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謂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又可以大致分成兩類:一種是耽著今生,即以常執心的的支配,一切皆著眼于今生的觀念;另一種則是希求後世,即以無常想的推動,一切皆著眼于後世的觀念。下面結合第一種觀念來分析此中的兩個側面。
第一個側面:對于未來的妄想。
以前一種觀念的推動,叁門的造作皆傾向于追求今生。這種追求今生的妄想,乃至沒有通過對治力轉變耽著今生的觀念以前,會一直不斷的持續發展。如農民于播種之時,便會打如是的妄想:“時至秋日,定會是五谷滿倉,待賣糧攢錢之後,便可興建新的家園。屆時雇工多少、建材質量、新樓幾層等都要仔細地盤算籌劃。”同時,還會聯想到明年、後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後的打算。如是的妄想可以一直持續,因爲對于今生有強大的貪執習氣,所以以此貪執心的推動,甚至日日皆可以醉心地去打如是的妄想。
並且,在此世間,不僅是辛勤勞作的田間農民,包括富于幻想的的童生學子、欲壑難填的商賈巨富、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以及野心勃勃的黨要政客等,又何嘗不是展開貪執今生的碩大羽翼于妄想無盡的長空中癡迷地盤旋不已。
通過例喻,應當了知,只要尚未放舍對今生的貪執,則癡狂追求的欲望便永無止境,其根源即是執無常爲常、執苦爲樂的非理作意。
第二個側面:現實因緣的顯現。
述說完對人生美好的幻想之後,後二句又突然峰回路轉,描述許多人視而不見但實際中卻又是千真萬確的現實因緣的顯現。通過此轉折說明,妄想並非現實,而唯一只是以分別心虛設的幻夢而已。
雖然人們欲望多多,但能夠主宰命運的並非自己的妄心,一生中種種順逆的遭遇亦絕不可能按照妄想的方式隨心所欲的顯現。事實上,叁有中一切有情的相續前,皆只能依循往昔的業因,以緣起力的方式不斷的顯現苦樂憂喜、悲歡離合,任誰亦無法改變或遮止。于此緣起的顯現中,有一種雖然與人的妄心直接相違,但又任誰亦無法逃避,雖然令人滿懷遺憾恐懼,但又無可奈何的顯現——死亡的顯現。若能仔細思維最終的死亡,則不難發現,幾乎每個人對于未來的幻想與現實的因緣,都有無法避免的矛盾。由于這種矛盾的存在,便注定任何耽著今生的執戀現在、憧憬未來之人,終歸陷入痛苦深淵的結局。
矛盾何在呢?即妄想虛設的雖然是長久持續的計劃,但現實中,人生只不過短暫的數十載而已。如是欲望的綿延無盡與生命的短促有限,便構成一種永遠無法避免的矛盾。雖然人生短暫如朝陽,世事難料如煙雲,但人們卻總是面對短暫無常的人生而妄想永遠享有美貌健康、名望財富,又總是面對變化莫測的人生而幻想時時處處心想事成、一帆風順。想象雖然美好,事實終歸殘酷。如幾乎每一位已至垂暮之年的老人回首往事時,都會發現,由于煩惱與業力的支配,致使整個一生皆是在困苦源源相繼、艱辛處處林立的人生道路上飽經風雨滄桑、曆盡人間坎坷。所以,執著幻夢的妄想所感召的最終結果,只有今生失落的遺憾與來世墮落的痛苦而已。除此之外,別無所得。
再者,以比喻來講,執著今生的欲望如同奔馳的飛車,雖然妄圖超越一切,但卻不曉得不遠處便是萬丈懸崖,如是飛車依然滿載迷夢肆無忌憚地狂奔如初,如此而爲的結果便可想而知。並且,即使在尚未到達懸崖之前的路途中,亦處處皆有車禍的危險,如可能出現泥石塌方、兩車相撞等的情況。所以,誰又能夠絕對保證在此迷惘的路途中,不隨時現前車毀人亡的無情悲劇。而在當今人心不古、物欲橫流、金元崇拜高于一切的現代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由于常執的推動,導致執著今生的念頭異常粗猛,貪欲亦與日俱增。如是駕馭欲望的飛車,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上,義無反顧、快馬加鞭地朝叁惡道的深淵中狂奔。最終的下場,不僅帶不走今生芝麻許的虛名浮利、假親幻友,而且還要隨今生爲求取護持、增上發展此等所造作的深重惡業,于惡道中感受無量的痛苦。
如是反觀,一切有關今生五欲六塵、聲色犬馬的所謂宏偉計劃、光彩藍圖,唯一只是顛倒妄想的深重愚癡而已。如薩迦無著菩薩雲:“未來生計如旱地撒網,舍棄不能實現之希望,若念當思死期無定也,何有非法空閑嘛尼瓦。”
心中雖有人生定死之信念,
然而未于死時無定精進修,
從生至今之間多年已逝去,
修此聖法成就心中無把握。
自然而然之中造下諸多罪,
漸積各種惡行心中無處容,
若于今日死主閻羅忽降臨,
去處唯有惡趣此外更無有。
此二頌是總的講“不修死期不定”的過患。
關于此二頌,首先要懂得“心念左右行爲,行爲決定結果”的基本道理。此處便以“心念”、“行爲”、“結果”叁個要點來解釋頌詞含義。即其中前二句是講心念,中間四句是講行爲,末後二句是講結果。
心中雖然有人生決定會終結的信念,但是對于“死期不定”卻尚未精進修持,因爲總想著今日不會死,以此耽著今日不死的念頭,導致從出生直至今日,雖彈指揮手間數十寒暑已過,但對于修持聖法的成就,心中卻無有絲毫把握。相反,每日于不知不覺中造下諸多罪業。如此于一生中日積月累的惡業,多至“心相續中”已無處容納,倘若今日死主閻羅王忽然降臨,則未來的去處,除惡趣以外,決無可能再有其它的去處。
以心念左右行爲:
此處的心念可分爲兩種,即一種是今日不死的念頭,另一種則是今日會死的念頭。
問:此二種心念又如何左右行爲呢?
