾的死去,即使生時富甲一方,亡時連根線亦帶不走。如果此等亦可稱得上是成功者,則真可謂是對“成功”二字的絕妙諷刺。再看天界中,無論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的天人,若擁有實有的成功,便不會墮落。如我乳轉輪王,在注重現世之人的眼目中可謂是成功的典範。因其首先做統治四大部洲的金輪王,爾後又升至叁十叁天與帝釋天平起平坐,如是的成功可謂遠遠超過人間最顯赫的統帥。但因爲權力欲的膨脹而生起欲廢棄帝釋、自己稱王的一念害心,結果當時便墮到地上,于權力欲未獲滿足的遺憾中死去。不僅我乳轉輪王是如此的失敗,殊不知昔日曾有多少天界的成功者最終皆從充滿妙欲的天界墜墮下界。

  何以故一切間法的希求者最終皆不成功呢?可以分兩種情況回答:一是因爲無有因緣的會聚而得不到所求,如是當然是失敗者;二是暫時因緣積聚時,雖然會有暫時圓滿的短暫顯現,但最終亦終歸壞滅。暫時的所謂成功者相比前者僅僅是悲慘的結局稍遲顯現而已,最終注定失敗,這便是任誰亦無法更改的輪回壞苦的本性。所以,可以下結論說:一切追求今生者,結果都是失敗者。

  如是應當了知先輩們一代又一代地爲追求當生的理想,實現出人頭地的願望,而廢寢忘食去構畫所謂人生藍圖的一切設想,皆只是虛幻不實的妄想而已。即使暫時得以實現,最終還歸失敗,種種的現世計劃與設想最終都要破滅,一切的努力終歸付諸東流。祖先既然皆是如此,則今日的我們于所謂的現世圓滿無論怎樣精勤努力亦決定如他們一樣,終究無有成功可得,過去無有成功,未來亦不會有成功的可能。如回首往事,每個人都不難發現,昔日的理想與人生目標,于若幹年之後,基本無有實現。無論如何努力,不如意的事情總是十之八九,即使曾經擁有,但又隨著因緣的變遷而必定消散,如是除了滿腹的惆怅傷感、寂寥失落之外,又真正得到過什麼呢?以過去類推未來,一定亦複如是,不會有真正的成功。如是若能如此看破世間,則可謂已至修持甚深正法之時,所以大恩上師于道歌中雲:“我雖如何精勤亦如彼無成,故修甚深聖法豈非已是時?”

  可見一切世間的所爲除空耗時日外,無有絲毫實義可得,只有佛法才是有價值生命的唯一寄托與真正歸宿,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正實現了人生的大義。所以,應當放棄一切對于此生的追求,將全副身心皆投入于解脫道的修行中,唯有如是最終才會得到真實的成就。一切世間法的所謂成功皆無有實義,我們所希求的應是佛果的成就,如《…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