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一冊▪P30

  ..續本文上一頁。”對具信弟子,法王不止一次說過,自己十五歲時念修《大圓滿直指心性》,因爲虔誠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被尊者的智慧身攝受而大徹大悟,自此與了義文殊刹那未曾分離。對此觀音化身的嘛呢喇嘛班瑪斯德、托嘎如意寶等都作過印證。此處,上師又慈悲爲我們顯露本地風光,各人應反觀自心,禮敬了義上師——覺空智慧文殊聖尊,否則“外尋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爲了使無邊衆生都能入于這不壞明點的虹光宮殿中,享受無變的大安樂,上師覺空智慧了義文殊尊降下加持甘露喜宴的利樂雨,注入衆生相續的大海中,任其歡喜悅怡地恣情享用。這是在宣說教言之前上師所發的誓願。

  乙二、勸請聆聽教言:

  叁學如意樹頂競綻放,叁信蓮花善緣之道友,

  請聽淨心乳海中流出,年邁大恩老父此心語。

  在叁學如意樹頂上綻放的具有叁信的蓮花,即忠實追隨我的善緣心子們,請歡喜地聆聽年邁大恩老父從淨心乳海中自然流露的心語。

  1、勸聽的目的與叁學如意樹

  在頂禮立誓之後、宣說教言之前,通常有必要先教誡徒衆谛聽,目的是使弟子的相續得以調順,之後方能領受教言醍醐,獲得真實受用。經中常見佛告弟子“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其密意即在于此。同樣此處法王以巧妙的方式攝服弟子的心,即先贊歎功德令生歡喜心,爾後慈愛感化,以收俯首聆聽的效果。

  頌詞中的比喻意義很深,可作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將叁學比喻爲如意樹,道友比喻爲蓮花蓓蕾,因叁學如意樹的滋潤,叁信蓮花得以盛開,即由戒定慧叁學的熏修而生起對上師叁寶的叁信——清淨信、欲樂信與勝解信。

  另一解釋:法王如意寶自己即是叁學如意樹,弟子的信心之蓮因爲汲取上師如意樹的養分而得以綻放。法王能無勤滿足求解脫者的心願,是無量利樂的源泉,故稱爲如意樹。如雲:“無量利樂之源如意寶。”再者,且不論本爲文殊化身的法王無量劫前已叁學圓滿,或今生證悟大圓滿時成就戒定慧功德,僅從今生顯現而言,法王自幼修習佛法,以叁喜依止善知識,精進聞思辯講著,清淨受持叁乘戒,成就顯密所攝的一切禅定與聞思修叁慧,故稱“叁學如意樹”應屬當之無愧。

  2、叁信蓮花與善緣道友

  如意樹一般的上師法王是如何滋潤弟子心蓮的呢?如《忠言心之明點》所說“無始無親瘋人般,獨漂輪回癡暗中”,在漫長的生死輪轉之中,恒時被叁毒猛火燒烤,我們信心的根株已經枯萎不堪,相續中唯有邪見疑惑的高山,今生幸蒙法王慈悲攝受,上師恩威並舉、贊呵兼施,多方調教,複授與種種顯密法要,開示善惡取舍之道,令生出離心、菩提心與清淨見,如此我們才如枯木逢春般綻開了信心之蓮。

  如是具有叁信的道友能夠值遇上師、深法,並非無因,實是往昔積功累德、善根淳熟的結果。《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雲:“遇此勝法善緣衆,前世累劫積資果,與普賢王同緣份,諸道友當生歡喜。”如今以上師的恩德和自己的前世善根,我們能值遇光明大圓滿法,具有即生、中陰、幻化界成佛或以上師願力加被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緣份,當然屬于本論的當機善緣者,而這樣的善緣實在來之不易,善自珍惜,切莫失之交臂。

  3、應當納受淨心乳海流出的心語

  既然師徒善緣具足,接下來上師要爲我們傳授教言。因爲此教言是從上師大圓滿清淨妙心的乳海中流出,也是從利他的慈悲菩提心中流出,故說是淨心乳海中流出。上師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即性自然流露而造論是甯瑪巴大圓滿瑜伽士獨具的風采。所以此教言極具加持,完全符合勝論的標准,具有改造、救護的作用,因爲教言中開示了修佛子行、積資淨障、淨觀他宗、修持本尊、發大悲心及善心等法要,尤其是爲救護無邊有情而展開懷業廣度衆生往生極樂。教言以短短數語直接點出歧途,指明正道,果能依之而行,必離坑坎而入坦道,所以有緣者切勿束之高閣而應時時研習,不期然中當獲大利益。尤其作爲法王如意寶的法子,我們更應把上師教言銘記于心,依此爲准則,在五濁漸深的今日亦能展開成辦自他二利的大業。否則若對上師的心語置若罔聞不加珍惜,不守弟子之規,豈有弟子之名?

  甲二、中善論體分五:一、教誨行佛子行積資淨障;二、教誨淨觀他宗專修自宗;叁、教誨作苦海衆生的商主;四、教誨護持高尚善規;五、教誨修持懷業引導衆生往生極樂

  乙一、教誨行佛子行積資淨障

  我等善業願歌所招引,聚于清涼雪山之聖地,

  師徒不離趨入佛子行,積資淨障修行我心語。

  在善業願歌的招引下,我等師徒今日相聚于清涼雪山喇榮聖地,值此勝緣,切莫無義空耗,相聚時應同發菩提心趨入佛子行,珍惜寸陰精進積資、猛厲忏罪,唯一實修顯密法要。諸道友,這是大恩老父我的心語,請銘刻于心切莫忘記。

  1、法王的善業願歌

  當往昔善業願力的歌聲響起時,安住淨土的上師、數百大菩薩以及五湖四海的道友,如百川歸海般雲集于喇榮聖地。大持明者具力金剛曾授記:“色達地方法鼓之聲震天動地,悅耳動聽的妙音引來四面八方的蜜蜂雲集此處。”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今日能與古佛再來的怙主法王、叁百地上大菩薩以及千萬僧衆雲集一處,豈非往昔的善根、因緣、願力成熟所感?

