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一册▪P30

  ..续本文上一页。”对具信弟子,法王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十五岁时念修《大圆满直指心性》,因为虔诚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被尊者的智慧身摄受而大彻大悟,自此与了义文殊刹那未曾分离。对此观音化身的嘛呢喇嘛班玛斯德、托嘎如意宝等都作过印证。此处,上师又慈悲为我们显露本地风光,各人应反观自心,礼敬了义上师——觉空智慧文殊圣尊,否则“外寻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为了使无边众生都能入于这不坏明点的虹光宫殿中,享受无变的大安乐,上师觉空智慧了义文殊尊降下加持甘露喜宴的利乐雨,注入众生相续的大海中,任其欢喜悦怡地恣情享用。这是在宣说教言之前上师所发的誓愿。

  乙二、劝请聆听教言:

  三学如意树顶竞绽放,三信莲花善缘之道友,

  请听净心乳海中流出,年迈大恩老父此心语。

  在三学如意树顶上绽放的具有三信的莲花,即忠实追随我的善缘心子们,请欢喜地聆听年迈大恩老父从净心乳海中自然流露的心语。

  1、劝听的目的与三学如意树

  在顶礼立誓之后、宣说教言之前,通常有必要先教诫徒众谛听,目的是使弟子的相续得以调顺,之后方能领受教言醍醐,获得真实受用。经中常见佛告弟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其密意即在于此。同样此处法王以巧妙的方式摄服弟子的心,即先赞叹功德令生欢喜心,尔后慈爱感化,以收俯首聆听的效果。

  颂词中的比喻意义很深,可作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将三学比喻为如意树,道友比喻为莲花蓓蕾,因三学如意树的滋润,三信莲花得以盛开,即由戒定慧三学的熏修而生起对上师三宝的三信——清净信、欲乐信与胜解信。

  另一解释:法王如意宝自己即是三学如意树,弟子的信心之莲因为汲取上师如意树的养分而得以绽放。法王能无勤满足求解脱者的心愿,是无量利乐的源泉,故称为如意树。如云:“无量利乐之源如意宝。”再者,且不论本为文殊化身的法王无量劫前已三学圆满,或今生证悟大圆满时成就戒定慧功德,仅从今生显现而言,法王自幼修习佛法,以三喜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思辩讲著,清净受持三乘戒,成就显密所摄的一切禅定与闻思修三慧,故称“三学如意树”应属当之无愧。

  2、三信莲花与善缘道友

  如意树一般的上师法王是如何滋润弟子心莲的呢?如《忠言心之明点》所说“无始无亲疯人般,独漂轮回痴暗中”,在漫长的生死轮转之中,恒时被三毒猛火烧烤,我们信心的根株已经枯萎不堪,相续中唯有邪见疑惑的高山,今生幸蒙法王慈悲摄受,上师恩威并举、赞呵兼施,多方调教,复授与种种显密法要,开示善恶取舍之道,令生出离心、菩提心与清净见,如此我们才如枯木逢春般绽开了信心之莲。

  如是具有三信的道友能够值遇上师、深法,并非无因,实是往昔积功累德、善根淳熟的结果。《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云:“遇此胜法善缘众,前世累劫积资果,与普贤王同缘份,诸道友当生欢喜。”如今以上师的恩德和自己的前世善根,我们能值遇光明大圆满法,具有即生、中阴、幻化界成佛或以上师愿力加被临终往生极乐世界的缘份,当然属于本论的当机善缘者,而这样的善缘实在来之不易,善自珍惜,切莫失之交臂。

  3、应当纳受净心乳海流出的心语

  既然师徒善缘具足,接下来上师要为我们传授教言。因为此教言是从上师大圆满清净妙心的乳海中流出,也是从利他的慈悲菩提心中流出,故说是净心乳海中流出。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即性自然流露而造论是宁玛巴大圆满瑜伽士独具的风采。所以此教言极具加持,完全符合胜论的标准,具有改造、救护的作用,因为教言中开示了修佛子行、积资净障、净观他宗、修持本尊、发大悲心及善心等法要,尤其是为救护无边有情而展开怀业广度众生往生极乐。教言以短短数语直接点出歧途,指明正道,果能依之而行,必离坑坎而入坦道,所以有缘者切勿束之高阁而应时时研习,不期然中当获大利益。尤其作为法王如意宝的法子,我们更应把上师教言铭记于心,依此为准则,在五浊渐深的今日亦能展开成办自他二利的大业。否则若对上师的心语置若罔闻不加珍惜,不守弟子之规,岂有弟子之名?

  甲二、中善论体分五:一、教诲行佛子行积资净障;二、教诲净观他宗专修自宗;三、教诲作苦海众生的商主;四、教诲护持高尚善规;五、教诲修持怀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

  乙一、教诲行佛子行积资净障

  我等善业愿歌所招引,聚于清凉雪山之圣地,

  师徒不离趋入佛子行,积资净障修行我心语。

  在善业愿歌的招引下,我等师徒今日相聚于清凉雪山喇荣圣地,值此胜缘,切莫无义空耗,相聚时应同发菩提心趋入佛子行,珍惜寸阴精进积资、猛厉忏罪,唯一实修显密法要。诸道友,这是大恩老父我的心语,请铭刻于心切莫忘记。

  1、法王的善业愿歌

  当往昔善业愿力的歌声响起时,安住净土的上师、数百大菩萨以及五湖四海的道友,如百川归海般云集于喇荣圣地。大持明者具力金刚曾授记:“色达地方法鼓之声震天动地,悦耳动听的妙音引来四面八方的蜜蜂云集此处。”法不孤起,仗缘方生,今日能与古佛再来的怙主法王、三百地上大菩萨以及千万僧众云集一处,岂非往昔的善根、因缘、愿力成熟所感?

