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好,所以我要爲道場無私的奉獻,要讓社會大衆看到佛門的道場興旺的氣象,這才是學佛念佛同修的菩提心真正發揮作用了,精益求精啊。那麼,落實到我們法門的修學上,精進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選這一門永遠不改變,不因爲任何原因而改變,我既然選擇就堅持到底,決定成就。
接下來就是禅定了,禅定就是心地如如不動,不爲一切境緣所動搖,然後才能開智慧,這最後般若智慧就是對事理真正透徹明了,智慧開了之後,把前面的五條能夠做得更好,布施,布施的歡歡喜喜,持戒,決不會把它看作是一種約束,快快樂樂去遵守,佛陀教給我們的這一些精神,忍辱,不是忍無可忍,不是沒有辦法才去忍,而是沒有必要去計較,沒有必要去生煩惱,智慧開了之後,決不會因XX人說我們一句心裏面不痛快,因爲什麼挫折,心裏面不高興,喪失信心,決不會,知道這一切都有原因,沒有必要放在心上。精進決不退轉,知道這一條路是光明的,走下去將來有無窮的利益,無量的功德,最終有圓滿的成就。心地如如不動啊,更加清楚地來看待宇宙人生真相,這就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具體落實在奉行六波羅蜜這一句經文中。
下面還特別強調一下,堅固不退,怕我們退轉,說老實話,學佛貴在堅持,修行並不是一樁很難的事情,如果說很難,爲什麼那麼多諸佛如來都成就了,在佛門裏面也非常強調長遠心,如果一個人能夠持之以恒,堅固不退的話,不但世間的事業能有一番成就,就是出世間成佛作祖也都不是難事情。我們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學的時候,向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提出他的心願,說我要作佛,而且要超過一切諸佛,我不知道這個大願能不能夠實現。老師就說了,譬如這個大海的水,如果一個人他有足夠長的壽命,讓他用這個瓢去舀海水,他只要能持之以恒,這個海水最終會被他舀幹淨,大海之水尚可鬥量,何況一個人有決心要上求佛道,利益衆生,只要能持之以恒,沒有不能成就的。可是問題就出在,我們能否持之以恒?這也是菩提心的關鍵之處,佛門有幾句諺語大家都很熟悉,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准確說呢,學佛一年佛在新加坡,對新加坡同修講這比較實在,學佛兩年呢,可能佛在印度,遠了一點,佛在天邊,學佛叁年呢,可能跑到月球上去了,佛化雲煙,看不到了。這的確是學佛過程中比較容易産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學佛念佛的同修,最初發心勇猛,但是一段時間過了之後,恒常心就沒了,這樣一來就不容易成就了,所以菩提心的可貴之處,就是持之以恒,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裏面願願都是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雖然不能做到念念相續,不能夠做到時時刻刻,但是我們應該做到年年月月不間斷,應該能夠做到,這一生在長時期的修學中不退轉。只要我們有這樣的決心,果然能這樣,保證以此功德,以此信願,就是以這樣的菩提心,發願求生淨土,個個往生,所以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這就是以這樣的心態以這樣的行持,回向求生淨土。
下面就是果報,這聞名發心是因,臨終接引是果,下面這一願說得明白,要往生了,大家注意要往生了,不要怕,不是我們,而是該往生的人要往生了,往生的時候就是下面的這一種殊勝瑞相。一心念我,你看特別強調一心念佛,很重要,有人說一心很難,實際上不難,你看年輕人,男孩子追女孩子的時候真是一心一意,追到之後就叁心二意,那麼念佛人也存在這個現象,懇切的發願說要往生的時候,好像是真的,馬上就要去一心一意,說到要念佛的時候就叁心二意。並不是我們的心不能一,而是我們沒有去一,我們的心是可以專一的,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堅定的深信,相信我能專下心,我能一心念下去,不能一,要他一,不能專,要他專。臨命終時,一心念佛特別重要,就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往生之前,說老實話不要說沒有可以牽挂,就算有也帶不走。古人說得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生死平等,大家有興趣注意留心一下,這個人來到世間時候,兩只手是什麼樣的狀態,離開世間的時候,兩只手又是什麼樣的狀態,就會覺悟了。我們可能忘記了,來的時候什麼樣子,忘記了,走的時候不敢想,看看別人。人來到世間的時候什麼都沒有,可是兩只手抓得緊緊的,我要抓住世間的一切,因爲我現在什麼都沒有,這個時候什麼也沒有,可是有一個控製一切的強烈欲望。要走的時候什麼都有了,這幾十年的辛苦經營,有了家業了,有了妻兒老小了,什麼都有了,可是很想帶走,閻羅王不允許,于是走的時候兩只手要撒開。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撒手人寰,人走的時候兩只手一定伸開,這很好的告訴我們,人在這幾十年的過程中所有的一切,只不過是給我們看看而已。晉朝跋陀羅禅師說了一首偈頌很好,禅師說,這個一般世間人每一天都幹什麼呢?每一天都是貪名貪利,爲了這些日夜受煎熬,最後勸人莫貪世上金銀寶,就是這個世間的所有一切金銀財寶一切財富不要貪愛,你要知道真相,真相是什麼呢?借汝閑看幾十年,哎呀,那是造物主借給你看看的,只不過看的時間久了,別以爲是自己的,不要誤會,誰也帶不走,早知道帶不走,爲什麼不在知道的時候,還有精力的時候,用自己的福報爲衆生多做一些事情,自己走的時候也沒有牽挂。
