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學▪P7

  ..續本文上一頁了德行,成就了智慧,自自然然能感動別人。“治其身而天下治”,治是從斷煩惱說的,斷煩惱、斷習氣,我做我自己的。我自己煩惱習氣真的斷了,就能幫助別人斷煩惱、斷習氣,好榜樣在此地。如果沒有智慧,沒有修養,以爲拿到這個權位可以作威作福,抓到權了,一切人就要聽我的,那他不是爲大家服務,他是讓大衆來承事他。你的福報能享幾天?你有多大的福報?你的福報享盡了,你不墮落誰墮落。

  所以,叁寶家的事業,上是對佛菩薩負責任,爲他服務,正法久住!下對一切衆生負責任,使衆生有很好的修學場所,有很好的學習機會,你要有這個認知。你對人要有平等心,對人要有真誠心,“誠敬”兩個字念念不忘,你才能把如來家業辦好。你才能真正利益一切修學的衆生,無論是初學,無論是老修,你都能面面顧到。世出世法裏面最忌諱的是瞋恚,就是發脾氣。中國古聖先賢教導子弟,教導後人,修身裏頭第一句話說什麼?“懲忿”!這兩個字怎麼講的?用我們的佛教的話來講大家容易懂,“不瞋恚”;瞋是表現在面孔上不高興,恚,面孔雖然沒有表現,心裏不舒服,不可以。把這個擺在第一句。

  我們佛門裏頭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把事情就做壞了。許許多多人尊敬你、擁護你,希望你把這個道場帶好,但是你會常常發脾氣,脾氣一發怎樣?人家遠離你,怕你,不敢跟你共事。好了,你的手腳都沒有了,你天大的本事你一個人辦不了事。古德常講“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大事小事都一樣,你要有很多好的助手,很多人幫助你,你事情很容易辦。沒有人幫助,沒有人願意來關懷、照顧你,你的事情就難了。特別是站在領導的地位,無論你的地位是大是小都一樣。小單位你管叁、五個人,叁、五個人真正尊敬你,真正擁護你,全心全力替你辦事,你這個小單位工作就很出色。如果常常罵人,常常教訓人,常常對這個也不滿意,那個也不滿意,好了,你底下這些人怕你,變成怎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事不如無事,你的業績就沒有了。剛才說過,對你自己的功過是小事,不是大事;在佛法裏,對于整個佛法形象,這是大事,不是小事。

  學院,對于在此地參學的同修,他在此地學經教,我們要怎樣照顧他?我們學院有念佛堂,萬姓祖先紀念堂,這個念佛堂二十四小時開放,我們是不是時時刻刻關心、隨時隨處來照顧。夜晚念佛,天氣寒冷的時候,有沒有想到他衣服夠不夠,有沒有想到晚上熱的茶水不斷,小點心不斷。念佛堂一定要有值班,這個值班誰去做,如果我們常住人不夠,那就請義工來幫助。值班一般不能超過叁個小時,叁個小時一定要換一班,他有足夠的時間休息,他明天還有精神、還有體力來辦事。

  念佛堂念佛,大家都曉得磁場很殊勝,都喜歡進念佛堂,你看連日本的土井法師,這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他們在日本很少念佛,他到這兒,看我們念佛堂,喜歡,有人請他到我們樓上去坐坐,他都不肯,他要在念佛堂,很難得!尤其念佛堂供奉著萬姓先祖的神位,以真誠清淨心、念佛求生淨土心,回向供養祖先,這是無比殊勝的功德!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們真幹,祖先們都看到了,看到我們念佛往生,他知道念佛往生是真的,念佛往生是好事,我們列祖列宗將來念佛往生淨土的多了!這是真正“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的究竟圓滿落實。所以我們香港的道場、古晉的道場,都是以念佛爲主。少數喜歡聽經的人,另外給他辟一個小教堂,從網絡、從衛星收看我們講經的節目,一定要曉得念佛爲主!

  念佛一定是以繞佛爲主,我們在《華嚴經》裏面學到的。吉祥雲比丘,八十卷裏面稱爲德雲比丘,德雲、吉祥雲梵文是一個名字,中國翻經的人不同,所以翻的名字不一樣,意思一樣。第一個人,他教善財,以繞佛爲主,實在繞累了,你就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坐下來休息的時候,口裏頭不念,聽。這時候你養神,體力很容易恢複,坐個五分鍾、十分鍾,精神恢複了,站起來跟著大家一起再繞佛。如果覺得精神提不起來,疲倦,你就拜佛,到當中去拜佛。拜佛是很好的運動,拜佛也是耳聽,心裏面念,不出聲,拜佛的時候出聲傷身體。佛法確實對我們身心健康念念都照顧到,真的是健康長壽,少病少惱;少惱是少煩惱,沒有煩惱,養身心清淨。

  道場裏面的大衆最重要是和睦,最重要是無事,古大德常說“叢林以無事爲興旺”,無事裏頭最重要的是沒有意見。古來的祖師大德很聰明,大家都是凡夫,雜心妄念哪有那麼容易斷得了,人與人相處哪有情投意合的,太少了,總有意見。有個妙法,這個妙法就是“止語”。進道場不准說話,他念頭漸漸就靜下來,很重要!我們今天只是念佛堂,限製在念佛堂,進念佛堂決定不說話。如果能夠限製在整個道場,這個道場的人真正會有成就的,而且成就的人一定很多,爲什麼?不說話。有意見也變成無意見,有是非也變成無是非。

  “止語”是妙絕了的一種修行方法,我們雖然沒有限製,自己一定要自己限製自己,言語愈少愈好,言語愈簡單愈好。十句話,你能夠兩、叁句就說出來,好言語,你學過的。兩、叁句話能說完的,你要說十幾二十句,啰嗦!傷身也傷心,所以不能不學。六和敬比什麼都重要,特別是六和敬裏面前面兩條,那是中心,“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希望大家放棄自己的成見,常常在經典上學習佛菩薩的教誨,這叫真修行。現在時間到了。

  

《勸學》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爲師及教學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