回答:以今日不死的念頭便會引起放縱叁門、追求欲塵的行爲;相反,以今日會死的念頭則會引發收攝根門、尋求解脫的行爲。
以比喻說明:
如某監獄中的所有犯人皆即將要被處決,並且犯人中的一部分已經獲悉最終的判決,而另一部分對此則一無所知。于此同時,又爲全體犯人提供種種欲妙的享受,如飲食方面的豐盛酒席及視聽方面的歌舞戲劇等。面對如是相同的欲塵誘惑,兩種人便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其中不了知自己已是死囚的犯人,當六根觸遇如此具誘惑力的外境時,很快便沈醉于欲塵中放縱散亂。他們盡情吃喝、身搖體動、手舞足蹈、口吐粗言、戲說绮語、心生貪執、癡狂迷亂,如是身心相續造作諸多染汙的穢業。
另一部分已了知自己將要面對人生末日的犯人,心念絲毫未被珍羞美味、狂歌勁舞所牽動。因爲整個身心皆在恐懼死亡的狀態中顫抖不已,所以雖然眼前有如此誘人的境界,但可謂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心只想:有何辦法,能逃過此難。同時又一心系念,若能逃過死苦,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皆心甘情願。此時若有一怙主相告:若能夠如何如何作,便可保證遠離死苦,則他們一定會不作二想而全力以赴地去爭取。由于心力完全集中在迫切求生的念頭上,所以歌舞酒肉等自然會變得索然無味而不具絲毫誘惑。
通過此喻,便可體會“以心念如何左右行爲”的道理。即以今日決定會死的念頭,導致一切的行爲皆投注于“准備死亡的方面”;以今日決定不會死的念頭,導致六根完全隨著“現前的欲塵散亂”。
比喻表達的意義:
比喻中的“監獄”是指叁界六道。叁界中的所有凡夫,包括一切尚未超越分段生死所系縛的修行人,皆是輪回牢籠中的死囚,而修行人當中從某個角度又可分爲兩類,即一類是“念今日必死”的修行人,另一類則是“念今日必不死”的所謂修行人。前一類念念望後世,後一類則念念求今朝。
行爲決定結果:
前一種人,由于對于死期不定精進的觀修,所以以念今日會死的強大正念,時時都會遮止緣現前欲塵的散亂,處處皆會將心轉入于求解脫的正道。故以此念死正念的推動,致使身口意的所作所爲皆是在爲死亡而作准備積累解脫的資糧。如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則必然會于一生中積累衆多善法資糧,所以臨終自然會遠惡道而趨善趣,甚至可即生成就。求生淨土亦可如願往生。
以藏地的修行人爲例。如噶當派的格西們,常常在臨睡之前于心中作意:“不知躺下之後,明日是否能夠起來?”在行爲上亦複如是的系念無常,如用完飯後,皆將碗反扣,表示不知能否活到下一次重新再用之時。另外,按照西藏的習慣,一般人家晚上都要蓋火,以便明日生火。但噶當派的修行人,由于憶念晚上會死,所以連火亦不蓋。
有一位喀喇共穹格西,在山洞中修行時,洞口有一些荊棘,常常挂到他的衣服,他便生起砍掉這些荊棘的念頭。但轉念一想:生死無常,在洞中是否能再出來,出來後是否能再重新進去皆難以預料。由于如是念死無常,所以即使對于妨礙進出洞口的荊棘亦聽之任之。如此于山洞中修行多年,終獲成就,而荊棘猶在。
如是可見,若心中常存今日必死的念頭,則便可遮止一切追求今生的作業,甚至包括明日的瑣事,亦不希求。因爲乃至連砍荊棘這樣的小事都無心去作,更何況其它追求今生的繁雜作業,又怎能給予理睬?
相反,若對“死期不定”沒有精進觀修,則會因爲耽著今日不死的分別念,導致許多所謂的修行人,從朝至夕身心完全投入于追求今生的作業,于貪執現世五欲的散亂中空過。所以,執著今生的所謂修行人,僅能勉強稱之爲影像修行人而已。因爲其身心根本不相應于佛法的修行。如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不僅沒有積累善法資糧,反而在積聚無量罪業的過程中,生命亦不知不覺的悄然速逝。若閻羅死主忽然降臨,則只有背負深重的黑業速墮惡趣。
下面,繼續從“空耗人生的角度”宣講不念死、不觀修死期無定的過患。
雖獲暇滿未得佛法精華義,
雖遇上師未勤習學密意行,
雖獲甚深教言煩惱未對治,
一生空過生起猛厲悔恨心。
此頌的意義可通過叁個不空過與相反的叁個空過來解釋。
叁不空過,即念死的修行人,會獲得佛法精華義而不空過;會精勤修學上師的密意行而不空過;會以甚深教言對治煩惱而不空過。而追求今生的所謂修行人則會有相反的叁種空過:雖然獲得暇滿人身,但因沒有得到佛法精華義而空過一生;雖然值遇殊勝上師,但因沒有精勤學習…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