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P14

  ..续本文上一页。岂度脱众生之期,佛菩萨早有限制时间欤。限制时间,则众生欲闻佛法而不可得,何能谓之广度乎。此理不明。望详开示。

  答:子但知菩萨宏愿无尽,而未知众生亦无尽,众生障重,旋出旋入,度脱为难,故劳菩萨常期救拔,然正惟众生无尽,故菩萨度生之愿随之而无尽,凡事必成于因缘,众生有感,佛乃有应,固不能偏责诸佛菩萨也。至于时期问题,则不过为一期起伏,亦以众生业感使然,非佛定有此时期也。释迦佛法尽后,即以弥勒佛法出世,是仍然无有穷尽,宁得谓为限制乎。况末法万年之后,佛法毁灭,佛知众 匬生业障因缘而预示警策,非佛广度之愿之所表显乎。苟使众生而知所警惕精进不懈,续佛慧命,将见佛法永不毁灭,岂非足以大慰佛心乎。欲闻佛法而不得,乃众生受共业所障,不当委过于佛之预言也。

  问:佛典谓再阅数千年,人寿只十二岁,地皆变成焦土,五谷不生,草木变成兵器,人自相杀,人类几尽,法亦灭尽云云。诸佛菩萨既预知有此一日,何不早将人类化度,免致成此景况。若谓限于定数,则人定尚可胜天,况在佛法。若谓随业流转,人所自招,何不早将度脱。且佛宣经典,以佛法力尚不能保存耶。

  答:来问所述佛典云云,乃佛根据众生不肯信佛用佛法挽救劫运,故遭此报,若众生能坚固信佛,佛法永远昌明,安见有此劫尽状态耶,此应众生自己努力,不可怪佛法也。又佛度众生,原无成见,金刚般若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居士一再何不云云,责菩萨且不当,而况责佛耶。

  问:诸佛菩萨均以慈悲为心,普度众生,如人类多为六尘昏蔽,忘却真如。不知般若法门观照修习,何不因时因地明白显示一二,使有警悟。三恶道众生孽海沉沦,痛苦万状,何不令其无余而灭度之,而必任其随业流转轮回六道,使众生各自随缘受用,普度之义谓何。

  答:此问误会,亦如前问。诸佛菩萨度生法门,尽载佛典,众生自己不肯取学修习,反怪佛菩萨之不明白显示,何异戴盆观日,而曰日何不放光相照耶。佛遗教经云,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又云自利利他法皆具足,应可度者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又请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便知佛菩萨度生心切,尚未度尽者,众生负佛,佛不负众生也。

  问:佛菩萨六通具足,对于过去未来之事,了若指掌,则千百年以及无量数年以后之事,当能预知,既能预知未来之事,则未来之事已属定业可知,未来之事既属定业,则作善作恶何以又能转业。

  答:定业不定业,乃造业受报者之事,非具神通能预知者之事,何得相难。须知彼预知者之知未来事,亦如吾辈之知现在事,与定业不定业,原无交涉也。若子所论,乃是推测,非真预知矣。

  问: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前此盘古天地人皇氏之寿,皆缺而不载,嫌荒诞故。乃内典谓增劫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自此过八百八十万六千余年至十小劫,弥勒出世掌教,将来之事,人多怀疑,最好就已往以证将来,以前八万四千岁时,何佛出世,何人寿至八万四千岁。居士多闻第一,请列举事实而资证明,以执谤法者之口。

  答:据经以释迦佛为贤劫千佛之第四尊,而在今第九小劫出世。第九小劫增劫时,并无佛出。释迦佛生,已在减劫人寿百岁时矣。而所问无其他可以证明之。然我国古史既有天皇地皇人皇等长寿说,与佛经相合,是已足为证也。

  问:近人论宗教,分神怪推测实理三阶级,以耶教居神怪与推测之间,以佛教居推测地位,而犹以为未达实理之域。其说当否。

  答:实理之域,吾佛谓之真如,谓之法界,佛已证入究竟,非已达而何。且学佛之道,依乎三慧,一曰闻所成慧,信位人;二曰思所成慧,三贤位人;三曰修所成慧。菩萨十地修习穷满,智证法界,而后究竟佛位,若云但居推测地位,则是尚属思慧,尚未入地,菩萨且未成,而况于佛乎。近人之论,何其瞽也。昔章太炎先生有建立宗教论,以三性判一切宗教,以耶教属遍计执性以佛教属圆成实性,斯为当理。