  以上师而言,无量劫前早已圆满二资现前佛果。授记中明显记载法王是文殊化身,而文殊菩萨过去为龙种上尊王佛,现在北方世界成等正觉,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也会示现成佛。由此可知,上师往昔即已发无上普贤大愿并精进积资,圆满一切戒门、定门、慧门、波罗蜜门、愿门、方便门、力门等。虽然穷尽一切功德海,然因愍念痴迷众生复发无尽大愿,遍游二资大海,此从文殊菩萨所发十大愿中可知。应知上师往昔发无尽大愿积无边资粮,一切都是为了救度我们,多少生以来是上师如影随形般地方便引导,才使我们萌发善根生起信愿,今日终于善根愿力成熟,感得师徒聚会共享法乐。

  功德大海虽久已盈满,然仍示同异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积累二资、忏悔二障、勤学苦修。正如法王赞颂全知麦彭仁波切“无数劫前虽已成佛然勤二资道”那样,上师今生自幼即精进观修本尊、诵咒、持名、修生圆次第,尤其精修光明大圆满,一一皆穷尽法蕴、现前成就之相。上师内证功德难测难量,高如虚空深似大海,而外在显现却谨慎取舍微细因果,圆修戒定慧,经常上供下施,无有厌足地积累二资。上师现身说法,若论其见高如虚空,若观其行细如粉齑,如是都是为了方便引导我们,《华严经》中说若自不修梵行欲令他人修梵行者,无有是处。上师于佛法皆能圆满行持,故以此教诲我们如法修行。

  上师本自因地发宏誓愿,历经多生深修力行,即从此大愿海中任运现前利生的大业。在上师的著作中我们随处可见他老人家所发的伟大誓愿,如道歌《瀑布妙音》中云:“为度困苦众生传深法,誓同文殊勇士伟大心。”《文殊童子欢喜笑音》中云:“众生乃至虚空尽,具足无量功德行,等同妙音文殊尊。”又发愿“我愿今起生生世世中,上师殊胜本尊以摄受,三学功德海藏能自在,易成宏法度众广大义。”尤其在《愿海精髓》中,上师的愿心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知,上师善业愿力的歌声不仅飘扬在喇荣山谷,十方三世的一切国土中都飘扬着上师美妙动听的善愿歌声,是此愿歌把无量众生招引到安乐的解脱地。

  2、弟子的善业愿歌与雪域喇荣圣地

  以我等而言,勤修福慧、积累善根、广发大愿此三者极为重要。若非往昔修福慧,今日怎能至于喇荣净土得见上师法王、听受显密法藏呢?诸多经论再再宣说无善根者纵然千佛出世也无法救度,他们无缘值遇三宝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涅槃经》说众生必须有善根因缘佛才能度化,否则以佛的智悲力也无可奈何,经中比喻如人堕入深厕,沉溺于粪秽中,仅有一发露出,亲友可牵此一发救拔令出。同样,四生慈父的佛陀度化溺于轮回深厕烦恼粪秽中的众生时,众生若有毫许善根亦可救拔令出,而无善根的阐提 佛也无法救度。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发大愿培植自己的善根。

  藏地是大悲怙主观世音菩萨的化土,千百年来有无数圣者应化其中,显密教法在此弘扬兴盛,无量众生在此修行成就,因此这片土地堪称诸佛菩萨常游的乐园、孕育圣贤的母亲、出生善法功德的吉祥圣地。它被称作是雪域,这里不仅有甘洌的净水解除身体的干渴,更有清凉的佛法甘露化解相续的热恼。看看外面的世界,人们时时被心中的烦恼、外在的酷热逼恼得痛苦不堪。相比之下,雪域圣地更显得清凉殊胜。在广阔的雪域高原,色达喇荣恰似宝冠顶上的一颗明珠,在法王杲日般慧光的朗照下显得格外生辉,令人瞩目。喇荣圣地宛如绽放的莲花,山沟呈月牙形,周围环绕诸多雪山,每座山都有特殊形状,表示不同的功德。同时,它是敦珠仁波切与八大菩萨为主的十三大虹身成就者作过加持的圣地,空行护法云聚、上师本尊恒时加持护念,在此神山修习息增怀诛任一事业都可成就,其中尤以修习怀业最为殊胜。

  3、发菩提心的功德

  一切大乘的修行都以发心为首,所以此处上师根据自己的修行经验和诸多大乘经论首先劝请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因为菩提心是世出世法的根本,大乘佛道的核心,趋入究竟佛地的坦途,总持佛法功德的陀罗尼,出生自他安乐的如意宝,超越罪过毒海的津梁。此菩提心有则一切皆具,无则一切皆失,具此一法即能远离恶趣,摆脱恶友控制,速得无上菩提。依此菩提心大船救度众生越过三有大海,脱离轮回的一切怖畏,具无垢菩提心则能远离八无暇获得暇满,依菩提心能摧犯别解脱戒、十不善及五无间罪。又若具有行菩提心不但身语意行善时有功德,纵然在无记、昏睡、放逸状态中功德亦会如泉涌般地增上。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乃至菩提之间非但不会空耗且能不断出生安乐的果报。关于菩提心的功德,佛经论典宣说甚广,有志于大乘者应当闻思了知。总之如全知无垢光尊者…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