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家發明一切,萬事萬物皆以實驗爲證,方可啓發民智,不使民衆落于迷信分內。聞佛家說唯識學,亦是佛家之科學,以實驗成智爲證,恒見近代佛學言論中。如已出叁界之大德雖複不多,而亦若不無,何故未見有能顯神通聖人出世,以印證佛家科學之說。令執科學者生信佛法,亦是方便利生事耳。或謂神通一事,因中國易滋鬼神迷信,故不宜有其人。往見刊物登載我國大德法師居士所發表言論,皆如具辯才無礙,任隨法界一切物質研碎皆成無量微塵數皆變爲世智辯聰之人,尚恐不能推倒該法師居士分毫之智,難道具神通者,將通一顯即欲落鬼神迷信分內而不能挽回佛理。試問目連尊者等顯通者,究有其事否。因科學家懷此疑甚厚,佛家因此神通事不能與科學家開方便門導入正軌,尚得謂之佛學能補科學之偏,以及理事圓融辯才無礙者乎。
答:科學家雖重實驗,然實驗根據仍在假定,唯識學則不然,眼能看即是眼識,凡所看見之物(佛經名色塵),與所依而起識之眼(佛經名眼根),皆系屬于眼識,而爲眼識家之事,故曰唯識也。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莫不如是故曰唯識也,進而推之,意識之根特名爲意,又稱末那識,而此七識各行其是,但有關系而無統攝,故必有根本識以統攝之,名曰藏識,此種八識,乃赅攝萬物萬事,罄無不盡矣,故曰唯識。都是根據實事而爲言,非以假定爲先而後以實驗爲證也。今問中乃欲求能顯神通之聖人出世以爲唯識之證,何其纡乎。唯識之學,尚精神者也,科學尚物質者也,精神虛靈能用物質,補其偏者,謂以精神調和物質,能使物質更有效用,即科學益進步矣,豈必推倒科學始見佛學之足尚哉。若說神通約有六種,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此五通者,出世聖人及天人鬼畜皆可有之(今世之催眠術以及日本之天眼通即人有之通),不過大小之異耳。若第六漏盡通者,惟出世聖人之已證果者有之,有此一通,則前五通具足矣(此佛家不尚神通之所以也)。又何疑于目連尊者耶。
問:佛法離染入淨,端寄僧寶,西藏爲完全政治佛化,宜可兼善天下,然遜清迎接活佛來京時,儀節隆重,黃沙鋪道,盛飾宮室,比之古禹王卑宮室之旨,佛教六度修證之旨。軌範何在。
答:西藏活佛(因其能轉世自在不昧前因故稱活佛)從五世DL起,以法王而兼國王,原非尋常僧寶可比。然此但其應供之福,威德感人,亦莫之爲而爲者,于活佛何尤。如有失當之處,或其臣仆所爲,亦末法之現象矣。
問:佛家以慈悲平等爲懷,乃西藏DL與班禅二喇嘛糾葛連年,迄今未解,此豈非與佛製相違乎。雖彼輩皆有政治關系,然以佛義而掌政權,論理定當臻于極治,何亦有爭端發生以苦其民乎。
答:此亦末法魔熾之現象也。亟宜宏揚正法以調伏之。
問:諸天有無統轄權,天壽有限,佛法無窮。倘此天王一心護法,若再一天王,未必能信仰叁寶,若遇壞法之天王,則一切天人之信佛者,必爲天神所惡而降以殃矣。
答:諸天有統轄權。壞法天王即是魔天。其余天王均有善根能信法者。又或有大菩薩發願作天王者。況佛能降魔,尚有何天不護法耶。
問:宏法事業,必有諸佛擁護,但黃茂林居士爲國中能以佛教宏宣于世界之功臣,何反溺死以招惡果。若謂宿業太重,則黃居士此生法施功德,何尚不能以功抵罪乎。又影印宋版藏經,闡揚佛法,亦爲稀有功德,何以印出四分之一即延燒乎。若謂魔劫,則佛法尚不能製止乎。又前年湖南居士林亦被回祿,不知何故有此不生靈感之事。是叁者,非余懷疑佛法,實有人對此生退悔之心,余以使人生信仰起見,欲祈解釋他人疑端也。望詳細開示。
答:佛論業報,有定業難逃之例。黃居士宏法之功,非不足以抵罪,但溺死爲定業,故不可挽。然其宏法之功,即其速得菩提之因,或已生淨土,或再來宏法滿願成佛,均在理中。印藏被炬,若繩以佛法,則彼印工人非盡奉佛。必有亵渎之處,故損及主人也。又以被炬之後,必有發心捐足之者,是毀之亦以成之也。除舊有新,世法且然,況不可思議之佛法乎。湖南居士林回祿,亦必非無因也。吾人學佛須洞明因果而深信之,苟遇逆境,須作善知識策勵想,又作我空法空諸觀,方是精進波羅蜜。
問:敝舍就客堂中供佛,日與家人戚屬數人敲念晚課,行之數年,竟有人譏诋不應唱念。又近日境況不裕,更妄诋爲衰敗之兆。有是理否。
答:唱念即是伎樂供養,或是稱贊佛德,如具恭敬心,均屬法行。且在佛像前,有何不可。至于境況,乃前業所感,與唱念有何交涉。且我佛本以世間無常警策弟子令急修道。菩薩畏因,勿畏果也。
問:後學皈依叁寶近叁年,信願真誠,修持亦頗自勵,每遭逆境,其故何在。
答:處境順逆,皆自己業報,無量劫來所造罪業,豈短時間淨業所可遽消。況不明佛法人,逆境更長煩惱,更增罪業,明佛法人逆境正堪自勵,是我良導。淨土十要內念佛直指卷下有十大礙行一篇,閱之自悟。
問:子歲余即夭(從略)。
答:壽命修短,系令郎前業所招,應得之報。居士照佛法慈愛之,欲令種善根獲善果也。況以修短論,乃比較之詞,安知此子非本生來而即死乎,今得歲余,已增壽矣,是宜深信因果不爲所動也。抑此子或者爲討債而來,今得速減輕居士負擔,則又安知非念佛之乎。
