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又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种是耽著今生,即以常执心的的支配,一切皆着眼于今生的观念;另一种则是希求后世,即以无常想的推动,一切皆着眼于后世的观念。下面结合第一种观念来分析此中的两个侧面。
第一个侧面:对于未来的妄想。
以前一种观念的推动,三门的造作皆倾向于追求今生。这种追求今生的妄想,乃至没有通过对治力转变耽著今生的观念以前,会一直不断的持续发展。如农民于播种之时,便会打如是的妄想:“时至秋日,定会是五谷满仓,待卖粮攒钱之后,便可兴建新的家园。届时雇工多少、建材质量、新楼几层等都要仔细地盘算筹划。”同时,还会联想到明年、后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后的打算。如是的妄想可以一直持续,因为对于今生有强大的贪执习气,所以以此贪执心的推动,甚至日日皆可以醉心地去打如是的妄想。
并且,在此世间,不仅是辛勤劳作的田间农民,包括富于幻想的的童生学子、欲壑难填的商贾巨富、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以及野心勃勃的党要政客等,又何尝不是展开贪执今生的硕大羽翼于妄想无尽的长空中痴迷地盘旋不已。
通过例喻,应当了知,只要尚未放舍对今生的贪执,则痴狂追求的欲望便永无止境,其根源即是执无常为常、执苦为乐的非理作意。
第二个侧面:现实因缘的显现。
述说完对人生美好的幻想之后,后二句又突然峰回路转,描述许多人视而不见但实际中却又是千真万确的现实因缘的显现。通过此转折说明,妄想并非现实,而唯一只是以分别心虚设的幻梦而已。
虽然人们欲望多多,但能够主宰命运的并非自己的妄心,一生中种种顺逆的遭遇亦绝不可能按照妄想的方式随心所欲的显现。事实上,三有中一切有情的相续前,皆只能依循往昔的业因,以缘起力的方式不断的显现苦乐忧喜、悲欢离合,任谁亦无法改变或遮止。于此缘起的显现中,有一种虽然与人的妄心直接相违,但又任谁亦无法逃避,虽然令人满怀遗憾恐惧,但又无可奈何的显现——死亡的显现。若能仔细思维最终的死亡,则不难发现,几乎每个人对于未来的幻想与现实的因缘,都有无法避免的矛盾。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便注定任何耽著今生的执恋现在、憧憬未来之人,终归陷入痛苦深渊的结局。
矛盾何在呢?即妄想虚设的虽然是长久持续的计划,但现实中,人生只不过短暂的数十载而已。如是欲望的绵延无尽与生命的短促有限,便构成一种永远无法避免的矛盾。虽然人生短暂如朝阳,世事难料如烟云,但人们却总是面对短暂无常的人生而妄想永远享有美貌健康、名望财富,又总是面对变化莫测的人生而幻想时时处处心想事成、一帆风顺。想象虽然美好,事实终归残酷。如几乎每一位已至垂暮之年的老人回首往事时,都会发现,由于烦恼与业力的支配,致使整个一生皆是在困苦源源相继、艰辛处处林立的人生道路上饱经风雨沧桑、历尽人间坎坷。所以,执著幻梦的妄想所感召的最终结果,只有今生失落的遗憾与来世堕落的痛苦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得。
再者,以比喻来讲,执著今生的欲望如同奔驰的飞车,虽然妄图超越一切,但却不晓得不远处便是万丈悬崖,如是飞车依然满载迷梦肆无忌惮地狂奔如初,如此而为的结果便可想而知。并且,即使在尚未到达悬崖之前的路途中,亦处处皆有车祸的危险,如可能出现泥石塌方、两车相撞等的情况。所以,谁又能够绝对保证在此迷惘的路途中,不随时现前车毁人亡的无情悲剧。而在当今人心不古、物欲横流、金元崇拜高于一切的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由于常执的推动,导致执著今生的念头异常粗猛,贪欲亦与日俱增。如是驾驭欲望的飞车,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义无反顾、快马加鞭地朝三恶道的深渊中狂奔。最终的下场,不仅带不走今生芝麻许的虚名浮利、假亲幻友,而且还要随今生为求取护持、增上发展此等所造作的深重恶业,于恶道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如是反观,一切有关今生五欲六尘、声色犬马的所谓宏伟计划、光彩蓝图,唯一只是颠倒妄想的深重愚痴而已。如萨迦无著菩萨云:“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不能实现之希望,若念当思死期无定也,何有非法空闲嘛尼瓦。”
心中虽有人生定死之信念,
然而未于死时无定精进修,
从生至今之间多年已逝去,
修此圣法成就心中无把握。
自然而然之中造下诸多罪,
渐积各种恶行心中无处容,
若于今日死主阎罗忽降临,
去处唯有恶趣此外更无有。
此二颂是总的讲“不修死期不定”的过患。
关于此二颂,首先要懂得“心念左右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的基本道理。此处便以“心念”、“行为”、“结果”三个要点来解释颂词含义。即其中前二句是讲心念,中间四句是讲行为,末后二句是讲结果。
心中虽然有人生决定会终结的信念,但是对于“死期不定”却尚未精进修持,因为总想着今日不会死,以此耽著今日不死的念头,导致从出生直至今日,虽弹指挥手间数十寒暑已过,但对于修持圣法的成就,心中却无有丝毫把握。相反,每日于不知不觉中造下诸多罪业。如此于一生中日积月累的恶业,多至“心相续中”已无处容纳,倘若今日死主阎罗王忽然降临,则未来的去处,除恶趣以外,决无可能再有其它的去处。
以心念左右行为:
此处的心念可分为两种,即一种是今日不死的念头,另一种则是今日会死的念头。
问:此二种心念又如何左右行为呢?
