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P14

  ..續本文上一頁。豈度脫衆生之期,佛菩薩早有限製時間欤。限製時間,則衆生欲聞佛法而不可得,何能謂之廣度乎。此理不明。望詳開示。

  答:子但知菩薩宏願無盡,而未知衆生亦無盡,衆生障重,旋出旋入,度脫爲難,故勞菩薩常期救拔,然正惟衆生無盡,故菩薩度生之願隨之而無盡,凡事必成于因緣,衆生有感,佛乃有應,固不能偏責諸佛菩薩也。至于時期問題,則不過爲一期起伏,亦以衆生業感使然,非佛定有此時期也。釋迦佛法盡後,即以彌勒佛法出世,是仍然無有窮盡,甯得謂爲限製乎。況末法萬年之後,佛法毀滅,佛知衆 匬生業障因緣而預示警策,非佛廣度之願之所表顯乎。苟使衆生而知所警惕精進不懈,續佛慧命,將見佛法永不毀滅,豈非足以大慰佛心乎。欲聞佛法而不得,乃衆生受共業所障,不當委過于佛之預言也。

  問:佛典謂再閱數千年,人壽只十二歲,地皆變成焦土,五谷不生,草木變成兵器,人自相殺,人類幾盡,法亦滅盡雲雲。諸佛菩薩既預知有此一日,何不早將人類化度,免致成此景況。若謂限于定數,則人定尚可勝天,況在佛法。若謂隨業流轉,人所自招,何不早將度脫。且佛宣經典,以佛法力尚不能保存耶。

  答:來問所述佛典雲雲,乃佛根據衆生不肯信佛用佛法挽救劫運,故遭此報,若衆生能堅固信佛,佛法永遠昌明,安見有此劫盡狀態耶,此應衆生自己努力,不可怪佛法也。又佛度衆生,原無成見,金剛般若雲,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居士一再何不雲雲,責菩薩且不當,而況責佛耶。

  問:諸佛菩薩均以慈悲爲心,普度衆生,如人類多爲六塵昏蔽,忘卻真如。不知般若法門觀照修習,何不因時因地明白顯示一二,使有警悟。叁惡道衆生孽海沈淪,痛苦萬狀,何不令其無余而滅度之,而必任其隨業流轉輪回六道,使衆生各自隨緣受用,普度之義謂何。

  答:此問誤會,亦如前問。諸佛菩薩度生法門,盡載佛典,衆生自己不肯取學修習,反怪佛菩薩之不明白顯示,何異戴盆觀日,而曰日何不放光相照耶。佛遺教經雲,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又雲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應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又請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便知佛菩薩度生心切,尚未度盡者,衆生負佛,佛不負衆生也。

  問:佛菩薩六通具足,對于過去未來之事,了若指掌,則千百年以及無量數年以後之事,當能預知,既能預知未來之事,則未來之事已屬定業可知,未來之事既屬定業,則作善作惡何以又能轉業。

  答:定業不定業,乃造業受報者之事,非具神通能預知者之事,何得相難。須知彼預知者之知未來事,亦如吾輩之知現在事,與定業不定業,原無交涉也。若子所論,乃是推測,非真預知矣。

  問: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前此盤古天地人皇氏之壽,皆缺而不載,嫌荒誕故。乃內典謂增劫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自此過八百八十萬六千余年至十小劫,彌勒出世掌教,將來之事,人多懷疑,最好就已往以證將來,以前八萬四千歲時,何佛出世,何人壽至八萬四千歲。居士多聞第一,請列舉事實而資證明,以執謗法者之口。

  答:據經以釋迦佛爲賢劫千佛之第四尊,而在今第九小劫出世。第九小劫增劫時,並無佛出。釋迦佛生,已在減劫人壽百歲時矣。而所問無其他可以證明之。然我國古史既有天皇地皇人皇等長壽說,與佛經相合,是已足爲證也。

  問:近人論宗教,分神怪推測實理叁階級,以耶教居神怪與推測之間,以佛教居推測地位,而猶以爲未達實理之域。其說當否。

  答:實理之域,吾佛謂之真如,謂之法界,佛已證入究竟,非已達而何。且學佛之道,依乎叁慧,一曰聞所成慧,信位人;二曰思所成慧,叁賢位人;叁曰修所成慧。菩薩十地修習窮滿,智證法界,而後究竟佛位,若雲但居推測地位,則是尚屬思慧,尚未入地,菩薩且未成,而況于佛乎。近人之論,何其瞽也。昔章太炎先生有建立宗教論,以叁性判一切宗教,以耶教屬遍計執性以佛教屬圓成實性,斯爲當理。