問:後學對于利他之事,努力奉行,如請書公閱及贈人,何以遭此打擊,豈作善獲殃乎。
答:居士作善自宜降祥,但生子而夭,亦非概是不祥。所謂“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也。須知惡人得福亦是禍,善人得禍反爲福。幸勿爲俗眼所蒙。
問:當子病時,後學並虔誠禮拜觀音大士,但無效,不知系不誠乎。
答:非居士不誠也,乃令郎定業難逃耳。釋迦本師身證佛果,何以釋種爲琉璃王滅盡而不能救。蓋釋種生天之因熟矣。幸勿謂無效應也。
問:書雲生子有四因,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後學作此四因想,總覺疑團難釋。請求指示更作何想。
答:世間有爲之法,皆由因緣聚散而現生滅,如幻如化,何足道哉。頃閱玉琳國師年譜有偈雲,“東嶺西嶺木,南山北山泥,忽焉相支拄,喚作碧梧枝。”衆生五蘊色身亦複如是,尚複有一顧之價值乎。
問:佛學大綱釋迦本行記,釋迦成道第二年,釋迦有疾,王命耆婆治之,釋迦病愈。夫釋迦既已成道矣,理宜無病,即或有病,亦可以哲理治之,何必有待于醫生之手耶。
答:此有叁義。一是應身佛尚有微苦義,大乘起信論雲,菩薩少分見于法身,隨其願力能現成道,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在力故。二是示現有疾度衆生義,如維摩居士示疾之類。佛以同事攝化衆生,令諸衆生念言,此身危脆,佛尚且然,何況凡夫。叁欲顯示醫藥是佛法所攝義,經雲佛法于五明中求,醫藥明者,五明之一也。若謂佛既成道理宜無病,何不雲佛既成道理宜不食,而金剛般若經猶隨衆乞食何耶。
問:釋迦牟尼佛爲大聰明人,其所述各種修行方法,皆是隨機而設,一種施教之手段,要之異途同歸,曰誘人爲善,所說淨土常寂光土等,皆無實境,故令人不執著經內,常用兩面模棱之詞,若非有非無之類雲雲。此說如何。答:來問雲雲,全是門外語。其病根即在誘人爲善一句。其所謂善者,未能剖解內容分別染淨之故耳。須知佛說世間善是有漏善,佛說出世善是無漏善,有漏善善而染,以帶有貪嗔癡慢等煩惱習氣故,無漏善善而淨,以無貪等煩惱習氣故也。貪煩惱起于我見,成于我執,故佛說法門雖多,其目的所在,在破我執,而我執之中,尚有粗細兩層,粗者爲人我執,細者爲法我執(法執)。但破人我執未破法執者,小乘法門也。先破法執,兼破人我執者,大乘法門也。非有非無之說,即是破法我執之法門,蓋以非有破執法有,以非無破執法無。極而言之,須離四句,有句無句亦有亦無句非有非無句是也。豈得以模棱目之。至淨土常寂光境,乃是佛果境界,既以淨善爲修行之因,自然當得淨樂之果,因實果亦實,豈得目爲無實境乎。若但修世間有漏善行,亦但得有漏染果。未可以因地不淨不得淨果,遂謂淨果之烏有也。
問:學人究心內典以還,遇拂逆之境,頗能排遣。是知人能皈依叁寶,身雖未能即生極業,而心君已泰然自利矣。但世人多以事屬虛無,恒將疑將信。我佛何不大顯威力,使娑婆世界一現莊嚴妙境,豈不立足以堅世人信願行之志。
答:世人信心未具,乃是因緣未熟,何容強迫。蓋佛視衆生,本來是佛,但衆生未自知耳。如能常聞說法,常讀佛經,自然信能堅固矣。此乃擔任弘法者之責,不必勞佛力也。
問:佛曾具弘誓救度衆生,且寬大爲懷,冤親一律,即帶業者,亦可往生,何不將叁塗撤去,迳令離迷就悟,導使往生淨土,豈非救度者方便中之方便。何又謂無緣不度,非自行覺悟發願往生不可者欤。
答:佛願無盡任衆生之業障如何,終必有獲度之一日,但時節早晚環境難易,隨衆生業緣而有差別,事實如此,非佛所能強也。按此即佛教之特色,否則衆生怠惰性成,非所以爲教矣。又佛具無緣慈悲,度人本不必藉緣,但就衆生邊說,則因果難逃,不能無緣耳。
問:一切衆生未經佛力化導者,率皆執迷不悟,兼以無緣不度,勢必永陷輪回而無超脫之日,至謂衆生皆是未來之佛之說,謂爲虛诳,可否。
答:有緣無緣,要看時節環境及發心與否,豈無緣者終古無緣乎。
問:菩薩度脫十方衆生,必發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之菩提心,故地藏有言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其發心之廣大可知矣。然諸佛菩薩既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盡之大悲願力,則不能限製時間,當盡未來際以種種方便悉令解脫,若此時間縱經過極長,我願究竟恒無盡,故知衆生之能度與否,亦視諸佛菩薩發願大小爲轉移,如發心廣大,則任至何時衆生皆可受度。爲何佛祖有言,末法萬年之後,一切佛法僧皆自然毀滅…
《古農佛學答問卷六 (護持正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