回答:以今日不死的念头便会引起放纵三门、追求欲尘的行为;相反,以今日会死的念头则会引发收摄根门、寻求解脱的行为。
以比喻说明:
如某监狱中的所有犯人皆即将要被处决,并且犯人中的一部分已经获悉最终的判决,而另一部分对此则一无所知。于此同时,又为全体犯人提供种种欲妙的享受,如饮食方面的丰盛酒席及视听方面的歌舞戏剧等。面对如是相同的欲尘诱惑,两种人便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其中不了知自己已是死囚的犯人,当六根触遇如此具诱惑力的外境时,很快便沉醉于欲尘中放纵散乱。他们尽情吃喝、身摇体动、手舞足蹈、口吐粗言、戏说绮语、心生贪执、痴狂迷乱,如是身心相续造作诸多染污的秽业。
另一部分已了知自己将要面对人生末日的犯人,心念丝毫未被珍羞美味、狂歌劲舞所牵动。因为整个身心皆在恐惧死亡的状态中颤抖不已,所以虽然眼前有如此诱人的境界,但可谓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心只想:有何办法,能逃过此难。同时又一心系念,若能逃过死苦,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皆心甘情愿。此时若有一怙主相告:若能够如何如何作,便可保证远离死苦,则他们一定会不作二想而全力以赴地去争取。由于心力完全集中在迫切求生的念头上,所以歌舞酒肉等自然会变得索然无味而不具丝毫诱惑。
通过此喻,便可体会“以心念如何左右行为”的道理。即以今日决定会死的念头,导致一切的行为皆投注于“准备死亡的方面”;以今日决定不会死的念头,导致六根完全随着“现前的欲尘散乱”。
比喻表达的意义:
比喻中的“监狱”是指三界六道。三界中的所有凡夫,包括一切尚未超越分段生死所系缚的修行人,皆是轮回牢笼中的死囚,而修行人当中从某个角度又可分为两类,即一类是“念今日必死”的修行人,另一类则是“念今日必不死”的所谓修行人。前一类念念望后世,后一类则念念求今朝。
行为决定结果:
前一种人,由于对于死期不定精进的观修,所以以念今日会死的强大正念,时时都会遮止缘现前欲尘的散乱,处处皆会将心转入于求解脱的正道。故以此念死正念的推动,致使身口意的所作所为皆是在为死亡而作准备积累解脱的资粮。如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则必然会于一生中积累众多善法资粮,所以临终自然会远恶道而趋善趣,甚至可即生成就。求生净土亦可如愿往生。
以藏地的修行人为例。如噶当派的格西们,常常在临睡之前于心中作意:“不知躺下之后,明日是否能够起来?”在行为上亦复如是的系念无常,如用完饭后,皆将碗反扣,表示不知能否活到下一次重新再用之时。另外,按照西藏的习惯,一般人家晚上都要盖火,以便明日生火。但噶当派的修行人,由于忆念晚上会死,所以连火亦不盖。
有一位喀喇共穹格西,在山洞中修行时,洞口有一些荆棘,常常挂到他的衣服,他便生起砍掉这些荆棘的念头。但转念一想:生死无常,在洞中是否能再出来,出来后是否能再重新进去皆难以预料。由于如是念死无常,所以即使对于妨碍进出洞口的荆棘亦听之任之。如此于山洞中修行多年,终获成就,而荆棘犹在。
如是可见,若心中常存今日必死的念头,则便可遮止一切追求今生的作业,甚至包括明日的琐事,亦不希求。因为乃至连砍荆棘这样的小事都无心去作,更何况其它追求今生的繁杂作业,又怎能给予理睬?
相反,若对“死期不定”没有精进观修,则会因为耽著今日不死的分别念,导致许多所谓的修行人,从朝至夕身心完全投入于追求今生的作业,于贪执现世五欲的散乱中空过。所以,执著今生的所谓修行人,仅能勉强称之为影像修行人而已。因为其身心根本不相应于佛法的修行。如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仅没有积累善法资粮,反而在积聚无量罪业的过程中,生命亦不知不觉的悄然速逝。若阎罗死主忽然降临,则只有背负深重的黑业速堕恶趣。
下面,继续从“空耗人生的角度”宣讲不念死、不观修死期无定的过患。
虽获暇满未得佛法精华义,
虽遇上师未勤习学密意行,
虽获甚深教言烦恼未对治,
一生空过生起猛厉悔恨心。
此颂的意义可通过三个不空过与相反的三个空过来解释。
三不空过,即念死的修行人,会获得佛法精华义而不空过;会精勤修学上师的密意行而不空过;会以甚深教言对治烦恼而不空过。而追求今生的所谓修行人则会有相反的三种空过:虽然获得暇满人身,但因没有得到佛法精华义而空过一生;虽然值遇殊胜上师,但因没有精勤学习…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