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不好,所以我要为道场无私的奉献,要让社会大众看到佛门的道场兴旺的气象,这才是学佛念佛同修的菩提心真正发挥作用了,精益求精啊。那么,落实到我们法门的修学上,精进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选这一门永远不改变,不因为任何原因而改变,我既然选择就坚持到底,决定成就。

  

接下来就是禅定了,禅定就是心地如如不动,不为一切境缘所动摇,然后才能开智慧,这最后般若智慧就是对事理真正透彻明了,智慧开了之后,把前面的五条能够做得更好,布施,布施的欢欢喜喜,持戒,决不会把它看作是一种约束,快快乐乐去遵守,佛陀教给我们的这一些精神,忍辱,不是忍无可忍,不是没有办法才去忍,而是没有必要去计较,没有必要去生烦恼,智慧开了之后,决不会因XX人说我们一句心里面不痛快,因为什么挫折,心里面不高兴,丧失信心,决不会,知道这一切都有原因,没有必要放在心上。精进决不退转,知道这一条路是光明的,走下去将来有无穷的利益,无量的功德,最终有圆满的成就。心地如如不动啊,更加清楚地来看待宇宙人生真相,这就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具体落实在奉行六波罗蜜这一句经文中。

  

下面还特别强调一下,坚固不退,怕我们退转,说老实话,学佛贵在坚持,修行并不是一桩很难的事情,如果说很难,为什么那么多诸佛如来都成就了,在佛门里面也非常强调长远心,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坚固不退的话,不但世间的事业能有一番成就,就是出世间成佛作祖也都不是难事情。我们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学的时候,向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提出他的心愿,说我要作佛,而且要超过一切诸佛,我不知道这个大愿能不能够实现。老师就说了,譬如这个大海的水,如果一个人他有足够长的寿命,让他用这个瓢去舀海水,他只要能持之以恒,这个海水最终会被他舀干净,大海之水尚可斗量,何况一个人有决心要上求佛道,利益众生,只要能持之以恒,没有不能成就的。可是问题就出在,我们能否持之以恒?这也是菩提心的关键之处,佛门有几句谚语大家都很熟悉,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准确说呢,学佛一年佛在新加坡,对新加坡同修讲这比较实在,学佛两年呢,可能佛在印度,远了一点,佛在天边,学佛三年呢,可能跑到月球上去了,佛化云烟,看不到了。这的确是学佛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佛念佛的同修,最初发心勇猛,但是一段时间过了之后,恒常心就没了,这样一来就不容易成就了,所以菩提心的可贵之处,就是持之以恒,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愿愿都是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念念相续,不能够做到时时刻刻,但是我们应该做到年年月月不间断,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生在长时期的修学中不退转。只要我们有这样的决心,果然能这样,保证以此功德,以此信愿,就是以这样的菩提心,发愿求生净土,个个往生,所以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这就是以这样的心态以这样的行持,回向求生净土。

  

下面就是果报,这闻名发心是因,临终接引是果,下面这一愿说得明白,要往生了,大家注意要往生了,不要怕,不是我们,而是该往生的人要往生了,往生的时候就是下面的这一种殊胜瑞相。一心念我,你看特别强调一心念佛,很重要,有人说一心很难,实际上不难,你看年轻人,男孩子追女孩子的时候真是一心一意,追到之后就三心二意,那么念佛人也存在这个现象,恳切的发愿说要往生的时候,好像是真的,马上就要去一心一意,说到要念佛的时候就三心二意。并不是我们的心不能一,而是我们没有去一,我们的心是可以专一的,这一点我们首先要坚定的深信,相信我能专下心,我能一心念下去,不能一,要他一,不能专,要他专。临命终时,一心念佛特别重要,就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往生之前,说老实话不要说没有可以牵挂,就算有也带不走。古人说得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死平等,大家有兴趣注意留心一下,这个人来到世间时候,两只手是什么样的状态,离开世间的时候,两只手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就会觉悟了。我们可能忘记了,来的时候什么样子,忘记了,走的时候不敢想,看看别人。人来到世间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可是两只手抓得紧紧的,我要抓住世间的一切,因为我现在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什么也没有,可是有一个控制一切的强烈欲望。要走的时候什么都有了,这几十年的辛苦经营,有了家业了,有了妻儿老小了,什么都有了,可是很想带走,阎罗王不允许,于是走的时候两只手要撒开。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撒手人寰,人走的时候两只手一定伸开,这很好的告诉我们,人在这几十年的过程中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给我们看看而已。晋朝跋陀罗禅师说了一首偈颂很好,禅师说,这个一般世间人每一天都干什么呢?每一天都是贪名贪利,为了这些日夜受煎熬,最后劝人莫贪世上金银宝,就是这个世间的所有一切金银财宝一切财富不要贪爱,你要知道真相,真相是什么呢?借汝闲看几十年,哎呀,那是造物主借给你看看的,只不过看的时间久了,别以为是自己的,不要误会,谁也带不走,早知道带不走,为什么不在知道的时候,还有精力的时候,用自己的福报为众生多做一些事情,自己走的时候也没有牵挂。