  问:佛教是往生西方净土,基督教是进天堂,请问此净土天堂,是一是别。

  答:一切法界,唯心所造。基督教人造天堂,佛教人造净土,造法不同,结果自异。若欲指定何处者,佛说西方净土,是在此世界之西方,要经过十万亿世界。彼天堂者何在,要问彼教中人。若云即在此地界之上,则佛经说有欲界天六,色界天十八,皆有国土,我曾说佛说天较详者,即谓此耳。

  问:佛教与耶教有何分别。

  答:耶教宗天,不离三界。佛教则以出三界为究竟。

  问:佛教与耶教有何关系。当同化耶。当分立耶。

  答:佛教教义无所不包。其所流布,亦随顺众生,故在中国有与中国礼教及神道教同化者,在西藏蒙古则有与彼民族性乐习俗同化者,在南洋在日本亦莫不然。以此而推,他日佛化西渐昌明于欧美时,亦必有与彼国基督教同化之者。近年来我国张纯一居士,提倡基督宗,以佛教学说点缀基督教义,盖欲挟基督以入于佛也。而彼教徒均以魔目之矣。则欲同化之也,恐亦不甚易言焉。至论佛耶关系,极为浅薄。盖耶教在佛教义中为执邪因邪果之外道耳。当日印度外道有执大自在天主宰万物者,与耶教为类,我佛经中辞而辟之矣。按日本之净土真宗专仗念佛生西而不舍世务,其与耶教求生天国而不舍世事相同,殆亦有化于耶乎。

  问:佛教与孔教有何关系。当并合耶。当舍孔耶。

  答:佛教之在中国,多宏大乘,不拨入世,即其与孔教同化处也。不观宋以后之讲孔学者,多出入于禅理乎。即其礼忏惟超拔祖先,焰口以施食鬼道,均以其与孔教尊祖敬鬼之说相契合,而得流行。盖佛教与孔在入世法上关系较切,虽不可并合,亦无庸舍离。

  问:佛教与道教有何关系。当分立耶。当混合采用耶。当舍之而求纯一耶。

  答:佛教与道教,在出世上不无关系。然道教但出人道世,非尽出三界也。且所以出之之法亦复不同,未可混也。以上三问,大意相同。究其与佛教易合者,当推孔教。盖孔无宗教形式也。若耶若道,均不易合,以均有宗教形式为之隔阂。况孔只谈入世,与佛教之判别也易。耶道均尚出人世,与佛教之判别也难。耶从外入,其疾异教也甚,故不虞其与佛混。道则窃取于佛,其附会也巧,故最易与佛相混。总之佛孔耶道各有宗趣,不宜混同。为佛弟子,当究佛义之广博,若者摄孔,若者摄耶,若者摄道,以为化导异教,使之反正有途。若竟舍己从人,与孔合与耶合与道合,均非所宜。

  问:孔孟之学,程朱之学,与阳明之学孰优。佛教与何者较合,或竟采用之。

  答:程朱、阳明均宗孔孟,孔孟之有程朱学。犹佛教之有法相宗也。孔孟之有阳明学,犹佛教之有法性宗也。未入佛门,而以程朱、阳明之学为导引均可也。若已入佛,则又乌用程朱、阳明之学为。

  问:小子最不主张三教一家之说(或有为随顺俗谛权巧方便可也,若有以合作第一义谛会则视为师子虫),自北魏道士寇谦之创此一体俗说,傅会者不少。报恩论已陈利害。如印度佛灭后,婆罗门数胜各家一味混和,平固平矣,于佛之精义日湮没。于知当争则争,如比丘戒中不赞他法,良有以也。比玩了根阿弥陀直解正行一卷,解念佛三昧云,即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此种浅尝自注之说,何足以示天下后学。时下以道傅会佛者已鲜,而以儒傅会佛者则正未艾,故及之。请示决择。

  答:三教一家,本是邪说。但迹有相似,而浅深高下不同。如道家修养有似禅定,儒家经世有似戒善,不过得佛之浅下者。若其增上三学,惟佛教具之。非二教所可望其项背也。以儒附佛,义亦未可。

