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樂行施。”
富而不施
複有衆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悭。
施多福少
《菩薩本行經》雲:“若有衆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歡喜心施,或貢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見,譬如耕于薄地,下種雖多,所收甚少。”
施少福多
又雲:“若布施之時,能以歡喜心與,恭敬心與,清淨心與,不望報與,或所與者值菩薩聖僧,如彼良田下種,雖少,所收甚多。”
同憂異果
《法苑珠林》雲:“如有二人,一貧一富,見乞者來,俱懷憂悶,其有財者,懼有求索;其無財者,因己不能作福,而自憂惱。後來貧而愁者,生天人中。富而愁者,生餓鬼中。愁悶雖同,受報則異。”
異壽同果
人壽數千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與人壽數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者終其身,其福等無有異。
爲惡善終
爲惡而得善終者,今生之惡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昔有一人,七世殺羊,而不墮叁途,過是以後,所殺之罪,一一償之(見《大藏一覽》)。凡惡人得福,皆作是觀。
爲善惡終
爲善而或惡終者,今生善果未熟,前生惡果先熟也。然又有見爲惡終,而實非惡終者,如牧牛小兒,采華供佛,中路被牛觸死,其神即生忉利天(出《譬喻經》)。猕猴見僧而喜,戲披袈娑,失足墜岸而死,其神即生天上是也(見《經律異相》)。總之,因作善而死,未有不得善報,特一時肉眼不識耳。
身樂心不樂
修福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謂身樂矣。然不知出世,未脫輪回,終不免叁惡道之憂。
心樂身不樂
羅漢已斷後有,可以永別叁途,長辭六趣,心甚樂矣。若使未嘗修福,則其一切供養,亦不能如意。
大施小福
《般若經》雲:“若菩薩但舍財寶七珍,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衆生,雖經恒河沙劫,得福猶少。”(非真少也,特較之發心成佛,則爲少耳)。
小施大福
經又雲:“若菩薩布施時,能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雖少行施。獲福無量。”(二則與前“施少福多”,各自一意)。心地至成佛,無以複加矣。福田至成佛,亦無以複加矣。
吾遇順境正當修福
人遇順境,當自念曰:“吾家富足,宿生定從布施中來,今世愈當濟人利物。吾身無病,宿生定從慈悲中來,今世愈當戒殺放生。”譬諸燈焰明時,即當繼以膏油也。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若遇逆境,當自念曰:“吾之困厄,乃宿業所招,若能順受,債斯償矣。不特此也,吾若貧窮,常願天下皆富饒;吾若多病,常願天下皆康強;吾遇鬥诤,常願天下皆和諧;吾若昏愚,常願天下有智慧;吾若六根不具,常願天下皆得相好”。每逢一種患難,即願未來之世,救度此種患難之人,豈非煩惱即是菩提,毒藥翻成甘露哉?不知植福者,反此。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彼善未成,從而勸勉,是以勸導生福也。彼善既成,助其歡樂。是以隨喜生福也。揄揚其美,令人效法,是以贊歎生福也。推之天上天下,古往今來之善,無不可爲吾造福者。所以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其第五願則雲:隨喜功德。上而諸佛菩薩,多生多劫所修之福,下而四生六道,一毫之善,無不贊歎隨喜。夫然後盡虛空界之福,皆其福也。其所以爲普賢大士也。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
惡事未成,力能勸止,福在吾矣。惡事既成,愁憂不樂,福在吾矣。惡未播揚,多方隱諱,福在吾矣。惡既播揚,用以垂戒,福在吾矣。惡及于吾,吾能忍受,福在吾矣。惡及于人,勸人忍受,福在吾矣。
下附征事(五則)
五裏銅盆(《雜寶藏經》)
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見一金貓,從園堂東北,入西南角,命掘之。得銅盆叁重,滿中貯錢,五裏內皆如是。王甚疑怪,問尊者迦旃延。答曰:“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屍(即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其佛涅槃後,有比丘乞食,置缽于路,而告人曰:“若人以財,置此堅牢藏中,一切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一貧人,聞而踴躍,適有賣薪錢叁文,取以布施。去家五裏,步步發歡喜心。到門欲入,複遙向僧頂禮發願。時貧人者,今王是也。”
[按]佛在舍衛國,有一婦人,至心施一缽飯,佛記其福甚多。其夫心中自疑,以爲豈有一飯而福如是者。佛呼而問曰:“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許耶?”答曰:“高四、五裏,每歲下實數萬斛。”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僅如芥子。”(此樹天竺國有)。佛言:“地是無心之物,下一芥子種,尚能每歲收數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之物,能至誠奉一缽飯與如來耶?”夫婦二人,遂心開意解。末世薄福人,眼孔甚小,聞五裏銅盆之說,安知不作缽飯之疑耶?
一月布施(《法苑珠林》)
舍衛國有一貧家,施一穗蒲萄于比丘,比丘曰:“汝已一月施矣。”貧人曰:“吾止一穗耳,何言一月?”比丘曰:“此一穗蒲萄,一月前已有布施之念,念念不斷,非一月何?”