  以上師而言,無量劫前早已圓滿二資現前佛果。授記中明顯記載法王是文殊化身,而文殊菩薩過去爲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北方世界成等正覺,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也會示現成佛。由此可知,上師往昔即已發無上普賢大願並精進積資,圓滿一切戒門、定門、慧門、波羅蜜門、願門、方便門、力門等。雖然窮盡一切功德海,然因愍念癡迷衆生複發無盡大願,遍遊二資大海,此從文殊菩薩所發十大願中可知。應知上師往昔發無盡大願積無邊資糧,一切都是爲了救度我們,多少生以來是上師如影隨形般地方便引導,才使我們萌發善根生起信願,今日終于善根願力成熟,感得師徒聚會共享法樂。

  功德大海雖久已盈滿,然仍示同異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積累二資、忏悔二障、勤學苦修。正如法王贊頌全知麥彭仁波切“無數劫前雖已成佛然勤二資道”那樣,上師今生自幼即精進觀修本尊、誦咒、持名、修生圓次第,尤其精修光明大圓滿,一一皆窮盡法蘊、現前成就之相。上師內證功德難測難量,高如虛空深似大海,而外在顯現卻謹慎取舍微細因果,圓修戒定慧,經常上供下施,無有厭足地積累二資。上師現身說法,若論其見高如虛空,若觀其行細如粉齑,如是都是爲了方便引導我們,《華嚴經》中說若自不修梵行欲令他人修梵行者,無有是處。上師于佛法皆能圓滿行持,故以此教誨我們如法修行。

  上師本自因地發宏誓願,曆經多生深修力行,即從此大願海中任運現前利生的大業。在上師的著作中我們隨處可見他老人家所發的偉大誓願,如道歌《瀑布妙音》中雲:“爲度困苦衆生傳深法,誓同文殊勇士偉大心。”《文殊童子歡喜笑音》中雲:“衆生乃至虛空盡,具足無量功德行,等同妙音文殊尊。”又發願“我願今起生生世世中,上師殊勝本尊以攝受,叁學功德海藏能自在,易成宏法度衆廣大義。”尤其在《願海精髓》中,上師的願心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可知,上師善業願力的歌聲不僅飄揚在喇榮山谷,十方叁世的一切國土中都飄揚著上師美妙動聽的善願歌聲,是此願歌把無量衆生招引到安樂的解脫地。

  2、弟子的善業願歌與雪域喇榮聖地

  以我等而言,勤修福慧、積累善根、廣發大願此叁者極爲重要。若非往昔修福慧,今日怎能至于喇榮淨土得見上師法王、聽受顯密法藏呢?諸多經論再再宣說無善根者縱然千佛出世也無法救度,他們無緣值遇叁寶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涅槃經》說衆生必須有善根因緣佛才能度化,否則以佛的智悲力也無可奈何,經中比喻如人墮入深廁,沈溺于糞穢中,僅有一發露出,親友可牽此一發救拔令出。同樣,四生慈父的佛陀度化溺于輪回深廁煩惱糞穢中的衆生時,衆生若有毫許善根亦可救拔令出,而無善根的闡提 佛也無法救度。因此我們必須首先發大願培植自己的善根。

  藏地是大悲怙主觀世音菩薩的化土,千百年來有無數聖者應化其中,顯密教法在此弘揚興盛,無量衆生在此修行成就,因此這片土地堪稱諸佛菩薩常遊的樂園、孕育聖賢的母親、出生善法功德的吉祥聖地。它被稱作是雪域,這裏不僅有甘洌的淨水解除身體的幹渴,更有清涼的佛法甘露化解相續的熱惱。看看外面的世界,人們時時被心中的煩惱、外在的酷熱逼惱得痛苦不堪。相比之下,雪域聖地更顯得清涼殊勝。在廣闊的雪域高原,色達喇榮恰似寶冠頂上的一顆明珠,在法王杲日般慧光的朗照下顯得格外生輝,令人矚目。喇榮聖地宛如綻放的蓮花,山溝呈月牙形,周圍環繞諸多雪山,每座山都有特殊形狀,表示不同的功德。同時,它是敦珠仁波切與八大菩薩爲主的十叁大虹身成就者作過加持的聖地,空行護法雲聚、上師本尊恒時加持護念,在此神山修習息增懷誅任一事業都可成就,其中尤以修習懷業最爲殊勝。

  3、發菩提心的功德

  一切大乘的修行都以發心爲首,所以此處上師根據自己的修行經驗和諸多大乘經論首先勸請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因爲菩提心是世出世法的根本,大乘佛道的核心,趨入究竟佛地的坦途,總持佛法功德的陀羅尼,出生自他安樂的如意寶,超越罪過毒海的津梁。此菩提心有則一切皆具,無則一切皆失,具此一法即能遠離惡趣,擺脫惡友控製,速得無上菩提。依此菩提心大船救度衆生越過叁有大海,脫離輪回的一切怖畏,具無垢菩提心則能遠離八無暇獲得暇滿,依菩提心能摧犯別解脫戒、十不善及五無間罪。又若具有行菩提心不但身語意行善時有功德,縱然在無記、昏睡、放逸狀態中功德亦會如泉湧般地增上。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乃至菩提之間非但不會空耗且能不斷出生安樂的果報。關于菩提心的功德,佛經論典宣說甚廣,有志于大乘者應當聞思了知。總之如全知無垢光尊者…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