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上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是心作業障,是心是業障,業障人人有,你不需要說,業障是自然而然的,你如果沒業障,沒業障怎麼是凡夫呢?沒業障又爲什麼在娑婆世界呢?古人說的好,業不重不生娑婆,你往這邊一站,不用說就是個業障很好的證明,不用再說業障很重已經夠重了。
那應該怎麼樣忏悔業障呢?就是此地說的至心,至心怎樣理解?我用一個最簡單的說法,至就是到的意思,你看我們到這個南海普陀山道場來就是這個到的意思,就是來到的意思,這個說法好懂,那麼至心合起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阿彌陀佛來到我心裏,就這麼簡單,我們不說這個至心,這個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哎呀,那說太玄了,也做不到,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裏,自然就真誠自然就清淨自然就慈悲,爲什麼?心裏有佛啊,這個至心就是阿彌陀佛到我心裏了,我們想想阿彌陀佛有沒有到我們心裏,偶爾有到,還沒喝茶呢,就把他趕跑了,我們心中留給阿彌陀佛的空間好像太小了,還不如我們要好的一個朋友,甚至于還不如我們牽挂的一樁事情,我們留給阿彌陀佛的空間,有時候連片刻之功都沒有,連下腳的地方都不夠,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想,我們的至心是否完善?這個信願行叁條都以至心來理解,就很好理解,什麼叫真信真願真行啊,信,真信,就是阿彌陀佛,我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發自內心的,阿彌陀佛在我心中,沒有絲毫懷疑,信得非常歡喜,信下面加一個樂,樂就是很歡喜,不是很無奈啊,我們今天說老實話,多半是無奈,聽老師父講經這麼久了,不相信說不過去,相信嘛不知道爲什麼要相信,你說極樂世界有,我也沒看到,你說念佛能往生我也沒往生,你說那麼多人往生了我也沒看到,于是有人這個信心就打了折扣,真信沒辦法建立。
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慎重,要對自己負責,往生極樂世界頭一個條件就是至心信樂,深信不疑,有什麼理由讓我深信呢?我要反過來問,你有什麼理由不深信?把你不深信的理由反過來,就是深信的理由,就這麼簡單。事實上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要講理由,可以說整部大藏經都在說,那有人說了,佛說了其他國土,其他的法門很多,不是都叫我們去極樂世界啊,是這樣的,但是你要留心看一下,有沒有任何一個法門,任何一個佛國土,象佛在一切經中處處提到,不厭其煩地勸,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說,有沒有?其他諸佛淨土,佛是偶爾提到,唯獨極樂淨土佛是在諸大乘經處處提到,這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這是佛的本意,是佛的本願,在一切諸佛淨土當中,選出最好的彌陀淨土勸我們去,有充分的理由,要說說之不盡。我說一個最簡單的理由,如果大家要想知道這些理由,怎麼回事,很簡單,到極樂世界問阿彌陀佛去,阿彌陀佛會把這些理由通通告訴我們,這是至心啊,至心深信,深信到什麼程度呢?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裏面爲了守護念佛人的信心,說了很多假設,大師說,假如你在念佛的,忽然有一個善知識出現,告訴你別念阿彌陀佛了,我這邊有一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禅,我們假設這個善知識是達摩祖師,你正在念佛,達摩祖師來了,別念了,這麼念多麻煩,我教你馬上成佛,我們聽到作何感想呢?這個話不好說,一般人跑掉了,念得多辛苦啊,大師說了,不可以爲他所動,不但這樣不爲所動,乃至于地上菩薩,乃至于十方諸佛,現圓滿報身來說,你不要念阿彌陀佛了,我還有個更好的法門,你只要放棄念佛,我馬上教給你,大師說,依然不可以動搖。
那有人說了,都是佛說的嘛,那這些佛都來了勸我,我可以相信釋迦佛,爲什麼不可以相信別的佛呢?這是假設而已,事實上呢不可能,假如真有一尊佛來勸我們不要念阿彌陀佛了,我們要知道,那決不是佛,不是佛就是魔,所以大師後面說了,假如是真的菩薩,真的諸佛一定與釋迦本師彌陀如來所說,無二無別,何以故?佛佛道同。一佛所說即是一切佛說,一切佛說與一佛所說,無二無別,絕不會,將來彌勒佛出世了,馬上推翻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騙你們叫你們念阿彌陀佛沒什麼用,絕不可能會出現這個情況的,將來彌勒菩薩成佛了,同樣會勸衆生念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我們得到證明,彌勒菩薩接受世尊的囑咐,將來弘揚彌陀淨土,所以我們的信心要在這個地方建立起來,深信不疑,不爲一切言論之所動搖,這就是我一生永恒的信念。這是往生的頭一個條件,至心信樂。
