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师的密意行而空过一生;虽然闻到甚深教言,但因没有以教言对治烦恼而空过一生。由于三种不空过,便会有临终无悔的成就。而因为三种空过,则临终必定会生起猛厉的悔恨心,于追悔莫及中死去。
时时念死之人,必定会倍加珍惜暇满人身,而珍惜暇满又必定会引发超乎常人之勇猛精进的行为,而勇猛精进所带来的结果又必定是通达显密教法。如此的人生不仅可以产生大乘的正见,乃至可以穷彻顶乘究竟圆满的义理。依靠如是的正见串习,相续中的功德亦会与日俱增,结果便是逐渐通达,乃至成就一切佛法的精华要义。相反,若耽著今生,则即使得到暇满人身,亦会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对世间法的追求上。虽然看起来忙忙碌碌、不亦乐乎,但究其本质,皆是在庸庸碌碌、徒耗光阴中度日,充其量亦只能勉强称得上是表面学佛的影像修行者。如是的人生连最基本的佛法义理尚且不会通晓,何况说获得佛法的精华要义则更是绝无可能。
依止上师方面,若时时念死,则便会珍惜因缘。因为想到在有限无常的生命历程中,能够值遇此殊胜稀有之机缘,实属难中之难,所以便会用心修学上师的密意,效仿上师的言行。如是在上师的熏陶与教化之下,亦能较快产生上师相续当中所拥有的智慧与慈悲等的功德。这便是善学者不空过的结果。相反,若耽著今生,贪恋轮回的安乐,则即使遇到具有德相的上师,心思亦不会用于修学上师密意的方面。如是虽然有与上师值遇相聚的因缘,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慈悲以及度化有情之善巧方便等的功德却丝毫亦不能融入自相续。并且,不仅学不到上师身口意的功德,反而会在社会恶友的影响下,身体去学杀盗淫,语言去学各种绮语、妄语,心亦会变得愈发狡诈自私。这便是耽著今生的结果。
在尊重教言方面,若时时念死,则对于法必然会殷重恭敬。
即使仅得一句教言,亦会马上运用于自己的心中,不断衡量检点自相续,以教言来调整指导自己身语意的行为。如是句句教言皆是照见自相续的明镜,皆是对治烦恼的良药。如此运用教言修正自己,久而久之,烦恼会逐渐得以对治,身心会逐渐趋于清净,心与法会愈发相应,功德亦会不断的出生。如是念死无常的善学者,便会有一生不空过,临终无悔的结果。相反,若耽著今生、追求现世,则即使耳闻甚多教言,但亦不可能渗透融合于自相续中,因为心中并没有真正去重视教言。如引导修行的教言与攒钱方法的邪说相比,此种人更关心的必定是后者。所以,虽然听过甚深教言,但却从未将教言用于对治烦恼,如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昔业依旧,新惑又生”,回望一生,只能哀叹自己是浪费生命的可怜众生,临终时亦仍然只是业惑充满的下劣凡夫。
通过如上的对比,应当了知:凡耽著今生者,一生只会空过,不可能获得任何实义,最终亦必定于悔恨莫及中忧恐而亡,因为凡是能引起凡夫贪著的今生种种显现,皆是不得解脱的系缚因缘,所以应彻底厌离对今生的一切耽著去寻求佛法的真义,如是方能使人生的大义得以实现。
最后四颂,属于第四层,是讲大恩上师发愿的内容。
其中第一颂是祈求加持愿,第二颂是不离上师愿,此二颂是有关上师方面的发愿,此处的“上师”即是指全知麦彭仁波切。第三颂是摄引净土愿,第四颂是道歌加持愿,此二颂是有关众生方面的发愿。
1、祈求加持愿。
现今风烛残年修持善法后,
昔日所造堕罪异熟净无余,
祈愿大恩上师如雨而降下,
临终无悔圣法成就之加持。
大恩上师说:如今已至风烛残年之时,自己在修持善法之后,往昔所造的堕罪异熟已经完全清净无余,祈愿大恩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如雨般降下临终无悔、圣法成就的加持。
由于大恩上师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具有与佛无二的信心,便从如是的信心中流现出如此猛厉的祈祷,因为大恩上师的信心已至极深的程度,所以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二者相应的程度亦是常人无法想象。故此处是以圆满的信心祈愿文殊上师降下如雨般的加持。
2、不离上师愿。
净与不净浩瀚刹土范围中,
依于人与非人等等无定身,
文殊怙主上师利生行者前,
我亦不离而住发此吉祥愿。
在此颂中,大恩上师发愿生生世世不远离全知麦彭仁波切,其中第一句是讲“于何处亦不离”,第二句是讲“于何身亦不离”,而第三句中的“文殊怙主上师”即指全知麦彭仁波切。上师儿时便得到全知麦彭仁波切智慧身的摄受。
净与不净浩瀚刹土范围中:意思是于浩瀚无边的十方刹土中,文殊怙主上师无论是示现在清净的刹土,还是示现在不清净的刹土,我皆不远离上师而安住在上师的身边。
依于人与非人等等无定身:意思是于各种刹土中,无论是示现人的形相,还是示现非人的形相,乃至于示现地狱、饿鬼、旁生等恶趣众生的形相。总之,在上师“依于人与非人等各种不定的身相”利益众生时,我皆不远离上师而安住在上师的身边。