念佛人要往生的時候,一定是身心世界了無牽挂,然後才能感得佛來接引,這一點很關鍵。往生實際上很容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很容易就往生了,也很不容易,如果放不下,怎麼念都沒辦法。所以這個一心呢,實際上放不下是沒辦法一心的,所以一心必然是放下,晝夜不斷,就是念佛要相續,不夾雜,不間斷。臨命終時,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這個時候佛發的有願,我們將來命終的時候不用擔心,念佛人不要怕死,死不可怕,對念佛人來說,要往生不是死,往生是到極樂世界去換一個身體,走的時候很自在,這一點首先要明了的。佛來接引,佛來的時候會帶著一些菩薩,帶幾個菩薩不一定,看我們高興見到幾個菩薩,這跟念佛人的緣分有關系。假如我們這個念佛人跟極樂世界菩薩的法緣很殊勝,來的菩薩就很多,假如我們沒結那麼多法緣,可能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接引,這也很不錯了。但是我們最好是希望象此地說的與諸大菩薩,佛跟諸大菩薩一起來迎接,那個場面壯觀,這是極樂世界在開歡迎會。
觀無量經上說的很明白,這個九品往生,每一品往生的衆生,佛來接引的時候,人數多少不一樣,那直接顯示出念佛人的成就。你譬如,上品上生的,佛說了,上品上生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自來,然後,不是諸大菩薩,諸大菩薩太小了,是什麼,是與無數化佛一起來,後面才是諸大菩薩,上品上生的衆生往生的時候,那個待遇是貴賓級的,現代人講VIP級的。佛來接引,佛作證,放光注照,然後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我們天天膜拜的觀世音菩薩,這個時候親自捧著蓮花臺,用現代話講,我們要到阿彌陀佛家去作客了,阿彌陀佛親自來,觀世音菩薩是司機,大勢至菩薩是保镖,是這樣的,經上就這麼說的,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大家可能看到一幅善導大師繪的西方接引圖,在這一幅原圖當中,所繪的就是上品上生的瑞相,你注意看了,前面捧蓮花的正是觀世音菩薩,與經文相應,緊隨觀世音菩薩後面合掌的就是大勢至菩薩。我們想一想,做夢想,想也想不到,什麼時候觀世音菩薩來給我開車,當然了這是比喻,觀世音菩薩捧著蓮花臺請我去極樂世界,這是多麼殊勝的待遇啊,說老實話,在盡虛空遍法界,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恐怕也只有這樣一個耀武揚威的機會了,給足了我們面子,但一點是我們要具備的,就是前面講的這些條件。我們希望每個同修念佛往生,都力爭上品上生,實在爭取不到也沒關系,往生的時候佛同樣會來接,只不過品位高下各有差異,但沒關系,往生之時,佛與大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極樂世界,須臾是很短的時間內,這邊壽命終了,就是這邊一口氣斷,那一邊蓮花化生。佛來接引,念佛人看到佛來接引,直接自見其身坐蓮花臺,在坐蓮花臺的當下就出離輪回,超越叁界了。那有人說,中途會不會出交通事故啊,到極樂世界中間還這麼遠,不用擔心,在這個虛空法界之中,一切諸佛都給阿彌陀佛保駕護航,所以魔境不能幹擾,這個念佛人一入蓮花,從這一刻開始他就不是凡夫,而是極樂世界真實的菩薩了。古大德告訴我們這完全是阿彌陀佛慈悲的本願所加持的,靠我們自己修學有這樣好的成就,這樣殊勝的待遇,不曉得要修多少個阿僧祗劫才能修到,所以念佛人沾阿彌陀佛的光。
念佛人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放光注照,加持這個念佛人,心不顛倒,意不錯亂,就只要這個念佛人,臨終提得起正念,佛加持,不用擔心會受魔境幹擾,中間會出現什麼障礙,這個不用擔心。玄奘大師翻譯的這個阿彌陀經,原文是這麼說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裏面說,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往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佛力加持啊,所以念佛人我們只要好好念佛就行了,不用擔心,我將來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是不是忘了,怎麼還不來接我,或者這個阿彌陀佛來了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些都不用擔心,我們只要好好念佛就行了。假如阿彌陀佛還沒來,你不要著急,耐心等待,一定要等到阿彌陀佛來,這是臨終接引。
往生之後,下面這一句非常重要,作阿惟越致菩薩,你看就是剛才說的,這一往生就是真菩薩…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