接下來,所有善心,心心回向,願生我國,這個叁句是發願。所有善根,善根是比喻,根有能持,能生的意思,就像一棵樹有根,它能保持這棵樹不會死去,能夠保證這棵樹,能夠枝葉繁茂興旺成長。那麼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一切衆生心中的善法,一定要有根,才能夠守護。一般人經上講善根,叁條,無貪無嗔無癡,就是離開貪嗔癡這是善根,哎呀,這個說法不好懂。我換個說法,善根是怎麼回事啊?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良好習慣,這就叫善根,養成不好的習慣,就叫惡根,你譬如喜歡發脾氣是惡根,反過來常生慈悲心是善根,養成常生慈悲心的習慣就善根增長,養成發脾氣的習慣就惡根增長。在這個地方所講的善根,是將我們無始劫以來所有的知道的、不知道的善法,通通合集在一起,過去今生的,通通算在裏面,我們的這些善法這些善根用來幹什麼?不再爲自己求什麼,不再求這個世間的什麼,心心回向,願求生極樂世界。連用兩個心,一個怕不夠,兩個連在一起就是心心相續,不要間斷。這是說我們真正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念,不要退轉,不要間斷。
回向,佛門裏面常常講回向,回向的意思很簡單,這個回轉趣向,回小向大,就好比我們現在借助這個麥克風,我一個人說話,如果沒有這個音響設備,會非常吃力,大家也聽不清楚,借助這個音響設備聲音就很大,這就是回小向大。很多同修有時候不明了回向的意思,以前遇到個同修,他說法師講完經不要回向,回向的功德沒了,這樣的想法是誤會的,越回向功德越大,回向的越廣,功德越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心心念念,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往生淨土,這是我們念佛人的心願。念佛人,心願要廣大,你可不要想到極樂世界我聽說太好了,不要給那個人知道,假如他也去了可麻煩了,因爲我看他不高興,要這麼想,那極樂世界是去不了的,因爲心量不夠大,與阿彌陀佛本願不相應。說心心回向,就回向一切衆生,願同一切衆生往生極樂國,你看我們每天都這麼念啊,可在實際生活中是不是這樣呢?我們想一想,實際生活中我們是真的願同一切衆生,往生極樂國嗎?現在想想,最討厭的那個人,我們願不願要他去,假如這個權力我們能掌握的話,就是現在你可以掌握誰能去,誰不能去,那個最討厭的人我們要不要他去?那個人可能就在我們旁邊,可能就在我們家裏,可能剛剛寫了牌位要超度他,我們從這些地方堪驗檢查一下,我們往生的願心是否真實,往生願不是說我很想去就去啊,很想去,這個很想去是有定義的,不是凡夫所認爲的我要去,他不要去,最好極樂世界就我一個人,不是這樣想去才能去的。這個願是與佛願相應的,才叫真願,所以,有時候很多同修講,往生不知道有沒有把握,不知道能不能保證,實際上從這些地方反省一下,檢點一下,很容易就會發現自己能否真正往生。說來往生很容易,只要真信切願,一向專念就肯定往生,可是問題往往就出在是否真信,是否真願啊,那麼一天到晚念佛可能是做到了,但是如果沒有前面的真信切願,也無法往生,這是先決條件,非常重要,這是願。
下面呢這才是行,行呢很簡單,你看,行呢說得簡單不能再簡單了,乃至十念,乃至是簡略詞,就是哪怕只有十念,這個十念不作別的理解,就是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有人說了,念阿彌陀佛行不行?念別的腔調可不可以?現在這個念佛法門本來很簡單,現在也弄得很複雜。本來佛說了執持名號,就可以往生了,可是現在問題又來了,有人說了,執持名號,一定要這樣直持才可以往生,一定要南無阿彌陀佛才能往生,念阿彌陀佛不能往生,還有人說了,要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念哦彌陀佛就不能往生,搞得念佛人也無所適從,只好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再念一句阿彌陀佛。實際上這是對佛本願、淨土法門的修學的理論方法不能全面掌握所造成的,經上說的明白,佛號就是阿彌陀佛,加上南無,南無是皈命的意思,是禮敬的意思,加很好,不加也沒關系,只要以皈命之心,禮敬之念,去至誠呼喚阿彌陀佛,同樣會感得佛來接引,我們不需要在這些地方去分別,去執著。有人說了,印祖說的,念南無阿彌陀佛才恭敬,念阿彌陀佛不夠恭敬,印祖說的用意也很明白,無非是讓人生恭敬心,可是沒有恭敬心,我舉個例子,譬如本來對人稱尊敬的XX先生,這本來是個尊敬的稱呼,可是只知道尊敬的XX先生,看到人,看也不看一眼,然後表情非常不遜,可是說話的時候,尊敬的XX先生哦,這讓人感覺尊敬嗎?沒有尊敬之心只有尊重之言,不是尊敬的本意。同樣的道理,只有南無這兩個字也沒有南無的真誠之心,同樣不算南無,真正的南無,就是一心皈命,念佛的時候我們只要具足這樣的心念,本身就包含了這層意思。
乃至十念,這個十念是最少,刻實而論,就是具體來說,假如我這一生當中,只念了十聲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了,那麼這個十念該怎樣來理解呢,該不會說我剛才念了十念,就保證往生吧。古人有說了,如果一個人一生之中只念了十句阿彌陀佛,他就真的往生了,這個十念,不作…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