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家发明一切,万事万物皆以实验为证,方可启发民智,不使民众落于迷信分内。闻佛家说唯识学,亦是佛家之科学,以实验成智为证,恒见近代佛学言论中。如已出三界之大德虽复不多,而亦若不无,何故未见有能显神通圣人出世,以印证佛家科学之说。令执科学者生信佛法,亦是方便利生事耳。或谓神通一事,因中国易滋鬼神迷信,故不宜有其人。往见刊物登载我国大德法师居士所发表言论,皆如具辩才无碍,任随法界一切物质研碎皆成无量微尘数皆变为世智辩聪之人,尚恐不能推倒该法师居士分毫之智,难道具神通者,将通一显即欲落鬼神迷信分内而不能挽回佛理。试问目连尊者等显通者,究有其事否。因科学家怀此疑甚厚,佛家因此神通事不能与科学家开方便门导入正轨,尚得谓之佛学能补科学之偏,以及理事圆融辩才无碍者乎。
答:科学家虽重实验,然实验根据仍在假定,唯识学则不然,眼能看即是眼识,凡所看见之物(佛经名色尘),与所依而起识之眼(佛经名眼根),皆系属于眼识,而为眼识家之事,故曰唯识也。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莫不如是故曰唯识也,进而推之,意识之根特名为意,又称末那识,而此七识各行其是,但有关系而无统摄,故必有根本识以统摄之,名曰藏识,此种八识,乃赅摄万物万事,罄无不尽矣,故曰唯识。都是根据实事而为言,非以假定为先而后以实验为证也。今问中乃欲求能显神通之圣人出世以为唯识之证,何其纡乎。唯识之学,尚精神者也,科学尚物质者也,精神虚灵能用物质,补其偏者,谓以精神调和物质,能使物质更有效用,即科学益进步矣,岂必推倒科学始见佛学之足尚哉。若说神通约有六种,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此五通者,出世圣人及天人鬼畜皆可有之(今世之催眠术以及日本之天眼通即人有之通),不过大小之异耳。若第六漏尽通者,惟出世圣人之已证果者有之,有此一通,则前五通具足矣(此佛家不尚神通之所以也)。又何疑于目连尊者耶。
问:佛法离染入净,端寄僧宝,西藏为完全政治佛化,宜可兼善天下,然逊清迎接活佛来京时,仪节隆重,黄沙铺道,盛饰宫室,比之古禹王卑宫室之旨,佛教六度修证之旨。轨范何在。
答:西藏活佛(因其能转世自在不昧前因故称活佛)从五世DL起,以法王而兼国王,原非寻常僧宝可比。然此但其应供之福,威德感人,亦莫之为而为者,于活佛何尤。如有失当之处,或其臣仆所为,亦末法之现象矣。
问:佛家以慈悲平等为怀,乃西藏DL与班禅二喇嘛纠葛连年,迄今未解,此岂非与佛制相违乎。虽彼辈皆有政治关系,然以佛义而掌政权,论理定当臻于极治,何亦有争端发生以苦其民乎。
答:此亦末法魔炽之现象也。亟宜宏扬正法以调伏之。
问:诸天有无统辖权,天寿有限,佛法无穷。倘此天王一心护法,若再一天王,未必能信仰三宝,若遇坏法之天王,则一切天人之信佛者,必为天神所恶而降以殃矣。
答:诸天有统辖权。坏法天王即是魔天。其余天王均有善根能信法者。又或有大菩萨发愿作天王者。况佛能降魔,尚有何天不护法耶。
问:宏法事业,必有诸佛拥护,但黄茂林居士为国中能以佛教宏宣于世界之功臣,何反溺死以招恶果。若谓宿业太重,则黄居士此生法施功德,何尚不能以功抵罪乎。又影印宋版藏经,阐扬佛法,亦为稀有功德,何以印出四分之一即延烧乎。若谓魔劫,则佛法尚不能制止乎。又前年湖南居士林亦被回禄,不知何故有此不生灵感之事。是三者,非余怀疑佛法,实有人对此生退悔之心,余以使人生信仰起见,欲祈解释他人疑端也。望详细开示。
答:佛论业报,有定业难逃之例。黄居士宏法之功,非不足以抵罪,但溺死为定业,故不可挽。然其宏法之功,即其速得菩提之因,或已生净土,或再来宏法满愿成佛,均在理中。印藏被炬,若绳以佛法,则彼印工人非尽奉佛。必有亵渎之处,故损及主人也。又以被炬之后,必有发心捐足之者,是毁之亦以成之也。除旧有新,世法且然,况不可思议之佛法乎。湖南居士林回禄,亦必非无因也。吾人学佛须洞明因果而深信之,苟遇逆境,须作善知识策励想,又作我空法空诸观,方是精进波罗蜜。
问:敝舍就客堂中供佛,日与家人戚属数人敲念晚课,行之数年,竟有人讥诋不应唱念。又近日境况不裕,更妄诋为衰败之兆。有是理否。
答:唱念即是伎乐供养,或是称赞佛德,如具恭敬心,均属法行。且在佛像前,有何不可。至于境况,乃前业所感,与唱念有何交涉。且我佛本以世间无常警策弟子令急修道。菩萨畏因,勿畏果也。
问:后学皈依三宝近三年,信愿真诚,修持亦颇自励,每遭逆境,其故何在。
答:处境顺逆,皆自己业报,无量劫来所造罪业,岂短时间净业所可遽消。况不明佛法人,逆境更长烦恼,更增罪业,明佛法人逆境正堪自励,是我良导。净土十要内念佛直指卷下有十大碍行一篇,阅之自悟。
问:子岁余即夭(从略)。