  

念佛人要往生的时候,一定是身心世界了无牵挂,然后才能感得佛来接引,这一点很关键。往生实际上很容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很容易就往生了,也很不容易,如果放不下,怎么念都没办法。所以这个一心呢,实际上放不下是没办法一心的,所以一心必然是放下,昼夜不断,就是念佛要相续,不夹杂,不间断。临命终时,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这个时候佛发的有愿,我们将来命终的时候不用担心,念佛人不要怕死,死不可怕,对念佛人来说,要往生不是死,往生是到极乐世界去换一个身体,走的时候很自在,这一点首先要明了的。佛来接引,佛来的时候会带着一些菩萨,带几个菩萨不一定,看我们高兴见到几个菩萨,这跟念佛人的缘分有关系。假如我们这个念佛人跟极乐世界菩萨的法缘很殊胜,来的菩萨就很多,假如我们没结那么多法缘,可能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接引,这也很不错了。但是我们最好是希望象此地说的与诸大菩萨,佛跟诸大菩萨一起来迎接,那个场面壮观,这是极乐世界在开欢迎会。

  

观无量经上说的很明白,这个九品往生,每一品往生的众生,佛来接引的时候,人数多少不一样,那直接显示出念佛人的成就。你譬如,上品上生的,佛说了,上品上生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自来,然后,不是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太小了,是什么,是与无数化佛一起来,后面才是诸大菩萨,上品上生的众生往生的时候,那个待遇是贵宾级的,现代人讲VIP级的。佛来接引,佛作证,放光注照,然后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我们天天膜拜的观世音菩萨,这个时候亲自捧着莲花台,用现代话讲,我们要到阿弥陀佛家去作客了,阿弥陀佛亲自来,观世音菩萨是司机,大势至菩萨是保镖,是这样的,经上就这么说的,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大家可能看到一幅善导大师绘的西方接引图,在这一幅原图当中,所绘的就是上品上生的瑞相,你注意看了,前面捧莲花的正是观世音菩萨,与经文相应,紧随观世音菩萨后面合掌的就是大势至菩萨。我们想一想,做梦想,想也想不到,什么时候观世音菩萨来给我开车,当然了这是比喻,观世音菩萨捧着莲花台请我去极乐世界,这是多么殊胜的待遇啊,说老实话,在尽虚空遍法界,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恐怕也只有这样一个耀武扬威的机会了,给足了我们面子,但一点是我们要具备的,就是前面讲的这些条件。我们希望每个同修念佛往生,都力争上品上生,实在争取不到也没关系,往生的时候佛同样会来接,只不过品位高下各有差异,但没关系,往生之时,佛与大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极乐世界,须臾是很短的时间内,这边寿命终了,就是这边一口气断,那一边莲花化生。佛来接引,念佛人看到佛来接引,直接自见其身坐莲花台,在坐莲花台的当下就出离轮回,超越三界了。那有人说,中途会不会出交通事故啊,到极乐世界中间还这么远,不用担心,在这个虚空法界之中,一切诸佛都给阿弥陀佛保驾护航,所以魔境不能干扰,这个念佛人一入莲花,从这一刻开始他就不是凡夫,而是极乐世界真实的菩萨了。古大德告诉我们这完全是阿弥陀佛慈悲的本愿所加持的,靠我们自己修学有这样好的成就,这样殊胜的待遇,不晓得要修多少个阿僧祗劫才能修到,所以念佛人沾阿弥陀佛的光。

  

念佛人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放光注照,加持这个念佛人,心不颠倒,意不错乱,就只要这个念佛人,临终提得起正念,佛加持,不用担心会受魔境干扰,中间会出现什么障碍,这个不用担心。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阿弥陀经,原文是这么说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面说,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往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力加持啊,所以念佛人我们只要好好念佛就行了,不用担心,我将来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是不是忘了,怎么还不来接我,或者这个阿弥陀佛来了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些都不用担心,我们只要好好念佛就行了。假如阿弥陀佛还没来,你不要着急,耐心等待,一定要等到阿弥陀佛来,这是临终接引。

  

往生之后,下面这一句非常重要,作阿惟越致菩萨,你看就是刚才说的,这一往生就是真菩萨…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