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師的密意行而空過一生;雖然聞到甚深教言,但因沒有以教言對治煩惱而空過一生。由于叁種不空過,便會有臨終無悔的成就。而因爲叁種空過,則臨終必定會生起猛厲的悔恨心,于追悔莫及中死去。
時時念死之人,必定會倍加珍惜暇滿人身,而珍惜暇滿又必定會引發超乎常人之勇猛精進的行爲,而勇猛精進所帶來的結果又必定是通達顯密教法。如此的人生不僅可以産生大乘的正見,乃至可以窮徹頂乘究竟圓滿的義理。依靠如是的正見串習,相續中的功德亦會與日俱增,結果便是逐漸通達,乃至成就一切佛法的精華要義。相反,若耽著今生,則即使得到暇滿人身,亦會將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于對世間法的追求上。雖然看起來忙忙碌碌、不亦樂乎,但究其本質,皆是在庸庸碌碌、徒耗光陰中度日,充其量亦只能勉強稱得上是表面學佛的影像修行者。如是的人生連最基本的佛法義理尚且不會通曉,何況說獲得佛法的精華要義則更是絕無可能。
依止上師方面,若時時念死,則便會珍惜因緣。因爲想到在有限無常的生命曆程中,能夠值遇此殊勝稀有之機緣,實屬難中之難,所以便會用心修學上師的密意,效仿上師的言行。如是在上師的熏陶與教化之下,亦能較快産生上師相續當中所擁有的智慧與慈悲等的功德。這便是善學者不空過的結果。相反,若耽著今生,貪戀輪回的安樂,則即使遇到具有德相的上師,心思亦不會用于修學上師密意的方面。如是雖然有與上師值遇相聚的因緣,但上師相續中的智慧、慈悲以及度化有情之善巧方便等的功德卻絲毫亦不能融入自相續。並且,不僅學不到上師身口意的功德,反而會在社會惡友的影響下,身體去學殺盜淫,語言去學各種绮語、妄語,心亦會變得愈發狡詐自私。這便是耽著今生的結果。
在尊重教言方面,若時時念死,則對于法必然會殷重恭敬。
即使僅得一句教言,亦會馬上運用于自己的心中,不斷衡量檢點自相續,以教言來調整指導自己身語意的行爲。如是句句教言皆是照見自相續的明鏡,皆是對治煩惱的良藥。如此運用教言修正自己,久而久之,煩惱會逐漸得以對治,身心會逐漸趨于清淨,心與法會愈發相應,功德亦會不斷的出生。如是念死無常的善學者,便會有一生不空過,臨終無悔的結果。相反,若耽著今生、追求現世,則即使耳聞甚多教言,但亦不可能滲透融合于自相續中,因爲心中並沒有真正去重視教言。如引導修行的教言與攢錢方法的邪說相比,此種人更關心的必定是後者。所以,雖然聽過甚深教言,但卻從未將教言用于對治煩惱,如是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昔業依舊,新惑又生”,回望一生,只能哀歎自己是浪費生命的可憐衆生,臨終時亦仍然只是業惑充滿的下劣凡夫。
通過如上的對比,應當了知:凡耽著今生者,一生只會空過,不可能獲得任何實義,最終亦必定于悔恨莫及中憂恐而亡,因爲凡是能引起凡夫貪著的今生種種顯現,皆是不得解脫的系縛因緣,所以應徹底厭離對今生的一切耽著去尋求佛法的真義,如是方能使人生的大義得以實現。
最後四頌,屬于第四層,是講大恩上師發願的內容。
其中第一頌是祈求加持願,第二頌是不離上師願,此二頌是有關上師方面的發願,此處的“上師”即是指全知麥彭仁波切。第叁頌是攝引淨土願,第四頌是道歌加持願,此二頌是有關衆生方面的發願。
1、祈求加持願。
現今風燭殘年修持善法後,
昔日所造墮罪異熟淨無余,
祈願大恩上師如雨而降下,
臨終無悔聖法成就之加持。
大恩上師說:如今已至風燭殘年之時,自己在修持善法之後,往昔所造的墮罪異熟已經完全清淨無余,祈願大恩上師——全知麥彭仁波切如雨般降下臨終無悔、聖法成就的加持。
由于大恩上師對于全知麥彭仁波切具有與佛無二的信心,便從如是的信心中流現出如此猛厲的祈禱,因爲大恩上師的信心已至極深的程度,所以與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智慧——二者相應的程度亦是常人無法想象。故此處是以圓滿的信心祈願文殊上師降下如雨般的加持。
2、不離上師願。
淨與不淨浩瀚刹土範圍中,
依于人與非人等等無定身,
文殊怙主上師利生行者前,
我亦不離而住發此吉祥願。
在此頌中,大恩上師發願生生世世不遠離全知麥彭仁波切,其中第一句是講“于何處亦不離”,第二句是講“于何身亦不離”,而第叁句中的“文殊怙主上師”即指全知麥彭仁波切。上師兒時便得到全知麥彭仁波切智慧身的攝受。
淨與不淨浩瀚刹土範圍中:意思是于浩瀚無邊的十方刹土中,文殊怙主上師無論是示現在清淨的刹土,還是示現在不清淨的刹土,我皆不遠離上師而安住在上師的身邊。
依于人與非人等等無定身:意思是于各種刹土中,無論是示現人的形相,還是示現非人的形相,乃至于示現地獄、餓鬼、旁生等惡趣衆生的形相。總之,在上師“依于人與非人等各種不定的身相”利益衆生時,我皆不遠離上師而安住在上師的身邊。
“文殊怙主上師利生行者前,我亦不離而住發此吉祥願”:如是在文殊怙主上師利生行者面前,一切時處皆不遠離而安住,我已發下如此生生世世不離上師的吉祥願。