答:寿命修短,系令郎前业所招,应得之报。居士照佛法慈爱之,欲令种善根获善果也。况以修短论,乃比较之词,安知此子非本生来而即死乎,今得岁余,已增寿矣,是宜深信因果不为所动也。抑此子或者为讨债而来,今得速减轻居士负担,则又安知非念佛之乎。
问:后学对于利他之事,努力奉行,如请书公阅及赠人,何以遭此打击,岂作善获殃乎。
答:居士作善自宜降祥,但生子而夭,亦非概是不祥。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也。须知恶人得福亦是祸,善人得祸反为福。幸勿为俗眼所蒙。
问:当子病时,后学并虔诚礼拜观音大士,但无效,不知系不诚乎。
答:非居士不诚也,乃令郎定业难逃耳。释迦本师身证佛果,何以释种为琉璃王灭尽而不能救。盖释种生天之因熟矣。幸勿谓无效应也。
问:书云生子有四因,讨债还债报恩报怨,后学作此四因想,总觉疑团难释。请求指示更作何想。
答:世间有为之法,皆由因缘聚散而现生灭,如幻如化,何足道哉。顷阅玉琳国师年谱有偈云,“东岭西岭木,南山北山泥,忽焉相支拄,唤作碧梧枝。”众生五蕴色身亦复如是,尚复有一顾之价值乎。
问:佛学大纲释迦本行记,释迦成道第二年,释迦有疾,王命耆婆治之,释迦病愈。夫释迦既已成道矣,理宜无病,即或有病,亦可以哲理治之,何必有待于医生之手耶。
答:此有三义。一是应身佛尚有微苦义,大乘起信论云,菩萨少分见于法身,随其愿力能现成道,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二是示现有疾度众生义,如维摩居士示疾之类。佛以同事摄化众生,令诸众生念言,此身危脆,佛尚且然,何况凡夫。三欲显示医药是佛法所摄义,经云佛法于五明中求,医药明者,五明之一也。若谓佛既成道理宜无病,何不云佛既成道理宜不食,而金刚般若经犹随众乞食何耶。
问:释迦牟尼佛为大聪明人,其所述各种修行方法,皆是随机而设,一种施教之手段,要之异途同归,曰诱人为善,所说净土常寂光土等,皆无实境,故令人不执著经内,常用两面模棱之词,若非有非无之类云云。此说如何。答:来问云云,全是门外语。其病根即在诱人为善一句。其所谓善者,未能剖解内容分别染净之故耳。须知佛说世间善是有漏善,佛说出世善是无漏善,有漏善善而染,以带有贪嗔痴慢等烦恼习气故,无漏善善而净,以无贪等烦恼习气故也。贪烦恼起于我见,成于我执,故佛说法门虽多,其目的所在,在破我执,而我执之中,尚有粗细两层,粗者为人我执,细者为法我执(法执)。但破人我执未破法执者,小乘法门也。先破法执,兼破人我执者,大乘法门也。非有非无之说,即是破法我执之法门,盖以非有破执法有,以非无破执法无。极而言之,须离四句,有句无句亦有亦无句非有非无句是也。岂得以模棱目之。至净土常寂光境,乃是佛果境界,既以净善为修行之因,自然当得净乐之果,因实果亦实,岂得目为无实境乎。若但修世间有漏善行,亦但得有漏染果。未可以因地不净不得净果,遂谓净果之乌有也。
问:学人究心内典以还,遇拂逆之境,颇能排遣。是知人能皈依三宝,身虽未能即生极业,而心君已泰然自利矣。但世人多以事属虚无,恒将疑将信。我佛何不大显威力,使娑婆世界一现庄严妙境,岂不立足以坚世人信愿行之志。
答:世人信心未具,乃是因缘未熟,何容强迫。盖佛视众生,本来是佛,但众生未自知耳。如能常闻说法,常读佛经,自然信能坚固矣。此乃担任弘法者之责,不必劳佛力也。
问:佛曾具弘誓救度众生,且宽大为怀,冤亲一律,即带业者,亦可往生,何不将三涂撤去,迳令离迷就悟,导使往生净土,岂非救度者方便中之方便。何又谓无缘不度,非自行觉悟发愿往生不可者欤。
答:佛愿无尽任众生之业障如何,终必有获度之一日,但时节早晚环境难易,随众生业缘而有差别,事实如此,非佛所能强也。按此即佛教之特色,否则众生怠惰性成,非所以为教矣。又佛具无缘慈悲,度人本不必藉缘,但就众生边说,则因果难逃,不能无缘耳。
问:一切众生未经佛力化导者,率皆执迷不悟,兼以无缘不度,势必永陷轮回而无超脱之日,至谓众生皆是未来之佛之说,谓为虚诳,可否。
答:有缘无缘,要看时节环境及发心与否,岂无缘者终古无缘乎。
问:菩萨度脱十方众生,必发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之菩提心,故地藏有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其发心之广大可知矣。然诸佛菩萨既发众生无边誓愿度尽之大悲愿力,则不能限制时间,当尽未来际以种种方便悉令解脱,若此时间纵经过极长,我愿究竟恒无尽,故知众生之能度与否,亦视诸佛菩萨发愿大小为转移,如发心广大,则任至何时众生皆可受度。为何佛祖有言,末法万年之后,一切佛法僧皆自然毁灭…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