  問:佛教是往生西方淨土,基督教是進天堂,請問此淨土天堂,是一是別。

  答:一切法界,唯心所造。基督教人造天堂,佛教人造淨土,造法不同,結果自異。若欲指定何處者,佛說西方淨土,是在此世界之西方,要經過十萬億世界。彼天堂者何在,要問彼教中人。若雲即在此地界之上,則佛經說有欲界天六,色界天十八,皆有國土,我曾說佛說天較詳者,即謂此耳。

  問:佛教與耶教有何分別。

  答:耶教宗天,不離叁界。佛教則以出叁界爲究竟。

  問:佛教與耶教有何關系。當同化耶。當分立耶。

  答:佛教教義無所不包。其所流布,亦隨順衆生,故在中國有與中國禮教及神道教同化者,在西藏蒙古則有與彼民族性樂習俗同化者,在南洋在日本亦莫不然。以此而推,他日佛化西漸昌明于歐美時,亦必有與彼國基督教同化之者。近年來我國張純一居士,提倡基督宗,以佛教學說點綴基督教義,蓋欲挾基督以入于佛也。而彼教徒均以魔目之矣。則欲同化之也,恐亦不甚易言焉。至論佛耶關系,極爲淺薄。蓋耶教在佛教義中爲執邪因邪果之外道耳。當日印度外道有執大自在天主宰萬物者,與耶教爲類,我佛經中辭而辟之矣。按日本之淨土真宗專仗念佛生西而不舍世務,其與耶教求生天國而不舍世事相同,殆亦有化于耶乎。

  問:佛教與孔教有何關系。當並合耶。當舍孔耶。

  答:佛教之在中國,多宏大乘,不撥入世,即其與孔教同化處也。不觀宋以後之講孔學者,多出入于禅理乎。即其禮忏惟超拔祖先,焰口以施食鬼道,均以其與孔教尊祖敬鬼之說相契合,而得流行。蓋佛教與孔在入世法上關系較切,雖不可並合,亦無庸舍離。

  問:佛教與道教有何關系。當分立耶。當混合采用耶。當舍之而求純一耶。

  答:佛教與道教,在出世上不無關系。然道教但出人道世,非盡出叁界也。且所以出之之法亦複不同,未可混也。以上叁問,大意相同。究其與佛教易合者,當推孔教。蓋孔無宗教形式也。若耶若道,均不易合,以均有宗教形式爲之隔閡。況孔只談入世,與佛教之判別也易。耶道均尚出人世,與佛教之判別也難。耶從外入,其疾異教也甚,故不虞其與佛混。道則竊取于佛,其附會也巧,故最易與佛相混。總之佛孔耶道各有宗趣,不宜混同。爲佛弟子,當究佛義之廣博,若者攝孔,若者攝耶,若者攝道,以爲化導異教,使之反正有途。若竟舍己從人,與孔合與耶合與道合,均非所宜。

  問:孔孟之學,程朱之學,與陽明之學孰優。佛教與何者較合,或竟采用之。

  答:程朱、陽明均宗孔孟,孔孟之有程朱學。猶佛教之有法相宗也。孔孟之有陽明學,猶佛教之有法性宗也。未入佛門,而以程朱、陽明之學爲導引均可也。若已入佛,則又烏用程朱、陽明之學爲。

  問:小子最不主張叁教一家之說(或有爲隨順俗谛權巧方便可也,若有以合作第一義谛會則視爲師子蟲),自北魏道士寇謙之創此一體俗說,傅會者不少。報恩論已陳利害。如印度佛滅後,婆羅門數勝各家一味混和,平固平矣,于佛之精義日湮沒。于知當爭則爭,如比丘戒中不贊他法,良有以也。比玩了根阿彌陀直解正行一卷,解念佛叁昧雲,即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此種淺嘗自注之說,何足以示天下後學。時下以道傅會佛者已鮮,而以儒傅會佛者則正未艾,故及之。請示決擇。

  答:叁教一家,本是邪說。但迹有相似,而淺深高下不同。如道家修養有似禅定,儒家經世有似戒善,不過得佛之淺下者。若其增上叁學,惟佛教具之。非二教所可望其項背也。以儒附佛,義亦未可。