  问:佛教与宗教有何区别。佛教高超宗教之特点,祈请示知。

  答:宗教教主专制,佛教人皆可以成佛。宗教赏罚由教主,佛教说各人业报。宗教重迷信,佛教主理智。

  问:佛教之宗旨,究系以救世利人使现今之世界太平耶。抑使人死后生天生净土耶。

  答:佛教宗旨,曰悲曰智,惟其悲也,故急于救世,惟其智也,故急于自度。菩萨之道,证法性无我,故以自度为度人之准备,以度人为自度资粮,自他不二,救度同时。今生死后,时间问题,并非功夫问题。苟有其因,必有其果。故有使今世太平之因者,亦必能得生天生净土之果,有生天生净土之因者,亦必能得今世太平之果。试读十六观经三种净业之文,苟人人能修此净业,现今世界有不太平者乎。死有不往生净土者乎。

  问:佛说是否以出世为究竟。抑以不出而出为究竟。抑以出而不出为究竟。

  答:出世不出世,亦出亦不出,非出非不出,此四句者执之则成四谤,不执则为四悉檀(檀此云施普与众生为悉,说法利生为施)。何谓四谤,言出者为增益谤,本无可出而言出故。言不出者,为减损谤,本非不出故。言双亦者为相违谤,出不出二相违故。言双非者为戏论谤,无实义故。何谓四悉檀,一曰世界悉檀,言不出者令人欢喜也。二曰为人悉檀,言亦出亦不出者,令人生善也。三曰对治悉檀,言出世者令人除恶也。四曰第一义悉檀,言非出非不出者,令人入道也。虽然,此尚就俗谛言之也。若就真谛言之,则吾佛四十九年未尝说一字。

  问:法华所说,佛说法时有十二小劫不起于座,二十小劫三十小劫不起于座,至五十小劫默然而坐,满六十小劫不起于座,听众亦然。照其数而计之,佛纵能常住,而四众安能坐数万千年之久乎。若作开权寓言,单说二十劫三十劫足矣,何以有五十六十之分数。且六十复加以满字,法华是显实之经,谅不至于虚谈,于满字当别有精义。解经者求其义而不得,谓缩劫于时未免臆断。若劫可作时,经但谈时,何必说劫以惑人乎。即或以时论,众生不能不饮食不便利,而饮便安能至六十时之久乎。又谓如来神力所持,如摩诘经谓缩一时为七日,即以此计之,听众亦不能久坐如此。且诘经是寓言,法华是显实,意义不同。请详开示。

  答:法华一经咸是妙法,妙名不可思议,经中所举,原不可以凡情知见论断之也。劫长时长,佛圣生凡,本是权说,法华既于权说之中开示实义,解之者苟仍滞于权,安能相应。佛无妄语,言言是实,即维摩,居士亦是古佛再来,其所言说,皆从实相中流出,岂同世书庄生寓言哉。来问云云,正经所谓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矣。然则宜如何理会也,则经云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问:佛经曰,十方中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何以佛说五无返复经内,其父耕田,视其子被蛇啮死,不去营救,如来赞美之。修士某怪其父母组妻奴五人不悲忆。余不怪其不悲忆,而怪其父不救。或曰救子害蛇无两全。或曰其父欲子学如来舍身饲虎。果尔,如来为大商主时,同船五人落人,又何以剑断己命救出五人耶。请训示。

  答:五人未死而舍命救之,悲也。其子已死而不去营救,智也。对于路人不易发心,应学佛之悲。对于眷属易缠痴情,应学佛之智。

  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云,“有一优婆夷名曰颠倒,闻佛出世,求欲出家,悲号啼哭,白彼佛云:世尊,我有恶业求欲忏悔,唯愿世尊听我具说,我于昔时身怀胎孕,只满八月,为家法故,不贪儿息,遂服毒药,杀子伤胎,……普光如来告颠倒言,世间有五种忏悔难灭,何等为五,一者杀父,二者杀母,三者杀胎,四者出佛身血,五者破和合僧,如此恶业,罪难消灭。继后,普光如来为此颠倒女人说长寿灭罪经,……尔时颠倒女人闻法欢喜,心豁明净了了而悟,以佛神力,升于虚空高七多罗树,安心静坐。”何以既言罪难消灭,何以又能仗佛神力而升虚空。此是何意。

  答:此正显灭罪经之功用,与佛力之难思也,佛法神妙类多如此,所以能令众生作归依处也。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终

  

  

《古农佛学答问卷六 (护持正法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