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P24

  ..續本文上一頁"left">那麼講到具體的法門修學上,我們更深入的去探討,在法門修學上有時候也出現這樣的情況,譬如我們選擇念佛法門,選擇之後說老實話最好一門深入,容易成就,最忌諱的是什麼?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我說會得罪人,這是菩薩說的,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裏面講得好啊,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呢?菩薩一條一條列出來,即是又誦經又持咒,又作會,又要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講一些見神見鬼的話,就是夾雜,好像我們都具備了。菩薩真的很慈悲,把念佛人爲什麼不能專心,不能一心,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障礙一條一條都列出來,那真的叫大慈大悲,但是這個地方我們簡單說明一下,菩薩說的又誦經,哎呀是什麼經都誦,當然誦經很好,不是說經不好,但有一點,如果不能讓自己的心定下來,誦經多了反而會讓自己無所適從。譬如剛聽到念佛好,極樂世界怎麼樣怎麼樣莊嚴,忽然看到《金剛經》,《金剛經》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看《六祖壇經》,壇經裏面惠能大師說啊,念佛人有病求生西方,他說東方人有病求生西方,西方人有病求生哪方?于是有人就理解爲,能大師不勸人念佛,不鼓勵人往生,這樣一來,就自相矛盾,而事實上呢,這是沒有正確理解經義,佛說一切經對治一切衆生不同的執著,如果衆生看到之後執著越來越嚴重了,哎呀,這個問題就大了。所以最好,如果不能夠圓融貫通一切經典,守一門比較穩妥,這是菩薩勸不要多誦經的原因,如果自己有主見,可以圓融貫通,那沒有問題。

  

下面說又持咒,持咒就是念佛,念佛同修,這一句阿彌陀佛說老實話,一切經咒通通具備,這話是祖師說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咒中之王,無上密法,可是念佛人往往把這一點忽略了,認爲念阿彌陀佛沒有念咒來得殊勝,而不知道,過去蓮池大師說得好,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那個《心經》後面講的那些咒啊,實際上對念佛人來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通通具足,就怕不肯老實念。又作會呢?佛門裏面有很多法會,的確有時候也會讓人無所適從,當然不是說法會不好,每一個法會,每一個活動,都能利益衆生,但是如果都參加,是有一些爲難的。我在國內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老菩薩常常問,說什麼我們很爲難,怎麼很爲難呢,遇到佛菩薩的誕辰節日不曉得要到哪個道場去,因爲每個道場都邀請,譬如馬上地藏菩薩聖誕,這個道場邀請,到我們道場來拜地藏忏吧,那個道場說別去,拜什麼地藏忏,來我們這邊共修念佛,另外一個道場說不行,哎呀,我們這邊有更殊勝的《梁皇寶忏》,于是一個老菩薩真是弄得沒有辦法,而實際上這就是菩薩所說的障礙所在之處。那麼我們明了之後,就知道我們現前的修學應該有一個原則,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是講到真正修學了,就是法門的修學。譬如我們選擇念佛法門,我們跟念佛道場有緣,很好,我們常常參加念佛的活動,別的道場有別的法會活動,我們有機緣,隨喜贊歎,但是我不會常常參加,你要問什麼原因,我說個老實話,我們念佛人如果信心不夠堅定的話,那邊天天舉辦禅七,然後禅師天天講,參禅好,你去參禅沒參幾天禅,佛不念了,最後把自己所學的法門給丟掉了。如果自己定力夠的話,可以,就是不爲所轉,我去隨喜,作影響衆,這樣可以莊嚴道場,如果自己還不能夠有這樣的堅定的信念,沒有這樣的定力,還會受影響,最好象菩薩說的,守住一門,保證我們自己心地清淨,不爲所動啊。我們這一類呢,這一類是老實念佛的一類,隨緣隨分,爲佛法,爲道場,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是現前,我們的心定下來,這就是住正定聚,皆同一心,往生極樂世界,每一個衆生都是一條心,心心念念,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

  

下面,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這是第叁十,樂如漏盡願。樂如漏盡,這一條實際上就是說念佛的受用,往生之後,有這樣殊勝的受用,那麼現在呢?現在我們是熱惱呢還是清涼呢,就說現在,前天,我們講堂的冷氣一會兒開,一會兒關,到底怎麼回事?他說了,有的同修怕冷,有的同修怕熱,所以爲了平等,那只好一會兒關一會兒開,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你看,就在眼前,我們就會爲熱惱和清涼而生煩惱,熱惱這個名詞說得很好,假如現在把冷氣關了,從現在開始關了,還剩半個小時,雖然還剩半個小時,假如沒冷氣,可能大家覺得比半天時間還長,怎麼還不講完啊,熱了就生煩惱了,的確是這樣,清涼啊,人在這個冷靜的時候心就清淨了,所以啊,心地淨不下來,常常生煩惱的最好到南北極去,趁這個南北極冰山還沒有完全融化,讓自己冷卻一下,的確是這樣。人受環境影響,在環境之中如果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就會産生波動,那麼我們念佛學佛的同修在佛門裏面多少聽說過,佛法能幫我們改變心情,實情上說句老實話是我們自己改變心情,我們要不想改變,再厲害的佛菩薩也改變不了我們,而佛法幫助我們的是給我們善意的引導。譬如,經上會教我們怎樣去觀想,怎麼觀想呢,假如現在冷氣都關了,不知不覺關了,不讓大家知道,然後還悄悄的引導大家,說現在外面下雪了,冬天來了,你這樣認真去想,會感覺到有點涼,這是真的。