由于大恩上師對文殊怙主——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信心無比清淨,所以在如是清淨的信心前,無論文殊怙主示現何種身相皆誠信此乃怙主不可思議的智慧遊舞;又無論怙主于何處示現,皆誠信此乃怙主周遍法界之大悲的流現。以清淨至極的信心便發出如是與怙主上師融合相應永不分離的大願。
3、攝引淨土願。
無始以恩養護慈母衆有情,
無有遺余大樂清淨刹土中,
容易引導威力吾身獨獲得,
願能成辦文殊上師所欲義。
願我獲得,將無始以來一切以大恩養護自己的慈母有情,無有剩余且很容易的引導至大樂淨土中的大威力,願我能夠如是成辦文殊上師所欲的大義。
頌詞前叁句實際發了極圓滿的願菩提心,因此中圓滿含攝七支,所謂七支即“知母”、“念恩”、“報恩”、“平等”、“慈”、“悲”及“增上意樂”。
無始慈母衆有情:即了知無邊無際的有情,皆曾作過自己的母親,所以是“知母”。
以恩養護:即了知無始以來的慈母皆曾對自己以大恩養育,慈愛呵護不已,所以是“念恩”。
無有遺余大樂清淨刹土中:此句當中含攝“報恩”、“平等心”、“慈心”、“悲心”共四支。其中“無有遺余”,即是指無有任何親怨的偏袒,對周遍法界的一切慈母有情,無有剩余的皆安置于淨土,所以是“平等“。因爲給予的是淨土的大安樂,所以是”大慈“。又因爲拔除一切由雜染所引生的痛苦,所以是“大悲”。而此句總的意思即是“報恩”。
容易引導:“引導”表示不僅僅是發願心而已,亦包括自己以種種善巧方便親身攝受慈母有情,引導他們入于大樂淨土的實際行爲。此即是“增上意樂”。
吾身獨獲得:即是指欲成就他利究竟,亦是“誓取無上菩提”的弘願。
所以,此叁句圓滿具足願菩提心的七支成就。
願能成辦文殊上師所欲義:此句意義甚深,因爲一切依止上師的修行皆可攝入此句當中,即攝入“成辦上師所欲義” ——成辦上師最希欲、歡喜之事中。既然如此,那麼何爲文殊上師所欲義呢?即攝引一切慈母有情,將他們皆安置于大樂淨土,便是文殊上師所欲義,亦是一切上師所欲義。關于此理,可引《普賢行願品》中的經文來作說明,如《普賢行願品》中雲:“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而將無始以來的慈母有情,皆無余攝入大樂清淨刹土中,可謂是真正的“隨順衆生”,亦可謂是對衆生尊重承事已至極點。由于令衆生獲得無上歡喜,所以就是供養諸佛、尊重承事如來以及令諸佛歡喜。而上師又是十方諸佛的總集,所以如是作,就是在真正供養上師、尊重承事上師,令上師歡喜。如是可知,攝引衆生入于大樂淨土,才是文殊上師真正所欲之義,即文殊上師真正歡喜之事。
此攝受衆生引入淨土的大願,亦是大恩上師一生最大的心願。如上師于《勝利道歌》中雲:“以此善根願諸衆,超越輪回之深淵,令諸心子皆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刹。”于《願海精髓》中雲:“凡結善惡之緣諸有情,此生命終往生極樂刹,獲得阿彌陀佛親授記,祈願圓滿智悲力威德。”于《懷業時語》中亦雲:“今起我等師徒之會衆,依于稀有總集之事業,懷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衆往生樂國我心語。”
大恩上師還曾經說:“我今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將凡是與我結過善緣或惡緣的所有衆生,都接引到極樂世界。雖然也有東方現喜刹土、邬金銅色吉祥山刹土等諸多清淨刹土,但是如極樂世界般功德圓滿,又極容易往生的淨土卻絕無僅有。而且往生之後,可以成就一切所願,無勤救度一切衆生。”
大恩上師于一九八九年朝禮拉薩覺沃佛像時,覺沃佛像放光,對上師如意寶授記:“善男子!以後凡是與你結緣的衆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大恩上師不只一次對我們說:“凡是能夠念誦一百萬遍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必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4、道歌加持願。
何者耳聞此歌願與吾一同,
消淨耽執今生如霧分別念,
無勤作中自在菩提叁十七,
成就究竟二利十力功德主。
此頌是大恩上師發願加持所有聽聞此道歌者,皆能夠有殊勝的成就。
無論是誰,只要聞此道歌,願他與我一同徹底清淨如霧般的耽著今生的分別念,能夠于無勤作之中,自在修行叁十七菩提分,最終成就十力功德圓滿、二利究竟的佛果。
“消淨耽執今生如霧分別念”:此句可謂是對整個道歌的總結,道歌正文的所有內容皆可攝入此句當中。
“耽執今生的分別念”,包括對今生的名聲財富、親怨朋敵以及衣食房舍等耽著的分別念,之所以比喻爲霧是因爲霧有籠罩、遮障與虛妄之義,而耽著今生的分別念亦有此叁方面的弊病。
首先,因爲此種分別念能夠罩住有情的身心,令有情的一切心意言行皆在其支配下迷芒行事…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