“文殊怙主上师利生行者前,我亦不离而住发此吉祥愿”:如是在文殊怙主上师利生行者面前,一切时处皆不远离而安住,我已发下如此生生世世不离上师的吉祥愿。
由于大恩上师对文殊怙主——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信心无比清净,所以在如是清净的信心前,无论文殊怙主示现何种身相皆诚信此乃怙主不可思议的智慧游舞;又无论怙主于何处示现,皆诚信此乃怙主周遍法界之大悲的流现。以清净至极的信心便发出如是与怙主上师融合相应永不分离的大愿。
3、摄引净土愿。
无始以恩养护慈母众有情,
无有遗余大乐清净刹土中,
容易引导威力吾身独获得,
愿能成办文殊上师所欲义。
愿我获得,将无始以来一切以大恩养护自己的慈母有情,无有剩余且很容易的引导至大乐净土中的大威力,愿我能够如是成办文殊上师所欲的大义。
颂词前三句实际发了极圆满的愿菩提心,因此中圆满含摄七支,所谓七支即“知母”、“念恩”、“报恩”、“平等”、“慈”、“悲”及“增上意乐”。
无始慈母众有情:即了知无边无际的有情,皆曾作过自己的母亲,所以是“知母”。
以恩养护:即了知无始以来的慈母皆曾对自己以大恩养育,慈爱呵护不已,所以是“念恩”。
无有遗余大乐清净刹土中:此句当中含摄“报恩”、“平等心”、“慈心”、“悲心”共四支。其中“无有遗余”,即是指无有任何亲怨的偏袒,对周遍法界的一切慈母有情,无有剩余的皆安置于净土,所以是“平等“。因为给予的是净土的大安乐,所以是”大慈“。又因为拔除一切由杂染所引生的痛苦,所以是“大悲”。而此句总的意思即是“报恩”。
容易引导:“引导”表示不仅仅是发愿心而已,亦包括自己以种种善巧方便亲身摄受慈母有情,引导他们入于大乐净土的实际行为。此即是“增上意乐”。
吾身独获得:即是指欲成就他利究竟,亦是“誓取无上菩提”的弘愿。
所以,此三句圆满具足愿菩提心的七支成就。
愿能成办文殊上师所欲义:此句意义甚深,因为一切依止上师的修行皆可摄入此句当中,即摄入“成办上师所欲义” ——成办上师最希欲、欢喜之事中。既然如此,那么何为文殊上师所欲义呢?即摄引一切慈母有情,将他们皆安置于大乐净土,便是文殊上师所欲义,亦是一切上师所欲义。关于此理,可引《普贤行愿品》中的经文来作说明,如《普贤行愿品》中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而将无始以来的慈母有情,皆无余摄入大乐清净刹土中,可谓是真正的“随顺众生”,亦可谓是对众生尊重承事已至极点。由于令众生获得无上欢喜,所以就是供养诸佛、尊重承事如来以及令诸佛欢喜。而上师又是十方诸佛的总集,所以如是作,就是在真正供养上师、尊重承事上师,令上师欢喜。如是可知,摄引众生入于大乐净土,才是文殊上师真正所欲之义,即文殊上师真正欢喜之事。
此摄受众生引入净土的大愿,亦是大恩上师一生最大的心愿。如上师于《胜利道歌》中云:“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于《愿海精髓》中云:“凡结善恶之缘诸有情,此生命终往生极乐刹,获得阿弥陀佛亲授记,祈愿圆满智悲力威德。”于《怀业时语》中亦云:“今起我等师徒之会众,依于稀有总集之事业,怀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众往生乐国我心语。”
大恩上师还曾经说:“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凡是与我结过善缘或恶缘的所有众生,都接引到极乐世界。虽然也有东方现喜刹土、邬金铜色吉祥山刹土等诸多清净刹土,但是如极乐世界般功德圆满,又极容易往生的净土却绝无仅有。而且往生之后,可以成就一切所愿,无勤救度一切众生。”
大恩上师于一九八九年朝礼拉萨觉沃佛像时,觉沃佛像放光,对上师如意宝授记:“善男子!以后凡是与你结缘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大恩上师不只一次对我们说:“凡是能够念诵一百万遍阿弥陀佛名号的人,必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4、道歌加持愿。
何者耳闻此歌愿与吾一同,
消净耽执今生如雾分别念,
无勤作中自在菩提三十七,
成就究竟二利十力功德主。
此颂是大恩上师发愿加持所有听闻此道歌者,皆能够有殊胜的成就。
无论是谁,只要闻此道歌,愿他与我一同彻底清净如雾般的耽著今生的分别念,能够于无勤作之中,自在修行三十七菩提分,最终成就十力功德圆满、二利究竟的佛果。
“消净耽执今生如雾分别念”:此句可谓是对整个道歌的总结,道歌正文的所有内容皆可摄入此句当中。
“耽执今生的分别念”,包括对今生的名声财富、亲怨朋敌以及衣食房舍等耽著的分别念,之所以比喻为雾是因为雾有笼罩、遮障与虚妄之义,而耽著今生的分别念亦有此三方面的弊病。
首先,因为此种分别念能够罩住有情的身心,令有情的一切心意言行皆在其支配下迷芒行事…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