  

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例子有,再熱的天有人聽到一個對他來說很恐怖的消息,哎呀,馬上感覺渾身直冒冷汗,爲什麼外面天氣那麼熱他感覺到冷,渾身哆嗦,這是說他的心情變得冷了,哪怕是在非常寒冷的地方,如果給人善意的引導,給人善意的關懷,人會感覺到渾身充滿暖流,這是真的。中國人有一句俗話,叫善言一句叁冬暖,就是給人說句好聽話,安慰的話,鼓勵的話,贊美的話,哪怕就是在大冬天,哎呀,人感覺到渾身很溫暖,那麼反過來,惡語傷人六月寒。在新加坡,差不多每個月都一樣,不用六月,假如說一句讓人傷心的話,人感覺到這個心很寒,渾身發涼。這就說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確心情改變了,不一定受這個外面氣候的左右啊。那麼這個地方說的真正念佛人是能夠懂得善于調養自己的身心,會在生活當中常生歡喜,不生煩惱。永離熱惱,跟煩惱永遠拜拜了,說拜拜不准確,拜拜是再見的意思,再見就是有機會還會見面,那麼跟煩惱不要再見面了,永遠離開,心得清涼,煩惱離開了,心地頓時得清涼自在。有人說這不容易,生活中的煩惱太多了,怎麼辦呢?還是躲在念佛堂比較好,念佛堂裏沒人吵我,也不一定啊,念佛堂裏面就不生煩惱了嗎?我看未必,假如我們的念佛堂,我們以前在學會,學會對面二樓的念佛堂,念佛堂要求每一個進念佛堂的人要穿海清,有一天,有一個剛去的同修不知道,沒穿海清,而且穿得很不整齊,走進去跟在後面,他也不懂得怎麼走路,就是念佛堂的路他不知道怎麼走,也不知道要眼觀鼻,鼻觀心,心入定,他覺得很好玩,于是走進去之後,邊走邊東看看西瞧瞧,結果呢?念佛堂的同修都念不下去了,怎麼來了這麼個怪物,頭一個念頭看到他,他爲什麼不穿海清,接下來就是,他爲什麼不會走路,然後就是他爲什麼不好好念佛,你看看,這是念佛堂,本來以爲可以好好念佛,一點風吹草動經受不起,心地馬上就受幹擾。

  

所以啊,真正念佛人,前面說得好,首先是調整心態,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在境緣當中不爲境緣所幹擾,對境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不生煩惱,這樣才能夠在現前一切時一切處永離熱惱,心得清涼,下面才是快樂啊。如果沒有辦法永離熱惱,沒辦法熱惱,是快樂不起來的,我們雖然講到法喜充滿,說的時候是法喜充滿,扭過頭來是煩惱充滿,有幾個人真正能夠法喜充滿,充滿啊,是一切時一切處無不在法喜之中,事實上真正把經上所教的這些方法能用個一分兩分,在我們現前生活中立刻就能減少很多的煩惱。不是說到極樂世界才這樣快樂,不是,眼前就可以,這才是真實的受用,眼前的受用,最快樂的象漏盡比丘一樣,比丘這是出家修行的男衆,漏盡,漏是煩惱代名詞,盡就是沒有了,煩惱斷盡了,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想一想,煩惱斷盡是什麼樣子?想不起來,因爲我們是用煩惱心去想的。想一想,我們哪一天不生煩惱了,經上說啊,這些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歡喜無比,佛當年在世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國王出家,出家之後,精進修學,沒幾天他證阿羅漢果了,證果之後,手舞足蹈,歡喜得不得了,然後人就問他,你高興什麼啊,他說我以前在王宮裏面都沒這麼高興過,太歡喜了,現在才知道,人不生煩惱是多麼快樂。我們怎麼快樂不起來呢?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抛開煩惱,心地自然得清涼,清涼得自在,自在生法喜,這是自然而然的。那麼這個地方講是極樂世界的人,極樂世界的大衆,他們都生活在幸福美滿歡樂之中,我們從這一點去正確理解,就是理解往生極樂世界是非常快樂的事情,不是痛苦的,不是被逼無奈往生的,這個要知道,不要聽到哎呀人間無常啊,六道可怕,沒辦法到極樂世界去躲一躲吧,不是這樣的,極樂世界是我們最好的家園,那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要去的地方,而事實上我們真的學會了極樂世界的人過生活的方法,現在就用上,我們現在也能夠得到這樣真實的受用。

  

樂如漏盡,雖然我們不能煩惱斷盡,但是可以減少煩惱,雖然我們不象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那樣長得那麼莊嚴,我們可以笑得很燦爛,雖然我們這個世界不是黃金鋪地,我們可以走最光明的路,雖然我們這個世界空中不是法音宣流,我們可以作如是觀,雖然我們這邊不象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