[按]布施之事,或可偶斷,布施之心,不可暫斷,必其念念相續,方能培植菩提種子。庵院盞飯,利人最多,使彼不覺不知,日日供養叁寶。
指上植福(《譬喻經》)
昔有長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後世,一日經過險道,叁四日不見水草,適欲餓死。遇一樹神,告之饑渴。樹神即于指端,化出飲食,濟其同伴。長者即問:“尊神有何福德,指能如是。”神言:“吾于迦葉佛時,本一貧人,恒于城門磨鏡,見沙門乞食,必舉右指,示其有齋之處。如是非一,故今生受用,皆賴此指。”長者心悟,大修布施,日飯多僧。後生第二天,爲散華天人。
[按]無智之人,有財不能作福;有智之人,無財亦能作福。能學樹神之指,則他人之財,皆可爲吾用矣。指示于人,福田從手而廣;贊歎勸勉,福田從口而廣;奔走效力,福田從足而廣。自顧吾之耳、目、手、足,無不可作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豈有此智慧乎?
身小聲宏(《賢愚因緣經》)
波斯匿王,引兵過祇洹,聞一比丘誦經,其音甚妙,稽首白佛,願得相見,施十萬錢。佛言:“當先與錢,然後可見。王若先見,決不施錢。”王遂施之。見此比丘,形極醜惡,倍複短小,果生悔心。問佛因緣,佛言:“迦葉佛涅槃後,爾時有王,起一塔廟。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國王責之。臣遂憤曰:“此塔太大,何時當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極短小。工既成後,隨施一寶鈴于塔,故五百世音聲極妙。”
[按]六根所造之因,善惡疊用,故其所受之果,苦樂互沾。昔有人宿海上山內,見一人光焰非常,面貌端正,以天樂自娛,獨其口似豬口。問其故,乃宿生修福之人,止因坐犯口過,常言穢亵語耳。籲,可畏哉!
十粒除貧(《法苑珠林》)
隋終南山釋普安,聖僧也。所至輻辏,競欲設齋。一日至大萬村,有田遺生者,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長女名華嚴,年已二十,自顧毫無他物,止有粗布二尺,痛念赤貧,無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見梁上孔隙中,有亂禾一團,取下視之,得黃粟十粒,磨去枇糠,並前粗布,擬欲施僧。而又自顧無衣,不能出門,乃于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遙擲僧房,而以十粒粟親手放飯桶內,默祝雲:“吾以前世悭貪,乃受苦報,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物,供養衆僧。若吾貧窮業報,從今已盡,願甑中所炊之飯,皆變黃色。”乃掩淚而返。明晨見甑中所炊五石米飯,其色盡黃。既而察知其故,衆共嗟歎。于是好義者,各以財物濟之,而是女遂出家學道。
[按]雖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則爲竭盡施矣。宿生之業,安得不從此而亦竭耶?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發明]下文逐事勸勉,此乃撮總提綱,皆培植心地事。時時種種,拆開不得;方便陰功,亦拆開不得。方便之行,而欲時時無間;陰功之作,而欲種種無遺。以世情言之,必不可得之數也;若通以佛法,竟絕無難事。視其力之所能,則勇往爲之;力所不能,唯有先發宏願,俟之他生後世而已。
論發願
世間善願
若在朝廷,願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願人永享太平。見人父子,願其慈孝;見人兄弟,願其友恭。自得飲食,願天下之饑者皆飽滿;自得衣裳,願天下之寒者皆溫燠。越曆市廛,願在在家盈戶足;經行阡陌,願年年雨順風調。見人渡江河,願其無風波之患;見人越險阻,願其無蛇虎之傷。遇貧窮,願其富厚;聞疾苦,願其康強。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不絕,何難以四海爲一家,合萬物爲一體乎?
[按]此特世間之善願耳。何則?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後世,有願必遂也。且其所願,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獄、鬼、畜也。不僅如是,縱令所願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過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發出世宏願。
出世宏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按]此菩薩四宏誓願也,每句中包無量妙義。人能體會四語,使行、住、坐、臥中念念不絕,是亦菩薩而已矣。經雲:“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刻刻發世間善願,經于恒沙劫,不如暫時一發菩提心也。” 附證
叁童發願(《阿阇世經》)
過去無央數劫前,有佛出世,號一切度如來。時有豪貴家叁小兒,各以一珠供佛,一兒曰:“吾欲如佛右面北丘。”一兒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一兒曰:“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發願如佛者,即吾身是。發願如左比丘者,即舍利弗是,發願如右比丘者,即目連是。”
號同古佛(《涅槃經》)
世尊于無量無邊恒河沙劫前,聞古釋迦文佛說《涅槃經》,自賣其身,遍求香華,用以供佛,因得聞《涅槃經》中一偈,乃發願雲:“願我來世成佛,亦同此號。”是故…
《文昌帝君陰骘文廣義節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