  問:佛教與宗教有何區別。佛教高超宗教之特點,祈請示知。

  答:宗教教主專製,佛教人皆可以成佛。宗教賞罰由教主,佛教說各人業報。宗教重迷信,佛教主理智。

  問:佛教之宗旨,究系以救世利人使現今之世界太平耶。抑使人死後生天生淨土耶。

  答:佛教宗旨,曰悲曰智,惟其悲也,故急于救世,惟其智也,故急于自度。菩薩之道,證法性無我,故以自度爲度人之准備,以度人爲自度資糧,自他不二,救度同時。今生死後,時間問題,並非功夫問題。苟有其因,必有其果。故有使今世太平之因者,亦必能得生天生淨土之果,有生天生淨土之因者,亦必能得今世太平之果。試讀十六觀經叁種淨業之文,苟人人能修此淨業,現今世界有不太平者乎。死有不往生淨土者乎。

  問:佛說是否以出世爲究竟。抑以不出而出爲究竟。抑以出而不出爲究竟。

  答:出世不出世,亦出亦不出,非出非不出,此四句者執之則成四謗,不執則爲四悉檀(檀此雲施普與衆生爲悉,說法利生爲施)。何謂四謗,言出者爲增益謗,本無可出而言出故。言不出者,爲減損謗,本非不出故。言雙亦者爲相違謗,出不出二相違故。言雙非者爲戲論謗,無實義故。何謂四悉檀,一曰世界悉檀,言不出者令人歡喜也。二曰爲人悉檀,言亦出亦不出者,令人生善也。叁曰對治悉檀,言出世者令人除惡也。四曰第一義悉檀,言非出非不出者,令人入道也。雖然,此尚就俗谛言之也。若就真谛言之,則吾佛四十九年未嘗說一字。

  問:法華所說,佛說法時有十二小劫不起于座,二十小劫叁十小劫不起于座,至五十小劫默然而坐,滿六十小劫不起于座,聽衆亦然。照其數而計之,佛縱能常住,而四衆安能坐數萬千年之久乎。若作開權寓言,單說二十劫叁十劫足矣,何以有五十六十之分數。且六十複加以滿字,法華是顯實之經,諒不至于虛談,于滿字當別有精義。解經者求其義而不得,謂縮劫于時未免臆斷。若劫可作時,經但談時,何必說劫以惑人乎。即或以時論,衆生不能不飲食不便利,而飲便安能至六十時之久乎。又謂如來神力所持,如摩诘經謂縮一時爲七日,即以此計之,聽衆亦不能久坐如此。且诘經是寓言,法華是顯實,意義不同。請詳開示。

  答:法華一經鹹是妙法,妙名不可思議,經中所舉,原不可以凡情知見論斷之也。劫長時長,佛聖生凡,本是權說,法華既于權說之中開示實義,解之者苟仍滯于權,安能相應。佛無妄語,言言是實,即維摩,居士亦是古佛再來,其所言說,皆從實相中流出,豈同世書莊生寓言哉。來問雲雲,正經所謂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矣。然則宜如何理會也,則經雲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問:佛經曰,十方中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何以佛說五無返複經內,其父耕田,視其子被蛇齧死,不去營救,如來贊美之。修士某怪其父母組妻奴五人不悲憶。余不怪其不悲憶,而怪其父不救。或曰救子害蛇無兩全。或曰其父欲子學如來舍身飼虎。果爾,如來爲大商主時,同船五人落人,又何以劍斷己命救出五人耶。請訓示。

  答:五人未死而舍命救之,悲也。其子已死而不去營救,智也。對于路人不易發心,應學佛之悲。對于眷屬易纏癡情,應學佛之智。

  問: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雲,“有一優婆夷名曰顛倒,聞佛出世,求欲出家,悲號啼哭,白彼佛雲:世尊,我有惡業求欲忏悔,唯願世尊聽我具說,我于昔時身懷胎孕,只滿八月,爲家法故,不貪兒息,遂服毒藥,殺子傷胎,……普光如來告顛倒言,世間有五種忏悔難滅,何等爲五,一者殺父,二者殺母,叁者殺胎,四者出佛身血,五者破和合僧,如此惡業,罪難消滅。繼後,普光如來爲此顛倒女人說長壽滅罪經,……爾時顛倒女人聞法歡喜,心豁明淨了了而悟,以佛神力,升于虛空高七多羅樹,安心靜坐。”何以既言罪難消滅,何以又能仗佛神力而升虛空。此是何意。

  答:此正顯滅罪經之功用,與佛力之難思也,佛法神妙類多如此,所以能令衆生作歸依處也。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終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